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忆五年前的事。那天傍晚,我徜徉在瑞士的卢塞恩(Lucerne)湖边。不知不觉间走入金色的夕照:远处阿尔卑斯山的峰峦积雪,已被晚霞染上淡淡的瑰红;而眼前的湖水泛出宝蓝色清光,似能一直漫溢到心头。是时,各国来此地的游客如飞鸟归林、已离开这市中心;当地居民并不生活在这块区域、没多少行人。四周一切都静悄悄的、黄昏里弥漫着淡淡的柔情,柔情又随余晖溶化到湖水中。一对恋人坐在湖边,在对着远远的游艇和天上的海鸥发呆。此情此景成为一幅令我终生难忘的画图。
瑞士的卢塞恩(Lucerne)之所以大名鼎鼎,我猜想是沾了阿尔卑斯山的光。城市不大,可贵的是城区中心(实际上仅是该城市的旅游区域)有一大片延伸到远方阿尔卑斯山中去的湖泊,碧波荡漾。天幕下的阿尔卑斯山,峰峦起伏、白雪皑皑,形成美丽的画屏。小城中的大多数居民,则生活在与此处相连的另一处新城区、在那儿过着与其它城市居民无异的市井生活。前几个小时,我曾乘了街车到那儿细细游览观察过。
卢塞恩湖边那座有几百年历史的风雨长桥,伴随这座城市的成长。资料介绍,罗马时期,卢塞恩还只是一个几户人家的渔村,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卢塞恩(琉森、拉丁文),就是“灯”的意思。到18世纪末,卢塞恩仍然是一个中世纪小镇。随着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度假潮流的兴起,游客纷纷来到此地。从1830年开始到1890年,卢塞恩城区扩大了3倍、人口扩大到20000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城市内已有40000名居民。再熬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城市靠阿尔卑斯山吸引了大量游客,几十年后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卢塞恩湖对岸的路通往不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这儿的湖边马路则通向较平坦的平原。除了坐缆车上阿尔卑斯山观光,城区湖边这儿内容不多。第二天,我们买了通票,可以乘坐不同的公交车,沿线路在城的四周跑,感受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痕迹。沿途几十公里,看到城郊新居民楼群中间有老的农家屋,又经过了很多的新兴别墅群,还看到了两三处原先的老镇。回程走另一条公交线路、又经过了卢塞恩颇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
城中居民貌似分为了两部分:看得出大多数瑞士人很富裕,神态安祥,对游客彬彬有礼。但是,在我们坐车绕到小城西南郊时,公交车上来了几位南亚人和黑人,穿着朴素而神情木讷,同样是城中居民,似乎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估计他们是赶到旅游区或是工业区的上班一族。
在卢塞恩体会到瑞士的高物价。好在我们先前从意大利米兰的中国城,买了一些食品带来,解决了安顿下来后的吃饭问题,省时省钱。大概城区的旅游区域这一块不住居民,走遍几条街、找不到超市,只有价格昂贵的饭店餐馆和礼品店,后来的两天伙食,大多数到麦当劳快餐店解决。
卢塞恩是华人游客来得很多的城市。风雨长桥边有个摊位,在卖我所熟悉的琥珀和蜜蜡工艺饰品,摊主是西人。几十个琥珀和蜜蜡品种,和国内一样质量参差不齐,没有优化过的和融合成的琥珀蜜蜡混在一道出售,只能看你的眼光了。奇妙的是,和国内的琥珀蜜蜡店一样,有大量的平安扣和散珠出售,供人们买回去自已加工。西人一般只戴琥珀蜜蜡胸针和戒指,可能都不知道平安扣和散珠做什么用。这明显是锁定了国人。
卢塞恩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