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有幸拜读了超验主义大师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里面瓦尔登湖恬静优美,祥和空灵的自然风光,令人神驰神往。我的心中如野草般渐渐滋生出找寻远方的田野的愿望。但无论爱默生还是梭罗,这些超验主义大师们给我们的启迪远远不只如此。
记得近几年报章媒体都在讨论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可忙坏了公知学者,专家教授们,当然也包括笔者这样的普罗大众。我以为信仰这个问题可分开来看,一分为二,一是什么呢?信仰主神问题;二呢,就是信仰路径问题。
当中国人还在面红耳赤地争论有没有主神,主神是什么的时候,西方人却对信仰路径,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拜神,来敬神有了分歧。我们知道,欧美国家的信仰是有传统的,因为信仰是须传承,不能一蹴而就。但要怎样才算信仰,用什么具体的形式才能与自己心中顶礼膜拜的神进行有效的沟通呢?答案当然不只一个。我们看看梭罗大师给出的答案。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上帝,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直觉来认识真理,认识上帝,去教堂吗?梭罗认为根本不需要,因为上帝,或超灵(这个词语出自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笔者),遍存于万物之间,大自然是超验的上帝的化身,而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阅读自然是认识上帝,认识超灵的最佳途径。
爱默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辨,而梭罗不仅思想有深度,还是行动家,实干家,理念的实际践行者。梭罗亲自走进自然,走入万千世界,走到了瓦尔登湖边,并且住了下来。
瓦尔登(Walden)湖位于马赛诸塞州康科德Concord),梭罗于1845年夏天走进了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月零两天,直到1847年九月份才离开。《瓦尔登湖》这本书正式出版于1854年,是散文体,但看起来又像生活日记。梭罗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不要随大流去追逐看似体面实则空虚的生活方式,简朴,自然的生活能使我们直接与上帝交流,而奢华的生活则阻断了这种交流: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吸收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非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干净净,把生活逼到极致,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在1858年8月18日(这么多个8?有没有搞错? ---笔者)日记里面,梭罗谈到了《什么是宗教》:隔壁富有的邻居在当时刚刚出版的大西洋电报上醒目地印上光亮的大字贴在门楼上:“光荣属于至上的神”。。。这是什么?这不是信仰,这不是宗教,这是虚荣炫耀!
梭罗希望大家遵从自己的内心来追求真理,与上帝直接来交流,而不是去教堂,不要人云亦云:
如果一个人没去跟上同伴的步伐,那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哈哈,我喜欢!---笔者)
只有这样,自由的个体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而非成为生活的奴隶,才能取得与超灵的对话:
我步入丛林,希望活得更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将非生命的事物统统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了时,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
《瓦尔登湖》先以经济篇开头,然后写生活,读书,铁路,寂寞,访客,种植,村庄,湖泊。这一段记录的是夏秋时节。写湖景的这一章应该是大家最喜欢的啦:
。。。湖是自然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妆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她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梭罗认为人具有神性,所以人的自然天性也就是神性在自然界的直接体现。---笔者)的深浅。湖边的树林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周围葱郁的群山则是它浓密的眉毛。。。
看这一句:
。。。一条鱼跳跃起来,一只虫子掉落到湖面,都可以用圆圈,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再来一句诗:
。。。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越过岗的风;
于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静之处
高高在我的思想中躺卧。。。
书中这样的诗句信手拈来,最后还写到田庄,鸟兽,故人,回访,冬湖,东湖这一部分同样出彩,还有春景,等等。里面内容很丰富,哲人可以读出哲理,文人可以读出文采,而游客也可以读出不一样的风景。
应该说,此书有文采,有哲理,有深度,值得我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