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老的经

眼前的苟且 和 远方的诗和田野
正文

我的家谱

(2017-06-18 14:45:55) 下一个

以下是我的家谱:

根据家谱记载, 我祖宗与永乐二年(1404 AD) 从山西洪洞迁至山东曹县的。最早的塔记是万历十一年(1583 AD)。最早的叙是雍正三年 (1725 AD),由六世写的。从移民到第一次叙家谱有300多年,然而只是追溯到六世,假设一世有20-30年,那么有将近120年到180年的时间没有记载了。

我后来百度发现所谓的“我祖宗与永乐二年(1404 AD) 从山西洪洞移民”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

我的老爷爷叫言升,我从没有见过。我爷爷叫玉君,我小时候常常跟着他玩。

于2017年6月18日父亲节

愿先辈们安息!

养儿育女不容易啊微笑

 

 

  • 葛氏有三个来源,分别是①出自嬴姓,是黄帝后裔,以封地名为氏。据《葛氏家谱》所载,夏时,黄帝之支庶封于葛,后世子孙以国为氏。②出自以部落名作姓氏,据《葛氏家谱》所载,远古时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省长葛一带),其子孙后代称为葛姓。③出自古代汉朝时的葛庐,葛庐是我国吴中葛姓的始祖。葛氏在百家姓中排名44,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120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12%,约为150多万人。如今,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以浙江、江苏等省最为集中。

葛氏源流考

 

   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订姓氏族谱和家谱的习惯。姓氏之有谱,犹如国家之有史,地方之有志,目的是为了记载过去的存在,好让后来人知道来龙去脉,此犹如水之有源、木之知根也。

    想我葛姓,乃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之葛天氏和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颛顼,历代绵延不绝,已有四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讲,目前葛姓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12%,我不知道这个比例准不准确,按此比例匡算,则我葛姓人口现约为150多万,也不是个小的数目。

和其他姓氏的人一样,我葛姓子民在繁衍发展的历史常河中,由于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人口不断迁徙,加之过去交通和信息不畅,使先民们无心也无法收集我族人的全部人口信息来编纂一部葛姓总谱一脉相承的传承下来,只能编纂近支宗谱,以至使后来的子孙们无法了解我族的全貌,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可是,我们后辈又不能为此事去责怪我们的祖辈,如上所述,限于过去的历史条件,他们是做不到的。但拥有一部能说清我葛姓来龙去脉的总族谱又是那么重要,这个历史的重任就不得不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好在现在有了发达的网络和通信手段,使我们有条件来收集资料,编纂一部葛姓总谱了。但是,由于我葛姓族人遍布全国许多省分乃至国外,要想把全部的人口极其历来繁衍迁徙信息收集全,仍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怎么办?只有发动大家,即我全体族人有文化又有责任意识者,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来做,此众人拾柴火焰高之理。

一、葛姓的由来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来看,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种渊源:

一是源于部落名。远古时期,中原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葛天氏等十五个部落。葛天氏的部落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东部一带。那里树林茂密,百鸟云集。葛天氏从鸟儿的鸣叫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共八曲,这是华夏最古老的音乐。相传葛天氏治世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是远古理想、淳朴之世。后代奉其为始祖,葛氏得姓由此而始。

资料来源:东汉应劭《风俗通》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汉代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上古帝王。关于葛天氏时代有两种说法:宋代《路史?前纪?禅通纪》称:在伏羲氏以前。《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则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袭号应在伏羲之后,但年代相距又不会太远,当在神农氏之前。

又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载,葛天氏部落曾创造了“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第五?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定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从其第四阕歌名“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葛天氏之乐”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缩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昔葛天騧离膉炕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

从文献看,葛天氏部落还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元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新编二十六史》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辞源》谓“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史记?司马相如传》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醇厚,是古人赞叹的理想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

综合分析,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或曰部族首领当无疑,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考古上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一万年前(距今一万年前之说,见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葛姓在我国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的确算“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那么,古葛天氏部落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根据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称:宁陵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此地叫“葛”,葛天氏部族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

二是源于国名。大约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颛顼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临死时,欲将天下禅让给他,但伯益坚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阳,于是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伯益的后人被封为伯爵,封地在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以北),为夏朝的诸侯国之一,葛国的国君被称为葛伯。商朝兴起后,葛国被商所灭,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奉葛伯为葛姓始祖。

资料来源:《姓考》说:“黄帝支庶,封于葛”。宋代郑憔所著《通志》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

《孟子·藤文公下》也曾提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根据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

据史载,葛国在商代由伯爵降为子爵国,后被商汤所灭。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人)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音zi: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书经》中“仲虺(huī)之诰”曾提到的“葛伯仇饷”。《尚书》载的“葛伯仇饷,汤往征之。”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其后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郡望顿邱”的葛氏,世称“北葛”。

   根据《风俗通》考黄帝后裔世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颛顼的儿子为女修,女修的儿子为皋陶(音yao ),皋陶的儿子为伯益,则伯益是颛顼的四世孙。据载,伯益名大费,娶姚氏女为妻。有说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顿丘,赐姓赢;有说因佐大禹有功被封为葛国国君,赐姓赢,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据考“顿丘”,为古地名,晋设顿丘郡,现为河南清丰县。亦说,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

三是源于外姓改来。据有关资料载亦有三种渊源:

一种是江南葛姓为洪姓改来说。此说主要是根据《姓氏考略》中的一段话:“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于是,有人就据这段话断定: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世称这一支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以与源自颛顼的北方葛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转述葛振斌发来资料,网上其他资料亦有此说)

其实,对《姓氏考略》中的这段话,早就有人提出不同的理解:“汉洪■祖子浦庐”中的那个■符号,是“曏”字,(读xiang,从前的意思),因电脑字库中打不出此字,故以■代替。知道这个字的字义是“从前”的意思,那么“汉洪曏祖子浦庐”这句话,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庐,而是东晋时的葛洪在回忆祖宗时说的一段话,话中的“洪”字其实是葛洪自指,是说:我葛洪从前的祖宗葛浦庐。这样,所谓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就不是由洪姓所改,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有人说是由“葛文”分支出去的(语见)。

对此,我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第一,如果那个让封于弟弟的浦庐确姓洪,何来又有“一作葛庐”一说,有这个必要吗?第二,既然他姓洪,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样可以姓他的洪,有必要改姓葛吗?又不是犯了什么罪害怕追杀需要隐姓埋名。由此,据我看来,所谓葛姓系由洪姓改来的说法,多半是没有弄清“汉洪■祖子浦庐”那句话的真实字义,而望文生义的以为“汉洪■祖子浦庐”就是洪浦庐,以至于以讹传讹。当然,我这也是一说,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讨论。

第二种是由鲜卑族的贺葛氏改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将鲜卑族的贺葛氏,改为为汉姓葛氏。

第三种是成吉思汗后代一支改姓。据史籍和兴化《阳山葛氏宗谱》、《如皋冒氏家谱》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等记载,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传。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长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封为镇南王,开府扬州。元顺帝时,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世居苏州。后辗转迁兴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称冒七一,成为迁兴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为葛氏,称葛八一,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义,为第3世。葛思义生葛惟谦,为第4世。葛惟谦生葛文进,为第5世。葛文进生葛世威,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

资料来源光绪年间《上海葛氏家谱》(转载)

    此外,也有葛姓改为他姓的。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县)的一支葛氏迁往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因为阳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为了与当地的葛氏相区别,便改称“诸葛”,即诸县之葛。据史书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其先祖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诸葛亮生于阳都,十七岁时隐居南阳(今湖北襄樊市)。

二、历史名人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葛姓族人代代自强不息,奋斗拼搏,出现了不少为人所熟悉的名人,犹如群星灿烂,为我们葛姓增辉。

秦汉时期:

葛婴,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为推翻暴秦立有战功,后因遭人诬陷而被害。汉文帝追封其子孙为诸县侯(诸县西汉时属琅邪郡)。葛龚,字元甫,东汉荡阴(今河南鹤壁市)县令,善文辞,有政绩。

三国两晋南北朝:

葛玄:字孝先,生于汉代末,博学好仙术,曾从左慈学道,受九丹金液仙经,尝于阁皂山(今江西清江境内)修道,史称“吴时得道仙去”,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一说“仙公”)。葛系:三国时仕吴,为大鸿胪;子葛悌入晋为邵陵太守;孙葛洪(约250~330):字稚川,号抱朴子,葛玄从孙。家贫好学,文才富赡,不乐仕进,得从祖“仙公”炼丹术,少好神仙导养之法。后师南海太守鲍元益,精内学,征镇檄命,一无所就。闻交趾(今越南河内)出丹砂,乞求担任漏令,携子侄南行,至广州,被广州刺史邓岳留不能去,因止罗浮山炼丹,尸解仙去。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一百卷。葛荣,北魏河北起义军领袖,一度占领河北五个州,号称百万之众。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宋朝:葛长庚,字如晦(后过继白氏,改名白玉蟾),善篆隶草书,工画梅竹。葛宫,字公雅,江阴人,举进士,历守资、昌二州,徙知徐、秀二州,皆有惠政,官至工部侍郎。弟葛密以进士为光州推官,平反疑狱,仕至太常博士。天性恬淡,年五十上章致仕。子葛书思,字进叔,登进士第调建德主簿,性至孝,以父亲年迈不能迎养而辞官归居。父丧,盛暑不释苴衰,终襌不忍去冢,历封邱、连水主簿。监司列荐,移书请改荐其兄书元。不许,封檄还之。其笃行如此。仕致朝奉郎,亦不待年乞归,卒谥曰清。子葛胜仲,字鲁卿,登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荐词科擢第一,累迁礼部员外郎。议僖宗增置殿室不合,出知歙州。复召为礼部员外郎,迁太常卿兼谕德,编写“仁孝学三论”献之太子,收集集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教育宋室皇子,诏嘉之,知汝州、湖州,咸有实政,史称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卒谥文康。子葛立方,官至侍从,亦以文学称。孙葛邲,字楚辅,以荫授上允丞,隆兴(1163年)登进士,历迁正言,疏论征榷岁增之害,条陈六事,切中时弊,除侍御史给事中,忠直敢言,极论时政得失,奏疏论事皆切中时弊。进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劝上法孝宗、正风俗、节财用、振士气、恤民力、选将帅诸事。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一说“官拜左丞相”,两说必有一为传抄误),荐达人物惟恐不及。尝曰:十二时中,莫欺自己。其实践如此。由少保致仕,卒谥文定,配享光宗庙廷,著有文词二百卷。理宗时,诏图形昭勋崇德阁。史称葛氏自以后,五世科第,三代词命,人皆荣之。另有资料说,有个葛泌在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我的看法,葛邲和葛泌可能是一个人。理由:一是“邲”和“泌”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念“bi”;二是葛邲和葛泌的年代相近,即一个是隆兴进士,一个是绍熙年间拜相,查宋代年号,隆兴年号为1163-1164年,绍熙为1190-1194年,二者相差约为30年,在时间上符合一个人从入仕到做到一定官职的成长历程;三是两人的官职相同,都为丞相。故可能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在传抄中写别了)。

宋末有葛洪,字容甫,登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士第,累迁工部员外郎兼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上疏极言将帅赂遗,上下欺罔,要求严饬将帅,整顿军政,奋发图强。官至参知政事,遇事规谏致仕。卒,帝辍视朝一日。谥端献。

明朝:葛诚为燕府长史,建文时(1399-1402年)奉王命奏事京师。帝召问府中事,诚具以实对。遣还,与昺贵等密图王。事泄具被诛,夷族。葛贤(又名葛成),万历(1573-)年间领导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事后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死后葬于虎丘“五人墓”旁,人称六义士墓。明末有葛麟,字苍公,号瞿庵,崇祯癸未举人。明末清初招募义军抗清,拥兵数万,南都破,与卢进士象观及弟晸同殉泖湖之难。

明代还有名医葛应雷、葛乾孙父子长洲人。父应雷,以医名。葛乾孙,字可久,屡举不第,习父业,疗病奇中。

清朝:葛云飞,字雨田,浙江山阴人,道光年间武进士,官至总兵。当时,鸦片战争初起,在英国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时候,葛云飞率兵在定海与来犯的英军殊死奋战,血染疆场,表现了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据说,当时来犯的英国船有29艘,英国兵有20000多人,而葛云飞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却士气如虹,以大刀对付他们的洋枪洋炮,结果是力战而殁,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却永垂不朽。

葛仓龙,捻军早期首领,在与地主团练苗沛霖作战中牺牲。葛谦,字诞麟,留学日本期间组建反清组织光华会。回国后与邹鲁等谋划广州起义,事泄被清廷杀害。葛宝华,字振卿,光绪进士,支持戊戌变法,呼吁练新军,兴实业,历官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涿州之葛名人史传所谓“北葛”

五代:葛从周,濮州甄城人,为梁将,屡立战功,位至左金吾卫上将军,封陈留郡王,卒赠太尉。

宋代:葛霸,真定人,以勇力事太宗于藩邸,位至邢洛路都部署,卒赠太尉。五子怀信、怀正、怀煦,皆以荫授刺史、团练使;怀敏,曾任泾原路副都总管,兼招讨经略安抚副使,在与入侵的西夏军队赵元昊战于长城壕时阵亡,赠镇戎军节度使兼太尉,谥忠隐。子宗晟、宗寿、宗礼、宗师,皆以荫得官。

明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官刑部尚书、左都御史,断狱持平,不阿权贵,清正独立,名重一时。以老乞休,诏加太子少保,驰驿归,卒于家,赠太子太保,谥端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