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在福中不知福生在危中不知危

(2024-06-08 13:24:02) 下一个

生在福中不知福生在危中不知危

 

 


有许多不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人们,生在福中不知福,生在危中不知危。看看加沙200多万名巴勒斯旦人被灭絕大屠杀,被狂轰烂炸四处逃命几乎无处可逃。前些时候中东地区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都是被狂轰烂炸过,之后又被封为“最自由“的国家,那里的“自由“的人们生活的又是如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自己国家的领袖被处死,军队被瓦解之后,人群成为一盘散沙,只能被挨打,被灭絕大屠杀,被狂轰烂炸,人民被迫四处逃命但几乎无处可逃。

 《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人民自己的军队和强大的人民自己的领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随时都可能沦为难民!

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如此。即使中华民国有领导,有军队,但不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和人民自己的领袖,一样是一盘散沙被瓜分挨打。

众多中国共产党的元老晚年开始理解:例如科学家钱学森说:“丢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蛋了。”

目睹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复辟等行为后,陈云等人更加理解晚年的毛主席。90年代以后赵的人马如李锐、茅于轼、高尚全、吴敬琏等人疯狂宣传新自由主义,误导改革,近几年更是十分张狂,他们召开会议,签署宪章,试图搞颜色革命。

陈云等人不仅反对私有化,还提出要限制市场经济的范围,提出计划经济是笼子,市场经济是鸟的理论。

陈云晚年还提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要高度重视。其实一大批革命元老在晚年都有所悔悟,比如当年中顾委的大批革命元老都极力抵制胡、赵、万等人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改革(遗憾的是胡、赵的这些措施都在97年后被他潜伏下来的手下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实行了,在吴敬琏、高尚全等汉奸学者的误导下,中国国企私有化、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化、接受WTO苛刻条款、大力引进外资,中国搞起了比美国、欧洲还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再比如晚年李先念曾对陈云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讲党内有个走资派,犯了大错误,但是,从这几年来看,胡、赵像不像走资派呢?陈云说:什么像不像,他俩就是走资派,他俩搞的那一套,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政见,证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走资派。

文革中被当做刘少奇死党而被打倒的彭真,在晚年又怀念起毛主席,他不同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相并列,他提出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纲,改革开放不能高于四项基本原则。而王震死前遗言,毛主席比他多看了至少五十年。要知道,陈云、李先念、彭真、王震等人生前,资改派搞的私有化、市场化、殖民化改革开放的恶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如果他们活着,只要不背叛自己的理想,一定是坚决的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的。

陈云在更晚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那是在改革开放十周年左右的时间说的:"中国离开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必将亡党亡国。"

【陈云谈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中间,没一个人能够同毛主席相比,包括少奇、恩来同志。即使在毛泽东同志晚年文革中的时候,许多老干部被整得那么厉害,可是大家仍然相信他……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毛主席。

【一位老将军晚年的痛苦与迷惘】这是儿子张胜对父亲张爱萍的回忆。张爱萍老将军晚年无比感慨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一,人民有发言权;  第二,共同富裕。这两条,我们都没有做好!”张胜为父亲读报,念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张爱萍说:“哪个社会不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公正与公平!”  ,“我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这个社会,难道不应该更公正、更公平一点吗?”

张胜说:“文革结束后,父亲全心全意呼唤改革。可是,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贫富悬殊,带来了卖淫、吸毒、走私、警匪勾结的黑社会的恃强凌弱等等,带来了所有解放初期曾经被他们彻底消灭了的社会丑恶现象。这不能不使革命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晚年陷入痛苦、迷惘、难以容忍的境地。他常自言自语地说:‘难道这就是我们革命的目的?!  如果革命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我当初就不该参加革命。’”

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晚年对儿女说:“毛主席一向比我们看得远,这次可能他还是对的。”少奇曾跟我(邓小平)说:“如果我的路线真的把中国带上资本主义道路,群众斗垮了我,我都认了。”

罗瑞卿大将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的整整齐齐,到天安门的毛主席像前,立正站好,然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他的女儿说:给毛主席鞠什么躬,就是他把您送进监狱的,把咱全家害得好苦呵!罗瑞卿掉过头,狠狠地就是一把掌,说:你知道什么?你还没有资格评说领袖!回到家中,对毛主席立了一个牌位,时常走到毛主席牌位前恭恭敬敬地默哀。

周恩来总理说:“我要求大家永远铭记的是:毛泽东思想是永远唯一正确的思想,她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灵魂是为人民服务!因此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权力都是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谁与民争利我们就要反对谁,谁反对毛主席我们就反对谁,谁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我们就打倒谁”!

周总理曾对薄一波说,“一波呀,毛主席下决心要做的事,你可以表示弃权,但不要轻易表示反对。在历史上,有几次,我曾认为主席的决策不对,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以后我就谨慎了,不轻易表示反对了。但后来又有一次,我确信主席错了,我坚决反对,但在以后的实践却又证明是主席对的。”

杨成武上将更是声称:认识毛泽东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王震将军在“去毛化”很凶的时候斥责一些军队干部曾说:“现在社会上有人污蔑和否定毛主席,你们都不说话。告诉你们,反毛主席的都是婊子养的和杂种野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王震,也没有你们这些将军!”

王震老人家在他逝世前也感觉到世道不对了,向后人留下三句话:一句是:“我对不起毛主席,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婊子养的畜生”一句是:“毛主席比我们早看至少50年。”一句是:“丢了毛泽东思想,丢了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者受难的时候就到了。”

钱学森的预言:如果中国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李先念生前曾几次对别人讲:“自己军事上是从徐向前同志那里学来的,经济上陈云同志是我的老师,外交上是周总理直接指导的,而毛主席则是我一辈子的导师。”

杨尚昆写道:“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关到1975年,确确实实没有动摇过对毛主席的信念,……现在有些人觉得奇怪,说你们这些人受了这么严重的迫害,出来工作以后还讲毛主席好。”

习仲勋同志晚年瞻仰毛主席故居, 题词写道:『坚持毛主席亲自诠释的毛泽东思想』。这是习仲勋同志留给后代的宝贵的思想武器。

梁漱溟先生在1953年曾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文革中又一度受到冲击。1980年,为梁撰写传记的美国作家艾恺在拜访他时问:中国历史上伟人很多,“你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是谁?”梁漱溟既没有说是孔子,也没有说其他人,而认为是毛泽东,尽管毛泽东晚年犯有所谓的错误。他说:“毛主席实在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创造了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百分之百的事实。”这就是一位独立性很强、熟谙中国历史、受到过毛主席严厉批评、在思想上与毛主席有诸多不同认识的老人对毛主席的看法。

梁漱溟晚年对共产主义、对中共领袖特别是毛主席的认同,表现在一些细节上。1957年,他的长孙出生,他为之命名为“钦元”,寓意长孙。1960年,次孙出生,他为之命名为“钦东”,寓意崇敬毛泽东。1964年,第三个孙子出生,梁漱溟为之命名为“钦宁”,寓意为崇敬列宁。这些细节,大致可以反射出梁漱溟在1950年代中期之后的思想转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高考》一直存在《方法》变了







毛泽东时代的《高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高考》的《方法》改变了。走资派邓小平篡权改革开放后的《高考》用对付敌人的《方法》了。有些人不认真读《文革》的有关文章。看看走资派邓小平是怎么对待一个"赤脚兽医"的。文革中《高考》交白卷事件证明有《高考》。

再看走资派特色政府官方网对"高考"的注解:高考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按旧中国的考试制度。

1977年,走资派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

只有"恢复高考"。

唯独没有取消高考的注解。

这就是走资派邓小平反对抹黑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阴谋。

文革中直到学校停课搞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对《人民日报》文章《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作出批注:“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据此,七·二一大学遍地开花,开始了工农兵学员的招收。从一九六九年试点大学招生到一九七0年扩大招生再到一九七一年后全国各大学校招生。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选拔学生后各招生学校出题数学、化学、物理和写一篇作文进行摸底考试。之后等待学校通知, 接通知后去学校报到。这就是工农兵学员。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六年每年都有《高考》的。

从一九六九年试点大学招生到一九七0年扩大招生再到一九七一年后全国各大学校招生。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选拔学生后各招生学校出题数学、化学、物理和写一篇作文进行摸底考试。之后等待学校通知, 接通知后去学校报到。这就是工农兵学员。

不懂得《共运》以及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修正主义的斗争胡扯什么废话。

站在走资派的立场上就是会抹黑文革和毛泽东。没有别的思路的。

用"开会"骗去坐了十五年的牢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吗?

不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除了反对还会有什么呢?

想反共产党就自己写文章反。没有人去你那儿胡搅蛮缠评论的。

张铁生被枣山大队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他在公社招生组“考生登记表”中的“本人志愿”一栏填写了兽医、农田水利两个专业。作为生产队长,他要率领社员锄草抗旱,没时间复习功课。

本来县里通知称,考前会组织考生统一复习3周,张铁生认为有这3周足够。

不料县里后来取消了复习计划,但张铁生不知道。

6月27日,接到通知的张铁生赶到县城,成为最后一个到达的考生。

1973年9月,根据张铁生想学兽医或农田水利的志愿,有关部门分配他到辽宁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

张铁生成为辽宁农学院工农兵学员。1974年3月,张铁生和师生们一起到农村。在4个月时间里,张铁生和同学们为生产队治疗牲畜疾病,并且为农村培训了一批赤脚兽医。

1976年10月10日张铁生大学毕业,回到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继续插队务农。

1976年10月17日,辽宁省知青办的一位领导和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干部乘吉普车来到村里,以到锦州开会的名义,将张铁生带走。从此张铁生开始了监禁生涯。

有关部门起初将张铁生安置在兴城县当地驻军的军营内。一位军代表向张铁生传达了中央粉碎“四人帮”的文件。张铁生当即表示:“这是政变,右派上台了。”

被安置在军营一个多星期后,张铁生的思想始终无法转变,随后又被带到沈阳,继续参加学习班转变思想,但仍无果。

张铁生对辽宁省知青办的一位领导说:“希望组织上尽快给我一个结论,我好早点回农村去,改变生产队的落后面貌,实现我的理想。”

这位领导劝张铁生赶紧表态转变思想,揭发批判毛远新,但张铁生并未领会其中涵义。

1976年11月18日,《山西日报》刊登《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揭露张铁生1976年2月在山西进行“反革命煽动”的言行,这拉开了揭批张铁生的序幕。

12月,张铁生被押到沈阳市郊陈相屯,单独关押在某防化部队的院子内,每天24小时处在监视下。

对张铁生的批斗会随之展开,第一站就是他的母校铁岭农学院。

在批斗会上,张铁生得知自己被定性为“新生的反革命分子”,从铁岭农学院批斗会上被押走时,只有董礼平一人送别。

《批斗会》很熟吧! 文革开始对"地富反坏右"的《批斗会》,反右中的《批斗会》等都有邓小平的影子吧! 毛泽东在文革初就说"地富反坏右"早己定性, 错定的也己脱帽还批什么!

12月14日晚,在锦州开完批判会后,张铁生被关进沈阳看守所。

辽宁知青的典型人物柴春泽、吴献忠、刘继业等人也相继被关进看守所。

张铁生不仅被撤销党内外职务,还被开除了中国共产党党籍。

1983年3月,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张铁生反革命案。

在审理过程中,张铁生没有委托律师辩护,并拒绝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

在辩论发言时张铁生表示,自己只是个不明真相的“小将”,在复杂的路线斗争中犯了应当被宽容谅解的“错误”。

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张铁生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自1976年算起。

张铁生不服判决,以没有反革命目的、构不成反革命犯罪为理由,上诉至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

文革中分散的造反派红卫兵几乎都是这样一个个被关被杀被消失的。

假如分散的造反派红卫兵都集中在天安们, 邓小平恐怕不用坦克用大炮轰了。

有些人不认真读文章。为了便于读, 在文章中再读一篇。看看走资派邓小平是怎么对待一个"赤脚兽医"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邓小平在高考上耍两面派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注:此时的中共中央主事的是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一线领导)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当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紧接着1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文章说,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革命运动的绊脚石,所以“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初小可以学些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更多的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文章。中学可以学《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有关文章。大学可以学《毛泽东选集》。”同时决定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在1966年停止招生,高考被废除。

中共中央主事的是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一线领导。在这很短时间内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一线领导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是刘少奇和邓小平想搞的文革。刘少奇和邓小平要"初小可以学些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更多的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文章。中学可以学《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有关文章。大学可以学《毛泽东选集》。”是何居心? 是和毛泽东通气了吗?得到毛泽东认可吗? 文革开始的五十天内刘少奇和邓小平做了很多对抗毛泽东的事。如同林彪一面称毛泽东"四个伟大", 另一面谋划暗杀毛泽东。如此复杂内幕下毛泽东写了第一张大字报进行反击。最后反击成功。然而毛泽东逝世了, 小丑们都一个个跳出来翻案了。就如一个张铁生也关了15年。

对于当年废除高考,毛泽东有没有指示或批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毛泽东有关废除高考的任何文字资料。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同意并批转的《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亦并没有取消高考的内容。然而,当刘源6月10日将北京四中高三(五)班致毛主席的信放置刘少奇的案头不过两天,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便作出废除高考制度及当年高考推迟半年进行的决定。自1952年以来已实施14年的高考制度,说废除就废除了。须知八年抗战,国民党政府都坚持一年一度的高考制度。为了解决撤退到大后方的高校和流亡到大后方的学生招生高考的困难,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用飞机空运试卷到各考点。刘少奇如此不顾及民意,只是为阻止毛泽东回归一线,竟以几千万在校学生的命运作赌注,是可忍孰不可忍?!实在匪夷所思啊!

刘少奇、邓小平的这步棋绝非教育改革问题,而是设局,妄图嫁祸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如意算盘是:废除高考,将会民心丧尽,女一中、四中的信是写給毛泽东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误认为废除高考是毛泽东的决策。毛泽东将背负人民的骂名,背负历史的骂名。废除高考将导致全国停课,势必造成天下大乱,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还能进行下去吗?毛泽东还能重新回到台前吗?就是我刘少奇、邓小平下台,我也要留个烂摊子给你毛泽东!不幸的是,刘少奇、邓小平的阴谋得逞了。这是中国的悲哀,历史的悲哀。

毛泽东之所以发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旨在反修、防修,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不让劳苦大众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当然教育革命是一项具体内容。网各"居士"通过大量的周密考证,当年的废除高考以及全国性的“停课闹革命”,压根儿不关毛泽东的事。结论是:1)、关于废除高考,未作任何指示;2)、关于废除高考,刘少奇、邓小平不曾向亦不必向毛泽东请示甚至通报,而是刘少奇、邓小平的一大阴谋;3)1966年5月至7月下旬,毛泽东一直在南方,不在北京。

更重要的是,最知情的孔丹、刘源都没有披露毛泽东与废除高考有关的半点信息。此外,记者与当年在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就读的“大师级”学者周孝正(居士于2012年9月28日在北京京西宾馆曾与周孝正有一面之交,他见我谈吐不俗,还把他的家庭电话和邮箱号留给了我)作过一次谈访。

记者:如果不介意的话,谈谈你们班在1966年写的废除高考的那封信吧!

周孝正:可以。我们班47个同学,当时以全班同学的名义給毛主席写信,倡议废除高考.....后来就登在《人民日报》上了。

记者:听说你们这所学校有很多高干子弟,来自上面的信息很灵通。

周孝正:是的。林彪孩子林立果,刘少奇的孩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孔丹(学生党员,团支部书记,写信就是由他率领的。博主注)是孔原的孩子。孔原当时是中央调查部部长。实际上我们班有的高干子弟知道“上面”有这个意思,他们就来一个倡议,况且上面也要利用我们学生。(引自《在高考风云中沉浮的学子细述当年》................

须知,周孝正是著名的反毛学者,连他都不得不承认“‘上面’有这个意思”,“况且‘上面’也要利用我们学生”。这里的“上面”分明是指刘少奇、邓小平一伙,而不是毛泽东。如果是毛泽东,不知有多少反毛文章面世了。总之,当年废除高考倘若与毛泽东有半点干系,早就你知我知天下尽知了。故奉劝全国当年的在校生,千万不要错怪毛泽东。除了走资派、官二代、红二代、富二代外,我们都是受害者,然而,真正最大的受害者,是毛泽东,是他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是他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六月天兵征腐恶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诗词欣赏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7)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缨必将鹤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称鹊踏枝,宋晏殊改之。

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长缨:《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鲯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黄公略: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三零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十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题解】

一九三零年三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中央。六月,他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中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毛泽东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七月二十八日攻进长沙,十一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泽东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九月十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九月十三日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毛泽东率军攻入湖南,何键捉了毛妻杨开慧。各界救援无效,杨开慧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处死。二十七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蝶恋花来纪念她。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是一首“在马背上哼成的”史诗式词作,完成时间是1930年7月。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介书生,到此时,诗人已经在枪林弹雨中纵马驰骋近三年了。

诗人是伟人,伟人是诗人。让我们从诗词的角度看井冈山,看这片红色的土地。

这首词的上阙,以虚实相生、正反对比等艺术手法着重叙事而又渗透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六月天兵征腐恶”,起句突兀而来,首先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以“征”字相关联,有一股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以“天兵”指我们的工农红军,既显神威,又张其正义。“征”字,还有兴师有名,仁义自见的味道。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是上一句的复现,“万丈长缨”与“天兵”语意相承,“鲲鹏”与“腐恶”相应。这一句还有一层意思,长缨想要把“鲲鹏”束缚住,谈何容易,也暗示了作者对当时冒险政策攻取大城市的担忧情感。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那边”是空间意向,“红一角”是色彩意向,这种空间转换和鲜明意象的创造,无疑显示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流向,对“红一角”的“那边”分外瞩目。至于后半句情感就更加明显了,黄公略和诗人在革命战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也是其可以信赖和倚重的,所以如此赞赏有加。

词的下片,诗人挥洒着更加酣畅的笔墨。“百万工农齐踊跃”是对上阙“天兵”、“万丈长缨”等虚拟意象的具体化。“席卷江西直捣湘和赣”用“席卷”和“直捣”两个力度极强的词语,如同雷轰电掣,让“席卷江西”情不能已。

至此,诗人顺势翻笔,从外在意象空间转为内在亢奋的内心世界。“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呼唤“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的《国际歌》,正是这个时代无产者革命的心中歌。“狂飙”是什么?我们做个小猜测,既是革命风暴的席卷,又是内心情感的波涛,二者交激鼓荡,深沉于心。这是物我浑然的诗人妙语。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翻译出版








英国劳伦斯出版公司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第1版就能印刷12000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21世纪初期(零零年代),专职研究毛泽东人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有3000多专业学者。当时,日本出版毛主席的著作品种最多的国家,出版品种至少千种以上。

当下,全世界有至少50多个国家与地区也翻译出版了毛主席著作,有至少20个国家以20种文字翻译出版《毛主席语录》。

?在中东地区,伊拉克政府曾组织翻译、选译毛泽东的著作,1958年的发行量为9万册,到1959年达到33万册,1955-1961年累计发行超过50万册。叙利亚大马士革出版社翻译阿拉伯文版《毛泽东选集》1-3卷、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多种,并把中国图书发行到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地区。

1962-1966年五年间,中国书刊在加纳的发行量为138万册,坦桑尼亚53万册,尼日利亚85万册,阿尔及利亚64万册、埃及56万册。毛泽东著作在非洲是极其广泛的“畅销书”。

乌拉圭共产党所创办的人民联合出版社曾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每种订货基本在1000册以上,。

古古巴书店、新民主同盟所的光华书店,曾发行毛泽东著作每种2000册至5000册。

?70年代上半期,墨中友协和国际补偿公司发行毛泽东著作,每次订购数量均超过万册,例如1974年进口毛泽东五篇哲学著作8万册、1975年提出进口《毛主席语录》10万册。

哥伦比亚的70年代,各种革命党派、革命组织发展,积极订购毛泽东著作,毛泽东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图书由1967年的6万多册增到1971年的40多万册。

1992年,阿根廷一家书店翻印西班牙版《毛泽东选集》两卷本,很多书店供不应求,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就销售1000部。委内瑞拉仅有600万人口,而且文盲极多,毛著作却极其畅销。

?看看毛主席的世界影响,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毛泽东,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

毛泽东的著作,也是世界各国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包括他的阶级敌人的必读书。

毛泽东的阶级敌人——资产阶级、欧美日政客、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也把他的著作视为企业管理和政治谋略、军事战略学习的必读著作。

中国对于人类世界影响力最长远、深刻的文化“输出”,就是中国自己创造性特征的共产主义革命文化的“输出”,是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毛泽东缔造的“毛泽东文化”的“输出”。

这种影响力,比元朝时期中国对世界影响力还要大。元朝影响到了欧洲和广大的亚洲以及部分的非洲,但是对于南北美洲没有影响。

而且,元朝的影响力仅限于武装力量和政治统治等硬实力,而毛泽东思想的世界影响和历史影响,在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理论、文化思想、经济思想等软实力领域,比蒙元深刻得多、持久、广泛得多,对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特别是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巨大!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诗词欣赏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像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赏析:

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毛泽东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毛泽东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

毛泽东的逆境人生多感慨。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毛泽东也因此未能继续当选前委书记。此后,毛泽东身患疾病,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地方工作。10月,毛泽东带病坐着担架赶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第二天,适逢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诗兴油然而生,吟成这首《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感怀之作。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心情复杂、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这里反用其意,以“天难老”反衬“人生易老”。

1964年1月,毛泽东对英译者口头解释说:“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

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

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又身处逆境,对于像毛泽东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

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

毛泽东吟咏菊花有新意。

“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毛泽东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黄花”即菊花,典出《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菊花与重阳习俗有密切关系,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中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

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迹中有不同的文本。

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改为“野地黄花不用伤”和“大地黄花分外香”。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才定稿为“战地黄花分外香”。

客观地说,初稿的“但看黄花不用伤”最能反映毛泽东当年写诗时的心境状态,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

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给读者创造出一个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来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显得格外开朗洒脱。

着一“战”字,把战地的环境和氛围烘托出来了,从而为此词涂抹了一笔革命色彩。

古代诗人中,把菊花和战争、战场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多。

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把菊花与战争相提并论,但充满了血腥杀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化用杨万里的“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与元好问“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将消沉情绪转化为激扬的格调。

毛泽东笔下的战地菊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

1996年1月28日,《文汇报》所载《舒同与毛泽东》一文中写道:“1932年春漳州战役结束,毛泽东同舒同第一次会面。打扫战场时,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结句所触动。”

这是革命家的视角, 这是思想家的气魄, 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自然流露。

毛泽东激越豪迈赞秋景。毛泽东词的下阕通过吟咏秋景表达对待秋天的态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与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

秋季不及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香郁迷人,但秋风具有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

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

然而,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胜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泽东看来,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

毛泽东打破了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又胸襟宽广,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

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

“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

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在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

诗人毛泽东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达的活力。

这是毛泽东创作于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昂扬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