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 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

(2021-04-02 05:38:36) 下一个

 

 

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

打印(被阅读 565次)

小品《卖拐》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台下的观众爆笑,不知是否听出来了其中的味道。

人和人真的是不同的。

生于上个世纪50、60、70年代的人,多有兄弟姐妹。生于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性情之大相径庭,为人、做人、处事之大不相同,从不是特例。兄弟姐妹之间亲疏有别,也是常事。我有一个忘年交的朋友,家里兄弟姐妹七人,她只和大姐、二哥要好。转一圈,看看自家的亲戚,你会发现,你只喜欢某一个姑姑或舅舅,只愿意和某个堂姐或表弟一起玩儿。这是血脉亲情之下的人和人之间的同与不同。

转向社会,人和人的不同更是明显。大学里,幸运的话,你会结下一、两个知己,否则一个朋友也交不下。工作了,如果同事中能遇到性情相近、进而成为朋友的人,是难得的幸运。推及开去,街坊四邻、 朋友的朋友、生意往来等等各种的你能触及到的生活、社会情境中,能遇到情投意合之人,是更难得的幸运。

《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现代的解释是,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习,是指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这也是呼应了那个普世的道理,人之初,性,本是善的。善,非仅限于字面上的意义,而是泛指着人之初人性的整体上的洁净、无污染。

然而,人和人之间,实是迥异有别的:性不相近,习自更是相远。         

人的品性/习性中有瑜有瑕,这好理解,也容易感受得到。究其根本,绝大部份是社会环境塑造成的。这样说,不是为人们的劣行找借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不乏出污泥而不染者。

而人们行为上的差距,人和人之间的思想上的距离,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秉性的差异的结果。       

有些人生性敏锐、敏捷,如俗话所说,头脑灵活。这些人非常善于从周围、从社会汲取“营养”。

然而,社会所蕴含的“营养”,本有良莠之分。良莠的定义、鉴别,因时代而异。取其良,取其莠,是个人的选择,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学“好”与学”坏”之不同。

只是“良“与“莠“、“好”与“坏”,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以特定时代的主流的思想意识、理念作为尺度而度量、标识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翻天覆地般的翻转。就如同女人的时尚潮流,即使是最经典的款式,也从未是一成不变的。

就天下之普众而言,天资、聪慧程度大致同,即使有差距,相去毫厘而已。所以,世间或世态的是非曲直,人人都看得见,都心里有数。区别在于如何取舍,也即,在能够自主自愿选择的前提下,究竟选择行怎样的事,做怎样的人。这是一种选择。而人的天性中的某些特质的差异,决定着这种选择的意向。

小品《卖拐》中的那对夫妻,或者一开始就迥然不同,或者日经月久而渐行渐远。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只愿意和本性、习性相近的人亲近,做朋友。

大浪淘沙般淘洗过之后,社会的各色人物,大概有三种人:

一是时势所造之“英雄”。任何时代,顺势、顺时,则为取其“良”;否则“倒行逆施“,则为取其“莠”。这些“英雄”,多是社会中制造潮流、引领潮流、驱动潮流者。

另有些人则略钝,反应缓慢些,或者平缓些。这些人,即使已经浸在了社会的潮流中,要么浑然不觉,木然不知;要么茫然,不知如何动;要么盲目顺潮流而动,不知所终。

还有一些人,同样是敏锐、洞察,却是宁愿秉承己愿、己志,独立于世,而不愿苟合于“众“,坚拒合流之事。

众生相之演变与差别,大致如此。

写于2019年12月20日
改于2021年4月1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