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书
—培土
《道德经》的作者,据《史记》等记载,为老子,人称李耳,或李聃。传说出生时就是白头发(“生而皓首”),可能年轻时就被称为老头子(怀疑有先天性白化病)。名耳则是因为耳朵长得奇特。据宋濂《诸子辨》,“聃”,耳漫无轮也。聃字的另外解说是,耳垂抵肩。另有一说,其母亲姓老,老子为该老姓女子之子,因生子于李树之下,故又称之为李耳。
老子是位公认的大学者,时任东周的守藏史,管理周室的藏书和档案。周朝衰落,老子出走,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在经过函谷关时,关吏尹喜留他讲道,并写下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尹喜研读《老子》着迷,官也不做了,挂冠而去,也是不知所终。
春秋时期的书不是太多,老子的职务更让他博览和领悟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老子》五千言,基本上总结了当时的认知水平,同时无疑的掺进了老子个人的思想,有极高的哲学内涵,和老子提倡的为君治国之道。该书后被名为《道德经》,在汉朝和唐朝都被尊为第一经典著作,其内容差不多概括了从黄帝到东周末期,两千多年的华夏文化精华。其思想体系又称为“黄老之学”(从黄帝到老子),汉朝之“文景之治”和唐朝之“贞观之治”都是以黄老之学为主导思想。唐高祖李渊,更是追认老子李聃为李姓第一代始祖(老子之前,确实没有李姓的记载,而正如许多伟大的古人,老子好像也是知母不知父的主)。故自唐朝开始,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民间传说。
《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和注释解说有千余种,并有三十多种文字翻译,不同翻译版本也有千种左右。然而,《道德经》里的许多字都有其单独含义,甚至一字多意,不同人总有不同的领会,翻译的书更是没法达到原文含意。历史上出版最多的书被认为“圣经”第一,“道德经”第二。不过,研读“道德经”的人,一般都会认真抄写一遍以上,故历史上传抄最多的书恐怕是“道德经”;又,“圣经”是给广大百姓的,而“道德经”则主要是给执政者和学者看的。
《老子》一书后来被道教立为第一经典书籍,并改称为《道德经》。然而,《道德经》毕竟是一部高深的哲学和智慧之书,结果是道教一直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适用于芸芸众生的宗教。并且其道德提倡、及理想之国,与众人的追求往往相反,故自唐以后,兴趣者逐步减少,道教也逐渐凋零。
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成为大众的追求。然而,正如霍金所预言,人类忽然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险。早在原子弹爆炸之时,人们就意识到科技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毁灭人类。中华文化传统有抑制科学创新的成分,起源就在“道德经”(如“无为而无不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国人太聪明,而且有滥用科技的倾向,如果有创新文化的话,说不定地球已经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