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树

(2023-07-13 20:27:09) 下一个

疫情至今,渐渐也习惯了混合型上班模式:每周有三天要去公司,其余两天可以在家。这周在家上班的时候,在卧室的电脑桌前枯坐久了,就转头看窗外。不经意间,那一棵大橡树的树尖上,已经变出了红叶和黄叶;风吹过,青黄相接红绿互衬的树叶们翩翩摆摆,仿佛在絮絮私语到底是夏装还是秋装的颜色更好看些。

细想起来,这可声可色的一棵树,确在疫情期间带给我不可比拟的抚慰。于我而言,说是在家上班,其实是在卧室上班。卧室虽然不小,但还是极有限的空间,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不过是十几步的距离。但这有限的空间里,也有我喜欢的大窗户,而窗外这棵引颈可目的橡树,就是疫情这两年多里最常见、最会提醒我四季变化、日月变迁的一个朋友。

这棵树不是最早通知春天到来的植物:往往要到了四月底乃至五月初,等春寒料峭里万木争春的热闹劲儿过了,它才无比稳重又无比确定地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一枝一枝的树芽子爆出来,起初是嫩绿里透着绒黄的小叶球,然后像初生的婴儿张眼展眉,又像一只孵出的小鸟伸翅踢腿,不过一两周的工夫,就是一树活泼的春绿。这棵橡树也会开花,不起眼的颗粒状淡黄色花蕾一串串地如同流苏垂下来,往往比新叶还要长,也可以像毛毛虫一样令太太恐怖,或者让我这种过敏患者见之色变。有什么办法呢,即使朋友,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纵使有时候并不能令所有人愉悦?

一树的叶子,会演魔术一般在一两周里变长变宽发绿发亮,飞快地宣布夏天的到来。这棵树主干笔直,不歪不斜,一年一年地越发见其壮实。到了一人多高处,旁枝斜逸,纵横交错,夏日的骄阳下,如伞如冠,造就这条街上不多见的一片荫凉。不仅各种小动物们喜欢它,邻居们有时都抢着要把车暂停在这棵树下。暴风雨骤起的天气里,这棵树用尽它全身的力气舞动枝干翻飞叶片,让站在窗前的我见识自然界的巨大抓马。

到了秋天,色彩抓马开始登场,满树叶子经历从灿黄到金黄再到棕黄的神奇演变,晴朗的日子里,表现出油画一般的特质,而树下也常落满一地橡果吸引松鼠和小朋友的关注。大雪纷飞的冬天,这棵树又常变身成为苍茫天地里的一帧炭黑素描,孤立而坚韧,不畏风寒的气质让躲在温室中的我自愧不如。去年冬天碰到一次雾凇天气,又因这棵树而在家门口赏得多年不见的玉树琼枝之美景,比起当年初次在黑龙江大庆看到的雾凇景致,却算全不费工夫了。

我当然也不是这棵橡树唯一的朋友。两三只松鼠常年把它当作嬉戏的乐园:它们不仅在地上和枝上寻抢橡果,也会在主干和粗枝上追逐,有时更在树梢表演荡秋千或者蹦极的冒险游戏,看得我兀自惊乍。小鸟们也喜欢到这棵橡树家里做客:有时是两只谈恋爱的蓝松鸦,有时是一只不知是骄傲还是愤怒的红衣主教(北美红雀),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去年初冬,树叶落尽之际,忽然看见朝西的一根大树枝上挂出一只椭长的灰色灯笼;再仔细了看,居然是一只庞然蜂窝。想来是橡树下那一丛每到九十月就怒放的野菊花吸引了不少蜜蜂来,而蜜蜂们又就地取材,把蜂巢建在了几尺之隔的橡树枝干上,倒是省了它们好些通勤的辛苦。今夏北美多蝉,就又体验了一次被蝉鸣腻烦的日子。到了九月底,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蝉类昆虫,每晚都在这棵树上嘶嚎。太太不胜其烦,有一晚甚至跑到树下去摇动树枝,终让它“噤若寒蝉”。只不知橡树先生有没有烦腻过这不知安静的朋友,又或者暗笑过太太的气急败坏。

植物学知识匮乏的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应该叫他橡树先生,还是叫她橡树小姐。最初,我们几乎以为这棵树是枫树,后来才弄清楚它其实是一棵橡树。这棵树长得身材挺拔,已经长到十几米高,虽然离“参天”还有些距离,但也因此更有寻常家树的味道。这棵树又几乎是门口这条街上硕果仅存的一棵大树。街上大概有二十户人家,每户都把临近街道的大树砍光(只留下或者再种上小株的观赏性花树),因为树根交错盘结,常常破坏地面;又因为夏雨冬雪,造成的破坏也可能很吓人。如此,这棵橡树在这条叫道卡斯的街上就更有独树一帜的气概。

去年初夏,丈母娘处理了橡树身上一些低垂的枝干,包括锯断一枝颇粗的分干。令人惊奇的是,被锯的断面,居然渗出血红的液汁,让我们大惑不解,只能作“树犹如此”的感叹。

说起橡树,其实最不能忘的是诗人舒婷的名作《致橡树》,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联想到自己更早时候因为疫情居家、几乎天天面对这棵树、和它一起经历各种季节与天气的日子,倒越发觉得这诗的好处了。近日在朋友的文章看到橡树可以活到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的文字,忽然令我对窗前这位树朋友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

想来,窗前有树是好的,心里有树更是好的。倒想起“有书”和“有数”这样的词汇。“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书自然是好的。很久之前,跟一位相近的朋友聊天,记得他提醒我提防什么人或者事,殷殷切切;我说了一句“我心里有数”。如今想去,这“有数”,竟是像“有树”、乃至“有书”一样,可以给人微小的、却又不可或缺的人生慰藉。在疫情年代里,这小小的慰藉,更是可诗可文的小确幸。

(原发于《世界日报》“家园小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