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条网上新闻, 是媳妇抱怨婆婆的, 说她婆婆”为了和有钱小姐妹比个高低,家境一般的婆婆花钱如流水,动不动就是一万多元的巴巴里服饰、LV围巾,喝茶要喝几千元一斤的。。。
媳妇自己是个节约的媳妇, 不买奢侈品, 不化妆, 不乱花钱。。。
非常家常的一个段子, 婆媳关系的复杂性一直是千古难解之谜,从来没有完美的结论。欧洲连英国女王和儿媳, 西班牙王妃莱蒂齐亚和婆婆的八卦都天天见诸报端,可见民众对此类话题的特殊喜爱。
我在中国跟同事朋友闲聊时几乎可以天天听得见这样的抱怨。 吸引我眼球的是下面一边倒的网友评论。
有的网友不客气的说”花你的钱了? 管得真宽”, 有的委婉的提醒, 这样有啃老的嫌疑。
等等。。
看见这些评论很有趣也很高兴。 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价值观给我们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 一个家里,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父母的自然是儿子的(连债务也是。。。)。这种紧密的家族血缘关系常常让老外羡慕不已也迷惑不已。比如说父母除了负责抚养子女,教育费用等等之外, 还自然而然的把儿子结婚时的婚房,要买的车子,蜜月旅行的费用当作自己必须的责任。我的一个朋友,
年收入20万左右, 在无锡其实也可以过不错的生活了,他从前最爱旅游,一年买个新镜头,去几个地方,这几年儿子长大,
毕业了工作了,按理更自由了,我却发现已经好久没看见他发的旅游各地的照片了, 聊起来他如同祥林嫂一样开始唠叨算账:儿子眼见找女友要结婚了,房子虽然有了, 装修也要30万, 礼金18万, 婚礼15万, 车子15万,还有其他种种费用不一而足。。 这种压力让他不由自主的收起了自己所有的要花钱的爱好, 连香烟都开始换便宜点了。。
我的母亲70多岁了, 在我的竭力劝说下, 不再给我哥哥一家四口每天煮饭洗刷,每次跟父母说起这件事,他们都很有犯罪感, 都叹气说,别人还在怎么怎么帮儿子媳妇干活,我们自己手脚灵活的却不管他们了,搞得我看见我哥哥嫂子也非常内疚,觉得我就是家庭矛盾的制造者,挑动婆媳不和的小人。(扯远了。。。)
中国式紧密的家庭关系常常让我觉得非常温暖,让我在英国的时候常常怀念,但这种方式也是滋生出很多问题的原因,因为中国家庭更多的是物质的传承。 中国人经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又说 “穷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中国父母极尽所能的想把所有的一切的物质都留给孩子,孩子不费吹灰得来的东西也很少懂得去珍惜,这样用不了多久,父辈传下来的东西就挥霍光了。
同时儿女把这一切当作了理所当然,没有任何的感恩和感激。 如果没有的话还要去吵闹,有多少家庭就是因觉得父母在分配财产上不公平而兄弟失和,姐妹不认,而并没有想想其实成人之后,父母给你的一草一木都不是他们的义务,而是他们爱的额外馈赠,感激还来不及, 更别提分斤算两,斤斤计较了。
这点上大体上西方人比我们强很多,他们跟我们一样疼爱自己的子女, 却更注重他们独立人格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物质的赠与。有的时候到了我们中国人觉得冷酷和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说巴菲特的大儿子当年想自己创业, 去问富可敌国的巴菲特借钱的时候, 遭到了老爸干净利落的拒绝, 巴菲特对他说,儿子,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别的家庭一样维持纯粹的父子关系呢,我支持你创业,但你应该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己去解决资金的问题, 而不是找你有钱的老爸。
前面微博里的儿媳其实是个勤俭持家的好媳妇, 她抱怨委屈只是因为她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事,而网友的评论,有的虽然有点过激,但让我看到了这种传统思维的转变,看到了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更独立的个性,更尊重父母和自己不同的人生, 更懂得感恩,也更愿意负责的精神。
嗐, 说到底我也是个传统的中国父母, 虽然来了英国10年, 其实骨子里没有实质的改变,好吃的好用的只要儿子要, 马上掏钱包,前两天还在跟老公讨论, 如果儿子以后再伦敦工作, 房子太贵, 怎么给他省吃省喝攒钱买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