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品-关于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 《阿里山的姑娘》曾经被当作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广为传唱。其实此歌曲与高山族一点不搭界。 当时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们在上海,虚构+杜撰,将故事背景放在台湾,人物设置为台湾少数民族的高山族,并且创作了一首电影插曲---《高山青》。 和很多影视作品一样,原本那部影视作品早已被人遗忘,而作品中的插曲却不断流传。 《高山青》最大范围的传播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 为了汇编《各族人民歌唱毛主席》,需要台湾或者高山族的民歌而又无处可寻,编辑者便想当然地认为,这首歌就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而收录在册。 文革后期,此片主演之一张茜茜, (注:实际读音为zhang qianxi)到大陆访问,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这首歌曲,并被冠以台湾高山族民歌,十分诧异。当时亲口对我讲到这首歌曲的来龙去脉。 在这里,得以证实。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品-关于阿里山的姑娘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品-关于阿里山的姑娘 附录:供参考 阿里山的姑娘在何方? 文 / 华振威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是一首可以同时穿透父辈和我们听觉神经的歌。也是可以穿透半个世纪政治阻隔,唤起海峡两岸所有中国同胞心底共鸣的一首歌。每一首歌背后都记载着一段故事。但是有谁知道,这首被我们传唱了几十年的歌背后的故事有多么凄凉,会带给我们多少惊讶? 这首歌向我们描绘了宝岛台湾阿里山地区的旖旎风光,台湾同胞唱着这首歌时满怀骄傲和自豪,我们则在中秋月圆之时被这熟悉的歌声牵引,满怀怅然地翘首南望。在田震的专缉《水姻缘》里,收录了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歌曲名字下面赫然标着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长久以来,我们也一直这么认为。如此美妙的旋律,如此简洁的歌词,让我们相信只有在阿里山上砍柴,在日月潭边担水的高山族兄弟才能被陶冶出如此的情怀和感触。 但是,事实上,这首歌的作者在写这首歌时根本就没有见到过阿里山。而且,他直到写出这首歌三十四年之后才一偿所愿登上了梦中的阿里山。他的故乡也是群山环绕,但是并非柔美绮丽的阿里山,而是“难如上青天”的蜀山。 他是四川三台县人,他叫邓禹平。 在新中国成立五年之前,邓禹平在三百多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考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1949年著名导演张彻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邓禹平随张彻及剧组成员赴台湾拍外景。从此,一首注定会传唱久远的歌奏响了前奏。而邓禹平的命运却也在这时陡然发生了转折。 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邓禹平受导演之命创作了这首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可是在写歌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去过阿里山。万般无奈之际,邓禹平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大同小异,他索兴把家乡的山水加在阿里山山水上。所以,现在当我们哼唱这首歌的时候会发现歌词中描述阿里山景色的部分其实可以放到任何一座我们心中秀丽的山中。而这无奈中朦胧模糊的描画,无意中却使整篇歌词简洁易颂,琅琅上口。迎合了曲子的欢快和亮丽。这首歌刚创作完时被命名为《高山青》。 《阿里山风云》拍完时上海已经解放,想从台湾返回上海非常艰难。剧组四十多人只有十张船票,只好抽签决定。导演张彻主动放弃,邓禹平也因没抽中而留在台湾。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歌曲中“美如水”的姑娘,成为他梦中永远的想念。而那个姑娘可能是陡峭的蜀道上边歌边行的少女,也可能是村旁小河畔浣衣浆洗的恋人。可是她却作为一个永恒的美丽形象被我们赋予到了阿里山的姑娘身上。邓丽君曾经在一个非正式的演唱会上俏皮地把歌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改作了“阿里山的姑娘,没一个漂亮”,引来听众会心一笑。依我所见,生活在阿里山地区的高山族人中,确实鲜见“美如水”的美眉。 在所有我听过的演唱这首歌的人中,我认为把它演绎得最好的就是邓丽君。而她,也已经如这首歌的作者一般随着歌曲袅袅的余音消散在空气中。田震用《铿锵玫瑰》的力度来唱这首歌,让我除了佩服她的嗓门大,底气足之外,无话可说。而用我们民族乐器笛子和二胡演奏《阿里山的姑娘》,幽幽的笛声似山中空谷回音,凄凄的二胡如涧畔流水淙淙,我们闭上眼睛就飞跃宽阔的海峡到了美丽的阿里山。余秋雨在听到用宏大的交响乐来演奏山西民歌《走西口》时感动地热泪盈眶,如果我们在月圆之夜能够聆听到用交响乐演奏的这首《阿里山的姑娘》,我们的灵魂会经受到同样的震动,一如九六年我海陆空三军在台湾海峡实战演习时那“飕飕飕”划过长空的导弹,让我们怀着被分割的痛楚感受心魄的悸动。 就是在那块唯一没有飞扬起五星红旗的土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大陆人写下了最美的一首关于宝岛的诗歌。而触发他灵感的却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巴山蜀水。在我们众口相传中,这首歌将我们两岸的秀丽山水于不知不觉中融和在了一起。 邓禹平在这首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过程中被迫遗留在了那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名字也慢慢地被遗忘,虽然电影《阿里山风云》也确确实实红火了一阵子,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已经记不起这部影片了,更不要说邓禹平了。 邓禹平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凄凉的。虽然他也曾经努力地运用他的非凡才华来创作。但是疾病和坎坷的遭遇以及动荡的时局让他还是难逃穷困潦倒的窘境。有时候,他一个星期有六天要住在好友张茜茜家中。而张茜茜恰恰就是《阿里山的姑娘》的首唱者。就在这样的景况下,他还是于1981年一举夺得了台湾诗词最高奖金鼎奖。他创作的《伞的宇宙》、《又一次萦绕着你》、《我的思念》、《离开你走近你》等歌曲至今还被台湾歌手蔡琴、陈淑桦演唱。他离开人世的时间距离《阿里山的姑娘》诞生的时间差五年不到半个世纪。就在这半个世纪中,他也许曾一遍遍地听到别人在唱他的《阿里山的姑娘》,他也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无数次勾勒过阿里山的怡人景色,但是浮现在他眼前的却始终是家乡的山山水水,直到1983年,在台湾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的帮助之下才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阿里山。那个时候,他已经半身不遂了。也就是从那次完成凭生大愿之后,因兴奋过度,一病不起,于1985年病逝。 林海音先生感慨于邓禹平对音乐的执着以及他在音乐上的不凡成就,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我存在,因为爱,因为歌》。 同样,他的故乡也没有把他真正遗忘。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作家孙才杰根据邓禹平的传奇人生写下了小说《世纪绝恋》,引得好多人竞相投资,要把这部小说改编成影视剧。2003年,孙才杰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38集的电视连续剧《阿里山之歌》。到目前为止,北京车径行影视制作公司、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以及成都环球影视三家公司都还为争夺这部剧本的拍摄权而互不相让。无论这部电视剧怎么样,我想,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的耳朵都会暂时脱离喧嚣,有一种苏醒的感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绿水长围着青山转”,至死未能归乡的诗人借助他的歌飞越了海峡,而什么时候我们两岸的同胞才能永不分呢?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台湾一天不回归,我们祖国大陆十三亿的心都会长围着宝岛转。 ——写在陈水扁一意孤行推行“公投”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