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火箭上天了,马斯克刷屏了,吃瓜群众眼睛瞪大了。
马斯克是天才,这个一般的孩子比不了,和他比也意义不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真正可以借鉴的是,其父母的育儿之道。
一方面是,父母对子女的长期的关注了解。看得出,马斯克父母对他们的三个子女都很用心,他们每个孩子的特点爱好潜能都不一样。父母要真正了解子女很难,所以,对老师或某方面的专家说的,你家孩子某方面比同龄孩子要强一些,就比较敏感,应该有这种敏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父母一贯的留心,与子女的平等交流,正面看人对事,遇到新问题时,如何与孩子一起去面对,一起去解决,帮助孩子去成长,同时,家长也在与孩子一起成长。其实,不论对天才孩子,还是普通孩子,父母都应该这样。应该是对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吧。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或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某个是真的或不是真的天赋潜能,如何不遗余力地去推。这个和典型的犹太妈妈类似。马斯克的一个例子,小时候马斯克接触计算机,计算机专家说马斯克有计算机天赋,那他爸就去推了,还推得很有策略。马斯克的父母,真是成功的父母。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网上很热的一则新闻事件。
是说一北大毕业留美归国青年,王猛,化名,网上公开万言,曰其至小起,如何被父母忽略其情感需求,到长大后其父母仍不明就里,后发展至该青年拉黑其父母多年至今。可看出,王猛至今仍在经历心理挣扎与煎熬。
有一些跟踪的采访报道。有一篇是采访其父母的,访谈中,其父母不觉得曾经对自己的孩子做错过什么,对孩子在乎耿耿于怀至今的诸多具体实例,都一一作了说明;还说,当时大多数父母都是那么教的,自己哪儿不对了,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接受不了了。确实,单从他们的访谈看的话,好像他们也没有错什么。大环境吧,也许很多父母都那样,有些父母还做得不如他们呢。所以,其父母至今仍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就走到了这一步,只是在期望,也许哪一天孩子就回心转意了。看得出,王猛父母的这个期望好像也不是很强烈,可以说有点一厢情愿吧。其实也就是说,其父母还不能理解那真是一个问题,也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就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了。
其实,王猛父母至今还没有认识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过了几天,有一媒体对以上事件发表了一些看法。有几点还有印象。一是说其父母在教育引导未成年孩子方面,应该是有些方面的障碍或不足,自己没有认识到。二更明确指出,孩子未成年阶段,父母起主导作用引导亲子关系。该文也给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就是父母去咨询情感教育方面的专家,先去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孩子还在纠结的几个问题,看看从孩子的角度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认识到孩子的长期纠结不能释怀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能到这一步,那双方就有沟通的基础了。
我比较认可该媒体的说法。孩子未成年期间,主要由父母引导亲子关系。这对父母的要求很高,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能做得到的。大前提,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有怎样的特点,特长,潜能,与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哪些方面弱一点,等等,不一而足。长期观察,时刻留意。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看到的这些也是在改变的。一句话,长期了解关注孩子是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因材施教。马斯克的父母看到了马斯克的某些方面的天赋,那就去推了。如果王猛的父母能看出王猛很敏感,有特别的情感需求,有些方面比一般的孩子更强烈些,某些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那去认真对待了,并且比较准确客观地去引导了。而不是,别的孩子都是这么教的,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这样教就不行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这是大多数父母都能接受的,或至少能理解的。但可能没有特别深入地去想,不是很清楚这个观点到底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马斯克的父母,王猛的父母,一正一反。作为父母,要学习的太多了。
你家的孩子也不一样,你在发现吗?不一样的孩子,要求不一样的父母。你是不一样的父母吗?
天底下无不是的孩子,唯有不是的父母。这里的孩子指未成年孩子。成年了,那与父母就是朋友关系了。父母,那就要奔着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努力了。另外的话题,打住。
育儿不易。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