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往生之说,其旨昭然。但今之学者,不能晓了。千人万人,皆疑极乐远隔十万亿国。临命终时,恐难得到。复何策以晓之。
禅者问:往生的涵义说得很明白了。比如性能现相,随净业的缘而现净土相,就叫“往生”。但是,现在的学者们还是不能了解,千个万个都怀疑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临命终时恐怕难以到达。请问师父,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明白呢?
答曰:是可笑也。说了许多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到这里犹道不晓。此无他,只是众生妄认自心在色身之内,方寸之间。不知自家心量,元自广大。岂不闻赞佛偈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且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卢包了。恒沙世界,无量无数。我之心量,一一周遍。如此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其实甚近,何远之有。命终身时,生我心中,其实甚易,何难之有。
天如禅师说:好笑啊!说了那么多心外无土、土外无心的道理,到这里还说不晓得。没别的缘故,就是众生分不清意识心和本心的差别。认为我的心就在身体里面,方寸之间,这么小的心怎么能跑到十万亿刹土之外呢?跑不到!连太空梭都飞不过去,我还能飞过去?他不晓得自己本心的量原本极其广大。
岂不闻《赞佛偈》里说:本心包罗了太虚空,它的量周遍恒河沙数的世界。况且十方虚空无量无边,都在我的心量中,全体包含。恒河沙数无量无数的世界,我的心量一一都能周遍,无所不到。这样看来,十万亿国土原本在我心中,而且只是无数国土中的一小部分,其实很近,哪有什么遥远呢?临终往生就是生在我心里,其实很容易,哪有什么困难呢?
岂不见十疑论云:十万亿刹,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你没见到《十疑论》里讲:十万亿刹土,是针对凡夫的肉眼以及众生的生死心量说的。凡夫有肉眼就有肉眼所对,今天的天文望远镜也只不过是肉眼的延伸,这种业感的量会感觉空间上有距离。或者人道众生有一个意识心量,针对这个量,就计算是十万亿刹土。但要知道,只要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的心就是净土受生的心,当时一动念就是生净土的时候。因此《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此处不远。到临终时,此生的蕴体即将谢落,一念心就能生到西方国土,所以不必害怕。
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不须疑也。经云:一弹指顷,即得往生。又云:屈伸臂顷。又云:顷刻之间。故自信录云:十万亿刹顷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说,只是言其生在自己广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
再者,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就生。像我们在轮回里转生,去哪个世界、哪一道不是一念就过去了?不必担心遥远。只不过现在受肉体的拖累,走起来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感觉到不了,这是因为有业的负担。实际上,转生之际一念就到,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宽广,它的速度最快,比光速还要快无数倍。又好比人做梦,身体虽然在床上,但心意识能够周游列国,一下子就能到很远的地方。生净土也是这样,不必怀疑惊怪,到时候就成了很自然、很容易的事了。经中说:一弹指顷就往生了。又说:壮士屈伸手臂的工夫,就在莲花池里化生出来。又说:顷刻之间,已经转秽土身成净土身。所以《自信录》里说:十万亿刹土顷刻就能到,这是由于我们的心本来微妙的缘故。
像这样一重重地以譬喻来解说,只是在说其实是生在自己的广大心中,特别近又特别容易。
我如今且莫说广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内,方寸之间,说个譬喻。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动经十万余里。一路之间,多经国土。有一人虽未亲到,曾闻他人讲说一遍,记忆在心。其人后时坐卧之间,忽动一念思量彼国。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万里,便到万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
我现在不说这广大心量,暂且仅仅在你身体当中、方寸之间说个譬喻。譬如从这里到西印度,要经过十万多里的路程,就像《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玄奘大师西游,一路要经过那么多国家。有一个人虽然没亲自到达,但他听一个旅行家说过一遍:“在我国的西边,经过多少个国家,有一个佛教发祥地叫做西印度……”他听了以后记在心里。后来,他没事坐着、躺着的时候,忽然动了一个念头,想着那西印度的国土,思量一千里就到了一千里,思量一万里就到了一万里,思量印度就到了印度。像这样,意识一刹那间就过去了。
以此比之生净土,便是这个道理。岂不是弹指之顷,一念便到,何难到之有哉。汝若不修净业,要到极难。净业若成,要到极易。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这样来比拟,往生净土就是这个道理。岂不是弹指之间一念就到,哪里有什么困难而到不了呢?你如果不修净业,要到净土那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没有因缘。即使雇用全世界最好的航天飞机也到不了,即使雇用所有的神仙也没办法把你带去。它毕竟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必须跟弥陀相应才能去,否则是没辙的。但如果成就了净业,在心的缘起上有信愿,跟阿弥陀佛有联系,当联络到一定程度,净业成熟时,要到净土是极其容易的,坐在这里,心一想就到了。根本不必打出租、到机场,还要等两个小时再上飞机,没有这么复杂的程序,一念信心就已经到了。你只要办“愿往生”的心就好了,绝对不会骗你。
问曰:不修净业,要生极难,此诚言也。何故前举逆恶凡夫,临终亦生。吾未闻其详。而且有疑。幸详示而释之。
禅者认为,不修净业要往生特别难,这是真实的话,没有因缘哪里能生呢?但他有个疑惑:为什么前面举出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也能往生?我还不知道具体情况,而且有疑惑,请您具体开示。
接着天如老人按照《观经》,分三段来给他介绍:一、临终的情况;二、往生的情况;三、往生后的情况。
答曰:观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回答:《观经》里说:下品下生者,有众生生前作了不善业,五逆十恶,各种各样的恶业无所不造。这样的恶人以恶业沉重的缘故,应当堕恶道,在多劫里受无有边际的苦。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对他作种种安慰,为他宣说妙法,教导他念佛。他当时被苦所逼,无暇念佛,心不能安住在观念阿弥陀佛中(这里的“念”指观想)。善友告诉说:你如果不能观念佛,那应当称念“阿弥陀佛”。于是他至心念佛,不间断地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临终的情形。遇到善友给他说妙法,劝他一心归向阿弥陀佛。当时他没法观念佛,于是善友教导他应当称名,他就连续称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佛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的情况是:此罪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当时力量很大,在每一念中除灭了八十亿劫生死罪业。正当他念佛之时就见到金色莲花,像日轮一样光明,住在面前。如同一念的工夫就往生了极乐世界。
这是往生的情形。因称名而除罪,境相当即转变,见到了如日轮般的金莲花,一念顷就生到了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此其详也。
最后说到往生后的情形。由于他有罪业的障蔽,所以将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开。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详细演说诸法实相、灭罪的法门。他听后欢喜,当时就发了菩提心。这是逆恶凡夫往生的具体情形。
虽十二劫处莲华中,而其受用快乐如忉利天。故古者云:华中快乐如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
虽然往生者十二劫待在莲花里,但他受用着如同忉利天天人般的快乐。所以古人说:虽然花没开,一直住在花里,但是像住在忉利天宫一样快乐,不像人间投胎,住在母亲的胎藏里感受非常大的痛苦,有很大差别。总之,往生西方净土远离了各种苦,就连最差的情形也没有任何苦苦。
逆恶得生者。观经疏曰: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余详经意,即是念佛灭罪而生。然以疏论参而明之,则有三义。
所谓五逆十恶得生净土,《观经疏》里说:这是由于念佛除灭罪障的缘故,也就是以念佛为殊胜的缘而得以往生。我理解经义,就是念佛灭了罪业就往生了。然而,以注疏和各大论典参汇起来说明,就有这样三个意义:
一者,或问如何以少时心力,而能胜终身造恶耶?曰:心虽少时,而其力猛利。是心勇决,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第一、有人问:怎么以少时的心力,就能胜过终身造恶呢?临终的时间那么短,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却能够胜过终身造恶,这实在难以理解。
回答:业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时间,还在于心力的强弱。虽然临终时间短,但是心力猛利,那种心勇猛、决断,叫做“大心”,因为到了生死关头,马上要堕落,非常紧急的缘故。就像人进入战场,短兵相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这时就豁出命来,叫做“健人”。同样,临终时如果能发出全分的心力,那胜过终身以缓弱的心造恶,再者有佛力加被,所以得以往生。
二者,此虽造恶,或现世曾修三昧。故临终劝念,定心易成。亦是乘急戒缓人也。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以宿善业强故,临终得遇知识,十念功成也。
第二、有可能是这种情况:这个人虽然造恶,但现世曾经修过三昧,所以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容易成就定心,也是乘急戒缓的这一类人。纵然现世没有修三昧,也是宿世的种子现在遇缘而成熟,以宿世善业强大的缘故,临终能遇到善知识,以十念念佛而成就往生。
三者,若非宿种,又非现修。则其念佛之时,必有重悔。
第三种情况,如果不是宿种遇缘成熟,又不是现世修过三昧,那他临终念佛时一定有很重的忏悔心,这样以灭罪而生到净土。
故永明曰: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积草。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问:终身造恶的人怎么能生到净土呢?因果太不相符了。
这里总结说:善恶是没有定性的,因缘的体性也是空的,所以存在转机。恶人不固定是恶人,一念回转就成了善人。因缘也是如此,不是固定的,当心发生了很大转变,因缘顿时就可以转移。因此,随着心起善起恶,在表现上有升有沉;随着心力时大时小,事相上就分出优劣。不能只在一个片段上看,也不能固定地看待,也不能单以时间或数量来看待。就像一两真金胜过百两叠花。真金的品质高,虽然只有一两,但已经特别可贵。叠花虽有百两,但很微弱、价值低。或者以微弱光明的小火能烧万仞高山的积草,这也表示对治力强,灭罪力强。如果心发生了很大的转机,出现了猛利的善心,那就有很大作用。因此,临终短时的转心念佛胜过一生造恶,从而生到净土,这是合理的。
问曰:五浊恶世,人皆有罪。纵未造五逆重罪,其余罪业,孰能无之。苟不忏悔消灭,但只临终念佛,能往生乎。
禅者提问:处在五浊炽盛的时代,内心和境缘都很恶劣,所以人们都造了很多罪业。纵然没造五逆重罪,其他罪业谁能没有?如果不忏悔消灭,只是临终念佛,能不能往生呢?
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那先经云:如持百枚大石置于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没水。若无其船,小石亦没。喻彼世人,一生造恶,临终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虽作小恶,亦入泥犁。况大恶乎。船喻佛力,石喻恶业。
回答:也能往生。这全是依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愿力。引《那先经》,通过喻义结合来明白这个道理。先看譬喻,借助船的巨大载托力,即使一百枚大石也不沉入水中;如果不靠船的载托力,即使小石头也落水。这譬喻虽然造了很多罪业,但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也能往生;如果不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即使一个小恶成熟,也要入地狱,何况大恶呢?由此显示出佛力不可思议。
这样就明白,罪人临终往生全凭佛力。佛力大故,罪人也能往生;不依佛力,小恶也要堕落。
故昔人有带业往生之说。四土文中,亦云具惑染者,亦得生同居净也。
所以,昔人有“带业往生”的说法。《四土文》中也说到,具惑染者也能生到同居土。
又如僧雄俊,临入镬汤。并汾州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逼触其身,苦痛切己。及张钟馗,杀鸡为业,临终见神人驱群鸡,啄破两目,流血盈床。称佛名号,俱生净土。此非佛力而何。
再用案例来证明。举三个例子:第一、僧人雄俊,快要入地狱的镬汤时,念佛名号而生到净土。第二、有个汾州人,是个屠夫,以宰牛为行业。临终出现了非常不好的相,看到群牛冲过来顶自己。当时非常痛苦,他也是至心念佛而生到了净土。第三、张钟馗,干杀鸡的行业,临终见到神人驱赶群鸡,啄破自己的两只眼睛,血流满了床。当时也是一心念佛而摆脱了大苦,生到净土。
这三个人生平都造了很重的罪业,到了临终,念佛就得以往生,这不是佛力是什么呢?可见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如果能一心仰仗阿弥陀佛,以佛的慈力就能够消业,从而被摄持到极乐世界。
请复以喻明之。如人现犯官法,应入官囚。以投托国王,承王宣召。则官不能拘,而复达帝京也。
再用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好比一个人现在犯了官法,本应押入官家的牢狱。由于投靠依托国王,承蒙国王的诏书,被宣入京城,那不但官家不能拘拿他,而且还能到达京城,享受荣华富贵。
“犯官法”比喻违背因果律,造了罪业。“应入官囚”比喻应堕三恶趣,受业报惩罚。“投托国王”比喻归命阿弥陀佛。“承王宣召”比喻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官不能拘”比喻不再落在三界业报的系缚中。“达帝京”比喻往生净土。
所以西资钞云:得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能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之过欤。
所以《西资钞》里解释说:能生到净土,是假借佛的摄、引、护三种力量。阿弥陀佛以大愿力摄持,释迦牟尼佛劝导赞叹,引着我们往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随时护念我们。就像渡越大海,既登上了大船,又有很好的向导做指引,加上顺风吹送,那必定能速疾到达彼岸。这是以三力证成能速到彼岸,凡夫虽然没断烦恼,修行水平低,但依仗佛力也能够速登净土。
“大海”譬喻生死,本来非常难渡过,茫茫无际,凭自力不晓得哪一年到彼岸。“巨舟”譬喻阿弥陀佛巨大的愿力,一旦登上了弥陀慈航,那的确一路安稳,靠着船的载托力量能快速到达彼岸。在这上面,又有无上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指路,不会有错误。他告诉我们怎么来修净土的因行趋向彼岸。再加上十方恒河沙数诸佛恒时护念,使得我们不遭魔事,不出意外,顺风直进。这样就一定能到达净土彼岸,我们心里会有定解。
如果按照通途的法道,那的确无法成立,因为还有烦恼,又造了那么重的罪,怎么可能生到净土呢?他的水平不足以达到净土。但由于阿弥陀佛特别的愿力,以及释迦佛的引导、十方诸佛的护念,这样结合譬喻来思维,就会确信可以速疾到达彼岸,超脱生死。假使人不肯登这艘大船,也就是不肯念阿弥陀佛,那他的结果可想而知,会很长时间留在罗刹鬼国,也就是长期拘留在生死当中。尤其在漫无边际的岁月里沉陷在恶趣牢狱里,受无法想像的苦难。那是谁的过呢?是自己不肯投入弥陀愿海,不肯信受释迦教导,不肯依靠诸佛的护念。不是佛不慈悲,不是法没力量,而是自己的过失。
问曰:前云博地凡夫,便阶不退,此必已无恶业者也。今此带业而生,能不退乎。
前面解释了造恶者能往生,禅者信受了这一点,但他心里还有怀疑,带业往生者生了以后真能得不退转吗?他问:博地凡夫一往生就入了不退转地,这必定属于没有恶业的一类。如果是带业往生者,也能得不退转吗?
意思是不退转地很高,带业往生者很低,他们这种人一生了以后,真的就不退转无上菩提吗?那不是还有很多惑业的种子,随时现行就会退转吗?他对此放心不下。
答曰:例皆不退也。
回答很肯定:没有一个例外,往生者都得到不退。这有经、论和古德语录的证明。首先说到经证:
经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佛分别在《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里说到,往生者都住正定之聚,都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
释迦牟尼佛决不妄语,他亲见了事实而给我们证明,所以不要怀疑。“悉住”“皆是”,指无一例外,没有有些不退、有些退的情况,这叫“悉皆不退”。
又十疑论云:有五因缘,能令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长,故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但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等,故不退也。
接着是论典的证明。天如老人引智者大师的《十疑论》,透过理上观察极乐世界的因缘,来认定往生者都得到不退,其中主要以作用道理来证成。也就是,因缘的作用力一直摄着净土人的心往法道上升进,而没有退缘。由具足升进的因缘,没有退转的因缘,就可以证成决定得不退转。更细地从作用理上看到,接触这些境缘时,当下就摄着心与法相应、在法上增进,念佛、念法、念僧等等,都是往菩提上升进的力用,这样就能得到定解。
这里又要由通、别两分在因缘上思择而取得定解。五种因缘里,前四个是别说,第五个是通说。别说里,“佛愿、佛光、法音”指化主佛,“纯诸菩萨”指助伴法友。通说,是通指这些因缘持续的时间。好比学生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时时都在增上,而且,他在学校里不间断地学习、上进,因此能读到最高学位。这是譬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最圆满的因缘,主、伴哪一分都是道上的增上缘,只会使学人修行上进而不会退步,再加上这些因缘持续不断,因此,任何人都会达到最高果位。由此证成往生者都不退无上菩提,会一直上进到无上菩提为止。前四个别,说明所有因缘都在助道,第五个通,说明助道因缘持续不断,那当然直到无上菩提之间永不退转。这就是以理证成往生者都得到不退转。
在得到总的理路后,还要使抉择细致到位,在每一分上都认定无疑。也就是,在每一分因缘上都要确认,它会一直摄着往生者的心不退而在菩提道上升进。首先要看到佛的愿力。弥陀因地五劫结成大愿,关键是要使往生者都得到不退转,这是大愿的宏图。之后无量劫修集福慧资粮来成就所愿。到现在为止,弥陀已经成佛十劫,大愿完全实现,又证得了法身,没有丝毫虚妄分别的障碍,因此能遍入众生心,摄着往生者的心一直在菩提道上升进。凡是往生者,时时处处都在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摄持中,所以不退。
其次,以佛智慧为体显现的光明,常常照耀行者的身心。往生者被佛光照到,菩提心自然时常增长,不断地在菩提道上修持,不会退到别的地方,所以不退。
再者,由佛神力变现的水鸟树林、风声乐响都在宣说苦、空等的法音。这是代表依报国土里的一切显现都在说法、作佛事,使得行者一接触,当即住在法道里而不会退转。这里举了一条,“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总的指示,实际任何菩提道分方面都在增进。念佛,以佛为师;念法,以法为道;念僧,以僧为伴,也就是一直住在法上。结合净土经教就很清楚,譬如《无量寿经》里说,看到菩提树、闻其声、嗅其香、尝其味、触其影等等,六根当即清澈,除诸恼患,得不退转。佛变现出来的菩提树摄着众生的心,让他们一触到妙相就与法相应、在法道上增进,这样就不会退。推演开来,闻到风吹到树上发出的音声,嗅到香风,在莲池中沐浴,见到地下的宝幢,受用饭食等,心都当即得到加持,住在法上而不退转。这就看到,依报的一切设施都有增上修行的力用。
以上的佛愿、佛光、法音等,都是从化主佛来说的。也就是如来的法身智慧以悲愿为缘,自然显现出正报的色身,依报的光明、水鸟、风声等,应着行者的心而作加被,使得他们的心时时不退。由于无上佛果的力用达到了周遍、无碍、神妙、不可思议,能相应众生的心,因此决定恰如其分。譬如,往生者在莲池里听到的任何音声都相应自己的根性意乐,一听就懂,这样当然摄着心在菩提道上升进。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无上佛果的力用,所以能毫无障碍地摄着往生者的心时时在菩提道上升进,加被他与法相应。很明显,在每一分的佛因缘上,都有使行者心不退的力用。
了解了化主佛的智悲力用以后,还要看到,在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得一生补处位的菩萨不计其数,往生者处在清净菩萨海会里,时时以诸菩萨为良友。诸菩萨们的智悲力也不可思议,时时以助伴的力量摄着往生者的心,让他在道上增进。这就是伴的一分。外在没有鬼神邪魔,内在也没有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借托菩萨良友的增上力而得以不退。
最后由别到通。在佛菩萨们、正报依报圆满因缘的助力下,行者以没有退缘的缘故,当然时时都在道上增进。就像唐译《阿弥陀经》里说的那样,念念都增益无量的菩提善根。那么,这样的增进进程是不是有间断呢?第五个通说里说明了,一往生就得到无量寿,佛和菩萨等的殊胜因缘永远不会间断,时时都处在增上因缘当中,这就是总的说明不退。
前面的分说合在时间的相续上,就知道他会不断地往上走。不像在轮回里经过入胎、住胎等会迷失,前生所学忘得一干二净,这是非常大的退缘,又要重新来过。这里没有死,不会出现间断的情形,这样只进不退,必定会达到无上佛果,这叫做“不退转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四个字指示一直到成佛为止,这要由通说——得无量寿这个相续不断的助道情形来证成。
又古人云: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则无不得生。不生则已,生则永不退转也。
最后引古德语录来证明。这里证明了两点:往生在愿,不退转在生。也就是,你不想生净土就罢了,如果你特别恳切地愿往生,那就无不得生。再者,你不往生就罢了,那很难得到不退转,假使你一往生那就永不退转了。所以,我们要生净土,关键要修愿;我们要得不退转,关键要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