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浙江会稽山阴(今绍兴),三月初的一天,
王羲之和他的一帮朋友们,
去城外的兰渚山春游。
那个时候,没有KTV,不能唱卡拉OK,
既不能搓麻将,也不能打牌,
他们就玩游戏:曲水流觞,喝一杯酒,写一首诗。
在那样一个男拼才华、酒量,
女拼颜值、歌喉的场合,
我感觉,
我只适合……
做那个酒杯……
随波逐流……
因为没有微信,也没有朋友圈,联络不便,
因为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交通也不便,
老王和他的朋友们,相聚一次,着实不易。
天气那么好,风景那么美,
一下子游目骋怀,俯仰之间,感慨万千……
老王醉醺醺地拿起笔,写兰亭集序。
笔走龙蛇,酣畅淋漓……
也不管笔法、结构了,
写漏了直接加上,写错了直接涂掉,
写完,估计又喝酒去了……
相传,老王第二天起床一看,惊呆了。
那幅字,
端庄中有灵动,
严谨中含飘逸,
拙朴中显精巧,
简直,稳中带浪,浪中带仙,有没有?
老王想复制一幅,却怎么也不得其章法,最后只能作罢。
这是神来之笔。
二:寒食帖
公元1082年,也就是元丰五年,四月寒食节,湖北黄州。
那个不拘小节、交游甚广、左牵黄、右擎苍的苏东坡,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已三年。
他任团练副使,
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不仅职位低微,几无俸禄,还受当地官员监视。
生活陷入困顿,朋友绝少书信往来,
根本也忘了时间的流逝,
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再旷达,再乐呵呵,也有感觉惆怅、无奈、苍凉、委屈的时刻。
窗外苦雨萧瑟,
东坡情之所至,提笔写字,抒胸中块垒,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平白直描,让人读之,慨然泪下。
困顿中的东坡,寓心境情感的起伏,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寒食帖,一气呵成,稳健迅驰,参差错落,恣肆奇崛……
18年后,与东坡亦师亦友的黄庭坚,
见此书法,念远在海南的苏东坡,题跋道: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大概,除开黄州时的那情那景,
东坡自己,也写不出来一样的。
这是神来之笔。
三:海鲜浓汤
公元2018年,11月中旬,我家有歌群聚会。
我不会唱歌,努力做菜。
我拟了一份菜单。
准备做:海鲜奶油浓汤……
原料有鸡汤、黄油、面粉、土豆、海鲜,牛奶、奶油……
虽然热量偏高,可是,
试想,
寒冷的冬天,5点钟就太阳下山。
风雪夜归来,在孩子们吵闹着的厨房里,
喝上一碗热腾腾的海鲜奶油浓汤,
人世间温暖,莫过如此。
因为汤的工序复杂,我平时也不做。
所以,为保险起见,
我在聚会之前三天,采购好所有的原料,
准备先试一次。
我严格遵循菜谱。
两瓣大蒜切细,150克的洋葱切粒,
用中号汤锅,先中火,
蒜要炒香,但不要发黄,
先加面粉,再倒黄油……
然后小火慢炖,还不停搅动……
最后,用盐和黑胡椒,调味。
我女儿尝了一下,说味道还真不错。
大凡美味,哪有什么天赋和秘诀,
也不过是原料新鲜,制作者用了心。
聚会开始,大家聊得开心。
我准备做汤。
我放下洋葱时,门铃响了,我丢下锅铲,跑去开门,
我放下面粉时,电话响了,我关小火,去接电话,
孩子们吵架,我跑过去,用语言安慰了大的,用糖贿赂了小的。
小火慢炖,估计是来不及了,
我把准备做土豆泥的煮好的土豆,分了一部分过来,都放下去了。
哪管什么份量,一切全靠手感。
说是海鲜浓汤,我竟忘了放虾,也忘了放鱿鱼……
我一边煮,一半想,这么大一锅,怕是要浪费了。
我准备让大家都喝白开水……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所有人都觉得很好喝。
我女儿说,比前几天的试验,还要好。
有朋友问我菜谱,我哪里答得出来……
这是一锅神来之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