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不远万里逃亡到美国去
《逃亡》中的《逃》出自于《高耀洁:93岁的我,一生都在逃难》!
《“一生都在逃难”中国医生高耀洁纽约去世》!《逃亡》中的《亡》来自于这条新闻。
再经“高等数学精算“得出:《一生都在逃难》十《纽约去世》二《逃亡》。
《八十二岁》来历:“2009年,为保护和记录她所了解的中国艾滋病疫情及病人资料,她以82岁高龄出走美国,此后一直孤身定居纽约。“===BBC中文:《高耀洁逝世:中国“民间防艾滋病第一人” 为保存疫情资料流亡异乡》2023年12月11日
高耀洁《八十二岁》高龄,不远万里,《逃亡》到美国去,为了啥?
是为美国人预防治疗艾滋病?
是为美国政府卫生系统搞科研攻克艾滋病项目?
都不是。而是:
“最终只有在时任美国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为此致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及总理温家宝后,高耀洁才得以被放行。“
高耀洁:“我权衡了利与弊,我想,本人若无声无息地死去,我手里的资料便石沉大海,而且外界一无所知,”
她在2013年回忆自己出走的决定时这样写道。在其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她在2009年8月8日抵达美国,从此开始了她的流亡生涯。“
《我手里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什么?
是中国人的艾滋病的个人病历资料?!还有什么其他资料?还是中国艾滋病疫情资料?
高耀洁:“由于担心手中的艾滋病资料与书稿会有危险,她当即将电脑硬盘藏在内衣兜内,离开了位于河南郑州的家。“
“高耀洁在纽约的生活依旧围绕中国艾滋病疫情。她出走时在硬盘中带出的三本书稿在抵达美国后全部得到出版,她也举办多场讲座,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的历史。“
高耀洁将这件事情透露给了一名《纽约时报》驻北京的记者……在头版登出后,这个事情成为了一个国际丑闻,促使中国政府对此采取行动,”帮助高耀洁在纽约安顿的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表示。
高耀洁《八十二岁》高龄,不远万里,《逃亡》到美国去,为的就是将《中国艾滋病疫情》《中国人的艾滋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偷运到美国去。目的达到了。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全世界人都知道了。但,然后呢?
美国等外国政府出钱出力帮助中国防治艾滋病了吗?
中国走资派特色政府抓了河南地方官员了吗?
据媒体报导:《如果李克强拒不认错,就应该下台。》
作为前卫生部官员,陈秉中决绝的与体制撕裂,从2010年9月起开始举报和追诉李长春、李克强及其他河南"血祸"的责任人,已向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和前总理温家宝进行六次实名举报;去年十八大前再向两会主席团和党代表举报,后又投书中纪委书记王歧山和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均石沉大海。今年3月15日,李克强接棒温家宝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国家总理,陈秉中发出质问"李克强有什么资格坐在总理的位子上?"目前北京警方已将这位前中共官员列入"监控名单",不时对其进行警告和传讯。
陈秉中向德国之声表示,自他举报之初到现在几年时间过去,他已经意识到中共当局根本无意正视这起人祸和对主要责任人问责,当局已将一起卫生领域公共事件转化为政治丑闻和道德危机:"对我举报的事,他们也不说是对是错,就在那儿赖着,显然是心里没有底气,根本无意解决。他们就怕揭开老底,如果揭开真相了,恐怕他们一天也存在不下去了。"
已80高龄身患重病的陈秉中表示已无畏生死,希望在有生之年揭开这起人为血祸真相,留下清晰无误的历史。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突破国内对河南血祸信息的封锁,通过各种渠道让公众知晓并倒逼政府去解决问题:"对我来说,只有坚持下去,只要大家都知道真相了,这问题就好解决了。但现在这些内容只能在国外发表,在国内都受限制,他们想尽办法把信息封锁住,但终有一天,这些真相会揭开的。"
《这些真相会揭开的》。不是己经揭开了,走资派中共就是不改。
而高耀洁《八十二岁》高龄,不远万里,《逃亡》到美国去,又能怎样呢?对中国?对中国人?对河南人?对中国走资派特色政府带来了什么利益呢?
全中国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有改善吗?
对高耀洁带来不少名利:
美国政府高官希拉里在她的办公室单独接见了高耀洁。在美国盛会期间,高耀洁先后见了前总统执行长菲奥莉娜;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办公室主任麦克拉蒂;布什总统关系密切和共和党德州的凯·巴利;2008年总统侯选人的共和党阿拉斯加州参议院哈格尔;有线电视网(CNN)“情况室”(The Situation Room)的节目主持人沃尔夫·布利哲;CNN的伊拉克战地者克里蒂亚尼·阿曼普尔;以及NBC的资深记者安德里亚-米切尔等知名人士。足见此行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重视。
高耀洁在美国的亲友也受到大会的盛情邀请。
国际天文学会将38980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
2008年,《高洁的灵魂》首次在香港出版,稿件修改校正需由他人转交代领,后至2010年高耀洁直接电邮出版社编辑希望订正再版,加上2008年后她为何需要踏上流亡之路以及她抵美后的生活。
2009年2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克林顿访华,她通过外交部要求见高耀洁,中国政府同意了。
2007年9月20日,获得纽约科学院2007年度科学家人权奖。
2007年9月29日,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将当年的“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颁发给高耀洁。
高耀洁自己说一生在逃亡,小时候解放战争时期逃亡是事实。新中国成立后逃亡了吗?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之后又是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2008年7月,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社会人物候选名单的《高耀洁》,逃亡了吗?高耀洁自己说,五八年大食堂饿死人了?怎么她没有饿死?文革受罪了?能详细说说受了哪些罪?
这次逃亡美国是高耀洁自主的吧。到了美国“我在美国由于言语不通,基本足不出户。“有美国政府前高官看望,有人为付房租,还有人照顾是不错。但也别被利用胡说八道攻击抹黑共产党毛泽东。
《高耀洁:李克强没报复我 习已承认艾滋血灾。》但高耀洁为什么还要逃亡美国?这个《艾滋血灾》分明是改革开放之后走资派所为,但并没有追责任何一个走资派?高耀洁找美国政府作靠山作主子,目的是为反对共产党,反对毛泽东。
记者问:您在美国生活怎么样?
高耀洁答:我在美国由于言语不通,基本足不出户。我这个公寓包括水电之类要2000美金,都是哥伦比亚大学黎友安教授我找的钱。我的食品券每月只有87美元。在美国我也很忙,平时有不少人来看我,给我送吃的,白面和面条,他们都知道我生活困难,我又不接受任何捐赠,也不卖书。每天至少有6封信,这两天就光忙着接待了。“六四”的人也找过我很多次。我觉得他们有三个问题:一是20多年了,还是群龙无首;二是里面混进了坏人,总是在内斗;三是抓不住重点,重点不是“平反六四”,而是要揭共产党的黑幕,毛泽东很坏,是历史上最坏的一个人。文化大革命不是屠杀吗?大饥荒不是屠杀吗?抗战的时候,共产党不是在后方种大烟卖大烟吗?我对他们的看法就这三条。他们还帮我出过书,硬要加上“六四”,我书的文章和“六四”没有多大关系,我写的是毛泽东的罪恶,“六四”发生在毛泽东死后13年。我觉得要实事求是。共产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实事求是,艾滋病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说瞎话。
《高耀洁》一个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2008年7月,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社会人物候选名单的《高耀洁》,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帮助美国人治艾滋病吗?
《高耀洁:李克强没报复我 习已承认艾滋血灾。》但高耀洁为什么还要逃亡美国?这个《艾滋血灾》分明是改革开放之后走资派所为,但并没有追责任何一个走资派?高耀洁找美国政府作靠山作主子,目的是为反对共产党,反对毛泽东。
高耀洁自己说一生在逃亡,小时候解放战争时期逃亡是事实。新中国成立后逃亡了吗?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之后又是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2008年7月,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社会人物候选名单的《高耀洁》,逃亡了吗?高耀洁自己说,五八年大食堂饿死人了?怎么她没有饿死?文革受罪了?能详细说说受了哪些罪?
这次逃亡美国是高耀洁自主的吧。到了美国“我在美国由于言语不通,基本足不出户。“有美国政府前高官看望,有人为付房租,还有人照顾是不错。但也别胡说八道攻击抹黑共产党毛泽东。
《村医》,在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推广到全中国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当时被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们爱称的《赤脚医生》。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历来被称之被人看不起的乡下农民。而农村人民公社被走资派邓小平们强行解散之后,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公社卫生院,大队里的红医站以及千千万万个公社里的《赤脚医生》们没有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支持,都成私人诊所了。人民公社改村后,谓之《村医》。
走资派《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
乡村防艾困局待解 (四) 河南艾滋病防治体系剖析:
作为主力防治机构,乡卫生院和村医疗所面临资金困难、转院机制不完善及医务人员技术不高等多重难题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5日,河南沈丘小李庄。村医李忠祥的诊所条件极其简陋。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4日早上7时,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郭屯村,一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督导员在送药到艾滋病感染者家中的路上。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4日,上蔡县郭屯村崭新的村卫生所,瓷砖墙、水磨石地面,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条件不比一般的乡镇卫生院差。但这种村卫生所在当地很少见。
11月23日下午,河南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的办公室挤满了人,有找他商定艾滋病日文艺演出事项的,有病人找他索要生活费的,还有前来向他讨要工程款的乡干部和建筑工人。
你能接着干就干,不能干先放在那里!”余发斌的嗓门大了起来,朝着要账的建筑工人喊道,“我跟你说,钱还没划到卫生局的账户上,让我怎么给你?!”
余发斌所说的“先放着”的工程是一所在建的村卫生所。上蔡,河南省艾滋病病发重点县,按照计划,今年该县将再建20所艾滋病防治村级卫生室,并在年底前启用,但因为资金不到位,余发斌说这批卫生室很难如期启用。
村级卫生室与村医,是河南省新构筑的艾滋病五级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末端———基层医疗组织,但是,它们遇到的困难显然不止是建设资金问题。事实上,除了资源相对较好的省、市医疗机构,目前当地县、乡、村三级艾防体制,都存在着坚硬的现实难题。
五级防治体系启动
河南省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河南共有2.5万人确诊感染艾滋病。省、市、县、乡、村五级体系中,乡、村定点医院卫生室则是主力的医疗救治机构。
省、市、县、乡、村五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是河南省于今年2月提出并开始进行建设的。目前,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在三所医院,分别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这三所医院负责指导全省危重、重症机会性感染、有伴发其他疾病或合并症的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同时,河南省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河南省艾滋病临床技术研究指导中心和河南省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
市级定点医院共21所,分别为18个省辖市的传染病医院或有传染科的综合医院和3所中医院,负责辖区内HIV/AIDS的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及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工作等。
按照河南省卫生厅的规定,每县也都须设定一个县级定点医院。而定点乡卫生院、村医疗所则是主力的医疗救治机构,乡卫生院设置的原则是本着方便就诊、参考发病人数数量多少选择。
河南省卫生厅有关人士介绍,每村艾滋病人在50人以上的为重点村,目前河南共有38个重点村,重点村建有村级卫生室,负责艾滋病人的救治,如果病人病情严重,村卫生室无力救治,则转院乡卫生院就治。对于非重点村的艾滋病人则直接集中到乡卫生院救治,乡卫生院救治不了的再转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综合医院,以此上转。
河南省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河南共有2.5万人确诊感染艾滋病。河南省各艾滋病高发县(市)也均建立了疫情数据库,并实行疫情报告制度,对所有已确诊的艾滋病人建立档案,发放了病例卡。
原则上,病人只需要携带病例卡、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就可获得免费治疗,目前河南省也规定100种药品可以免费服用。
艾滋病情高发风潮
河南高发的艾滋病情是因当年的“卖血风潮”引起。最近调查显示,河南全省共约28万人曾卖血,上蔡约占1/7,共4万多人。
从当初的散乱投医到如今的相对规范,河南省艾滋病人的医疗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介绍,河南高发的艾滋病情是因当年的“卖血风潮”引起。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快速致富的大环境影响下,“血浆经济”在中原地区农村兴起,血站林立,许多村民纷纷加入卖血队伍。当时每卖200CC血,可获50元。除了器械消毒不严和卫生条件差外,“血液回输”成为HIV感染的主要途径。
当时血站将血采出,经过离心后,分出血浆,将沉在仪器皿下层的血回输给卖血人员,这样做血站可少向卖血人员支付5元的血钱。
驻马店市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志林说,问题就出现在这回输血的过程中,卖血者在回输血时通常共用一个接口和管子,这样极易感染艾滋病毒。而大量“专业”卖血者在各个血站间的流动,更是成为传播HIV的快速通道。以上两点,是造成河南艾滋病在短时间内暴发的主要原因。
11月23日晚,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介绍,最近调查显示,河南全省共约28万人曾卖血,上蔡约占1/7,共4万多人。
周口沈丘县尹庄行政村的村民李克勤、李克贤对当时场面的回忆则是:每天,村里人都会挤上几辆敞篷车,高高兴兴地前去卖血。
购药券和限额取药
从2001年开始,部分地区开始对艾滋病人实施限定的免费治疗,可说是救治体制的雏形。
1994年开始,卖血者中被陆续发现HIV感染者,并引起了有关方面重视。1996年以后,大部分血站被取缔,HIV大面积播散得以控制,与此同时,卖血的一些村民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严重腹泻、消瘦等症状,直到死亡。
“那时候人们都说是得了怪病。”上蔡县郭屯村的吴仲仁在村里当了30来年的赤脚医生,他说当时病人的情况基本上是“乱投医”。
与此相应,是较高的死亡率。在上蔡县,近几年来,约有1600名艾滋病患者死亡,2002年共死亡450人,2003年死亡299人。在沈丘县小李庄,村前村后都是成片的坟墓。村民们说,那里埋的绝大多数都是死去的艾滋病人。
此后,河南省有关方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2001年开始,部分地区开始对艾滋病人实施限定的免费治疗,这可以说是救治体制的雏形。
上蔡县当时的做法是,实行购药券制。根据病人症状将病人分为轻、中、重三类,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00元、200元和300元的购药券,病人可持券到所在的村卫生所、乡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单位就诊,而对于媒体报道较多的该县文楼村政策则更宽,医药费全免。
上蔡县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6月10日购药券被废止,该县共发放购药券1652万元。
周口地区的沈丘县,针对实际情况,对病人做出了“每月限额领取66元药品”的规定,通过村医开出处方,由病人拿处方到乡卫生院取药。不过,很多病人表示,当时并不能领到该数额的药品,原因是,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开药物的金额、总量均进行了限定,很多村民反映,每月实际领到20元钱的药品就不错了。
由于乡卫生院规定的限额不能满足重症病人需要,该县小李庄村的村医李忠祥曾因开药时超过了限额,与乡卫生院发生过冲突。
村级医疗所的建立
县、乡医务人员下到村里与村医组成医疗所救治艾滋病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还要靠医生的责任感了。”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坦言村医的待遇并不高。
对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病人进行全部免费治疗,是今年6月份确定的事。同时,选调县、乡医务人员下到村里与村医组成医疗所,对艾滋病人开展专门的救治工作。
根据河南省要求,上蔡县对县乡和村医原则采取6:4的配备比例,共选调162名县、乡医务人员,派到22个疫情高发村和8个疫情中度村卫生所,与76名村医组成医疗队长期驻村对病人救治。
由此组成的村卫生室,不允许给普通病人看病,只给艾滋病人进行免费治疗,普通的病人到村里普通诊所就医。成立艾滋病专门的免费诊室,前提是医务人员的收入必须得到保证。
上蔡县将76名村医全部纳入财政统发工资,每人每月定额500元。“如果单考虑钱的问题,可能很少有医生愿意干,我们靠的是自己的良心。”郭屯村老村医吴仲仁干了近30年的赤脚医生,他的儿子、儿媳、孙子也都是艾滋病患者,这让他对治疗艾滋病患者更难割舍。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还要靠医生的责任感了。”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也坦言村医的待遇并不高。然而,仅靠“思想觉悟”,显然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救助网络。
周口沈丘县给村医开出的月工资为300元,按原则这些医生不允许再开设自己的门诊,但实际上,在该县艾滋病重点村的尹庄村卫生室工作的三名村医,在家中均开有自己的诊所。村医李树东的解释是,300元的工资难以养家,自己的诊所一般情况是利用中午、晚上才给普通病人看病,不会影响村卫生室的工作。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免费药品都发放到了患者手中。
一个事实是,在沈丘县白集乡,艾滋病人每次到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去领药,很多人领到的都是几块钱的葡萄糖和青霉素。有患者怀疑,乡卫生院从上级单位拿到免费药品后,对部分通用药品做了截流。
对此,白集乡卫生院院长李学广的解释是,常有很多病人点名要“好药”,医务人员是视病情开药。而目前上蔡和沈丘两县卫生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于各诊所开出的药方进行定期审定。
《村医》,在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推广到全中国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当时被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们爱称的《赤脚医生》。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历来被称之被人看不起的乡下农民。而农村人民公社被走资派邓小平们强行解散之后,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公社卫生院,大队里的红医站以及千千万万个公社里的《赤脚医生》们没有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支持,都成私人诊所了。人民公社改村后,谓之《村医》。
走资派《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
乡村防艾困局待解 (四) 河南艾滋病防治体系剖析:
作为主力防治机构,乡卫生院和村医疗所面临资金困难、转院机制不完善及医务人员技术不高等多重难题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5日,河南沈丘小李庄。村医李忠祥的诊所条件极其简陋。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4日早上7时,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郭屯村,一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督导员在送药到艾滋病感染者家中的路上。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2004年11月24日,上蔡县郭屯村崭新的村卫生所,瓷砖墙、水磨石地面,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条件不比一般的乡镇卫生院差。但这种村卫生所在当地很少见。
11月23日下午,河南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的办公室挤满了人,有找他商定艾滋病日文艺演出事项的,有病人找他索要生活费的,还有前来向他讨要工程款的乡干部和建筑工人。
你能接着干就干,不能干先放在那里!”余发斌的嗓门大了起来,朝着要账的建筑工人喊道,“我跟你说,钱还没划到卫生局的账户上,让我怎么给你?!”
余发斌所说的“先放着”的工程是一所在建的村卫生所。上蔡,河南省艾滋病病发重点县,按照计划,今年该县将再建20所艾滋病防治村级卫生室,并在年底前启用,但因为资金不到位,余发斌说这批卫生室很难如期启用。
村级卫生室与村医,是河南省新构筑的艾滋病五级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末端———基层医疗组织,但是,它们遇到的困难显然不止是建设资金问题。事实上,除了资源相对较好的省、市医疗机构,目前当地县、乡、村三级艾防体制,都存在着坚硬的现实难题。
五级防治体系启动
河南省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河南共有2.5万人确诊感染艾滋病。省、市、县、乡、村五级体系中,乡、村定点医院卫生室则是主力的医疗救治机构。
省、市、县、乡、村五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是河南省于今年2月提出并开始进行建设的。目前,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在三所医院,分别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这三所医院负责指导全省危重、重症机会性感染、有伴发其他疾病或合并症的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同时,河南省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河南省艾滋病临床技术研究指导中心和河南省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
市级定点医院共21所,分别为18个省辖市的传染病医院或有传染科的综合医院和3所中医院,负责辖区内HIV/AIDS的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及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工作等。
按照河南省卫生厅的规定,每县也都须设定一个县级定点医院。而定点乡卫生院、村医疗所则是主力的医疗救治机构,乡卫生院设置的原则是本着方便就诊、参考发病人数数量多少选择。
河南省卫生厅有关人士介绍,每村艾滋病人在50人以上的为重点村,目前河南共有38个重点村,重点村建有村级卫生室,负责艾滋病人的救治,如果病人病情严重,村卫生室无力救治,则转院乡卫生院就治。对于非重点村的艾滋病人则直接集中到乡卫生院救治,乡卫生院救治不了的再转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综合医院,以此上转。
河南省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河南共有2.5万人确诊感染艾滋病。河南省各艾滋病高发县(市)也均建立了疫情数据库,并实行疫情报告制度,对所有已确诊的艾滋病人建立档案,发放了病例卡。
原则上,病人只需要携带病例卡、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就可获得免费治疗,目前河南省也规定100种药品可以免费服用。
艾滋病情高发风潮
河南高发的艾滋病情是因当年的“卖血风潮”引起。最近调查显示,河南全省共约28万人曾卖血,上蔡约占1/7,共4万多人。
从当初的散乱投医到如今的相对规范,河南省艾滋病人的医疗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介绍,河南高发的艾滋病情是因当年的“卖血风潮”引起。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快速致富的大环境影响下,“血浆经济”在中原地区农村兴起,血站林立,许多村民纷纷加入卖血队伍。当时每卖200CC血,可获50元。除了器械消毒不严和卫生条件差外,“血液回输”成为HIV感染的主要途径。
当时血站将血采出,经过离心后,分出血浆,将沉在仪器皿下层的血回输给卖血人员,这样做血站可少向卖血人员支付5元的血钱。
驻马店市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志林说,问题就出现在这回输血的过程中,卖血者在回输血时通常共用一个接口和管子,这样极易感染艾滋病毒。而大量“专业”卖血者在各个血站间的流动,更是成为传播HIV的快速通道。以上两点,是造成河南艾滋病在短时间内暴发的主要原因。
11月23日晚,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介绍,最近调查显示,河南全省共约28万人曾卖血,上蔡约占1/7,共4万多人。
周口沈丘县尹庄行政村的村民李克勤、李克贤对当时场面的回忆则是:每天,村里人都会挤上几辆敞篷车,高高兴兴地前去卖血。
购药券和限额取药
从2001年开始,部分地区开始对艾滋病人实施限定的免费治疗,可说是救治体制的雏形。
1994年开始,卖血者中被陆续发现HIV感染者,并引起了有关方面重视。1996年以后,大部分血站被取缔,HIV大面积播散得以控制,与此同时,卖血的一些村民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严重腹泻、消瘦等症状,直到死亡。
“那时候人们都说是得了怪病。”上蔡县郭屯村的吴仲仁在村里当了30来年的赤脚医生,他说当时病人的情况基本上是“乱投医”。
与此相应,是较高的死亡率。在上蔡县,近几年来,约有1600名艾滋病患者死亡,2002年共死亡450人,2003年死亡299人。在沈丘县小李庄,村前村后都是成片的坟墓。村民们说,那里埋的绝大多数都是死去的艾滋病人。
此后,河南省有关方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2001年开始,部分地区开始对艾滋病人实施限定的免费治疗,这可以说是救治体制的雏形。
上蔡县当时的做法是,实行购药券制。根据病人症状将病人分为轻、中、重三类,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00元、200元和300元的购药券,病人可持券到所在的村卫生所、乡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单位就诊,而对于媒体报道较多的该县文楼村政策则更宽,医药费全免。
上蔡县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6月10日购药券被废止,该县共发放购药券1652万元。
周口地区的沈丘县,针对实际情况,对病人做出了“每月限额领取66元药品”的规定,通过村医开出处方,由病人拿处方到乡卫生院取药。不过,很多病人表示,当时并不能领到该数额的药品,原因是,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开药物的金额、总量均进行了限定,很多村民反映,每月实际领到20元钱的药品就不错了。
由于乡卫生院规定的限额不能满足重症病人需要,该县小李庄村的村医李忠祥曾因开药时超过了限额,与乡卫生院发生过冲突。
村级医疗所的建立
县、乡医务人员下到村里与村医组成医疗所救治艾滋病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还要靠医生的责任感了。”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坦言村医的待遇并不高。
对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病人进行全部免费治疗,是今年6月份确定的事。同时,选调县、乡医务人员下到村里与村医组成医疗所,对艾滋病人开展专门的救治工作。
根据河南省要求,上蔡县对县乡和村医原则采取6:4的配备比例,共选调162名县、乡医务人员,派到22个疫情高发村和8个疫情中度村卫生所,与76名村医组成医疗队长期驻村对病人救治。
由此组成的村卫生室,不允许给普通病人看病,只给艾滋病人进行免费治疗,普通的病人到村里普通诊所就医。成立艾滋病专门的免费诊室,前提是医务人员的收入必须得到保证。
上蔡县将76名村医全部纳入财政统发工资,每人每月定额500元。“如果单考虑钱的问题,可能很少有医生愿意干,我们靠的是自己的良心。”郭屯村老村医吴仲仁干了近30年的赤脚医生,他的儿子、儿媳、孙子也都是艾滋病患者,这让他对治疗艾滋病患者更难割舍。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还要靠医生的责任感了。”上蔡县卫生局副局长余发斌也坦言村医的待遇并不高。然而,仅靠“思想觉悟”,显然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救助网络。
周口沈丘县给村医开出的月工资为300元,按原则这些医生不允许再开设自己的门诊,但实际上,在该县艾滋病重点村的尹庄村卫生室工作的三名村医,在家中均开有自己的诊所。村医李树东的解释是,300元的工资难以养家,自己的诊所一般情况是利用中午、晚上才给普通病人看病,不会影响村卫生室的工作。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免费药品都发放到了患者手中。
一个事实是,在沈丘县白集乡,艾滋病人每次到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去领药,很多人领到的都是几块钱的葡萄糖和青霉素。有患者怀疑,乡卫生院从上级单位拿到免费药品后,对部分通用药品做了截流。
对此,白集乡卫生院院长李学广的解释是,常有很多病人点名要“好药”,医务人员是视病情开药。而目前上蔡和沈丘两县卫生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于各诊所开出的药方进行定期审定。
《村医》,在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推广到全中国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当时被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们爱称的《赤脚医生》。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农村人民公社里的社员,历来被称之被人看不起的乡下农民。而农村人民公社被走资派邓小平们强行解散之后,农村人民公社里的公社卫生院,大队里的红医站以及千千万万个公社里的《赤脚医生》们没有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支持,都成私人诊所了。人民公社改村后,谓之《村医》。
走资派《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
艾滋击中村医之家(二)
吴仲仁5年收治200余患者,自家亦有三人染疫。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吴仲仁的儿子和儿媳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父亲影响下,他们成为了村里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督导员,每天早上他们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送到自己包干的20个患者家里,并监督其当场服用。记者陈杰摄
祸起“血浆经济”:来自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组图)
吴仲仁在给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开药方。虽然他现在主要接治艾滋病人,但是正常村民仍喜欢找他看病,如把把脉、开药方、简单体检,吴仲仁从不向他们收费。本报记者陈杰摄
村医档案
吴仲仁
年龄:57岁
所在村庄:上蔡县邵店乡郭屯村,艾滋病防治重点村,该村共有艾滋病人200余人。
基本情况:从医30载,1999年开始救治艾滋病人。现在,吴是村卫生所所长,6名同事大部分为上级医疗单位派驻到基层卫生室的志愿医护人员。
如果吴仲仁能做到的话,他想给全村的艾滋病人教一门手艺,好让他们在病情稳定后能够自食其力。
“命算暂时保住了,可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57岁的吴仲仁点上一支烟,埋着头,不再说话。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村医,仅此而已。
2003年以来,随着抗病毒治疗(ARV)药物的免费发放和其他救助力度的加大,河南驻马店上蔡县邵店乡郭屯村的百余位艾滋病患者,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他们中,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力,而今,他们连轻体力劳动都已承受不住。
5年一直睡在诊所
吴仲仁,郭屯村卫生所医生,今年57岁。11月23日下午,时针指向两点。吴仲仁一边脱下白大褂,一边招呼记者,“走,回家一边吃饭一边聊。”
妻子王妮旦盛了一碗面皮汤给吴仲仁,埋怨道:“就吃饭的时候想起这个家。”
吴仲仁埋头喝汤,没有说话。5年来,他只在饭点儿才回家一趟,平日一直睡在诊所。在那里,他先后收治过200多名艾滋病村民。
1999年下半年,一名出现口腔溃疡、发烧等症状的男子来到吴仲仁诊所。这是吴仲仁第一次跟艾滋病打交道,不过那一次,吴仲仁“输”了,那名男子很快死去。
2000年,郭屯村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6人,2001年14人,2002年上升到25人。“整个村子像蔫儿了一样,除了能听到鸡鸣狗叫外,就是突然爆发的痛哭声,其余时间,村子里死沉沉的”,一位村民形容当时的情形,“那时只有吴医生家最热闹,进进出出都是病人。”
儿媳卖血染艾身亡
对于艾滋病,吴仲仁比其他村医更有特别的感受。因为,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也都是艾滋病患者。
吴仲仁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个初秋的中午,他和妻子王妮旦在大门口紧紧地拽住了儿媳胡很的自行车,不让她出去卖血。不过,他们最终没有拗过这个身高167厘米、体重178斤的儿媳。胡很是个好劳力,百斤重物一搬就起,事实上,她从16岁就开始卖血,嫁到吴家后,她能想到的为家里分担的最好办法,还是卖血。
郭屯村村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村1445人中,600多人曾有卖血史。
2002年,胡很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吴仲仁要其去医院验血。百般劝说之后,她去了医院,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半个月后,胡很死亡。
悲剧尚未结束。接下来的检测显示,儿子吴恒威、小孙子吴登殿也是艾滋病感染者。吴仲仁没有哭出来,他选择了抽烟:一天一包,两包,直到现在的一天三包。
老吴药方远近闻名
吴仲仁是1968年开始从医的,那年,他被大队推荐去学医。从县卫校毕业后,吴仲仁成了一名村医,这一干就是30多年。说起吴仲仁的医术,村民的普遍声音是“中”。
11月23日下午3时40分,吴仲仁的诊所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名24岁的男子是从90里地外赶来求医的。
“啥地方不舒服?”
“我老婆得了艾滋。”
“卖血了?”
“在医院治病时,输血染上的。”
吴仲仁皱起了眉头,默默地在桌上写起了抗病毒的药方。
郭屯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周美春介绍,周边村庄的艾滋病人都喜欢找吴仲仁开药方,他们信得过他。
周美春是吴仲仁同事中最年轻的,23岁,2002年从县卫生局被派到郭屯村卫生所工作。今年7月,又有3人派至郭屯村卫生所。他们都是在这次河南省建立五级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中,被统一派到下面卫生所的医护人员。
郭屯村卫生所是一座崭新的农家大院,11个房间分别做门诊、病房、药房和注射之用,使用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郭屯村属于河南省确定的38个艾滋病防治重点村。今年2月中旬,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以“六个一”帮扶工程为载体的驻村帮扶工作。郭屯村卫生所就是这个工程的内容之一。
11月24日上午,一辆面包车缓缓停在郭屯村卫生所门前。吴仲仁和工作人员一起,把车内的药品和鸡蛋搬至药房。药品是政府免费发放的,鸡蛋是一个香港人资助给郭屯村艾滋病人的营养品。
儿子再婚老吴发火
条件改善了,但和许多村民一样,吴仲仁并不感到特别兴奋。作为卫生所的所长,他现在还在为下属的工资发愁。原先政府给他们的保证是月薪500元,但他们已经连续4个月没领到工资了。
上蔡县卫生局对此给出的说法是,县政府不能动用艾滋病救治款支付医护人员工资,他们眼下正在想其他办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令吴仲仁烦心的还有家事,儿子现在没有工作。吴恒威现在已经再婚了,吴仲仁还记得儿子当时来跟他说这事时的情景:“爸,我想结婚。” “跟谁?”“你看的一个艾滋病人。”“胡扯。”吴仲仁脱口而出。对话随即停止,儿子蹲到门墩儿上,抽起了闷烟。后来,吴仲仁还是同意了,条件是:不准生育。
11月25日,雪后,气温骤降,郭屯村卫生所院子里的积雪被冻成了冰。第二天,吴仲仁早早地起了床,拿起铲子清除院子里的积冰,他说,担心病人滑倒。一会儿,积冰在卫生所的墙角处,堆起老高。
(记者吴学军河南上蔡报道)
《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毛泽东对西学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12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她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说。
气定神闲的演讲中,屠呦呦讲述了40多年前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艰苦过程,并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屠呦呦说,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她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全文如下:
尚昆同志: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毛泽东 十月十一日
建国后的中医药发展表明,毛主席这一批语意义深远。
一方面,彰显毛泽东对中国医药学的科学认识和论断,具有扭转乾坤的划时代意义。使过去西医反对中医,认为“中医是封建医”“中医不科学”,歧视、排斥中医的状况得到改变,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启发和引导下,中国开始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研究。
另一方面,这批示为中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行动纲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创新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批示中要求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体现了毛泽东对培养医学人才寄以厚望。实践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发掘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确能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造就出卓有成就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大家。
几十年来,中国的西学中人员,有的成为院士,有的成为全国或世界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其中,最令中国人骄傲的是著名药学家屠呦呦教授,她对传统中药青蒿——青蒿素的抗疟研究,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条款,与毛泽东批示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一脉相承。
“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遵照毛泽东这一批示,卫生部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举办了6个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据史载,从1955年到1966年,我国共培养了4700多名“西学中”人员,他们成为全国各地、各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
中医药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批示肯定了我国首创举办西学中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培养西学中人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包括现代医药学方法及中西医结合方法等研究中医药、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无论是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中医药走向世界。
还是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个新学科,以及改变现代医学界对中医药认识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毛泽东的这一批示是中医药发展史上最光辉的经典篇章,像一座灯塔照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
中国不断涌现出挖掘、整理、提高中国医药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吸引全世界医学界目光聚焦中医药学,形成了“中医药研究热”。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是地地道道的“国学”,所以,中医又常常被称为“国医”。
“国医”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祛病延年、卫生保健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中医这份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相信和重视发展中医药,都是他的一贯主张。
毛泽东在阅读中国历史典籍和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中医药学辩证法和中医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医药学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以及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倡导。
少一点控诉,多一点自省。少一点骂人,多一点学习。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中国人才能有进步。
而有的逃亡外国的,骂共产党,骂毛泽东。更可恶的是借用骂毛泽东来获取名利。颠倒黑白成了标配。
新中国成立前: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1948年2月,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屠呦呦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3],专业是生药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毛泽东时代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身世公开:父母两家均为宁波史上名门望族》
屠呦呦的近几代世祖,都与清朝南洋水师有关,并且都有军功,在屠氏宗谱里非同寻常。而在清朝晚期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正是督办南洋水师,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甬上屠氏宗谱》能请到左宗棠的儿子书法家左孝同来题签了。
对于屠呦呦的父亲,家谱中是这样记载的“濂规,字介澄,号眉寿,又号憨僧,屠氏二十世,鄞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生,肄业效实中学,生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五月二十五日午时。”按照时间推断,《甬上屠氏宗谱》修编时屠呦呦还没有出生,屠呦呦的父亲屠濂规也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比起屠呦呦的父族,屠呦呦的母族更是不遑多让,称得上当时宁波的豪门望族。 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 《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其中原因之一大概也是家学渊源。
不过,出生于财阀豪门和书香门第所结合家庭的屠呦呦最终走上却是医学研究之路。
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都在饱受疟疾迫害,而以前传统的氯喹抗疟方法也无法奏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1969年中国紧急开展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接管这项研究任务的研究人员正是当年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从此,她的人生,就再也无法从抗疟工作中抽身。
当时的条件艰苦,科研设备也相对简陋,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解决当前困难的水平。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屠呦呦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事在人为 。如果你没有努力到极限,你没有资格说不可以。
在抗疟疾药物项目进展中,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如果把青蒿当做实验用药,提取青蒿素时,药效极其不稳定。这给抗疟药物的有效性增加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她学中医出身,她很尊重中国古典医书, 并从中提炼了640多种可治疗疟疾的传统方法。
其中她最看好的便是《肘后备急方》,这本东晋时期葛洪所著医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因此她使用了改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式,最终在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每当谈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总是说这份荣誉是整个团队的:"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初的时候屠呦呦团队只有三名成员,她和两名从事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在不断地努力和发展之下才慢慢扩容变成化学、药理、生药和制剂的多学科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团队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日以继夜的工作翻阅古书,遍访名医,科学进行药理实验。
这样一种一线抗疟药物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已经在全世界累计挽救数百万人生命。这些数据来自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尽管我们看来只是数字,但是对这些数字来说,是他们鲜活生命可以延续的救命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不仅是征服疟疾的第一步,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医对世界的心意。
同样是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第一届大学生。同样都是知识分子。同样是学医的。同样是女性。同样是民国时代的富家女。同样经历过毛泽东时代。同样经历过文革。同样经历过改革开放。但各自选择的道路不一样。有的留在国内,有的逃亡外国。
而有的逃亡外国的,骂共产党,骂毛泽东。更可恶的是借用骂毛泽东来获取名利。颠倒黑白成了标配。
少一点控诉,多一点自省。少一点骂人,多一点学习。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中国人才能有进步。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科研人员、第一位诺奖获得者、第一个“婉拒”多家媒体采访的获奖者。
“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做好”,1969年1月底,39岁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恶性疾病,病人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死亡。美联军正入侵越南,在炎热潮湿的荒山野地里蚊子很多,越南共产党的军队因蚊子叮咬后忠疟疾很多士兵不战而亡,因需要大量抗疟药物,应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请求,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军方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1969年1月21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受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在北京大学时学习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遂被委以重任。“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说,“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自己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做好。”
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起初,屠呦呦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此后至1971年9月初,屠呦呦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实验,但结果总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终于有一天,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温度是关键!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夜以继日进行实验,终于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
1971年10月4日,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进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姜廷良回忆:课题组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
“乙醚等是有害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姜廷良说,一些人头晕眼胀,甚至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但当时设备设施简陋,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也顾不得许多……
在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幸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课题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不仅于此。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
“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2005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1100万人份,2014年为3.37亿人份。”姜廷良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近几年,屠呦呦两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国际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公开表示,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非常关键。”
“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已经很满足。”廖福龙说,“对于国际奖项,她更看重的是‘为国争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回忆:“2009年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唐氏中药发展奖,她直接打电话给我:我这么大岁数了,给我干吗!”
屠呦呦获得的诺奖奖金为4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据张伯礼介绍,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其余则主要支付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屡获大奖,屠呦呦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就是家里的电话多了。采访她基本都谢绝。”廖福龙说。
“她也极少参加公开活动。”张伯礼补充道,“她多次跟我说:就到这吧。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时,她曾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的屠呦呦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她考取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屠呦呦:我们做青蒿素,这是中国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药,对抗疟是有效的。他们说这个不仅是找到了一个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它为进一步寻找新药开辟了一条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我父亲常常就说“呦呦鹿鸣”,讲这种话,一直等我做出来青蒿素,人家就觉得跟名字有什么有关系。
呦呦是鹿鸣的意思,典出《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和青蒿素仿佛几千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屠呦呦: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整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吧,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骄傲地向世界宣布: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获新突破,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取得巨大进展。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现在颁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所有的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同样是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第一届大学生。同择都是知识分子。同样是学医的。同样是女性。同样是民国时代的富家女。同样经历过毛泽东时代。同样经历过文革。同样经历过改革开放。但各自选择的道路不一样。有的留在国内,有的逃亡外国。
而有的逃亡外国的,骂共产党,骂毛泽东。更可恶的是借用骂毛泽东来获取名利。颠倒黑白成了标配。
刀郎《颠倒歌》完整版歌词
把一只鳖扔进黄色的便盆它会自觉高贵
骑一头驴参加宫廷的舞会它能自比王妃
阳光照不亮夜里的鬼 六畜难懂人间味
它以为总是它以为 扁桃肿得比脑肥
当一条狗叼着骨头趴下会看见它的尾巴
当踩扁一只螃蟹再看它就发现一只王八
这世间众生多么的繁杂 话也瞎来心也瞎
路也滑来人也滑 一不小心就踩粑粑
采薜荔呀水呀来呀 树梢搴那芙蓉花
苞谷地呀里一棵葱 装得比那棒槌大
苍蝇专叮那无缝的蛋
思想起来就采了一朵野菊花
这世间众生多么的繁杂 话也瞎来心也瞎
路也滑来人也滑 一不小心就踩粑粑
采薜荔呀水呀来呀 树梢搴那芙蓉花
苞谷地呀里一棵葱 装得比那棒槌大
苍蝇专叮那无缝的蛋
《罗刹海市》: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它不知道她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她是一只鸡,
岂有画堂登猪狗,
哪来鞋拔作如意。
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爱字有心心有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