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先生.在2017-2024

发现地球真相, 蓝图先生研究银河大历史。
正文

[追求真知]长远眼光.马寅初

(2017-12-12 23:47:36) 下一个

 =                    北大校長. 马寅初

中国真知学派
[追求真知]真知灼见.黄万里
[追求真知] 无惧权威.忆黄现璠先生
[追求真知] 长远眼光.马寅初
[追求真知] 2017学者何方, 中国人民会记住您
追求真知者.蓝图先生  2017
黄现璠, 单挑郭沬若. 写下《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
黄万里,顽强抵御百人, 写下《论治理黄河方略》
马寅初, 与毒虫康生周旋到底, 写下 《新人口论》。
何方2008年写下《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何方自述》和《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两本著作
蓝图先生, 写下 {地球解放重要参与角色团体.大探索草稿.(2016)}
-蓝图先生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一个真知学派的学者
中国真知学派: 黄万里,黄现璠,马寅初, 学者何方, 中国真知学派者无穷无尽。
[我编选的文章, 黄万里, 黄现璠的,已经被新浪光明会删除;
学者何方的, 根本不让发表。我的博客600篇文章,已被新浪光明会封锁。]

 

.

无题

这个社会还有善良的风俗,朴素的正义的。

, 与恶,

各人有自由意志去选择,

最终, 上天会还你一个交待的。

.

.


-1959年, 80岁高龄的马寅初依然在坚持真理。
马寅初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
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事情回顾]
2008年06月04日 10:19  文史月刊
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纪事 >
-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
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0‰呢?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曾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9月,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马寅初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节育问题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看来可以公开谈论控制人口的问题了。 [控制人口.重大议程 Population Control Agenda]
.
   _{*黑暗势力佔上风的 1957年}
.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
.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
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钟惠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一点分歧。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
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重要的话语, 请说上三遍。)
            [*专家群体:邵力子 -医学专家钟惠澜- 北大校长马寅初。
在大的方向,他們是一致的, 要求进行人口生育计划,节育人口; 只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各有不同的意见。]

4月27日,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1949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在讲演中,马寅初讲述了几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他怀着忧虑的心情说:“解放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起来,人口的增长比过去也加快了。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达到30‰,可能还要高,照这样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就是26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见到马寅初时,严肃地对马寅初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
马寅初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马上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北大校园里,公开做了自我批评。后来,他在撰写《新人口论》时,就确实没有再提出上述观点。6月,马寅初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文发表于7月5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

然而,这时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组织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反右斗争,已经开始席卷全社会。马寅初当然也被波及,有人说他是借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也有人说《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在这场扑面而来的急风暴雨中,马寅初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几个月前计划生育问题刚刚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而现在却又受到人们的批判……
实际上毛泽东对于人口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内心一直是矛盾的。直到“大跃进”开始,粮食卫星飞上天,毛泽东的思想才确定下来,毛泽东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

此时,马寅初并不清楚,他的理论已经面临着最高决策层的挑战。
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举办60年校庆的大会上,就指名道姓地说:“马老要为《新人口论》做检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时,也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
{陈伯达.刘少奇 ,批评了马寅初。 外行人评论内行人, 这个是错误的。}

7月9日,毛泽东召见邵力子、陈叔通、黄炎培、章士钊、李济深、张治中等党外人士,听取他们对“大跃进”的意见。为遭到批判的马寅初而担忧的邵力子,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抓住时间向毛泽东进言,希望毛泽东支持节育,毛泽东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人口问题,目前还不严重,可以达到八亿时再讲人口过多。”但又应付了一句:“但对计划生育,仍应实施”。
.
毛泽东此时正陶醉于各地大放高产卫星的喜悦之中,以为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英明预见,“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而此时的马寅初面对对他不公正的批判却变得愈加冷静。他认定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于5月9日和7月24日—3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再谈我的平衡理论中的‘团团转’理论》和《再谈平衡论和团团转》两文,但马寅初也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理论已经十全十美,所以,从8月开始,他多次走出校门,到外地搞调查,以求证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再次掀起批右高潮。
周恩来特意约马寅初谈了一次话,劝马寅初不要过于固执,从大局着眼,还是写个检讨好。
别人劝马寅初,马寅初还可以不放在心上,周恩来劝马寅初,马寅初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这次谈话后,马寅初仔细地对《新人口论》进行了梳理,看看是否真有什么错误。但梳理的结果,证明并没有错。他仔细阅读了报刊上发表的批判他的文章,对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一一进行反驳,又写成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文章的后面还有两篇附带声明,其一是“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其二是“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寅初将手稿送到《新建设》杂志编辑部,要求尽快发表。

*马寅初的倔强是出了名的。马寅初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新建设》杂志编辑部收到马寅初的文稿后,不敢擅自作主,将文稿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理论小组审阅。
当时任中央理论小组组长的是康生。  [超级大坏蛋: 康生也。]

康生是靠整人起家,善搞“莫须有”的老手,有两种人他是绝不放过的,一种是对他的政治前途有影响的人,
一种是可以为他的政治生涯铺路的人,马寅初当然就属于这后一种的人。
自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以来,对人口问题有过多次论述,特别是毛泽东在上年8月讲“人口的观念要改变”,康生就一直等待机会,当他看到马寅初的文章和附带声明中的:“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就大发其火,决定向马寅初动手了。
.
10月24日,康生召集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开会,部署对马寅初的全面批判。
他得意地说:“马寅初送给《新建设》的文章,原来我担心他会把辫子藏起来,改变观点。现在看全部未变,他的观点暴露出来了,有辫子。对马寅初过去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批判,没有正规地搞,《人民日报》没有搞,还没有正规战,只是游击战。现在他挑战,应当应战。”
他还要《新建设》赶快把这篇文章登出来。一次全文发表,而且要快发表。
为了掩盖他的鬼魅之心,他还布置对党外先不要讲“批判。”

11月初的《新建设》全文刊登了马寅初的文章,发表编者按。12月初就组织大批判。
康生指使说:“批判他的文章不一定多,份量要重,可以和他过去的理论联系起来批判。马寅初是一个代表,要花点功夫把他的经济理论看看。不要说他胡说八道,资产阶级学者就是这个水平。”还指示,“北京市委、中央宣传部要考虑:马寅初还当不当得成北大校长?批判完了要准备换人。可以尽量揭露,不要给他戴错帽子,但是适当的帽子不可不戴。”

马寅初的文章发表后,报刊上就开始发表批判文章,北大也组织了“批马”座谈会。
一天,康生亲临北大座谈会现场,听到发言者都不能击中要害。他越听越觉得有必要“定个调子”加以引导,于是他打断别人的发言说:“马寅初曾经说过,有人说他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但他不同意。他说马尔萨斯是马家,马克思也是马家,而他是马克思的马家。我看这个问题,现在是该澄清的时候了。
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在康生的直接指挥下,北京大学掀起了围剿马寅初的高潮。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布满了北大校园,连马寅初的住宅燕南园36号也贴满了大字报。全校的批判会连续不断,语言越来越粗暴,帽子越扣越大。对此,康生还不满意,12月23日,康生以个人名义给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写了一封信,指使他们:“在批判《新人口论》的时候,要学习毛主席的六评白皮书,特别是《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要像批判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那样来批判马寅初。”

面对来自全国上下的文攻谩骂和政治高压,马寅初胸怀坦荡,无所畏惧。他幽默地说:“有的文章,说过去批判我的人已经把我驳得‘体无完肤’了,既然是‘体无完肤’,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何必再驳呢?但在我看来,不但没有驳得‘体无完肤’,反而驳得‘心广体胖’了。”马寅初的幽默毕竟还带着一些苦涩,为什么一个学术问题带来的不是友好的讨论,而是敌意的谩骂。

在马寅初受到批判围攻时,就有人暗示他已不适宜再做北京大学的校长,劝他辞职。马寅初不愿受职务所累,于1960年1月3日到教育部提出口头辞职,翌日,向教育部写了书面辞职报告。很快国务院就批准了马寅初的辞职。随后,又罢免了他的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只留下一个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与此同时,也剥夺了马寅初发表文章的权利。马寅初也由此从政治舞台和学术论坛上消失了。

N.

马寅初的神话与悲剧
林建刚   2016?11月4日
-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对此反应不一。网友们创意无限,相关的段子层出不穷,或搞笑,或戏谑,真是好不热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反思了长久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这一政策,就不得不提到马寅初,毕竟,他当年的《新人口论》,其实也可以算是计划生育的理论来源。

马寅初的一生,充满着一些“神话”。

例如,据说马寅初在中国读书时,身体并非强壮,赴美留学后,一个美国老教授教给他一个健身秘诀洗冷水澡,马寅初养成了这个健身习惯,有了个好身体,后来得享高寿,活得了100岁。由此,他亲身经历了对他冤假错案的平反,晚年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

再如,1950年代,正当毛泽东提倡“人多力量大”的时候,马寅初毅然提出“节制生育”的理论主张。
当时,马寅初遭到批判自然不可避免。遭遇集体围攻时,马寅初说了一番让当代知识分子心折不已的话: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过去的批判文章都是‘破’的性质,没有一篇是‘立’的性质;徒破而不立,不能成大事。……据《光明日报》的意见,我的学术思想是资产阶级的,那么应该写几篇富有无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文章来示一个范,使我们也可经常学习。”

马寅初的这段话,非常硬气,尤其考虑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氛围,马寅初铁骨铮铮的形象呼之欲出。
1980年代,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得到重视,国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至今。

然而,纵观这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一生,他的做人行事,又似一团矛盾。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他娶妻纳妾,还生了七个孩子,后来却坚决主张计划生育。关于马寅初的性福生活,胡适日记中有过有趣的记载。

1922年8月10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我自七月十四日游公园,至今四个星期了。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
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胡适日记全集》第三册,第706页。)

胡适日记中这些话,意味深长。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马寅初同胡适一样,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当胡适开始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时候,作为留美的马寅初,
观念上认同胡适,然而在行为上却依然享受着妻妾成群的性福生活。

后来,马寅初与他的妻、妾有了七个孩子。而到了1950年代,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提出了控制生育的“新人口论”。这一主张,无论对错,由马寅初提出,都像是一种反讽。一个生育了七个子女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控制人口,减少生育。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要求别人去做,难免给人留下口舌。

此外,马寅初的主张,更多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不是从生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发展经济,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人吗?在马寅初的思想世界中,似乎经济发展成了目的,人成了工具。
这与康德的“人是目的,绝非手段”的价值理念截然对立。

不过,虽然他自己没有做到,虽然这一“人口论”有很多局限,但这是他思考的结果,他冒着遭到批判的危险毅然提出这一政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独立性。然而,却也是他在当年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当他成为北大校长之后,积极响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此,马寅初亲自邀请毛泽东来北大做演讲。
1951年9月11日,毛泽东给马寅初回信说:“这种学习很好,可请几个同志去演讲,我不能去。”
后来,还是周恩来去北大做了相关讲座,开启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像周炳林、金岳霖等老教授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一直过不了关。马寅初一方面给他们施压,一方面跟他们谈心,最终还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一行为,与新人口论时期的马寅初,形成了鲜明对照。
前者要求知识分子放弃独立思考,后者要求知识分子必须独立思考。对于马寅初的前后矛盾,该如何解释呢?

作为1949年之后的首任北大校长,马寅初眼中的北大精神是什么呢?在《北大之精神》中,他写道:
“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

马寅初这段话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这话,本身就有马寅初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不过,这段话前半句要求的牺牲主义,却背离了蒋梦麟、胡适等人提倡的自由主义理念。
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而马寅初强调的牺牲精神,本质上是“舍己为群”,这种舍弃个体成全集体的思维路径,很容易通往奴役之路。这对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马寅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可以说,马寅初一生中的这些悖谬,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马寅初的良好形象。
而且,从专业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寅初,将来在历史上也很难站住脚。作为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多论证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他的新人口论则主张人口节制与计划生育。金融管制的背后,是国家控制的阴影。至于呼吁国家控制人口,将生育权收归国家,背后未免隐含着对生命的漠视。
马寅初的悲剧,有点像是当下真诚的迷恋朝鲜模式的学者,这些人有时候也遭遇压制,他们之中也有人很有骨气。但是,他们的学术主张一旦付诸实践,后果很难预料。所以,即使他们骨头再硬,其学术地位也不高。
学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对马寅初,人们一直有“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评价,
加上他在1950年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言论,于是,知识分子中间一直流传着关于马寅初的种种神话。
其实,从各方面来审视马寅初,他的人生命运与学术主张,需要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廉价的赞美。

【注】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责编:贾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