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讲记
隋 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智者大师略传
首先讲述天台教主智者大师的简传。大师名智顗,俗姓陈,父梁益阳侯,母徐氏。那时,母亲梦到五彩香烟萦绕在胸怀,想要拂去。听到声音说:“宿世的因缘寄托于王道,福德自然而来,哪里能拂去?”母亲又梦到吞白鼠。如是再三,觉得奇怪,就去占卜。占卜师说:“这是白龙之兆。”在大师诞生的那天夜里,房间里一片洞明,接连两个夜晚光明才隐去。大师眼睛具有双重瞳仁,眉分八彩,具有古圣人唐尧和大舜的灵相。家中里里外外都很欢喜,大摆宴席而作庆贺。忽然有两个僧人叩门说:“善哉!孩子有这么重的功德,一定会出家。”说完隐去。前来的宾客都感觉奇异。徐氏回忆起先前的灵瑞,就给大师取名为“王道”。兼由后来光明满室的相,又叫他“光道”。所以,大师小时候有“王道”和“光道”两个名字。
大师童年,卧床时一定合掌,坐起来一定面向西方,等到年龄稍大一些,口里不乱吃,见到圣像就礼拜,逢遇僧人一定恭敬。七岁时,他喜欢到伽蓝静处,僧人们很惊讶他的心意、志向。给他口授《普门品》,才说一遍,他就能记得。
十七岁发誓作沙门,十八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精通律藏,而且常常欢喜住在禅悦中。二十三岁时,《法华经》的传记里说,大师前往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处从学。慧思禅师每每叹道:从前在灵山会上我们同听《法华经》,宿缘所追,今天又来了。就向他指示普贤行法,宣说四安乐行。智者大师在这山上行法华三昧,才经过三个晚上,诵《药王品》,心缘苦行,到“是真精进”一句就发了解悟。见到和慧思禅师处在灵鹫山七宝净土,八万菩萨、一万二千声闻,共同听佛说法。由此,慧思禅师说:不是你不能感,不是我不能识,这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这本书的注里写道:道宣律祖曾经问天人:陈朝的慧思禅师、隋朝的智者大师功德超群,从前在灵山会上同听《法华经》,不知道他们往昔是谁,也都合乎佛的心意而说经法吗?天人回答:他们本来都是古佛,化现为游方的圣人。慧思禅师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讲到他的功德。智者大师是药王菩萨,在日月净名德佛的时代出兴于世,当时顿舍身体供养法,《法华经·药王品》中讲到他的修行。他们不但今天弘扬经法,在久远前佛灭度时讲《法华经》,过去千佛出世以及贤劫三佛出世,都跟今天一样,他们深深契会佛经法的要旨。
后来大师又去了西州白沙山,像前面一样入观,凡是对经文有疑惑处,就见到慧思禅师在秘密境界中给他做解释。那时,慧思禅师常常让智者大师代讲经论,而自己亲自拿着如意在作观听。慧思大师对学徒们说:这是我的意儿,只恨他定力还少。(意思是,慧思大师佛法的智慧已经传到智者大师的心里了。)再说,智者大师学成之后就辞别师父。慧思大师说:你跟陈国有缘,去了一定能做利益。慧思大师前往南岳,而智者大师去了金陵(即南京)。
智者大师到了金陵,在瓦官寺八年。讲《法华经》,梁朝、陈朝的大德都来请议,当时王侯高层都停止上朝的事前来参与法会。当智者大师最初开讲《序品》,到“文殊答问”的末尾,忽然灵山一会现在虚空中,当时有三五个人见到。天上雨下妙花,鲜白的颜色,这妙花有三十多瓣花叶,叶和叶相连,在虚空中不坠下,高一尺多,好似莲花的叶子。当讲到《宝塔品》时,听众中有的梦到瓦官寺是三变净土,释迦佛的分身遍满八方。又有的见到普贤菩萨从远方而来的境相。当时得到法雨的利益以及冥冥中得利益的事件不可计数。那时大师讲《法华经》,感得普贤菩萨乘着白象驾临在前面说法。当时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一代时教无不穷尽。
自从大师三十岁到了南京以后,中间经历了八年。大师总在语默之际,每每思维山林泉泽时就会梦到万重险崖,白云和日轮伴随在山崖的旁边,下面是茫茫无际的苍海澄清地流过。又见到一个僧人摇着手伸着手臂,到山路边挽着大师上山等等。以这个梦告诉门人,门人都说:这是天台山。因而大师和慧辩等二十多人往南过来,入天台山隐居。
大师在佛陇卜居,在华顶降魔。那年,大师在九月进了天台山后,住在华顶峰。有天晚上,大师在峰巅的石座上静坐思维,正在熏炼头陀时,忽然狂风大作,雷震山洞,出现强软两大魔头,对大师凶猛袭击。但大师洞彻了诸法实相,不为所动,仍然安然端坐,因此两大魔头也无可奈何,败退而去。陈少主又请大师住在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隋太子(即后来的隋炀帝)在大师前受戒,而且供上大师的名号为“智者”,从此称为“智者大师”。接着大师在荆州玉泉给关公传授五戒,宣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五十八岁归天台,六十岁讲授各种法门,安然入寂,龛藏在佛陇西南峰。隋炀帝大业元年打开来看,只有空空的床和帐,大师的肉身已经不见了。
大师生平造寺三十六所,造经十五大藏,造像八十万躯,剃度一万四千人,传法三十二人,得悟的人有一千多,三十年只有一件衲衣。
(参考《天台九祖传》《法华传记》《灵峰宗论》等。)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提问:诸佛菩萨有大慈悲心,要做的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没别的事了。而要利益众生只应当生在三界,在五浊三途里救苦众生。为什么还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呢?成了没有大慈悲,专门办自利,会障碍菩提道的。
意思是,本来应在秽土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你却跑到净土去,你走错方向了。这个做法完全不对,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心,舍众生取净土是专求自利,这样做违背大悲心,会障碍菩提道。这里还会说,你这样走延缓了成道的进程,或者从大乘退入小乘,或者是自私的行为等等。
听到这一类解说,很多人就认为非常对。既然修大乘,要以大悲心利众,那当然唯一应生在秽土,不离开诸父母有情而去利益他们,哪里能以自利为主呢?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就放弃净土,认为求生净土不对,障菩提道或者延缓菩提道、退入小乘等等。
对此以八个字来回答:第一、分清阶段;第二、抉择因缘。以阶段划分,菩萨有两种,得无生忍的菩萨和未得无生忍的菩萨。前者应以利他为主,后者应以自利为主。在抉择因缘上,从未得无生忍的诸小菩萨而言,要看在秽土成就无生忍容易,还是在净土成就无生忍容易。抉择后发现,在净土依佛能迅速成就无生忍,加速了菩提道,能真正完成大悲利他事业,因此应当毅然决然地求生净土。
第一、分清阶段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里说到,不能笼统地判断各类菩萨的情况,从初发心到成佛之间是有一段历程的,分清阶段就不至于把对高位菩萨的要求放在低位菩萨上来做批评。就像人发展到壮年阶段做大事业要有一个过程,不能说凡是人都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以这项要求去斥责婴儿、儿童。
菩萨按照修学的阶段可以分成两种:一、长时间修行菩萨道,证得了无生法忍。对这种人真的要呵责:你已经有了本领,在客尘境界里不会迷失,有能力利益众生,那当然应以利生为主。而你却跑到净土去,不管众生,这是应当呵斥的。就像一个人经过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求学,有了造福社会的能力,而他却舍离社会,只求个人安逸,那是应当呵责的。
二、没有得无生忍力,一直到初发心凡夫之间,这些凡夫菩萨须要常常不离开佛。等到成就忍力后,才有能力处在三界内,在恶世中救度苦众生。对这一类菩萨不应呵责。就好比不应呵责儿童、少年等:你们为什么不出来服务社会?为什么还要读书,不尽全力去做利人的事情?这种呵责是不当的。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前面问者觉得很在理,作为修大乘道者,当然要生在恶世界救苦众生,因为我有大悲心。这里就引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的话作为立宗。论中说:一个具缚凡夫说有大悲心,发愿要生在恶世界中救苦众生,一点对的地方都没有,大错特错。
这个立论非常惊人,为了让大家信受,下面说出理由。
第二、抉择因缘
现在不谈得无生忍的诸大菩萨,他们自然知道要化身尘刹利益苦难众生,不必我们来教导。我们主要抉择未得无生忍力的凡夫菩萨应何去何从,选择生净土还是生秽土。对此又要理智地透过因缘观来决定,并非凭个人似是而非的想法、凭感觉或者随声附和。只有以理智力看到了缘起,看到了哪条路更有利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此分成两条来论断:一、秽土修行得无生忍完成利他为难行道;二、净土修行得无生忍完成利他为易行道。
一、秽土修行得无生忍完成利他为难行道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里显示出大错特错的情形,的确一无是处。也就是没有抉择好因缘,选错了道路,导致一错百错、千错、万错,在轮回里无数劫,直到今天没有救一个人出轮回,自己还沉沦了无数劫,仍是凡夫。这就看出这种做法一无是处,这种说法只是不切实际的高调,害人不浅。
这一段证成下凡众生有悲愿生恶世界救众生无有是处。证成方法是从前到后看,今生、来世、第三生是怎么发展的,这条路走得通还是走不通,是自他兼利还是自他兼损?必须看清楚。之后会发现走这条路一无是处,从而幡然醒悟,力求往生。
证成这条路要从因缘上看,除了内外因缘外没有其他的支配力量。内烦恼强,外世界恶,又没有无生忍力,那决定心随境转,被声色所缚,堕入三途,自身尚且不能救,又怎能救众生呢?
“假令得生人中”以下是讲“三世冤”的状况。第一种是圣道难得。要知道,我们无始以来造的业太乱,今生能遇佛法,来世很难再遇。就像黑暗中只有刹那闪电明亮那样,偶尔有善根发现,之后又陷在各种恶劣习气当中。我们的识田里有遇圣道的种子,也有偏离圣道的种子,后者的比例非常大。所以,即使转到人中也马上迷了,根本不相信佛法,造罪业或者入外道去了。第二种情况,因为世间福德力大,做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然而慢心很大,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听善知识教导,只听自己的。像这样造尽罪业,所以第三世就下恶趣,而“三途一报五千劫”,非常漫长。再往后面去看,假使无量劫以后从地狱出来,那时受贫贱身,不遇善知识,又要堕地狱。
像这样,一念之差选错了路,那真是无量劫又无量劫了。最后大师说,“如是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也就是,今生修行的人前世都修过道,历程基本都是这样。这就可见,从过去久远劫以来,就喜欢待在秽土里,但是没有出头之日。所以,往过去看这条路,会发现相当难走,到今天都没成功,还是惑业深重的凡夫。如果还按这条路走,那可以预计未来的情况也差不多。这样当然是难行道。
这里的难就在于时时会堕落,不是一生堕落就是两生堕落。连自己都堕入恶趣,还怎么救众生呢?现在要探究,为什么会堕落呢?没有得无生忍力,烦恼这么强,处在这么恶浊的世界,一碰到境界就会发生贪嗔。譬如悦意境一出来,不能住在它的无生上,那马上起贪。不悦意境一现前,没办法住在空性中,结果就起嗔。像这样很快就发生贪嗔,根本把握不住,一个业现行就足以让自己堕落恶趣。
有人说:真是这样吗?
一般的初发心菩萨道力不足,这种事情太多了。譬如祇夜多尊者,九十一劫前是长者子,当时厌舍五欲,很想出家。他如果出家一定能断烦恼,证得圣果。但父母不允许,逼他成家。他娶妻生子后,还是要求出家,当时他的父母叫他的儿子抱住他说:“父亲!你舍开我,今后谁养我啊?如果你一定要去,那先把我杀了再走。”他看到这样心就软了,不忍心走,说:“为了你,父亲不再出家了。”由于当时起了爱,没能出离,之后一直在六道里轮转。可见非常困难。
再说,即使发了菩提心也很难完成。像舍利弗尊者,过去世遇到乞眼的因缘,那人要眼睛,给了眼睛对方却嫌脏,扔在地上踩。结果尊者没法忍受,在六十劫中退入小乘。另外,《僧护因缘经》里讲到,在迦叶佛时代,很多修行人违背因果,一下子掉到地狱里,一直到释迦佛出世还在地狱里受苦。他们当时也是一番好心出家修行等,但凡夫没办法把握自心,一下子错乱因果就掉落下去了。再者,《贤愚经》等里讲了很多类似的公案,他们都是在前佛时期错乱因果而堕落的。
近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比如雁荡僧转世为秦桧,前一世修道没有求生净土,第二世落在世上得大富贵。由于人的心中潜藏很多烦恼种子,一遇到相应的境缘,就容易起奸诈、虚伪、嫉妒等的心,结果造了大恶业而堕落。再者,法华尼转世为歌妓。她前世常诵《法华经》,但由于人的业很复杂,转世却沦落风尘。
我们考察自身,如今处在五浊非常炽盛的时代,又没有证空性的力量,口头谈高调非常容易,但一遇境烦恼马上现行,速度太快,无法控制。而且烦恼一出来,几小时、几天、几月都陷在里面,说明业力强。再者,人的我慢非常大、非常邪。我们只要去深深地探究集谛机制,就会发现邪性的力量特别强。比如贪色、贪财、贪名、贪位等,都是与生俱来的,力量特别大。而在无生忍上如何呢?两者相较谁的力量大?发现后者只是口头空谈,前者的力量非常大,一遇境就迅猛地现行。有的已经深入骨髓,都不必想,一出来就是。这是什么原因?多生习气如油入面,难以拔除,已经串习到了任运而起的地步。譬如见到异性,如果境缘比较强,那一般的凡夫俗子没有不陷落的。虽然暂时避开环境去修行,但由于没有成就道力,来世以施戒修的福德力,会转成高官富豪等,那时就随欲自在了,会发展到非常可怕的地步。声色五欲尽情享受,跟历史上的堕落者一样。那时如果美色的境缘特别大,那谁能把持?或者处在很高的权势风光中,谁不是纵自己的意快活一时,受罪万世?
像这样多方面去衡量,就发现堕落率非常高,一世不堕难免两世要堕,一堕下去无数劫都爬不出来。可见,选择在浊世成就无生忍力度众生非常困难。连自身都难以免于堕落,又怎么去救众生?所以这条路是很凶险的。
二、净土修行得无生忍完成利他为易行道
这又要通过正反面的显示,来认清这条道路的殊胜。首先通过四个譬喻显示,如果不生净土,光凭一个悲愿、一种简单的冲动,效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自他兼利,反而自他皆损。接着从正面显示往生净土成功的路线。当我们看到它一、二、三各步的走法,发现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疾速完成的路以后,就知道它是易行道。
首先以譬喻来做反显。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传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看了《大智度论》的这些法语有一个想法:我们的意愿往往和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慈悲要用智慧来驾驭,信心也要由智慧来摄持,否则必定落在两大过失里:一、慈悲出祸害;二、自信成狂妄。前两个譬喻——病喻和救难喻,说明如果没有智慧,慈悲出祸害的状况;后面的婴儿喻和鸟子喻,呈现出不以智慧摄持,自信成狂妄的大过失。
首先要看到慈悲是怎么出祸害的。第一、病喻。这是指一种盲目的慈悲行为,认为天下有很多饱受病苦的人,我一定要去救。然而不能审视自身的状况,连自身同样的病都无法治好,怎么能治天下的疾苦呢?这就是愚痴。如果还硬要去做,那当然难免无照行医、庸医杀人的过失,一个人也治不好,反而治坏了一大片。
第二、救难喻。有两个人,各自的亲眷都淹在水里。其中一人自身没有方便力,在看到别人溺水时,认为我要奋不顾身,一定要救起他来,却连自己不会游泳都不知道。这种盲目的冲动使自他都陷溺,一个也救不起来,反而都丧身水中。另一个人虽然有慈悲,但他想到盲目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还会把自己搭进去。之后就想:我先去找一艘船,再驾到水里去。由于具方便力的缘故,慈悲的心愿能得以实现,不但自己不会溺水,还可以救起千万人。以这个原因,必须到净土去常亲近佛,得无生忍力后再来救众生。
接着两个譬喻明显地说明,自信狂妄会毁灭自己。第三、婴儿喻。婴儿以为我要独立,不必依靠母亲。他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没有母亲长时的培养、哺育、将护等,必然很快掉到坑井里死掉,或者由于缺奶而死掉,这是狂妄的过失。
第四、鸟子喻。鸟子以为我现在必须在高空飞翔,才证明我的能力。岂不知要先有一段依傍树枝逐渐发展羽翼的过程,不能盲目扑向高空,那必定坠落而亡。这说明初发心菩萨首先要不离佛、不离净土,得到长养,充实力量,然后才能自在无碍地普度众生。如果不知自身能力大小,凭着标榜自我的自信莽撞而行,那必然过早地结束自己道的生命,这都是不理智的。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受苦众生。 以是因缘, 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这是从正面指示第二条路。凡夫自身没有力量,必须专一地希求依止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这一条路如何呢?要看到多生的路线,第一生念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第二生见佛得忍,第三生来三界救度众生,随意自在。这里的“第三生”只是权巧的表达,实际并非像凡夫一样有轮回的受生,只不过是随自身的愿力,舍净土寿到世间界里随意自在地救苦众生。这就看到,这条路走得通,能完成大悲心利他的事业,因此是速成菩提的道。
本论是这样指示这条路的:我们作为初发心的凡夫,没有在生死海里泛舟救众生的能力,就像刚诞生的婴儿,没有成人做事业的能力一样。所以,首先要依止一位母亲,她是阿弥陀佛,要依止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它是极乐世界。在那里得到母亲阿弥陀佛以及兄长清净海众菩萨的护养,并常常沐浴在德水、轻风、光明等中,受到环境的滋养,开发本心,去除惑业,这样逐渐得成无生忍力。得到殊胜的成就以后,就可以入园林游戏地门,来三界里自在利益众生,是这样一条路。因此说到,我们凡夫现在没有力量,唯一要专念阿弥陀佛,成就念佛三昧,一心住在佛念上。由于净业成就的缘故,临终一收念就生到净土,决定没有疑惑。这就是第一步——见佛往生。
再看第二步,到了净土以后见阿弥陀佛,佛一加被就会悟无生,这样就得到大成就。
第三步,证得无生忍以后,由于最初都有悲愿要到苦世界里度众生,这时就能生三界,在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甚至像地藏菩萨一样到地狱里度众生。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都不会被声色所缚,不会心随境转,不会迷失一灵真性,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普贤行愿。所谓“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以及“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等等。入生死海中摄持一切众生,让他们发菩提心,把他们都安置在无上菩提妙道当中。这就完成了大乘普度众生的事业。
为了速成这条大道,速疾成满普度众生的心愿,要求生净土。这条路容易达成,容易实现,会达到圆满。它也是一乘成佛之道,也是得弥陀悲愿力摄持而速疾成佛之道,因此,《十住毗婆沙论》称之为“易行道”。
总结
对于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决定要求生净土,这是十分明智、确定的路线。从正反两方面观察。如果选择生秽土,那就成了难行道,按普遍情况来看是一条绝路,非常危险,一堕就是无量劫,属于自不量力。这是由于慈悲没有以理智摄持,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轻率的选择。很多人以此障住道的生命,不但没救起众生,反而被自身的罪业力拖入恶趣,或者犯下“庸医误人”的过失。相反,如果选择生净土,这是一乘、圆满、不可思议、极其殊胜的道路,依仗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成就的愿力,在凡夫目前的份上来说,是非常理智的选择。明白了道路,知道自身的力量,知道佛的慈悲、净土的殊胜,那只要有信愿,走这条路决定速成,最终完成大悲愿力。
这样看到后就知道,每个初发心菩萨在立了悲愿,明白了道路以后,都应该去净土亲近佛,因为要集聚非常多的因缘才能迅速成就无生忍力,实现悲愿。因缘不集聚就非常难,虽然有一个心愿,但自身的烦恼力、外在的因缘力,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业力牵扯等,会延缓进程,导致无数劫都无法实现。而走往生净土这条路,由于有佛力摄持,各方面都给你准备好了,极其方便,所以生到净土后,在完成无生忍力的因缘上非常有优势、非常殊胜。从得到的身、依止的师友、所处的环境、听到的法门以及寿命等因素去看,全是圆满的,叫做身圆满、师圆满、友圆满、法圆满、时圆满等等。总之,一点退转也没有,全是上进的顺缘,刹那间就能积无数资粮,闻到什么法都能开发无数的菩提善根。像这样,在大缘起上能迅速成满无生忍力的缘故,必须往这个大缘起上走。
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先给华严海众宣说十大愿王,但这对凡夫来说非常遥远,如果没有一个胜妙捷径,那非常难以完成。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速疾完成的大缘起场合,因此,普贤菩萨率领海众一致导归极乐世界,因为容易迅速完成普贤愿海的缘故。而普贤愿海就落实在化现在尘尘刹刹里,以周遍、无间、恒常的方式利益一切有情。看到《华严》最终的结归处在西方净土后,就应当知道,这是一切菩提行者共同要走的捷径。像这样,看到大家都往那边走,不这样走就很糟糕,这时自心就真正能定下来了,为了完成大悲誓愿,首先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