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回国,有人提出反正有段时间没有碰头了借此大家聚聚,一通通电话打下来约了一桌。算来从毕业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大规模的聚会也就3、4次,毕业15年首次聚会人到的最多,2桌满满的。后来每次都是间隔几年,来的人也差不多就这些,起因也以有同学归国为主了。
记得我们毕业那年正好是校庆90周年,校园里张灯结彩,加上面临毕业,猜测着未来的工作,大家的心情很洋溢奋发,都说十年后要在418教室里重聚首——那个教室是我们经常打牌的地方。那时为了抓紧时间打牌,中饭就派一个人到食堂买一堆包子,一边啃包子一边继续打牌。。。最后还是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地点碰头,15年后的聚会也4是一群人在酒店闹哄哄的折腾了几个小时后全鸟兽散了。
我们班级里有近十个是历届生,最大的是工作好几年带薪读书的。班级最小的未满十八。因此书卷气少了很多,玩乐的成分居多。彼此熟悉后渐渐形成了几个固定的圈子,但圈子之间有交集,八卦传起来也很快,很是热闹。也很能体现中国大学特色——一朝踏进大学门,考试只求六十分。当然总有几个努力的,在我们班级邹同学,是工作后考进的,此人较胖、话少、读书很用功,不屑于和我们混玩,我们注意他还是吃饭的特别处:每次吃饭他分2次打饭,吃好第一次买的饭菜后洗干净碗,马上再去窗口买一份吃。为什么不一次性多买些呢?一打听他原来在码头上做抛缆绳的工作,久之饭量大了。学校里一次买多有些难为情,所以第一次买4两饭第二次买3两饭。在聚会时聊到他,一同学说他经常劝他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他现在是某大学里的教授了。
我后一份工作,天天上下班会路过当年就读的校门口,看着那几十年未变的标志性庙门,很想哪天进去看看,据说里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不知道原来的那些大楼是否如此正门一般被完整的保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