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过去了,岁月洪流把它铸造成一个历史的丰碑。它凝集着这个城市开放,进取,包容,海纳,经历了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时代,上海滩的风云故事,百年来的名士风流,都被聚焦定格,记录在了这里。
我们从正门走进和平饭店,向门口服务员询问,可否看看这里的博物馆。
服务员告诉我们,前往餐厅和前台的方向,注意右边的指示牌。
很多人不知道,和平博物馆是免费向游客开放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10:00至晚上7:00。如果你是住店客人,还可以免费预约专人讲解服务,会有酒店的小姐姐为你讲述和平饭店的历史和传奇。
我们找到了“和平饭店博物馆”的导览牌,沿着一个小楼梯上到二楼。博物馆面积不大,看上去更像一个荣誉陈列室。有三个工作人员。
Y姐问了问,“妹妹,这里可以拍照吗?”, “有一个大堂拆下来的吊灯还在吗?”
吊灯?我两眼放光,一定是个骨灰级的宝物。(有点健忘,想不起来它的故事了。有知道的朋友,请在评论区补充。谢谢)
墙上贴着许多发黄的照片,有年代感。还有精心搜集的老报纸,看下面的文字,是来过这里的名公名媛。
Y姐兴致勃勃向我介绍了陈列着的珍贵纪念品:“华懋饭店”的门牌,浓缩了和平饭店前20年的历史。
这只猎犬很有来头。老板沙逊酷爱打猎,饭店里许多装饰图案里, 都能发现猎犬的影子。跑马地有条赛道,用它命名。和平饭店有名的爵士酒吧曾经的名字就叫做“马与猎犬“。
这里收藏了几十年前饭店使用的餐具,钥匙,浴袍,灯具,便籖,名人留言等等,看看标签,这些物件顿时身价倍增。
我们走出博物馆,穿过长长的走廊,大堂中央有个银光闪闪的“和平鸽”,用1580片琉璃和传统工艺做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银鸽,腾云展翅,从天而降,带来黎明的曙光,她是和平天使,智慧女神。这是和平饭店形象的象征。
在和平鸽的四面,有四幅上海缩影银版画,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外滩风貌。以它做背景拍照,效果挺好。
在和平饭店拍摄过的电影,多达40多部,耳熟能详的有《永不消失的电波》《听风者》、《阮玲玉》、《小时代》、《大城小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梅兰芳》等。
2018年的谍战片《和平饭店》就是以和平饭店为背景,剧组当时耗资2000多万,在横店几乎复制了一个和平饭店出来。
位于8楼的龙凤厅,中国传统的红柱绿壁,契丹金纹和著名的龙凤顶,塑造出经典奢华的风格及氛围,令来宾们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由皇家享有的美食天堂中。
顶楼有露天餐厅,团体聚会,欣赏江景,美不胜收。
和平饭店的另一大特色,是将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奢华都装在自己的酒店中。有九个套房分别位于酒店的5层至7层,每层3个套房,每个套房都面对黄浦江,都每个套房都用一个国家的特色元素进行装饰,分别是印度、英国、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德国。
和平饭店的爵士酒吧,就是那个曾经叫做“马和猎犬”的酒吧里,创造了一个世界吉尼斯纪录 - 全世界最老的乐团,在这里表演的老年爵士乐队的乐手平均年龄83岁。这个乐队从1980年起就每晚在这里演奏,也曾经为到访上海的各个国家领导人表演过。伴随着经典的爵士乐,品一杯沙逊鸡尾酒,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黄金年代”。
饭店主人是维克多·沙逊爵士,他出生于英国的犹太贵族家庭,中学在哈罗公学,大学是剑桥三一学院,一战参加皇家空军受伤左脚致残。来到东方殖民地,先是孟买,然后上海,接手沙逊家族企业,并在1924年继承并成为了家族公司的掌舵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逊家族是上海最知名且最富有的犹太家庭,各种高风险高利润合法不合法的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房地产也是主业,当时上海最高的建 筑都是沙逊公司所有,除了商业项目外也支持城市建设。可以说沙逊爵士在相当大 程度上改变了上海这个城市,特别是加速了外滩的发展。
******************************************************************************************
罗斯福公馆----色戒酒吧
外滩27号
罗斯福公馆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家族旗下的高级公馆,是上海滩的时尚新地标。
内设亚洲最大的葡萄酒酒窖,集结世界各地珍馐百味,拥有黄浦江岸最佳景致露台餐厅酒吧。
20世纪初,这里是英国上海最大的洋行的怡和洋行,享有“洋行之王”之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55年后,大楼由上海外贸管理局使用,称作“外贸大楼”。电视剧《繁花》中的27号,就是这里。
门口有保安,但对外开放,接受预定。我们走进大门,上了一部古董式的电梯,上升较慢但很平稳,七楼以下是办公区。八楼九楼两层是餐厅和下午茶酒吧,顶层平台是酒吧的开放式景观区。来到这里,可以360度全方位地欣赏黄浦江美景,黄浦江从南往北来到这里,缓缓地转了个大弯,向东偏南方向流去。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晴空万里,一览无余。
眼前的景色以前在电视里欣赏过,而亲临此地放眼远眺,活生生的3D视野,浦江两岸的万国建筑,秀美多姿,繁华绚丽的街景车流,让人为之心颤。脚下是中山东一路,外滩公园,纪念碑。对面是浦东陆家嘴金融区,东方明珠,高耸入云上海新地标,上海中心,金茂大厦,世贸中心。以及陆家嘴金融区。左边的花园建筑是外滩源一号,原英国领事馆。苏卅河,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领事馆,APIC会址,北外滩。右侧依次排列往南的是一个个银行大厦,还有外滩观光中心。黄浦江中波潾闪闪,轮船缓缓而行。空气中飘来浓浓的咖啡和奶油蛋糕的香味,时尚的白领小资们三五成群,围坐在露天餐桌旁,尽情地畅饮欢笑,我们也不知不觉陶醉在其中。此一刻我又一次感到魔都强大的磁力,向心,频击,热血沸腾。。。
洛克,外滩源
圆明园路
我们在罗斯福呆了半小时,出门后沿着北京东路,穿过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半岛酒店,来到不为人熟知的小马路,圆明园路。听说,这里是最近刚修善完工的欧式古老建筑群”洛克,外滩源”。这里有11栋百年古典的欧式建筑。近年经翻新改造,恢复了新的容颜。追朔历史,这些是外滩最早的建筑,距今有150多年历史了。人们称其为“外滩源”。依次往北,中实大楼,美丰大楼,文会大楼,安培洋行,女青年会,圆明园公寓,兰心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真光大楼,光陆大楼。主要集中了银行商行,写字楼,教堂,剧院,餐馆,咖啡厅等。
回顾它们的由来,得从鸦片战争大清失败开始。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清政府恩准英国国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市,专理商贸事宜。当年12月1日,英国外交部任命,原英属印度马德拉斯陆战队上尉巴富尔为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1843年10月《五口通商善后条款》签订,巴富尔旋即乘坐“威克森”号舰由广州启程,于11月8日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巴富尔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派来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时任上海道台的宫慕久并没有去码头迎接,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此后,巴富尔与时任苏松道台的宫慕久关于上海开埠和设立领事馆等问题展开谈判。在谈判之初,宫慕久要求英国驻沪领事馆设立于上海县城之外。
但巴富尔却坚持要求设立在城内,并表示宁可于庙宇中搭建帐篷办公居住,也不愿设置于城外。最终一名姚姓的旅沪粤商表示,他有52间房,愿租给英国领事馆,在城内设领馆提供场所。并提出,包揽英国人所有的商务。巴富尔拒绝了。姚老板还是把房子租给了巴富尔。
1843年11月14日,英国领事馆贴出布告,宣布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正式开馆,并于17日正式开埠。
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对外开放通商。
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英租界的来历
上海开埠以后不久,英方提出设英国人专属区。
巴富尔领事为了寻找理想的地段,走出上海城墙,沿江向北走,约两公里,看中了黄浦江边的这块荒地。特别是与苏州河交汇处的李家场地块,这里原来是一个村落。“这里有水上屏障黄浦江,可以发展英国侨民的势力,用英国武力保护这块飞地,可以停泊我们的海军。是设领事馆的理想地点。”当时的上海县城有人口27万(现人民路和中华路地区),大小街道60多条。外滩也还只是一片泥泞的荒野。而巴富尔一来,就看中了这里。
谈判很艰苦,经过两年的谈判,上海道宫慕久为了解决大清不能出卖土地的这个法律难题,提出一个英国人永久租借中国土地的方案。租借土地合乎大清法律,永久租借就等于“买”。
巴富尔领事和上海道宫慕久商定,在上海县城外划出一块土地给英国人居住,这里不允许中国人进来。宫慕久很满意,这个方案让中国人和洋人互不往来,做到皇帝所要求的“永久相安”。何况,租给英国人的是一块日晒雨淋的荒地,现在居然还能收钱,太合算了。巴富尔领事也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上海道台宫慕久将双方协商的条约上报,两江总督璧昌、江苏巡抚孙宝善批示同意。
1845年11月29日(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上海道台宫慕久在外滩新海关,张榜公布和英国领事签定的条约。条约规定,黄浦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地区为英人居留地;出租面积830亩,每亩年租金收取1500文,外国人租定土地或房屋之后,只要逐年缴纳一定数额的租金,就可以无限制地租用下去。条约共有23项条款,涉及租地方法、地价议定、租金支付与收取、市政与治安管理、道路建设、章程修改等各项内容,史称《上海土地章程》。
《上海土地章程》签订,上海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就这样出世了。
巴富尔领事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再度获得英国政府和在上海的外侨的高度赞扬。英租界设立以后,英国侨民商人、传教士、医生等人络绎而来。
上海英租界的建立,为其他列强进入上海开了先例,法租界和美租界也先后出现在上海,并且不断扩张。外国人把租界当作自己的领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修建道路,建造大楼,进行投资和贸易,引进科技成果,成立行政当局和建立巡捕队伍等等,1863年9月21日,英、美两租界合并,称为公共租界,法国租界独立运作,上海城出现了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方管理的格局,外国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到1900年,仅公共租界面积就有22.5平方公里。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帷幕,租界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与众不同的角色。
经由开埠,上海进入新的时期,从一个海边的县城跃身成为远东的都会城市。1843年以来,来自周边省份的移民和海外移民一起构成了新的上海人口,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开埠后的上海很快形成了一个华洋混居的移民社会,探险家、商人贩夫、士宦乡绅、农工妇道,或为利益所驱,或为躲避战乱,或为谋求生计,人们离乡背井而来,进入这个三教九流云集的租界社会。
当时有人描述:“洋人租界,熙来攘往,商贾如云,繁盛于他处。”
而外滩也渐渐成为西方国家在远东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而海派文化也是通过开埠后逐渐发展起来,上海此后成为中西文化互撞的最前沿。
在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外滩最北处,1849年建成了英国领事馆。最初占地有126亩,后来仍有58亩,是外滩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它位于外滩33号,在圆明园路一侧的领馆建筑,为外滩源1号。
你好神速啊!这一个月都发了7篇回国感想了,高效高质,得好好学习学习!
我有一年回国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介绍圆明园路,我专门跑到那里去了一趟。很多可看的历史建筑。
乔兄新年快乐,吉祥安康!
问好乔兄,新年快乐!
前面还有一篇,讲到汇丰大楼。
新出了一部沪语电视剧《繁花》,留意一下。
新年快乐安康!
你的小说很成熟了,耐看。有时间会仔细拜读。
新年快乐!
***********************
谢谢乔公详尽的介绍。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的表演我看过一回。属于怀旧大于欣赏的意思。我是感慨上海各方面懂得保存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像和平饭店的旧吊灯,甚或旧浴缸,其实都是有历史价值的物件。我们身居海外,最知道那些大牌老牌卖得是什么,是文化来着。如看美国人那么精心地保留保护自己的历史,更别说像英国意大利法国,像利兹饭店什么的旅馆行业业者,也都很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故人们不远万里去那里看历史听故事。上海在这方面做得真好!当然这也是一步步观念更新走过来的。我90S中去上海出差,在虹口区找鲁迅故居,找见里面还杂居着居民。后来再去,就成鲁迅纪念馆了。再次感谢分享。
上个帖的华尔道夫也介绍得非常赞,回头找找我们住的帖,历史酒店,一点都都不土豪,有文化底蕴得很呢!:)
“吊灯?我两眼放光”
水沫的新吊灯,有没有让你四眼放光~~
还不去圆导家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