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导演,七段历史,七个视角,七种风格,我是怀着读高考作文的心情来“拜读”电影的,感觉七位导演虽然得分有上下,总的来说都是课代表水平的命题作文了。
主旋律贺礼式电影,抢到了多伦多村里首映当天周票很不容易,值得记录下来一点观感。两个半小时,有泪点,有笑点,宏大叙事背后有小人物的悲喜命运,让普通人感同身受,难怪有人说“祖国越来越会和年轻人沟通了”。
从50后的陈凯歌,到90后的文牧野,要老少咸宜要照顾到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春晚现场。不过从目前豆瓣远超同档期主旋律的评分来看,在商业和口碑上都算成功的。
管虎:《前夜》
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演员的上海话都相当地道。我个人在这些故事里最喜欢这个,美中不足是小演员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还有就是备受诟病的吴京和马伊琍的“狗尾续貂”。就是不知道非上海话观众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网上好评最多的是这个故事,可能也是因为是最近发生的,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影响力比较大,能把奥运和地震联系起来,又是通过一个典型北京司机,中年loser的角度,故事性比较强。
葛大爷还是那个葛大爷,把一个市井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很好,不过那么真诚得笑,好像还是上个世纪《编辑部的故事》时代才有;宁浩还是宁浩,把一个有点伤感的故事讲得很美好。就是地震孤儿揣着一把钱的桥段编造痕迹有点浓,为了高考,拼了!
买票的时候其实我想着的是不是能带家里老人去怀旧,就像当年带他们去看《唐山大地震》、《1942》或者《归来》。没想到看到第三个故事已经80年代,出现了小朋友爬老虎天窗、在弄堂里看电视的熟悉场面,这才觉得作为70后,我们这一代也已经被主创当作“老人家”,是有“怀旧”诉求的,这是一部面向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电影。
儿子的历史课前不久要求他们讲述自己家庭的“历史" 。我们在一堆老照片里面找了几张,可是没有来得及梳理我们的家族历史。他说他知道文革,但是我不知道他会在课堂上怎么去跟二代华人同学、老外讲他眼里的家国故事。
作为一部贺礼片,这不是历史教科书,无法也无意承载70年的风雨,不过也不失是一个视角,一种解读,有一些可以还原的历史镜头,给下一代看的时候我们也能拍着胸脯吹道:
“孩子,你看,这是你爹你妈经历过的时代~"
扫码关注公众号ID:枫言枫语枫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