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2:学习彭丽媛老师唱法的心得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71637&date=201610&postId=1404385
私藏1:学习郭兰英老师民族唱法的心得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637/201609/1335273.html
----------------------
绿色字体是我,鹿野薇念的个人心得,黑色字体是转载!
鹿野薇念的前言:本来这是我的“民族美声”发音学习笔记比较后面的一篇,但我这个系列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篇,不分先后。特别考虑到我非常热爱的已故女高音歌唱家《英雄讚歌》,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的原唱张映哲老师就是林老的嫡传弟子,并且晚年担任过林俊卿医学博士成立的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而她首唱的《英雄讚歌》就是多才多艺的医学博士和声乐家、教育家林先生开辟的“咽音唱法”在乐坛结出的璀璨硕果,我自己翻唱这首歌采用同样的方法也毫不费力,深深折服了,就特别重点推出这篇。
歌咏爱好者一定要记住,在您自己的音域范围内唱歌,正确的境界是应该愉快的、嗓音不容易疲劳的,如果相反,则一定是发音方法不正确或者发音器官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能强行用原路继续使用嗓音,一定要充分休养生息,同时进行必要的医疗保健。
此外,唱歌选曲不能太轴,一定要多样化,这也是轮换休息又增加声乐修养的好办法,我自己很喜欢中国戏曲尤其昆曲、评弹和京韵大鼓的曲目。
请一定相信我,好的歌唱方法一定是懂得借力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
其实咽音的本质就是用缩短声带的办法发高音,不要用“大本嗓”去喊高音,而且声带缩短后一定要有与之配套的“发音管”以及配套的气势才能唱好高音。大凡坏嗓子的都是用嗓不当造成的:第一,是发声方法不太科学,比如用“本钱”唱歌及在声带被拉长拉细的情况下用大气量和气压去冲击声带来唱高紧强音,时间久了肯定坏;第二,是方法比较科学但声带的承受已经超过了在音高,音强,音时的范围,也会坏。坏在哪里呢?主要是喉几声带长时间的充血水肿摩擦和极端疲劳造成的声音嘶哑沙等而咽音法就是针对这些来的,比如全部采用缩短声带的办法发声几乎不需要喉肌环甲肌用力了,大气量改小气量,使声带振动的体积和幅度变小,基音音强也变小,主要靠发音管来增加音量和亮度。
林俊卿出生于厦门著名的音乐岛---鼓浪屿,1914年农历三月三十日生。他是早年间上海的一位西医、男中音歌唱家和很有成就的歌唱嗓音研究者, 也是我国第一位把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 咽音学派”传送到我国来的人。他把“ 咽音”和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有系统的、一个新型的科学的歌唱发音派别。这就是“ 咽音”学派。
-----------------
作者:(林俊卿的学生、歌唱家)罗荣钜
林先生的祖父原先在闽南的漳浦县务农,后来因从牛背上摔下来断了肋骨,失去劳动能力,才辗转到厦门鼓浪屿投奔基督教会,学了神学,以后成为一名传教士。最初林家并不宽裕, 林先生的父亲经历短期的教会工作后,下决心再求发展,他只身闯到上海,经过一段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终于考取于圣约翰大学,专攻医学,其后遂以行医为业。所以"刻苦学习,以求新知"这句话,成为林家值得骄傲的家风。林俊卿先生的母亲廖翠绸,与国际知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的夫人廖翠凤乃堂姐妹,与林文庆(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殷雪圃(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的父亲)等当时鼓岛名门世家都有亲戚关系。少年时代的林俊卿在这浓厚而温馨的文化环境中受到陶冶,从小就奠定了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的素质基础。廖翠绸女士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经常在礼拜堂领唱圣诗,林俊卿跟着母亲学唱,5岁时居然能唱一整部《闽南圣诗》,成为儿童唱诗班的小领唱。
林俊卿在鼓浪屿读完中学以后,考上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理学系。1935年毕业后,林先生又继续考取附属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小儿科。著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1940年,林俊卿先生获得美国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该院仅办20届,毕业生316人,林先生是最后第四届的毕业生)。毕业后,因母亲患重病,林俊卿遂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鼓浪屿。翌年,开始在上海行医。
在从医的同时,林俊卿先生也开始加强其在音乐方面的修养。他选择声乐训练为主要项目。从1941年至1947年,林先生先后师从侨居上海的威尔逊夫人(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梅百器和莫那维他等外国音乐教师,其中梅百器和莫那维他这两人对他的影响最大。梅百器(Maestro Mario Paci)是意大利歌唱家及交响乐队指挥,音乐大师Liszt的门徒,Sganbati的高足,早年在意大利担任过歌剧院副指挥,指挥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的演唱,来华后受当时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委托创立了"工部局交响乐队",并任首任指挥,是当年东亚最负盛名的音乐家。莫那维他(B.Bonavita)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梅百器教林俊卿学习正宗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指导他艺术表现方面的知识;莫那维他则教林俊卿学习意大利传统的"咽音练声法"。林俊卿最负盛名并且终生为之求索并实践的咽音唱法即发端于此。
林俊卿声乐方面的素质基础十分厚实,加上他勤奋好学、肯动心思,在名师指导下,其声乐艺术的进步相当快,对国外美声学派的训练方法也很有独到的体会,因此他的男中音发音正确,音质纯正,用气非常讲究,能把一些外国著名的歌剧中的男中音唱段演唱得十分到位。林俊卿逐渐成为上海很引人注意的业余歌唱家。他曾多次在"意大利俱乐部"的音乐厅登台演唱,梅百器亲自率领交响乐队为其伴奏,每次都大获成功。当时英文版《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的音乐评论员曾著文称赞林先生"虽然只是一位业余的歌唱家,但技巧水平却远远超过一般专业"。梅百器还特意赠送他一幅有他本人签名的照片,上面亲题"给我伟大的男中音林大夫留念,1945",以资鼓励和肯定。不久后,梅百器客逝上海,林俊卿又在接任指挥的马俄林斯基(Magolinsky)和高华教授(A.Foa,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等人的帮助下,多次参加重大音乐会演唱意大利歌剧选段。现居美国的国际著名音乐评论家顾特那博士,当年也在上海,任《大陆报》音乐评论员,他和许多专家都认为林俊卿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歌唱能力最强的男中音"。
20世纪40年代,尽管林俊卿在上海乐坛已经声誉鹊起,但他的主业仍然是医生。身为小儿科大夫,还兼诊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白天行医,晚上及业余时间则从事声乐歌唱活动。1941年,林俊卿回鼓浪屿探视亲人,并准备在故乡开一场音乐会。在音乐会筹备过程中,林俊卿认识了当地一位美丽的钢琴家许恬如小姐,许小姐在那场音乐会上为他的演唱伴奏。共同的兴趣与追求,使他们两人迸发出爱情的火花。1943年,两人终于结成终身伴侣。1949年,林俊卿转至一所大学(即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任校医。当时社会上公认他是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具有音乐艺术天赋的歌唱家。舆论界认为他"最好是以音乐为职业,这样好的嗓子加上这样超群的音乐天才,是稀有的巧合,他不应该剥夺世界人民欣赏其具此稀有天才的权利。他演唱之后群众报以雷响般的掌声,这点他应该有所启发吧。"(《North China Daily News》,1947年8月15日)。
新中国成立后,为林俊卿卓越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953年8月,林先生以擅长演唱外国歌曲的业余歌唱家身份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东欧,在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和波兰等国家巡回演出。这个艺术代表团规格较高,是建国后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次重要出访,团员中有戴爱莲、刘淑芳、高芝兰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在民主德国,林俊卿毫不费劲地演唱了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咏叹调",这首多次出现高音G、原为男高音唱的歌,却被林俊卿的男中音唱得那么诙谐,那么舒畅,竟使一向被称作"最挑剔的欣赏家"的德国听众为之侧目。在德国有一场演出,因歌剧院同时在拍摄电影,按规定取消"再来一个",但林俊卿的精采演唱赢得了六次的谢幕,还不能平息全场热烈的欢呼,所花的时间比"再来一个"还长得多。
在罗马尼亚,林俊卿唱歌剧《小丑》中的"序白"这一段高难度的咏叹调,也唱得极为轻松,让外国友人大开眼界。他在东欧各地演唱100多场,倍受欢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院长称赞林俊卿的嗓音"可以与卡鲁索(当代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比美",民主德国的一家报纸称其独唱是"东德舞台上少见的成就"。若干年后中国派遣留学生到罗马尼亚学习声乐,音乐学院院长还能记得林先生,他不能理解:中国不是有一位林大夫,干么你们还到这里学音乐?
林俊卿在东欧演唱成功,得力于他对"咽音"唱法的学习与实践。当年林俊卿学习"美声"唱法和意大利歌曲、歌剧选段时,莫那维他曾指出他的音色虽甚迷人,但高音尚不够理想,建议他学习意大利"咽音"唱法。在莫氏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他成功了。男高音的C3难度极高,世界音乐史上能唱C3以上的声乐家寥寥无几,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能连发九次C3,被称为"世界歌王"。而林俊卿擅长唱的就是C3,即便晚年74岁,每天还能唱上千次C3,甚至比C3还高一个半音的降C3,也能唱上连续数百次而不间断、不费力。人们曾经惊呼:"高音C之王在中国。"
中国第一个演唱《白毛女》的著名歌唱家王昆,1953年遇上"洋、土嗓子"之争,有关领导硬要她到中央音乐学院向苏联专家学习"科学的洋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她自己多年建树的民族风格的唱法被毁掉了,声音变得空虚而暗淡,连《白毛女》也唱不了。1956年王昆到上海跟林俊卿学咽音练声,经过半年努力,恢复了嗓音,还能升高一个调。林俊卿这一创举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波兰戏剧学院院长格洛托斯基在其著作中曾特别推崇林俊卿的练声法。
1958年,中央文化部鼓励林俊卿从事声乐科学研究,决定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声乐研究机构——上海声乐研究所,并为此向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周总理很快给予批示并批给经费。林俊卿对此非常感动,逢人常说:"一个国家的总理,日理万机,还亲自过问一个普通人的研究工作,这在别的国家恐怕是少见的。"同年,文化部任命林俊卿担任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主持研究所的工作。
1958年至1965年期间,林俊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先后对80多位歌唱家演员进行治疗和训练,他们中有王昆、张映哲、罗荣钜、郭颂、马玉涛、董振厚、钟振发和来自香港的贾博熙等著名歌唱家,他们在林俊卿主持的声乐研究所经过咽音发声法的深造,演唱能力和技巧都有显著的提高。林俊卿还治好许多长期失声的戏曲演员和声乐工作者的病症,诸如京剧程派的著名演员新艳秋、河北梆子著名演员李桂云、河南豫剧演员高洁等就是经过林先生的治疗和训练后,恢复了嗓音,重返艺术舞台的。
有一次名音乐家罗西尼在听十九世纪最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马瑟· 杜泼莱斯演唱歌剧《威廉· 退尔》之后流泪了。人家问他为什么流眼泪, 他说“ 我流泪有两个原因我被杜泼莱斯的演唱感动了还有, 就是可怜的杜泼莱斯, 他的嗓音不可能坚持很久。”果然, 不久杜泼莱斯就完全失声而不能歌唱。杜在嗓子坏了之后写信给他的朋友卢比尼当时也很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间“ 我这样年青就失去了我的声音而你是怎样在演唱了很多年后, 仍能
保持你的声音毫无损伤的呢” 卢比尼回信说“ 你所以嗓子会倒掉, 是因为你一直靠‘本钱, 来唱相反, 我始终是靠‘利息, 唱的。”这里, 卢比尼所说的“ 本钱” 就是指用
普通声音朱经混合的基音机能来发所有头声的方法, 而这个“ 利息”指的是用基音、咽
声、假声结合发声的方法唱的。
哪一个声乐工作者愿意老花自己的“ 本钱” 呢但是恰恰这种情况却大量存在。从五十年代初学声乐以来, 就走过这么一段曲折的道路。年经过苏联专家吉明采娃培养, 又再接受罗马尼亚博士克利斯特斯古的指导, 学的和使用的都是被长期以来视为正统的“ 面罩” 唱法。当时年青, 仗恃自己声音条件好, 勉强还能对付过去。随着年龄增长, 加之“ 文化大革命” 中八年没有发过声, 完全丢掉了嗓音练习, 在开始恢复声音时嗓音发沙, 失去原来润泽、明亮的特点, 音域、音量也大大缩小。这时我真象一个荡尽了家产的穷光蛋, 心中一阵阵发凉。难道正当应该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的盛年, 却要从此离开自己热爱并且准备为它贡献一生的艺术么正处于榜徨迷离的关口, 我的好友给我推荐了林俊卿大夫的“ 咽音” 训练方法。起初, 我对它的好处领会很少, 并听到了各种对咽音法的非议。但是, 那些持非议的人并不能给我一副起死回生的良药, 因此, 我抱着就是火坑也去跳的心情, 决心练下去。
经过好友用“ 咽音”方法帮助我, 我的声音比过去好了很多。五十年代我的嗓子发挥
得最全面的时候, 只能从中央以上的唱到或“ , 每次登台最多能唱三、四支歌,如连续演出, 嗓子就会疲劳、发哑。目前可以从白天坚持基本功练习、排练, 晚上再参加音乐会或歌剧的演出, 也不觉嗓子累, 更不会哑如遇感臂咳嗽, 只要在上合之前练练大开口咽音,
嗓子立且解徐疲劳。去年我有幸得到林大夫的亲自指点, 变化就更大, 收益更多了。我系统地学完咽音的八个步骤, 彻底与纯假声唱法决裂。一些外国歌剧咏叹调过去我是望尘莫及钓, 现在经过林大夫的指点, 声音上下较统一了, 亮、暗有变化了, 在表现歌曲的内容、技巧、吐字及表达感情方面自如多了。
“ 咽音” 这个名称来源于意大利, 据说有三百年的历史, 是意大利老派音乐家对一种特别的练声法的称呼。这个练声法表现为三种结合法:
①“ 真声”与“ 咽音”相结合, 被演唱者掌握后可用于半声;
②“ 假声”与“ 咽音”相结合, 可以增加演唱者的真声成份;
③“ 咽音”与“ 真”“ 假” 声相结合, 成为比较理想的带有金属般的声音。由于这
种结合法能充分发挥歌唱者的发音机能作用, 从而产生上下贯通、音域宽广、伸缩自如、优美动听的歌声。
‘ 咽音” 唱法, 不会损害任何其他唱法和风格, 无论原来是什么唱法和风格, 包括民族
民间歌舞和戏曲演员, 一旦学习掌握了“ 咽音” 后, 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增
添光彩。实践证明, 掌握了“ 咽音”后, 发音能力增强了, 发音位置提高了, 声音更加丰满了。由于声音集中, 音色圆润, 松弛明亮, 音域扩展, 使处理感情的表现能力也能
得心应手, 并使行腔韵味, 宇正腔圆等技巧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 在林大夫的学生里,
这样的范例很多, 就不一一例举了。
“ 咽音” 是林大夫向意大利两位音乐家—梅白器和男高音歌唱家莫那维他学习并发展而来。开始只学了一个步骤小开口咽音。后来林大夫用科学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根据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将练习发展成为四个步骤、六个步骤, 最近义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即八个步骤。这是他在长期的自我训练和教学实践中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丰富、提高并经过人体生理解剖学与声学物理的验证的科学方法。
“ 咽音”的八个步骤可概括为:
①无声的基础练习共有四个练习
②用张大口姿势练习发咽音,
③用闭口姿势练习哼咽音
④用张小口姿势练习发咽音
⑤用张小口发咽音方法练唱音阶和练
习在音阶上跳动
⑥练习以张小口发咽音方法转唱各母
音
⑦作咽部独立形成“ 呜”母音的练习
⑧作“ 打开喉咙” 的练习。
以上八个步骤的关键, 是形成“ 两管”“ 两口”的生理机能训练。
先谈两管—基音共鸣管和泛音共鸣管。
基音管—咽部练声方法, 主要在于训练发声器官, 使咽后壁肌突、舌骨肌收缩成为半管状, 促使会厌也随着变成半管状, 管壁坚固短小, 成为一个能大小伸缩的“ 发音管” 与喉腔连在一起, 对声带所发出的声音起“ 基音共鸣” 。
这“ 发音管” 不但能加大“ 基音共鸣” 的量, 而且能保护声带, 使发音时不受剧烈呼气的冲击, 另一方面还能使声带缩短而边缘变薄使呼气只吹动其边缘的一小部份。
泛音管—在咽部各肌肉变得坚韧有力时, 进一步做颈咽肌训练, 又使“ 二腹肌后腹” 向颈中央“ 运动支点”靠拢, 促使甲状骨与舌骨住后退, 颈脊、颈后部肌肉能力加大,整个力量应百分之百地拉向后颈部, 则脸和下巴二腹肌前腹一带的肌肉就会自然放松, 发音时口往上张的力量便大大地增强,声音冲击在咽部的支点即“ 发音管” 中, 并进而配合头腔的振动, 引起泛音管作用, 发出响亮而有穿透力的声音。
两口—发音管既已形成后, “ 两口” 即不难解决。
首先是借以上“ 两管” 的作用, 咽部的口就已形成, 而脸部的口自然是一种附属的“ 乐器”零件。“ 两口”的概念就是要明确认识到咽部的口才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举世闻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和美国声乐教导协会主席维那得都曾这样说“ 歌唱家真正的嘴是咽部, 因为声音不同的结构是咽部造成的。脸上这个嘴不过是让声音透过的一个门而已。”
这就是关于“ 两口”相互关系最简练精确的概念。“ 两管” 的出口处在咽后面既已经形成母音, 子音咬在前面脸部的口, 只要咬字的动作轻快, 母音与子音就能很好结合, 咬
字就能清晰而不影响歌唱的流畅、连贯性。
“ 咽音”练声的方法, 还对治疗声带职业病和嗓音保健具有显著的效果。我所熟悉的原西藏歌舞团一位歌唱演员因祸得福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文工团员出身。
虽然没有经过正规训练, 却仗恃自己嗓子条件好, 人年青, 唱了几年, 本钱花光了, 最
后变成了“ 一根线” , 人称“ 猫音” 。团领导将她送到林俊卿大夫在上海主持的声乐研究所, 治疗训练, 一年半之后, 学习完毕画西藏, 声音发生了突变。她同时汇报了意大利歌剧选曲、中国民歌、梆子戏和创作歌曲等四组曲目, 都能应用自如。
接着她参加了第三届“ 上海之春”和第二届“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在年的广交会和年出访北欧五国等演出中都获得很大成功, 恢复和保持了艺术青春。
也有倒嗓的川剧演员经过咽音练声法的训练后, 嗓音有了相当的恢复, 得以重返舞台。
为了进一步从声乐理论上去探讨一些问题, 我曾经走访过我省的一些戏曲老师, 他们用自己传统的语言生动地说明, 民族戏曲优秀发声方法是与“ 咽音”唱法息息相通的。四川有一位扬琴老师讲唱腔的圆润必须由脑后出来高音是丢到脑后的。好象背后插根扁担, 声音贯通如流水, 不许唱“ 口边音” 。
京韵大鼓老师说光有高音没有“ 膛音’是不行的, 根基不稳。“ 膛音”练好了, 高音
就不会成问题。唱高音时气息往胸上提, 同时丹田扎根。
川剧界前辈老师说川剧也有“ 尖音,’“ 膛音”之分。“ 尖音”尖到头上。“ 尖音”必须从脑后唱出来。“ 膛音”唱到丹田。“尖音”高入云霄“ 膛音”沉入海底。不许唱“ 包口音”、“ 腮音” 、“ 喉音” 。
这些都证明了林大夫“ 咽音”学说和训练方法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早已被我国民
族的歌唱家、艺术家所熟用, 并在实践中却证了它的科学性。
我把过去学习的假声唱法和现在学的咽音唱法相对比, 我觉得咽音唱法有如下特点:“咽音” 发声法, 声音比较燎亮坚实。
高音是带有金属般音色的“ 尖声” , 音位很高, 震动频率为赫的高泛音。始终唱在气流上。音量能伸缩自如, 色彩有亮、暗变化,反差很大, 连续发音不费力。
事实证明,’咽音”训练有素的人, 声音始终刚柔相间,化美动祈, 有很强的穿透力, 表现能力也很强。
这些年来, “ 咽音”在声乐中越来越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受到声乐界一部份同志的重视。
我衷心希望,’咽音”练声法在我国社会主义百花园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