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的代表人物赵梨花的代表作是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gpt
这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显然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自信和满足的情感。让我们逐句分析: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诗歌的背景设定在田纳西,这可能是一个富有自然风光或独特文化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个人有特殊感情纽带的地方。
"毫无疑问":作者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自信,这可能是在强调后文要讲述的事物的优越性。
"我做的馅饼":诗人通过“我做的”强调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付出,而“馅饼”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他所做的事物。
"是全天下":作者宣称自己的馅饼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好吃的,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
"最好吃的":通过这一结尾,作者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所做事物的卓越品质,使整首诗在简短中显得自信而有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明扼要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在某种领域的自信和满足感,同时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和知乎上的对比一下
黄桃罐头
Art for Art's sake
文学体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威廉斯的『便条』什么的其实也不见得好到哪去……令人呵呵的不在于诗本身而在于关于诗的各式无节操过度阐释,也是醉了……
——大家来写诗啊——
遇见
黄桃罐头
如果
谁遇见了不喜新厌旧的男人
请你联系我
我要
给他治治病
发布于 2014-11-05 00:26
子衿?
卸腰。我讲两点:
一、不是每个诗人每一首都是绝世之作。一个诗人的风格形成是需要不断在不同的风格中尝试摇摆,并加以思考才能逐渐成型的。单独拿别人若干习作中的某一首出来没有意义,你得看她是不是一辈子都这么戏谑。
二、赵丽华的诗在女诗人中算是不错的,你看看她另一首:
??《铲车的手臂长》
??
??它抓土
??伸着胳膊
??张着大爪子
??动作迟缓、夸张
??它一抓就是一大铲
??它抓住后就一古脑倒进
??拖斗车里
??它接触最多的
??除了地上的土
??就是拖斗车了
??还有冷漠的世界在它的外面
??滚烫的汽油在它的里面
发布于 2018-08-30 02:03
匿名用户
额......
您知道有种手法叫 反讽么......
探花论述中国最会做饭的作家,古代有苏东坡、袁枚,近代有梁实秋、王世襄等,做菜均一流。在当代作家里探花认为最会做饭的第一是林斤澜(他的敲鱼很负盛名),之后是汪曾祺(他的干贝烧小萝卜、拌干丝、塞肉回锅油条都很厉害),再一个是赵丽华(因为她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最初写这首诗或许仅仅与那天的馅饼好吃有关——我是擅于吹牛的,尤其在我可怜的厨艺方面——之所以用《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这样的标题,是想搞搞华莱士•史蒂文森。他那首著名的《田纳西的坛子》是把一只坛子放到山顶,田纳西的荒野就有了秩序,有了遵循,是一首被认为很有哲理和内涵的诗。而在如今这个以怀疑、解构、批判、颠覆为主要方式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多的哲理和内涵,包括那些所指、承担、教益、负载呢?我可不可以仅仅把我好的快乐的心态和我厨艺上的自信传达给你呢?在我这首诗遭受广泛的全民罚挞与恶搞仿写之后,我奇怪地发现了这首诗的实用、娱乐、互动以及无限复制功能。你可以用这个句式写一万首诗。比如把馅饼改成红烧肉什么的……(赵丽华)
就是在开玩笑,不过是你没get到......
发布于 2015-08-27 05:47
子虚界主人?
啊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抛开所有猎奇的因素不谈,我们仅仅关注这首诗的文本本身,来挖掘其中可能蕴藏的深意。
我们首先从标题说起。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这完全是一个陈述的语气,我们可以一个人来到/去到世界上的任意一个地方,诗人在这里无非是用平静的语调陈述了一个普通而寻常的事实,诗句本身没有标注任何情感。但如果我们再往细里探究,我们首先可能注意到的一个词是“田纳西”。田纳西在哪儿?稍有地理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在美国。而美国相对于诗人来说,有一个很明显的地域标记:异国他乡。
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我们,异国他乡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流离、漂泊,背井离乡,孤独寂寞……这些词语会立即涌现上来,因此在这一语境中,“田纳西”三个字本身就带有了孤独的象征。
接着是“一个人”。理解了“田纳西”所带来的隐喻,我们再来看这个标题,会很容易被“一个人”所吸引。诗人在这里几乎是赤裸裸地再告白了: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标题的张力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也油然而生。如果对于这一点我们还不敢完全确定,我们可以关注到标题剩下的一个词语:来到。
什么是来到?来到即意味着出离。从之前的所在出离,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这个词语板上钉钉地打消了我们可能有的一切顾虑:诗人不是生在田纳西,田纳西也不是诗人熟悉的地方,诗人不是回到而是来到田纳西,诗人此刻多半是孤独的。
解明了这一点,我们再往下读诗。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这首诗看起来完全是文不对题。“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句话怎么也看起来与“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无关。但我们走进文字来看。
“毫无疑问”。如果说诗题只是在陈述的话,这里诗人几乎是在辩解了。为什么会毫无疑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定是先有了“质疑”,然后才会有“无疑”。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毫无疑问”,即是在为自己树立辩解的信心,也暗暗地提醒读者:这是一场争论。
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漏洞:诗人在和谁争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的诗人,举目无亲,谁会和诗人就这么一个小问题而争论呢?答案是诗人自己。“毫无疑问”,诗人告诉我们,诗人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定。所以才会有“争论”。
这是什么争论呢?表面上看是关于馅饼的——“我做的馅饼”,在这里,诗人把“我”摆在了最靠前的位置。为什么是“我”?因为当时也并没有别人了(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诗人在这里是一个及其主观的表达。而之后的“是……”则把全诗的语气推到了最强烈的顶端。这完全是一个判断句,像是在对一件不可置疑的东西下定义一样。只有“是……”才能对得起前文的“毫无疑问”,因而,这两者在诗句中互相张弛,将诗句合力拉向情绪的顶峰,为后面的议论积蓄足了能量。
“全天下”这个词很好理解,所谓的普天之下就是这个意思。但“全天下”这个词放在这里,它的外延无疑是扩展了的。相比于“天下”,“全天下”显得更加肯定,范围也更加广阔。但是诗人真的能够遑论“全天下”吗?换句话说,诗人真的能够在全天下的范围内做比较吗?毫无疑问是不可以的。小学生看到这个句子会立马回答出这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文学语境下的夸张和诗人内心层面的夸张是不能划等号的。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诗人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诗人轻易地在内心对全天下做了一个新的界定:你可以说这个全天下是田纳西,也可以说是诗人内心孤独世界的投影。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的全天下并不是实指,而是诗人的内心状态。诗人在自己的内心里圈定了一个全天下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诗人允许自己毫无疑问地进行辩解和陈述。
读到这里整首诗意思变得明朗了:因为“我”一个人在田纳西,没有别人能够真正和我对比,那么自然“我”的馅饼便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了。整首诗表现的情感很普通,那就是独在异乡的孤独,对于家乡的思念(馅饼),但诗人通过看似文不对题的书写方式,让标题和文本之间互为隐喻,共同构成了这个文本的解读。
诗读到这里还没有完。如果读者仔细再想一想,也许会思考到:为什么独独是“田纳西”和“馅饼”?这一点,也许可以留待后面去进行思考了。
发布于 2019-12-04 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