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思

离开了主流,失忆。也选择了忘思?
正文

孔儒的悖论

(2021-12-30 18:31:01) 下一个

                 孔儒的悖论

 

1、儒学的核心价值

孔子核心价值:仁、礼、差别爱其他人、智

孟子的解释:忠恕(仁的体现或解释)、义

后人理解或丰富:(仁、义、礼、智、) 信、 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

其他版本儒家核心价值:仁爱、礼乐、信义、孝悌、忠恕、恭敬

”:是儒家核心价值的核心,但无一致说法,也包括孔子自己。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成语一窥究竟:

  1. “仁者仁也”
  2. “仁者爱人”
  3. “克己复礼为仁”
  4. “杀身成仁”

“仁”也可以简单解释为对低级人的“恻隐之心”。“仁”的反面是“暴”,故“仁”也可以解释为“给低级人的一定生存空间”。

 “”:孔子的“忠”偏忠于君主(或者自己的主人),含有强烈的愚忠内涵。而孟子的“忠”则有忠于职守内涵。

”:孔子很少直接强调“孝”,孔子说“父慈子孝”和 “父父子子”,孝可以从孔子的这两个观点中推导出来。“孝”被推广到整个社会,如“君父”概念,即把“君主”当做“父亲”一样“孝”。社会上也出现类似情况,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大家庭”说法。“孝”实际上成为一个群体内部关系(特别是上下级)的模板。

 “”:是孟子提出来的。也无确定含义,应该是“仁”补充或反面的行动,故仁与义连在一起说“仁义”,孔子自己没有直接说过“仁义”。既然“仁是恻隐之心”,义必然是更强的恻隐之心或者“非恻隐之心”(注不是无恻隐之心)。“义”不可能是强化班的恻隐之心,故必然是“非恻隐之心”。“非恻隐之心”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恻隐之心”,即以“正义”(或者是非之心)的名义,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非仁”。孟子的“义”是补充了“仁”的实际操作方面的缺陷。即如果只有“仁”(仁本身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成为借口),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就无法解决,通过“义”则可以多了一个处理社会问题的手段。

”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一个理念。孔子说的“礼”不是仅“礼仪”,与现在的“礼貌”则完全不同。孔子的“礼”就是“不平等”。孔子强调“礼”主要目的是用“礼”来实施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并通过相应的礼节仪式进行“心理”影响。这些礼的“繁文缛节”实质是“心理作用”,通过“宏大而复杂的礼仪”过程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低贱”。如皇帝坐在高台,而臣子则站在底下,对皇帝三拜九叩等。“礼”的典型事件就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朝见天朝大国”的“礼”仪事件。“礼”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制度上的“压迫”。孔子的“礼制”作用相当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故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了弱化“礼”的直接压迫感,孔子用“乐”进一步强化“心理作用”,故孔子说“礼别异,乐和合”。故鲁迅说礼教 “吃人”。在“孔子的礼”下,已经没有了人,人只是一个社会运转的“物”。任何人只有按“孔子的礼”运转即可。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一个饼,海瑞为了维护自己清官的声誉,逼她活活饿死。这里“孔子的礼”与“孔子的仁(恻隐之心)”已经冲突了。朱熹则直接高呼“存天理灭人欲”。故统治阶级偏好“孔子的礼”,而社会底层则喜“孔子的仁”。

2、儒学实质与悖论

  1. 做一个好儿子:          孝
  2. 做一个好父亲:          慈
  3. 做一个好兄弟:          悌
  4. 做一个好臣子:          忠
  5. 做一个好领导:          仁
  6. 做一个好国民:          礼
  7. 做一把好刀子:          义

 

儒家的实质就是要求国民按“天命”(不能更改的社会身份)做一个“好人”。考虑到“好人”的另外一个意义,可以简化为“做好”。儒家提到各种“身份”和“角色”,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好”,但没有自己什么事。故儒家实质就是“无我”或者是“有他”。

不知道儒家是否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正真“无我”,自孔子到现在出现了至少200亿“中国人”,谁做到?如果没有人能做到,那么儒学就只剩下负面作用(任何思想都有负面作用)。

另外正真“无我”的人能“有他”吗?一个人都不在乎“自己”,能在乎“他人”吗?如下事难道不足为戒吗?

易牙:齐桓公说没有吃过人,易牙为了使齐桓公高兴,把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做成美食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听过非常感动,连声说“易牙爱我,易牙爱我”。

竖刁:他自宫成宦官为齐桓公服务,因此齐桓公也特别的感动,说:真是难为你了,为了为我服务,你竟然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竖刁豪言壮语:为了能为你服务,我这个身体又算得了什么。齐桓公一听更感动了,连声说“竖刁爱我,竖刁爱我”。

开方:他是卫国国君的继承人,竟然抛弃继承人的位置来到齐国为齐桓公服务。有一天齐桓公问他:你现在为我服务,一干就是十多二十年,难道你不想念你的父母,你的祖国吗?公子开方就泪流满面说:为了能为您服务,我一切都可以抛弃。齐桓公很感动,连声说“开方爱我,开方爱我”。

管仲则说:易牙为了讨您(齐恒公)的欢心,把自己儿子煮了给他吃,这种人残忍到极点(难道海瑞饿死女儿不是吗?),为了荣华富贵什麼事也做得出来,千万不能信任。

管仲死后两年,齐桓公一病不起,因为齐桓公没有指定接班人,这时候这三位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各自扶持新的公子争夺王位。齐桓公病重,他们不给他饭吃,伟大的齐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就这样在病中,饥饿中悲惨的死去,直到10多天以后尸体发臭,外面的人才发现,然后把他安葬。

管仲说的是“极端情况”下的事件,难道“非极端情况”下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吗?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标性”的,做事即实现自己设定目标,所以是人都不可能“无我”。特别强调的是“无我”的反面不是“自私”。

因此,基于“无我”理念的儒家必然是不可能构建社会文化,只能在“虚伪”之下用其他法则(如法家)构建社会文化和制度。

在“无我”理念指导下,接受到“好”的一方如果没有到达施“好”一方的预期往往导致“怨”。如“慈父”自己过苦日子也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期则往往“怨”。臣子对“君父”也如此。这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标性的。

3、诸子百家的实质

诸子百家的实质就是“做领导的艺术”,都是讨论如何做领导、如何做低端人口有利于社会。

注:兵家例外,实际上最初兵家并不是诸子百家之一,是后人加的。

 

现代文明社会的理念则是: “自我”和“规则”的合体。“自我”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社会发展、创新的原动力;“规则”则是限制实现“自我”的手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