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1)
2018 (108)
亲爱的读者们,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在和孩子们战斗一天后,我选择坐在电脑前,和从未谋面的你们一起聊天。用文字和你们交流,这种事情说来简单,但其实却穿越时空,找到远方的知己。
读者们的留言,就是我的粮食,我看你们和我的交流,了解你们。
去年有件事,一直都想跟你们说说,我找到一家一线出版社,都要谈合同了,结果没有了下文。我对“有始无终”这件事非常不喜欢,但这件事,如此在乎的这件事,却耽搁下来。出版社告诉我,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花钱出版,然后打印500册或者多少册,放在他们的仓库里,然后等着运往美国,或者其他地方。总之,就是花钱买个名字。
听到对方的答复后,我说愿意花钱请编辑给我改稿子。
“改稿子也要有基础的。”
我哑然。原来是这样。
开始思考,这个一线出版社的名字对我的重要性。到底是不是我需要这样一本“可能难以畅销”的作品,来装点自己惨淡的小说写作生涯。因为自从2015年开始,5年过去,我仍旧是不停得写,而只有你们衷心地看。(这里诚挚谢谢亲们!)
说实话,就算脸皮再厚,也会挂不住。
脑海中刹那闪现的是那些报国无门、走投无路的人们,空有一腔热情,甚至有不少学识和胆识,却没有机会展示。
往后怎么办?我是热爱着自己的热爱,不在乎任何其他,勇往直前的走下去;还是在挫折面前后退,难过得无法控制,而后撤退?
都没有。就在那个阶段,我暂停了,被打击后,像是在自动关机,耐心地等待潜意识去觉醒。这台专门用来写作的电脑开始闲职,这里小小的桌子堆满了书籍,这个地方成了个陌生而又不舍的角落,我成了一个每天都想着故事却不下笔的作者。
之前我充满信心地写作,做梦都想接受采访,说自己是个像刘慈欣一样的作者,默默耕耘十几年才终于获得回报。那时我希望自己能说“写作是我的生命的一个部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都无法放弃的那个部分。”
想起来曾经看到严歌苓的一段采访,她说自己给别人做保姆,而后回家写作,因为当作家养活不了自己,尤其是没有成名时——
她的坦诚,让我喜欢,真的是喜欢——
现在的我,可以说,我曾经不大确定自己是否能继续写下去,当编辑说他们看不到我的潜力时,我是否还有信心坚持下去。我的读者在半年后仍在这里,我坐在电脑前热烈盈眶,却不敢说,你们跟随的是一个很棒的作者,她有天会成为一个什么什么——
然后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们——
生下他们,养育他们,用了超乎想象的精力、体力和金钱,这些都是我们的不可再生资源,用生命灌溉的孩子们——很少有父母说,我们要求你们如何如何,更多时候我们会说,只要你们能自立走上正途就可以。
人和人,都是缘分。
惜缘吧。
帕洛特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