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著名旅美画家王大宙:
“我对生物艺术与设计的一些思考”
我对生物艺术与设计的一些思考
王大宙
一
人类不断追求的“生命体”
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欣赏并运用生命体进行艺术品和物品制作,我们可从当时的服饰,室内装饰及工具中看到其清晰的痕迹,甚至在现代那些保持着原始生存方式的游牧民族中也能得到很多线索,他们往往大量使用动物的骨、羽毛、皮和角,还使用贝壳或植物等物件来装饰生活环境。实际上人类早有追求把生命、艺术和物品的结合,至今,人们仍不断地将鹿角、熊皮及植物盆景等设计成工艺品,只是,所使用生命体的过程仅停留在原始、初级、简单的组合层面上,未创造出全新的生物种群。
仿生物艺术设计与“生物艺术设计”
回顾仿生思想与行为的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拥有了仿生的概念。比如,他们模仿鱼刺制造出骨针等工具、模仿鸟类在树上营巢,以防御猛兽伤害的灯,还不断向其他生物学习生存技能,取长补短。这是人类最初级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仿生意识与行为的表现。虽然这些活动直接而朴素,但却是仿生概念发展的基础,是现代仿生学与仿生设计的根本起源。
仿生物艺术设计(简称 仿生设计)运用工业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从人性的角度,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艺术与技术、主观与客观、个体与大众等多元化设计的融合与创新。体现辩证、唯物的共生美学观。
仿生设计是模仿生物原理建造技术系统,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所以,它仅局限于仿生物形态、仿生物形式美感、仿生物功能、仿生物结构、仿生物表面肌理与质感、仿生物色彩和仿生物意象等方面。
“生物艺术设计”与“仿生物艺术设计” 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种利用生物体作为材料,并通过生物媒介表达科学和艺术融合交叉的艺术实践。
生物艺术描述的是生存着、半生存着或者以人造生命活在这世界上的艺术作品,而且视艺术作品本身为媒介、灵感。以生物科学、遗传学、进化学,植物、动物或其它“生物”存在为的艺术形式。生物艺术是集合人类进化、植物克隆、细胞美化等于一身的综合体,比如,它经常会利用生命细胞、细菌、组织、基因等,这些代表生命本身的元素,通过合成添加或其它遗传学材料来操控艺术设计的作品,并产生变化。“生物艺术设计”不是模仿和表现,它更是一种生命实验。
生物艺术品 ——新型的环保产品
生物艺术品(产品)和一般的物品,在材料的使用和应对生产的方式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生物艺术品(产品)的本身是有机的,它是和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一样,是生态物;他的形成,生长及存在都是自然的,而且是再生的,所以它不存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其产品,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物种。
“生物艺术设计”—— 新型艺术设计的语言样式-
“生物艺术设计”的艺术实践被人表面化地理解为,艺术与科学交叉的一种模糊概念,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界限在这里也被置于模棱两可的境地。 “生物艺术设计”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不单是表现艺术与科学形态,而是“对21世纪艺术与设计界提出的新的课题,并形成了对整个艺术行业根基的挑战”。
我所研究的“生物艺术设计”,是以实际行动诱导观众,使之对作品的概念产生非常态的意义理解,同时,让观众与作品相互关联的艺术、科技、环境等外围因素整合在一起,共同制造一个“具有生命”的作品现场。因此产生模糊性和非常态的确定性,也在当代艺术原有范畴之外制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纵观艺术史,证明各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都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如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影响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光学兴起影响印象派绘画;工业革命影响现代艺术;IT时代影响新媒体艺术等,科技革命为这些艺术潮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生物学世纪的到来也必将呼唤出生物艺术这个新型艺术形态。
-“生物艺术设计”—— 是“跨学科艺术”,而非 “科普 艺术”
“科普”是大众科学,而“科普艺术”是指利用各种浅显的艺术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能和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生物艺术”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教育之间的“跨学科”性。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生命科学等,这些都是艺术可以去跨越和融合的元素。“艺术”这个概念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而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让人们看到自由创造的可能性,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
当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被打破,变成跨学科的艺术时,往往会有人对艺术的概念产生怀疑,可实际上,艺术还是艺术,它仍然是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所做的事。只不过艺术的疆域在不断扩大,如果真正的艺术跨越了艺术的边界,我们也无须在这里谈论艺术。当代艺术正走在艺术的途中,它远没有达到它的终点。
如果艺术家和科学家做的是相同的事情,那么艺术家的存在就是多余的。我们动用艺术这个手段,是因为艺术可以创造一个可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它比科学家的言说和文字有更深的影响和更大的力度。从某角度来说,艺术家可能在创作的某些部分做到和科学家相似的事情,但整个作品仍然以艺术审美创作为主,艺术家不是科学家,科学家也不是艺术家,而“科普艺术”也不是“生物艺术”。
生物艺术主题以生物科学为依据,是对生物学世纪新生物艺术样式的描述,它必然开启形式与造型上的全新视野,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符号。
二
当今生物艺术界的现状
在艺术上切入生物主题的创作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耶鲁大学学医学的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创作了一系列半人半兽的行为艺术和影像作品,引起了社会轰动。他由此成为九十年代的风云人物,被《艺术新闻》(ART NEWS)杂志评为九十年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第一个创作真正有生命并存活的生物艺术作品是:出生在巴西的美国艺术家、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系助理教授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与他的团队。2000年2月他通过转基因技术而创造出来的绿色荧光兔“阿尔巴”(Alba),由于和法国的实验室事先有约定,这只可爱的阿尔巴小兔从未离开过那实验室,也一直没机会能与他生活在一起。在2000-2001年期间,卡茨还试验成功了另一件荧光基因作品《第八天》:在圣经故事中,神以七天创造了世界万物,所以卡茨的“第八天”是离开神而创造的。《第八天》中所有转基因生物都是按照绿色荧光蛋白质(GEP)的生成规律克隆出来的,他造出了荧光植物、荧光虫、荧光鱼和荧光鼠等荧光生物。
至今,大多与“生物艺术”有关的作品主要都停留在直接使用细胞、DNA组成或生物交叉合成、基因变异等层面上,还未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新生命体。
赋予艺术品以鲜活生命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凡特主持,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 命名为“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相信其运 用前景广阔。
一种全新的生命诞生了,它不仅在科学领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到来 ,也艺术与设计领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到来。
创造新的生命与新的艺术品
这名为“人造儿”的人造细菌内核移植于实验室,是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它是一个活生 生的生物,它的诞生成为了地球上多种生命类型的一个新成员。
人类创造新生命的目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为了发展未来的生命。生物技术革新的结果,是人类对待生命的全新态度。人类可以将新的生命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物品,就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基因在新科技下的全新遭遇。
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朱利安·萨乌莱斯库认为:“凡特推开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基础的那扇大门——窥视生命的本质的大门。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
现在我们还描绘不清今后的“人造儿”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新物种,但人类创造新生命,从而取代上帝,已经是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生命体的艺术品可不断地生长与繁殖
由于“人造儿”这个新生命可利用的人造细胞不断增生、繁殖,并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那么,有生命体的艺术品也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设计)去不断地生长,甚至可繁殖出下一代新的生命体艺术品。
人类是(能扮演)上帝?——“创造生命”的争论
反对者称 :““人造儿” 的诞生打开了潘多拉Pandora魔盒”。
一个名为“人类基因学警告”的团体负责人戴维·金说:“凡特的研究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反对者认为,人造的有机体如果扩散到自然界,引发生物基因变化,有可能造成环境灾难,它们还有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
由于涉及到生物伦理的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评估首例人造活细胞伦理风险,及它对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影响。这 也正迎和了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人造生命的可能性远在未来,但确定这类技术的伦理界限,并制定监管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风险,却有未雨绸缪的必要。
我想,对于生物艺术,不仅要中止反应异常,更应走入实际创造作品的实验室,创作出具有“受过教育的反常行为”的特征作品。
三
生物艺术与未来社会
“活的艺术品”(产品)的出现将改变原有社会文化、商业、生产等各系统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们对原有的文化、商业、生产等社会活动的理解和定义。
原先工厂生产制造物品过程,是否可以重新理解成“对物品的哺育过程”?而原先工厂生产制造业,是否需要用新的“畜牧业”名称来替代?科学技术领域是否考虑增加一个新的学科?而对我们的文化艺术界来说,增加一个新的艺术语言是否需要?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关系到今后社会人类和各种生命体如何相处共存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印比曾说过:“未来世界,人类要么学会相处,要么就面临灭种”。
生物艺术改变了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及方法论
人们对于物品的理解,都是从其外表特征、商业、生产等几个方面展开的,但 “生物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研究各种问题的不可封闭性,在不限制理解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强调一种能产生“是”的态度和方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生产”。
由于创作的出发点不同,它们也对艺术家,尤其是对艺术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及方法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不仅仅停留在使用现成的经验和个体生存体验上,还要使它们在尝试扩大原有个体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形成另一种更新的工作方式。他们的思维与创作,研究与探索将更多地针对当今的前沿科技和个人所研究的艺术,质疑和刷新当前被艺术的各类系统提前设定好的作为艺术设计家的角色标准,并以“活的艺术品”的名义瓦解当代艺术世界中固有的对于传统艺术价值观的推崇。
生物艺术与新审美观
当有生命的“活的艺术品”这种新的艺术产生后,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也必然会形成一个新的美学观。它也会对今后的观众(使用者)提出新的审美要求,在欣赏过程审美观上需要有新的认识,在使用哺育(互动)等过程中更需新的美学观和创作能力。今后的观众(使用者)再也不会像今天的观众(使用者)那么轻松了。
-生物艺术与专业技术护理
生物艺术既然是有生命的作品,它就必然具备孕育、诞生、成长、繁衍与死亡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因此,对生物艺术的护理、养殖、培育以及储存的关键过程,所必需的批发和运输手段就成为一门专业技术,并将逐渐培养一批集专业护理,储存、批发及运输公司为一体的专业人员。而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在最初阶段,从生物科学家处获得艺术品的护理之道,以保持作品的存活与健康。随后,转交给这些专业护理人员,让他们进行专业的储存、批发及运输,从而保障展览、收藏等其它艺术活动的需求,因此,这群人员的存在是必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艺术对艺术品市场销售、展示及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紧密的合作——生物艺术对 生物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新需求
生物艺术是生物科技与生物工程高度发展下的产物,是由生物科技支撑的艺术,这就确立了生物艺术的两个层面:艺术创意与科技含量,还包括它的团队作业方式。在目前,还很少有能同时跨越这两大领域的艺术家。由于艺术家的创意方案只有经过生物科技的介入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艺术家往往会聘请、委托生物科技人员帮助实现艺术品,也可邀请生物科技人员加盟,共同进行实验和研发。
“在生物学世纪,艺术家困惑的首先是生命本身与艺术媒介之间的转换;艺术作品不再是静止的陈设,艺术家将与生物、遗传、细胞、基因及电脑等专家一起合作,开发有生命的作品,从而建立起新的艺术语言与样式。”
四
生物科技为生物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语境
我们平时创作设计的行为是一种观念,我们为了这种观念去创作设计自己心中的作品,创作设计本质上,是已经设定好的一种行动的线索,行为的轨迹,建立的也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是从最后的结果中来寻找行动的轨迹,建立一种可行性的方案。在观者惯于以地域分类定式来划分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时代,装置、观念、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架上绘画,“生物艺术设计”无疑是一个新的异类。从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受到世人瞩目,原先较为单一的艺术设计开始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多种新的学科,并创造了无数的新的艺术语言样式,它们被当代艺术家们刻意强调、夸张及变形,却不失真实,呈现出艺术家们追求标新立异、独特创意的思维过程。
因此,随着21世纪生物学世纪的到来,“生物艺术设计”对我们来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为根本的心理变化,而是对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
无概念,无定义,无界限的生物艺术
生物艺术常给大众带来一种“荒谬”或莫名其妙的第一印象。它可以是一团清晰可辨的块状物,也可以是荒唐的,令人讨厌的,难以理解的,脏兮兮的一片菏泽;有时候它甚至还会若隐若现,似乎总是将其概念巧妙并狡猾的徘徊在落槌定音之前的那一刻。但同时,它又具有非常传统的一面,它往往试图将艺术重点放在生活中那些极为普通的事情上,甚至在自然的细微处发现美丽与奇形异状,让观者被迫接受那些从未曾注意到的细枝末节。
生物艺术的艺术交流方式
生物艺术虽然以艺术形式存在,但它不是过去某个艺术史的延续发展,它的关注点、文化环境、样式形态、语言系统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艺术人文已没有太多的关系。生物艺术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一个活的、有生命的、与人类交互呼应、共同生存的系统。
生物艺术由活着的材料创造出来,它孕育、成长,并以一种不合逻辑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是生物艺术让我着迷的众多原因之一。
对艺术而言,生物艺术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艺术语言样式;对物种而言,生物艺术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物种样式。
生物艺术是连接我们和自己、人类文化和生存在世界上所有生物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
生物艺术博物馆——“活的艺术品”
可以想象,在博物馆里所有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有生命的 “活的艺术品”,它们的生存环境条件和展示形式都将有别于现有的博物馆,也有别于动物园或植物园。而艺术家探索的便是这种介于艺术、生命和自然之间的创意力量,他们以培育“活的艺术品”作为自己的艺术形式。同时,他们的身份游离在艺术家,科学家和园丁之间。
人类与生物艺术品的的新关系
人类与以前那无生命而冰冷的艺术品(产品)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美感享受、环境布置等,自从出现“活的艺术品”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关系之外,情感互动、哺育抚养等关系也随之产生。
生物艺术家与当代其它艺术家的区别
生物艺术家使用细菌、活组织、生物体和生命过程等来创作艺术作品,以此模糊了科学和艺术传统的区别。大多数生物艺术作品更趋向于通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来反映社会,传达艺术家对政治和社会的评价。
我曾经这么形容生物艺术:我把这种艺术形式看作是设计创作或科学研究。而我自己则更像是一个结合厨师和园丁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家。
生命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展现
此次展览将展出我从2007到2011年之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它们循环并置,多个语汇在同一时空出现,融架上绘画、摄影、素描、灯箱、装置、视频、互动、新媒体、视频影像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把整个展出的几十件作品形成“一件”大作品:“Auto-Clinic”。并试图颠覆人们固有的观展逻辑,运用多种创作手法试图探讨这样一个主题:“生物艺术与设计。”这个看似如此深奧的主题,或许会在展览的现场变得清晰可辨。
我还尝试将“生命”定义为一个虚实互映、动静结合、复杂微妙的形式,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去诠释一个理念,让观众不仅仅在传统的艺术中去认识严肃的学术思想,同时,用幽默与风趣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染及更深的影响,让观众深深体验着一个生命所给予的热情。
“Auto-Clinic” 展览的无限臆想
“Auto-Clinic”中是对生命的无限臆想,在一切不可能性中努力追求一种可能性,最终使这些“活的艺术品”成为了目标。它用多种作品呈现出看得见的幻象,让观众承认一个非常态的存在,和一个不需要 马上得到结果的世界。每个人都被知识系统捕获,知识的搭建让人不加思考地相信了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但观众又只是在知识局限里制造真理。观众所信任 的是知识能到达的,但是不能到达的地方?是否为他们留有一个途径和一点空间?
-生物艺术——二十一世纪艺术与设计界的新课题。
回到这试验性和探索性的展览现场,我愿与艺术界的更多朋友探索个体艺术体验、生物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关系,也借此机会提供一个可以思考与对话的平台,一个延伸历史、现在、未来、以及与生物艺术和设计探索经验的讨论。
二十一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对生物艺术的未来
21世纪,科学家们通过他们的创新使生物工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这些革命性优异成果无疑影响到包括科技、工业、农业、医药等众多高速发展领域,这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使我激动,兴趣和遐想,并庆幸如此之多的包括纳米、生物在内的新型科学工程技术,它无疑给我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原动力。
生物艺术的发展及其社会道德和准则问题,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说利用动物这个弱势群体来获得个人的某些成就,或者运用转基因科技挑战大众道德文化底线。然而,这些只是行为表象,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准确并高度关注这些项目的进程,使我们与“非人类”的新生物群,以及对新生物产品的使用和科学决策之间关系的问题成为当代必修的课题,最终让观者在震惊的同时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并重新审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
王大宙艺术简介
王大宙原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85年赴美国,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University Center at Albany)的M.F.A.学位和普瑞特学院(Pratt Institute)工业设计的M.I.D.学位。曾任天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2003年受邀筹备创建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并被聘为首任院长,终身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泽西州立大学Montclair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Stanislaus分校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等。同时担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上海科学与艺术协会理事,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美国纽约州亚洲顾问委员会顾问和美国U.S. Business and Education Council理事长。
王大宙1978年曾担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于无声处”舞台美术设计,获得中国文化部奖及中国总工会奖、1979年曾主持建国三十周年《上海工业展览会》展览设计。1990年在美国为MTV主持“超人”项目设计,获得“Best Design Achievement for Superman from MTV”奖。1990年至今,为Disney,MTV,Georgette Klinger,Charles Jordan,Victoria’s Secret,Estee Lauder,Revlon,Clinique,Guess,Brooks Brothers,Paul Sebastian,Crown Crafts,Mohawk and Nielsen Bainbridge等著名公司主持,开发与设计了多个项目;也曾与Donna Karan,Alexander Julian,Calvin Klein,Betsey Johnson,Ralph Lauren,and Mary Engelbreit等世界著名设计师合作,开发设计项目涉及纺织品、礼品、化妆品、及家居用品等领域的多项产品。
1980年至今,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并多次获大奖,其艺术作品多次被各大媒体报导及发表于《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美术》等画册,201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王大宙生物艺术展”,将生物艺术这一新观念首次介绍到中国。王大宙生物艺术被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收藏。其《设计创意流程》,《风格与潮派》和《设计弹性思维》等着作被列入国家出版文化创新工程重点专桉。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馆”、“城市足迹馆”设计总顾问,中国艺术设计大赛组委会委员、评审,“世界着名艺术家邀请展”评审、美国Tri-State艺术竞赛评审、第一、二、三届“美国亚洲文化艺术节”艺术总监等。2012年王大宙荣获纽约州长Andrew M. Cuomo颁发的2012年度纽约州艺术成就奖,也荣获萨福克郡郡长Steven Bellone颁发的艺术成就奖及纳萨郡郡长Edward P. Mangano颁发的杰出艺术贡献奖。2016年荣获美国Hofstra大学颁发的艺术成就奖。2017年荣获纽约市颁发的杰出艺术贡献奖,现在是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