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峡工程上马记 (附视频)

(2018-08-12 10:45:24) 下一个
 
 
三峡水利工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到李白的千古名句《朝发白帝城》,都会心仪中国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指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蜿蜒约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其中有20世纪末落成的世界最大的水利项目——三峡工程。
 
       三峡水利工程的起因,与长江洪灾有直接关系。长江属于雨洪河流,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暴雨。若遇上游及中下游暴雨同期,洪水重叠,全流域就会出现洪涝灾难。史载可上溯到公元前185年西汉吕后执政时期,此后直到1911年,在2000多年中共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而且近代有加剧的趋势。例如20世纪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1999年大洪水。
 
       1949年前,常常因为洪水暴发而形成饥荒、瘟疫,动辄死亡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幅降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损失总量却越来越大。
 
       过去,由于上游水库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缺少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泄洪能力又不强,当洪水增量与河槽泄量严重失衡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溢成灾,尤其是在湖北湖南的荆江河段、洞庭湖区、武汉市等处,洪水风险最大。
 
       湖北宜昌长江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宜昌发生特大洪水,就会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宜昌以上河段选择合适坝址,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特大型水库,就可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大程度上免遭洪水灾害,三峡坝址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三峡水利工程从设想开始,到大坝全线建成,历时近百年。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水利工程的设想。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就准备建设三峡水利工程。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组成了一支勘测队。这支勘测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最后拟具《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水坝专家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1945年5月,国民政府启动了实施三峡水利工程计划的筹备工作,该工程确定为全国水电的第一优先项目。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及设计工作等。1947年5月,在国共内战中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三峡计划的实施,撤回赴美的全部技术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两岸年复一年的人水之斗,令当时的每一位领导人寝食难安。1956年,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畅想“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1958年2月,周恩来率团就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同年3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做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积极准备,采取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
 
       然而,进入1960年,由于中苏交恶,存在战争风险,毛泽东明确否定了三峡水利工程的上马,但是对三峡大坝的勘察却一直没断。1970年,周恩来建议先在长江葛洲坝修建水利工程,作为三峡水利工程的实验工程。1988年葛洲坝水利工程全部建成。
 
       文革结束后,三峡水利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赞成票只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1994年,三峡水利工程在宜昌三斗坪镇宣布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毕,全长2309米、设计高程185米(正常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长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登攀当今世界水利工程的巅峰,让毛泽东“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神话落地成实。
 
       三峡水利工程自筹建起,就与各种争议相伴。早期的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担心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难以实现,移民难度极大,争议还包括泥沙淤积、诱发地震、改变库区气候、引发干旱等。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关于三峡水利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生态、文物、旅游等各个方面。
 
       反对工程上马者不乏其人,其中最坚决的当属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他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子、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曾以一己之力反对上马三峡水利工程“荣登”清华大学三大右派“桂冠”。直至2001年离世时,他仍对三峡水利工程耿耿于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曾任水电部副部长、中组部副部长的李锐,也强烈反对三峡水利工程,是反对派中的铁杆人物。
 

   三峡水利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

 

   防洪是三峡水利工程的核心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不得已用淹没乡村和农田,来保障武汉的安全。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对长江流域的防洪产生巨大贡献,不但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对武汉市、洞庭湖区以及江汉平原的威胁,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三峡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的巨型能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广东省的南方电网。

 

  早期,有人曾经认为工程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过剩,供大于求。实践证明,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是国家总装机容量的3%,并不会对国家整体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供不应求。

 

  三峡水电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峡累计发电量6291亿千瓦时。按中国目前平均发电能耗每千瓦时约300克标准煤(2011年的供电煤耗是330克标准煤)计算,三峡水利工程的水电部分累计节煤超过2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5亿吨以上,相当于1.5亿吨碳当量。如果未建三峡工程,而以现有基于化石燃料的最优火电技术满足同等电力需求,则会每年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约8500万顿。三峡电站平均约100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也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煤,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于此同时,无论是火电或核电都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水力发电则能兼能顾之、两全其美。实际上,燃煤发电及煤化工消耗掉我国15-20%的水资源,与其他民用部门争夺有限水资源的趋势刻不容缓。

 

  历史上,船舶自三峡向上航行的难度非常之大,并且宜昌至重庆之间仅能通行三千吨级,所以三峡的水运一直以单向为主。到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万吨轮可从上海通达重庆。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峡大坝带来的库区泥沙淤积、坝下河道冲刷、移民、生态环境以及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看来,三峡水利工程之功润当代,但能否利泽千秋呢?历史需要验证,我们将拭目以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