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吴秀波、李晨、刘涛等众明星主演的古装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正在多个卫视台热播。目前播放的剧集当中,司马懿还处于韬光养晦的阶段,让人捉摸不透,但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和荀彧都认为此人“静水深流”,胸中是藏有韬略的。
司马懿的文韬武略从何而来?
有一条便是擅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尤其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
▲诸葛亮(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1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58年),魏明帝把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六月,司马懿抵达辽东。
对付远征军,常规的做法是坚壁清野,深沟高垒,建设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一般来讲,易守难攻。诸葛亮攻打陈仓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只要能够坚守,待入侵者兵疲势老,自然就会退却。此时再趁势追杀,可收完功。
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进攻,也是采取的这个办法。
但这个常规做法有个前提:对战双方旗鼓相当。而易守难攻也并非铁律,下面这条才是铁律——
善守者,攻难;善攻者,守难。
司马懿毫无疑问就是位善守能攻之人。司马懿抵达前线,观察地形,心中已有胜算。
司马懿手下的诸将牛金、胡遵之辈纷纷请战,想要强攻辽隧,司马懿微微一笑:“贼军之所以坚壁防守,是想拖垮我军;如果进攻,正中他们下怀。”
司马懿摸清楚了辽隧的全部情况,利用所能掌握的全部条件,构思出一局很大的棋。
辽水北段,防守虚弱。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实,只有司马懿这样的绝顶高手,才能一眼捕捉到辽东兵防守的命门所在。
司马懿留了少量兵力挥舞着大量旗帜,在南面佯装进攻辽隧,而他则亲率主力部队从辽水的北部偷偷渡河,然后悄悄绕行,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辽隧的后方。牛金、胡遵一看,太尉果然用兵如神。既然已经绕到敌军后方了,那就赶紧发动偷袭吧!
牛金、胡遵与司马懿水平的差距,就体现在这里。
司马懿根本不急着进攻,他压根不怕暴露行迹,甚至明目张胆地派出两支军队:
第一支军队,沿着辽水在辽隧守军的背后大模大样地修筑起长长的防御工事;
第二支军队,把辽东军用来渡河的船只和架在辽水上的桥梁全部凿沉烧毁。
一切办妥之后,司马懿带兵向公孙渊的大本营襄平杀去。
牛金、胡遵一头雾水:“我们已经成功渡河绕到敌军身后来了,现在不攻贼而造防御工事,算怎么一回事?”
司马懿说:“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军主力在辽隧,后方必然空虚。我军直指襄平,辽隧守军肯定害怕大本营失守,会主动回防求战。这时候我们再和他打,可以有十成胜算。”
▲司马懿(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下同)
2
司马懿大军来的时候,辽东兵正躲在战壕里嗑瓜子聊闲天,全然没有把魏军放在眼里。
辽隧的守将卑衍、杨祚对于防守很有信心。上次毌丘俭的大军就是顿挫于辽隧之下。这次通过积极备战,辽隧被修造得更加坚固,况且周边还有长达二十多里的战壕,司马懿即便插翅也难以飞越这铜墙铁壁、深沟高垒的辽隧防线。
况且,虽然辽水对岸的魏军整日价摇旗呐喊,却不曾真正进攻,卑衍、杨祚认定了他们只是虚张声势,等粮草一尽自然就退兵了。
然而,一连串的不利消息打破了两位守将的迷梦:
报!魏军出现在辽隧后方!
报!渡河的船只、桥梁都已经被魏军焚毁!
报!魏军在我军后方建造了防御工事,主力已经直扑襄平而去!
卑衍、杨祚大吃一惊。一天前,辽隧还是坚不可破的防线;一天后,辽隧就已经变成一道废防线了。更可怕的是,一天前,魏军是进攻方,辽东兵是防守方;一天后,魏军已经在身后修筑起防线,成为防守方,而辽东兵居然倒变成进攻方了!
一夜之间,攻守易势!
司马懿用兵,果然变幻莫测。卑衍、杨祚再也不敢懈怠,他们带领数万辽隧守军跳出战壕,尾追司马懿而去。卑衍、杨祚打定主意:你司马懿围困襄平城,肯定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我军作为援军赶到,与城里守军里应外合,定教你司马懿吃不了兜着走!
吃不了兜着走的,当然不是司马懿,而是卑衍、杨祚。
谁说我要去打襄平?司马懿杀了个回马枪。
司马懿虽然剑指襄平,其意却在辽隧。他深知辽隧守军不除,围困襄平只能使魏军陷于被动。之所以在辽隧后方毁船焚桥、建立防御工事,火速赶往襄平,都是为了引蛇出洞,好一网打尽。
探子报告:辽隧守军果然倾巢而出,尾追我军而来!
司马懿对牛金、胡遵说:“之所以不进攻他们的大营,正是为了让他们来找咱们。这个时机要抓住啊。”牛金、胡遵恍然大悟,摩拳擦掌,待司马懿一声令下,调转枪头对辽隧军迎头痛击。
卑衍、杨祚大败,司马懿穷追不舍,三战三捷,把这支数万人的军队全部歼灭。
此战综合活用了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围魏救赵、调虎离山等多项计谋,堪称战史上的经典范例。
3
歼灭辽隧守军后,司马懿率领大军扑向襄平,试图完成对襄平的合围。公孙渊则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死守襄平城 。
时间进入七月。七月流火,正式进入秋季。
大霖雨,连绵不绝的大霖雨。
大雨下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要停的迹象,河水暴涨,平地数尺大水。很多魏兵都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出来打仗,听老兵们讲以前水淹七军的故事,极其害怕。
魏军军心恐慌,各种谣言和怨言丛生,有的说按照以往的惯例,估计不日就要撤军。再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要爆发可怕的“夜惊”甚至大规模逃兵事件。
也有的军官,建议司马懿迁徙营地,挑选一处干燥的高地重新驻扎。如果这样,那么现在对襄平形成的合围之势就要前功尽弃,襄平守军很有可能借机出逃或者向周边的少数民族搬救兵。
不止前线军中,洛阳方面也是人心惶惶。大臣们援引曹真伐蜀的先例,纷纷请求撤回军队。曹叡顶住压力,对司马懿抱有信心:“太尉临危制变,擒杀公孙渊指日可待。”
司马懿当然没有辜负曹叡的期望。他不是于禁,更不是曹真。他清楚,现在魏军营地驻扎的地方并非洼地,不可能被大水淹没。而一旦搬迁营地,对于军心士气是个打击,也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既然大霖雨不可能造成实际的威胁,那么下面要解决的就是军心问题。
司马懿下令:军中胆敢有再提迁徙营地者,杀无赦!
都督令史张静犯颜直谏。他认为,这仗再打下去,恐怕三军将士都要成河鱼腹中之食。张静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三军将士请命。张静正气凛然,他的身后站着许多士兵,一起起哄。
司马懿毫不犹豫,把张静按照军法斩首示众。
三军整肃,人心安定,没有人再想搬迁营地的问题了。司马懿下令,接着挖战壕,把襄平城围到水泄不通!
但是,这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第一步。襄平城里的辽东兵一看,发大水了。我们是出不去,可你们也过不来。他们兴致勃勃地跑到城外面来打柴、放牛,甚至互相嬉戏打闹,存心气魏军。
魏军哪里受得了:我们成天在苦水里泡着,战靴里都要长黄鳝了,你们就每天这么惬意着,这可不成。于是纷纷向司马懿请战。
司马懿一律不许,只是下令加紧挖战壕。
军中的司马陈圭看不过去了,向司马懿表达自己的疑惑:“同样是远征,为啥打孟达的时候速战速决,现在却不慌不忙?”
司马懿耐心地解释:“孟达人少而粮多,我军人多而粮少,所以要跟时间赛跑。现在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阴雨绵绵,想速战速决而不能。我只怕公孙渊跑,不怕他守;跑了难抓,坐守只能待毙。”
陈圭看到的,只是同为远征的表象;司马懿洞察的,则是形势迥异的实质。
老天没有办法,只好放晴了。最后几滴依依不舍的雨滴对襄平城中的公孙渊表示爱莫能助,我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阳光普照,魏军心情大好,干起活来格外卖力,甩开膀子挖战壕建防御工事,终于对襄平城形成了合围。
公孙渊已经彻底绝望了,他觉得自己在坐以待毙。然而更让他绝望到崩溃的事情还在后头。
司马懿望着城头,抱歉地笑笑:当年诸葛亮对陈仓城使用的手段,我将悉数请君笑纳。
4
战壕和防御工事的合围完成,司马懿正式开始进攻襄平城。魏军在地面上堆起高高的土山,以便窥探城内的动向。城下有投石车,乃是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对付袁绍用的,一颗颗石头砸击在襄平城头。
城下,司马懿派魏军挖掘地道,以使城墙塌陷,并伺机突进城中。云梯勾搭城头,战士们攀缘而上,用盾牌挡箭,斩杀城头的辽东兵;冲车轰击城门,数十丈高的楼车上,连弩兵的火力掩盖整个襄平城头。司马懿把四万大军分成两拨,昼夜轮番进攻,务必给城内营造一种天塌地陷的视听感受。
在这种强大的物理攻势和心理攻势的双重压迫之下,襄平城里的人已经受不了了,成批成批地翻城墙跑出来投降。悲观情绪在城中弥漫开来……
公孙渊彻底绝望了,襄平城一溃如崩。
司马懿终于打破襄平城,公孙渊父子带领数百骑兵突破包围,往东南方向逃跑。司马懿派出铁骑追杀。在梁水附近,曹魏铁骑追上公孙渊父子,犹如砍瓜切菜一般砍下这位东北王的头颅。公孙渊残缺的尸体倒下,死在前几天流星落下的那个位置。
司马懿领导的这次犀利的长途奔袭和精确的斩首行动,彻底终结了东北亚军事强人公孙渊的称霸美梦。
辽东收复战,与司马懿预想的一样,历时近一年。从庙算到出兵到行军到围城,最后破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堪称是一次教科书式的远征。
在司马懿身上,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对手和朋友的影子:曹操的雄猜多疑,曹丕的谲诈善变,孙权的隐忍务实,贾诩的韬晦自保,甚至于诸葛亮的攻战之具和行军阵法。
世无粹白之狐,集腋成裘。
这正是司马懿得以在群雄并起、猛人如云的三国时期立足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