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艺术家到达一定境界,要返朴归真,作品如儿童所作一样。而真儿童所做,却少被视为艺术。
这是因为艺术的宗旨就是再现出来的境界。比如画一棵树,生机哪有真树多。但画出来的就要贵得多。
儿童创作就是天真本身,而艺术家创作则是仿天真。
真天真不贵,仿天真贵。
俺曾说这是艺术的虚伪。但其实不算虚伪,因为创作者不克服世俗成见是不能达成童趣的。
而克服世俗成见与习惯是困难的,因此成功就是值得赞赏的。
一位美学家说,好的小说都是诗。
初读时觉得高深,现在看,大概说的是节奏感。
假设生命有节奏,天然的节奏。
那么世俗的本质是遮盖、压抑,扰乱天然的节奏。
那么艺术的功能就是重现节奏。
听觉的节奏,要么是音乐,要么是诗,两者相合就是歌。
视觉的节奏,要么是色彩,要么是形状,两者相结合就是画。
听觉与视觉可以完全对应。
小说的故事产生的节奏,当然可以说就是诗。
而形状产生节奏的例子之一是书法,线条变化就能产生节奏感,不识字的人也能感觉到。
这种节奏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记录下来的。
也就是说,书法的美并不是书写者刻意安排制造出来的,而是书写者身心状态的准确记录。
原理是这样:
假设生命的本质是自然,那么它的节奏就必定是自然的,产生的现象也必是自然的。比如花瓣飘落地面,不需安排,就产生自然的分布。又如流水漫过沙滩,不必刻意,也会产生自然的纹路。
但到了人的手上就变了。人的造作100%的会产生各种不自然,比如在纸面上画梅花,一般人怎么设计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
这就是意识工作的特征:单调、割裂,僵化,生硬。
反映到书写上,这种意识特征会完整准确地体现在写出来的笔画上。有多少就反映多少,分毫不差。
比如初学者以为写字是手指的作为,握笔特别用力。僵化与运动交替反映在笔画上,就形成完美的锯齿形状。
练习得越多,肌肉越熟练,手就可以自如动作,就不会产生锯齿了。但是意识的僵化依然存在于肘腕的肌肉中。反映到书写上,就是手如喷墨打印机的喷头一样在纸上与笔画同步运动。结果就是产生具有几何感的笔画。
练习得越多,肌肉控制与合作越发熟练,几何线的变化增加,显得细腻丝滑了。然而线条却没有质感,如同复印或者打印出来的。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在笔画形态上找出破绽,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平淡无味。这还是因为意识僵化在几何式的运动中,是人为的作用,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然状态。
绝大多数书写者一生就停在这里。变换字体也没有用,尝试创新也没有用,因为意识没有突破。
如果要进步,就要进一步把意识化开。水流在墙上或者地上会形成自然的痕迹,因为它没有意识。人把水蘸在笔端在纸上铺开形不成这样痕迹,因为人有意识,意识会被完整地记录在笔画运动中。
化开意识,如同把冰块融成水。意识不凝聚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随意书写皆是上品了。这就是人高于自然的地方,水不能以自然的状态产生字,而人却可以以自然的状态来写字。
这种意识的突破,如果不是天才降世,就需要真实的身心修养。意识达不到柔和,字就忠实记录意识的僵化状态;意识完全融化,字就忠实反映生命本身。
人说王羲之醉后写兰亭,不论是否如实,都符合这个消化意识的原理。
意识不消融,笔法依然有价值。但神马笔法也挡不住僵化机械的意识被记录在笔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