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诚

学习是知识的源泉,分享是人类的美德!
正文

文化安庆——桐城派的兴与衰

(2019-02-28 12:22:37) 下一个

历史上的安庆地区文化灿烂,不仅诞生了乐府双璧中的《孔雀东南飞》,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安庆人陈独秀先生竖起了一面大旗。但是说到安庆的文化, 久负盛名的还是形成于清代的桐城文派。

桐城文派兴起于清朝初期(康乾前期),鼎盛于清朝中期(乾隆时代),衰落于清朝后期。影响和统治了中国文坛200多年时间,在国内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一度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

桐城派的兴起和衰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早期的桐城四祖虽均为桐城人,但是并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没有自称天下文章出桐城。不过伴随着桐城籍文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桐城派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一方面对抵抗力量采取了残酷的镇压,一方面为了笼络士子之心,也采取了一些“怀柔”的政策,例如重新尊崇儒家文化,恢复科举考试。

而桐城文派尊重儒家文化,尊奉程朱理学,适应了这一时代背景。而清代中期以后,整个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清廷政治也日益腐败,桐城文派以书院为基地,以古文相传授,针对时政,拥有自身的独特看法。桐城派文人注重气节,注重习文,做人和健身,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非常难得的。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不仅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也得到了士人阶层的认可,因而它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是一种谦让的文化,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张英的人格魅力,也是桐城文化的一种表现。

桐城派不仅是桐城人的文派,更是安徽人乃至于全国的桐城派。在桐城文派先后出现的1200多位作家中,真正是桐城籍的作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多的左右都来自于其他地区。例如晚清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就在桐城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由于国力的不断衰落,西方的不断侵入,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已经无力在挽救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推广现代白话文,为了推崇新文化,领导者们将矛头对准了古文和传统文化,说了不少过激的话,也做了不少过激的事,桐城文派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的巧合和戏剧性就在于清代初期提倡古文的桐城派兴起于安庆地区,而到了民国初年,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也和安庆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来一回也反映出安庆人务实创新的精神,该提倡古文的时候就坚定的复古,而该弃旧从新的时候就该坚定的创新。

桐城文派虽然走向了衰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桐城文派在现代社会就毫无可取之处,就不足以值得研究和继承,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后人应该给与必要的重视与保护。特别是桐城派的发源地,更应该重视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随着区划的调整,关于桐城派的归属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所谓“桐城出名,枞阳出人”的说法不断的被某些网民提出,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不管是哪里,有心保护与开发就好,挣了面子,输了里子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