正文

2万亿救市钱由谁来买单?

(2020-03-27 13:58:07) 下一个

每当政府因各种原因救市或发放补贴,人们直观的理解通常是,中产阶级纳税人又要买单,物价又要飞涨,手上的现金又要毛了。如果进一步审视超发的货币的去向,你可能会得出几个有趣的现象。让我们从超发货币的起点开始缕起。

政府超发货币通常通过两个渠道进行,1、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就是印钱购买债务或贷款给商业银行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直观一点说就是用政府财政补助特定的行业或人群。

量化宽松是联储局或中央银行印钱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通常是国债,也可能是其他有担保的金融产品。我们以购买1千亿国债为例,通过购买国债,这一千亿新发的现金就会流到国债卖出方账上,比如银行、各种基金、个人、甚至外国政府等等… 这样政府收回1000亿国债,市场就会凭空多出一千亿现金,这一千亿现金大部分会通过按揭贷款、其他贷款流入市场,很小部分会滞留在消费品市场。流入贷款市场的现金因增加市场货币供应而推低贷款利率,从而刺激各种贷款活动,比如房地产借贷和企业借贷。于此相应的就是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经营活动扩大,雇工增加。美国2008年危机后的QE就走过这个过程。大部分消费品由于生产力提高,供应充足,无法随超发货币量而同步提价,所以消费品市场的通胀率可以不受量化宽松的影响继续保持正常水平。大部分增发的货币只能停留在房市和股市中。若房市、股市过热,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联储局就可以通过卖出国债来收回一部分先前超发的货币,也就是所谓的“缩表”。若能走到这一步,QE的目的可以说取得成功。这样即刺激了经济,又没造成消费品市场的通货膨胀。

如果其中的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比如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银行和财务公司因劣质贷款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崩盘,那么沉淀在房产或股市中增发的货币可能就会因为众多的破产案件或股市大跌而直接消失于无形。举个例子,如果QE前市面资产价值10000亿,QE加入1000亿,则QE后市面上资产价值总值有11000亿,但因为金融市场崩盘,原来价值11000亿的资产价值现在只值9000亿。这个过程中,政府有什么损失没有?除了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外,在资金供应层面,政府反而得利。政府凭空多印出来的钱直接把自己欠的国债给减少了1000亿,而在公开市场上看不到货币增发的痕迹。那些在资产下跌潮中亏损的甚至破产的机构或者个人为这1000亿买单。更有甚者,政府还可再印1000亿来进一步注销自己欠下的国债而让市面仍然保持10000亿资产价值,而没有任何通胀后果,同时还可以刺激低迷的经济,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次为对付新冠病毒,政府不走QE路线,而是采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印钱直接拨给各个机构,其中包括失业保险,甚至给每个成年人发钱。政府有底气这样做是因为她知道没有消费品市场通胀的风险,再者股票资产价格现在处于低位。这些新增发的货币大部分最终还会沉淀到房市和股市这两个最大的资金蓄水池中。并且迟早还会因市场矫正而凭空消失,那些在市场矫正过程中亏损的机构和个人最终会为这些新增的货币买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