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應崇尚中華醫學

上網就可使用的多成中醫:duosuccess.com。多成中醫直接源於易學,不是基於現代中醫。
正文

漫談中醫 —— 未病、欲病和已病

(2017-06-05 19:03:57) 下一个

 

未病、欲病和已病

DuoSuccess.com

唐代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曰:“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意思是說從事醫生職業的人,最好的醫生善於在人們身體健康之時預防疾病,注重養生,保持健康。中等水準的醫生善於抓住將要生病而還沒有發生疾病之時,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注重欲病早調,避免疾病的發生。一般水準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發生了診治就會很困難。

未病之病,是指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人體要維持健康的狀態,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除了軀體的完整和健全外,還包括心理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的正常。這種狀態,中醫稱為“陰陽平和”,屬於未病的範疇。

欲病之病,孫思邈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意思是說很多人的痛苦在於身體不適,精神和體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瞭解養生的方法,儘快調理,避免疾病的困擾。如果勉強忍受不進行調理,自認為可以自愈,過不了很久,就發展為頑固之疾。這種僥倖心理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欲病之病,在外表上雖然有不適的症狀表現,僅僅是“苦似不如平常”,又不足以診斷為某一種疾病,即屬現代所說的亞健康階段,全身不適,勉強堅持工作,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又都未見異常,是人體處於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

孫思邈告誡我們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欲病預防在先,“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即在五臟沒有虛損,六腑尚未衰敗,氣血運行還未紊亂,神氣猶未渙散,病勢處於輕淺階段時,及時服藥調理,每能痊癒。欲病先防,強調順應自然的整體觀念,重視調動體內正氣的作用,《素問•遺篇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如果錯過了對未病的預防,就必須重視對欲病的預防治療良機,不能再錯過。發展到“五臟已虛,六腑已竭,血脈已亂,精神已散”時,疾病已成,五臟六腑功能衰敗,氣血運行紊亂,精神氣耗散,服藥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品質也就難保證,沒有希望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預防的含義,應該是天人合一,主動適應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增強體質,在未病的情況下積極防禦,避免發展到欲病狀態,而且這一階段至關重要,對生命品質的影響主要在此。預防的位置,可以在未病之前,也可以在欲病之前,但最好別在已病之時或之後,以免木已成舟,為時太晚!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固然與外在的邪氣侵襲人體有關,但必須是在人體氣血臟腑失和時,才會發病。即疾病的發生是外因(邪氣)作用于內因(正氣)的結果。所以臨床上十分強調顧護正氣,防患於未然。

治未病主要是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屬養生延年的範疇。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清代葉天士《溫熱論》曰:“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吳鞠通《溫病條辨》的保津液和防傷陰,亦為治未病。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素問˙刺熱篇》曰:“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元代醫學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進一步解釋道“與其救治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損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漢代張仲景對於治未病有獨到的研究。據《針灸甲乙經˙序》記載,一天,仲景與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說他已患病了,40歲時眉毛要脫落,然後過半年就要死去,並告訴他服五石湯可免除。王嫌他的話逆耳,就沒服藥。後果如仲景所言,先是眉落,繼則死去。由此可見,仲景診察未病的造詣很深,其對治未病理論亦有獨到的闡發,如:《金匱要略》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傷寒論》中治陽明腑實證創三承氣湯,實為急下存陰之法。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禦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于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發重病,而且難以回生,這絕不是偶然的,潛伏在體內的變化,往往被人們忽視了,對醫生而言即是誤診。

已病之病,就是已經發生了疾病。正如眾所周知,很多老百姓:十年辛苦創小康,一朝患病變窮光。眾多的病人面對著高昂的醫療費用痛心欲絕,很多病人為生命的最後幾小時,動輒花費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搶救費用,只是無數患者在花盡了畢生的積蓄之後,卻不得不面對著束手無策的醫生,懷著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遺憾地與世長辭!而此前,對預防不以為然,嗤之以鼻,更不願花萬分之一的金錢或時間於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預防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未病先防,欲病防變,已病早治(未病=健康,欲病=亞健康,已病=疾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