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蚂蚁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电视剧《大江大河》,谈大学生的工作锻炼

(2019-01-30 17:55:10) 下一个

电视剧《大江大河》之所以引起无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剧中主人公宋运辉大学毕业后的经历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那一代大学生的人生,所以才得到大众的共鸣。尽管有的人评论说,该剧夸张性地拔高了宋运辉,因为一个初出大学的年轻人,不可能在六七年这样短的时间里,得到那样的重用和提升。是的,艺术作品难免有夸张和戏剧性的描述。但是,做为一个77届的大学生,我也可以自身的经历证明,我们那届毕业生的确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了极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在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关怀和指导下,迅速地从一些初出茅庐,懵懵懂懂的年轻人,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中高层的掌门人。

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那段经历;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自己在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一个几百人的小厂里,一年后那家小厂因产品结构调整而下马。该厂的L书记为了不耽误我的前程,特地在该厂即将倒闭前夕放了我一马,让我转到了一家国营工厂工作。

那是一家大型国营造纸厂,有五千多职工,年产值和产量在我们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我之所以愿意去那家企业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那里的待遇比大集体强很多;二是这个厂虽然是造纸,但有许多大型设备,需要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我到那里有用武之地,不算完全改行;第三条也很重要,我父亲从1948年建厂开始就是那里的首批职工,并从那里调到了机关。还有我母亲,弟弟,弟媳,以及好多亲戚朋友都在那厂工作,另有许多叔叔阿姨我也很熟悉,那里我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厂里有两个重要的技术部门,一是工艺科,负责造纸工艺;另一个是设备科,负责设备维修。我进了设备科技术组,具体负责该厂二车间的设备维修。我们组有六名技术人员,其中一位是与我同年毕业的校友。技术组长是位女工程师,她泼辣开朗,是一位严肃和蔼的阿姨。她在厂里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都喊她“Y师傅”。最初的一两年是她手把手教我搞设备维修的。

那时候的技术图纸都是用手绘制,每人面前都有张绘图板,每天不是查图,改图,就是画图。图纸画完之后还要用透明纸描绘出来,晒成蓝色的图纸后才能拿去加工或者现场使用,因此组里还有描图员和晒图员。图纸档案的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

我们厂的机器都是大型机械,一条生产线就要上百米长,由几十台/套设备组成。这些设备老旧不堪,维修工作既繁琐又细腻。Y师傅领着我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图纸和测量工具深入到车间和工段,把实际使用中的机器零部件跟图纸查对一致了,才放手去更改动或者制作,一丝一毫都不得马虎,绝对不敢相信任何一张旧图纸,Y师傅的言传身带培养了我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技术组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参与了厂里的多次大型技术改造和设备安装,维修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了才干。厂里有一台从联邦德国进口的超级纸张整平压光机,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一只压光棍就有六米多长,直径半米还多,表面是大理石的,价格极其昂贵。维修时,为了方便技术人员查阅相关资料,我把该机的几大本英文说明书全部译成了中文,深得时任设备科长S科长的赞许。她是文革前毕业的老大学生,已经在厂里工作了二十几年。

1985年,我国开始提倡“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原来的设备科S科长被提升为厂长,她也是我们厂历史上的第一位知识分子女厂长。不久后厂里成立技改科,全面负责厂里的设备更行换代和技术引进项目,我被任命为副科长。那时我才28岁,进厂三年,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基层干部之一。

厂里的多数设备已经使用了二三十年,早已破烂不堪,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了。S厂长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瞄准世界造纸业的先进水平,结合我们国家的技术现状和经济能力,把国内外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引进来,让这个老厂焕发青春,我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之中。我争取一切机会,到处查资料,找数据。还去兄弟厂参观学习,参加贸易博览会,技术交易会,多次参与和主持与国外厂商的谈判,反复比较各种报价,论证不同的方案,最终选中了从日本引进5000吨高档卫生纸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高级餐巾纸压花机,以及从西安造纸机械厂购进万吨文化纸连续造纸机等项目。

那时的中国的企业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下,国营企业要想搞一点改造,简直比登天还难,需要经过许多部门的层层批准。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断地写技术改造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口项目外汇审批报告,以及七七八八的论证材料,送交局,市,省直至国家轻工部,国家经委,计委等各级部门审批。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不知去过多少部门,出了多少次差,跑了多少路。本来不爱言谈的我,为了工作,不得不厚着脸皮,不厌其烦地到处去请求,解释,汇报,有时还得通融关系,送礼请客,做了好多违背自己意愿(但不违法)的事。

由于特殊的工作位置和性质,我实际上成了厂长、总工的助手、秘书兼翻译,不仅在厂里得到了工人们的广泛瞩目,也熟悉了从市到区、省、乃至国家部委的许多部门的领导。那时,与国外客商的联系由我负责,接待由我出面,参加了无数次的迎来送往和大小宴请活动。一些人羡慕,一些人嫉妒,更多的人称我为厂里的“外交官”。其实我自己清楚,这不是我的本能,这是被工作逼的,也是需要。我最不擅长也最讨厌的就是拉关系,走官场,可为了工作,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不得不这样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厂综合改造项目终于取得了国家轻工部,经委,计委,中国银行,商业银行等多个部门的批准与认可。1987年春天,我陪S厂长在青岛跟日本厂商签订了引进高档卫生纸机的合同,陪同总工与意大利厂商签订了意大利餐巾纸压花/印花机的合同,陪同副总工赴西安签订了购进万吨造纸机的合同。经过三年多的奋斗,我终于走出了大学毕业后的人生低谷,不仅成为一家大型国营企业的中层技术负责人,还兼职厂管理部门的工会主席,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1987年春在青岛同意大利客商签合同)


(1987年春在青岛同日本客商讨论合同)


(1987年春在青岛八大关宾馆参加对外谈判后跟厂长及总工的合影)

在造纸厂我前后待了五年多,那是我人生中最顺利和舒心的一个时期。由于得到了厂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使得个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从而成就了我人生路上的一次辉煌。

我的经历说明,一个年轻人,如果遇到一个事业心强,有眼光,正直的好领导,那是一生的福分。正如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遇到的水书记一样,我也遇到了这样的好领导。她们一位是我的Y师傅,另一位是我的科长,后来的S厂长。她俩对技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影响着我,促使我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她们给我提供了机会,逼迫我提高,给我锻炼的舞台,让我迅速充实与提升。一旦我犯了错误,她们也会及时给与警示,让我反省,有改正的机会,使我在挫折中奋起和成长。我这一生都会永远感谢我那时的师傅和厂领导。

 

01/30/2019 多伦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回复 悄悄话 跟对人很重要
流浪北美的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回“老生常谈12":感谢你的关注!你讲的很对,5000人的厂在我们那里算是中型大厂,对比金化就太小了一些,我们那里最大的厂也有一万多人。
《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进厂不久就发现技术引进中的错误我也认为有点牛,那么短的时间连厂里的情况还没熟悉过来呢,对全国乃至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怎么能了解的那样透彻?再说啦,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了解西方国家的技术装备状况全凭查资料,参加博览会等,是不是准确还很难说。

看来你对轻工部上层还是很了解的,不过那时候部级领导还是很廉洁的,去过几位领导的家,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越往上越容易打交道,比基层部门的小官员容易沟通的多。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这汉字一敲就错(自动联想错),是金化,不是金华;是横扫,不是行扫;是曾宪林。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好经历,真实。
1。5000人的造纸厂是处级单位,技术人员100—200人,设备科技术人员不会超过30人。
2。造纸行业是个小行业。
3。你是进厂3年后在引进中起主要作用。

宋运辉和你的不同处:
1。金华是几万人大厂,正厅级,金华有上千技术人员;
2。化工部有300多万职工,是大行业,专家极多;
3。宋运辉一毕业进厂就否定了部里专家的方案,行扫厂里千余老知识分子。

那时的轻工部部长于真,副部长曾先林(原大连机床厂厂长),副部长胡明(原大连市委书记),家父都认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