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一)
作者:罗马主义 2018-02-01
前段时间,央视的一带一路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一个年轻的央视记者,采访了一个住在吉尔吉斯坦的东干族老人,“你说你老家以前在陕西,那请问你知不知道,你们祖上是怎么来的这里的吗(吉尔吉斯坦)?”
那个东干老者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情,但是看到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一脸的天真烂漫,似乎并无恶意。于是沉吟了片刻,用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说道:“太久了,饿都记不清了”。
我们不能怪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无知,我相信就是在这一刻,绝大多数的读者也不知道东干人究竟是什么人!
吉尔吉斯坦的东干族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是清朝的ISIS的后代,被左宗棠带领的湘军,从陕西一路打到甘肃,再到宁夏,新疆,最后翻越雪山,逃到了这里的。从陕西出发的时候有20多万人,最后翻过雪山的只剩下几千人,这些人留在了俄国境内,繁衍生息,成为了东干人。
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问了东干人一个最不该问的问题,这是一个充满了多少仇恨和血泪的伤心往事,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却似乎已无人知晓。
1860年的清帝国,怎么看都像2014年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摇摇欲坠,似乎马上就要倒了,好多人都想再上去踹他最后一脚。
南方的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几乎侵扰了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北方的捻军纵横驰骋,经常从北京城下一晃而过,让满朝文武惊骇不已。
而英法联军又火上浇油,攻入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躲到了热河,在绝望和病痛中丢下了自己的帝国,让孤儿寡母的两宫皇太后,带着年龄幼小的同治,去独力支撑这快要垮下来了的天。
“是时候了,我们要建立一个伊斯兰帝国。”阿訇们议论着,秘密的串联着:“整个西北要一起动,新教老教要齐心。”
“要汲取云南的经验,别留一个汉人满人,把这些异教徒都杀光。”阿訇们在清真寺里向信徒们宣讲着:“清朝就要灭亡了,我们要趁机建立一个纯粹的,只有穆斯林的国家,按照古兰经教导我们的方式进行生活。”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很惊讶:“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搞清楚这一切, 我们必须从回族的来源说起。
回回这个称呼,最早指的是花剌子模,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读者,应该能记得起来,郭靖空降占领的那个城。
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很多中亚的人,归降了蒙古部落,这些人被编入了一个叫赤马探军的部队,专门替蒙古人打头阵,当炮灰,蒙古人把他们统称回回。
后来忽必烈为了征服南宋,使用了几十万中亚民族的人,战后这些人就留在了中原地区,这些人就是今天回族的主要祖先。
伊斯兰教是人类文明之花中的一朵,早在唐宋时期就进入了中国,但是在元朝以前数量很少,影响力基本忽略不计。
从元以后,来自中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才对中国社会,开始真正有了影响。回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就是一个回族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
但是就整个伊斯兰教来说,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历经坎坷。
早期回族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坚定的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的一生中,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甚至怎么搞个人卫生,几乎都有指导,细到了这个程度,反而导致它缺少回旋余地,容易和其他文明发生冲突,也不容易被其他文化吸收。
首先,大部分东亚文明圈的人,很难理解穆斯林的价值观。根据《史集》汉译本第二卷记载,基督徒向忽必烈告密说,回回人的《古兰经》中,有无差别的把一切多神教徒全部杀光的说法。
忽必烈半信半疑,就把回回教中的一些有学问的人叫来,然后问其中一个名叫别哈丁.别海的最有学问的人:“你们听从《古兰经》的教导吗?”
别哈丁.别海回答:“是的”。
“那么,《古兰经》里头是不是说要杀死所有多神教的信徒?”忽必烈继续问道。
别哈丁.别海回答道:“是的”。
听到这里,忽必烈有点儿生气了:“那你们为什么现在不来杀这些异教徒?”
别哈丁.别海的回答是:“时候未到。”
于是忽必烈大怒,把这些人杀了个精光。
又比如清初广西巡抚朱椿,在第一次看到《古兰经》时,大惊失色。特别是看到,可以杀死其他不信教的人这一条以后,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价值观,觉得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立刻就发动了一场牵连甚广的文字狱,这就是清初著名的《海富润案》。
好在乾隆皇帝比较有大局观,只是说回教比较愚蠢而已,不要大惊小怪。然后就把所有的犯人都放了,避免了一场冤案。
虽然从他的举动上看起来比较大度,但是从他对回教的评价上来看,依然是有偏见的。
回族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不仅仅思想方式上有冲突,在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冲突。
草原民族的一个习惯是,如果缺什么东西,先想到的是去抢,如果抢不到再去做生意。这种文化跟信什么教没有关系,它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想匈奴人蒙古人,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不同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他们更喜欢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像汉族一样,有事儿没事儿去告官。
而最早从中亚地区迁过来的回族,难免会保持了一些草原生活的习惯,这让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汉人,根本无法理解,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他们还是以农耕文明的价值观作为道德取向。
所以林则徐说:“回民则无处不有,且良善少,而梗顽多。既如永平所辖之曲桐回庄,无非聚而为盗。”
陕西巡抚鄂弼:“西安各属回民,素相联络,每恃心齐力众,欺凌汉民,强横无礼,盗窃公行,闾阎实受其害。偶有发觉,不过照常完结,甚且庸懦有司,遇回民相殴,未致伤命,遂不通报,以致养成凶横”。
这些都还比较好听的话,太难听的我们就不发上来了。清廷有很多官员在上奏时,故意在“回”字边上加上一个“犭”,以示蔑视。而且还在大清律以外,专门又制定了13个条款,惩治回族的暴力犯罪问题。
可见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许多偏见和冲突。这种情况,从回族一进入中原的元朝就开始有,甚至由于他们的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其他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比如他们杀羊必须采用断喉的方式,这让蒙古人很不高兴,至元十六年,元朝皇帝下诏说,必须按蒙古人的方式杀羊,不准用穆斯林的方式杀羊,否则的话,就用同样的方式杀了他,并把他的妻子儿女和家财,奖励给告密的人。
又比如关于喝酒的问题,回教信徒也和蒙古人搞不好。蒙古的一个大臣也速该就曾经说,每次宴会的时候,回回们都不喝酒,是不是他们心中藏着不轨的想法,害怕喝醉了以后说出来?!
这种生活习惯上和其他民族太多的不同,导致双方很难融合,从而容易诱发矛盾。
实际上除了这些问题以外, 伊斯兰教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它的文化独特性,让它无法轻易的从属于儒家文化之下,而这一点导致中国的精英集团,对它抱有很深的成见?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元代,《古兰经》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回回法》。
它有一种天然的倾向,要挑战世俗的管理权,它很容易让信徒产生一种,按照教法建立国家,并按照教法进行生活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在任何一个当权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另外,伊斯兰教还有一种强烈的传教情绪,这也会引起本土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弹,特别是它崇拜的是遥远的异国,而不是本土的祖先。更重要的是,这个异国不像佛教中那样,是虚无缥缈的存在。麦加是现实的土地,这会让统治阶级觉得,这些人都不可靠。
再加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会不自觉的去学习阿拉伯语,更由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有一天去麦加朝觐,这必然导致他们用在四书五经上的时间不够多,因此他们进入仕途的也少,和儒家知识分子接触的更少,所以双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明代的著名知识分子顾心武就曾经说过:“唯回回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结为党伙,为暴闾阎,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驯其顽犷之习”。由此可见,偏见之深。
明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经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不禁止回教信仰,但是禁止回族人自己互相通婚,并且必须和汉族通婚,否则将严惩,同时禁止使用阿拉伯语布道,禁止使用阿拉伯的姓名,一律改为汉姓。
这样,通过将近200年的互相混血以后,在中原地区,回教信仰就变得非常的小众,大部分回族人,都融入了中华民族,所以那些棕发碧眼的人,你在中原几乎看不见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中原地区,回族人既有信回教的,也有不信回教的,但在边远地区,回族人和回教信徒基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后面提到的回民,主要指后一种人,这点请大家注意。
但是,这个政策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别是西北和云南的一些地区,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那里在明代地处边疆,同时汉人的数量也没有占绝对优势,所以这个政策就没有被严格执行,到了清初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出现了大片的回民聚居区,而这些地区,政府并不能有效的管理。
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些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权力,回族门阀贵族。这些人通过世袭的办法,变成了宗教特权阶级。
这种二元结构,导致回民的负担远大于汉族群众,他们一方面要给清朝政府纳税,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向这些门阀宗教贵族们交天课,而西北地区本来就贫瘠,这样稍有一个荒年灾年,就会出现很多生活无着落的贫苦回民,而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就会去打汉人的主意,这样就加剧了民族矛盾。
而在回族内部,很多人对这种门阀宗教贵族高高在上的方式,也非常的不满。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宗教改革,那一定是杀人如麻。比如欧洲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就曾经杀死了欧洲上千万的人。
发生在清末的这场回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由于清廷的插手,以及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导致最后演变成一场规模浩大的汉回冲突,互相残杀的种族大灭绝行动。
根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这场种族大屠杀,造成了将近1500万人的死亡,很多地区是一会儿回民把汉人杀光,一会儿又是汉人打了回来,同样进行残酷的报复。而那些侥幸跑掉了的回民叛军或者起义者,最后在俄罗斯境内,变成了东干族。
那么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呢?
题外话: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尽量客观公正,不惹麻烦,我又重新读了半天各种各样的回族史,再反复专研了半天的《古兰经》,《冥沙》,《卯路经》,《果园十条》。忽发奇想,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而且不喝酒,不抽烟,每天做五次瑜伽的穆斯林信徒,寿命是不是会比我们长一点儿呢?于是火速再查资料,结论令人大跌眼镜,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980多万穆斯林信众,男性比其他民族平均少活两岁,女性比其他民族少活5岁。
我又查了下沙特人均寿命,男性低于我国一岁,女性低于两岁,这样就可以排除经济和医疗条件的原因了。你可以把这看成一场科学实验,而且样本数量非常大,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流行病统计方法。
结论是,抽烟喝酒和长寿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 :)
西北回乱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清廷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862年春,白彦虎,东干人的始祖,现在的回民团练头子,新教阿訇,手擎着一面用阿拉伯语写着:“除了安拉,别无真神”的绿旗,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要对所有的回教信徒们,宣讲今天的规矩。
白彦虎
白彦虎不喜欢别人叫他白彦虎个名字,他更喜欢别人叫他穆罕默德.阿尤布。
和站在他前面的这些大字不识的穷苦回民不同,白彦虎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并不是因为科举或者有什么功绩当的官,而是依照大清帝国的民族政策,为了拉拢少数民族上层而封的一个闲官,类似于现在的政协委员之类。
同样他哥哥白彦龙,也是依据民族政策,照顾考上的武举人,而他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安排在北京当了一个教区主管,类似于一个在今天宗教事务管理局上班的公务员。
按理说清政府对他们一家很够意思,他们应该感恩戴德,帮助清政府维护地方秩序,但是世事弄人。
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白彦虎后来回到家乡以后,从一个旧教的阿訇,变成了新教的信徒。
清朝的时候,回教在中国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旧教,一派是新教,两者的差别往简单里说就是,旧教回民群众捐的钱,都由阿訇支配。而新教则通过阿訇,把这些捐款分给最急需的贫苦回民。
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差别,但是这就导致旧教不可避免的腐败堕落,让阿訇和教徒不是一条心,而且旧教关心的是苦修和与世隔绝,这样对大清来说,自然也就变得人畜无害。
而新教却恰恰相反,它更关心如何解决现世的问题,特别是对穷苦回民的救助,让大家感恩戴德。它的阿訇,往往是一呼百应。而这个一呼百应,让旧教的阿訇嫉妒的不得了,就跑到清廷去告新教的黑状,指责新教企图挑战大清的世俗权威。
而清廷用脚趾头一想,都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从康熙帝开始,坚决取缔新教,认为这是邪教,极力维护旧教。为此新教多次起义,但都被清朝政府残酷镇压。但是,这一来也让回教内部的矛盾,变成了与清廷之间矛盾。
从此新教和清廷接下了血仇。虽然明里不让整,但是暗地里却一直在发展。新教的领导者们知道,只要在大清的统治下,他们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他们不断的给教徒宣传,要推翻大清统治,在西北大地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
到了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动乱四起。朝廷对新教的管制,也渐渐松懈,这时候新教里面出了一个名叫马化龙的厉害人物,公开露面,还花钱捐了一个清朝官职。
在他的积极传播下,新教的信奉者,翻倍的增加,而白彦虎这个旧教的阿訇,也变成了一个新教的狂热信徒。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廷的虚弱,全都暴露在大家的眼前。新教的首领们觉得是时候了,他们开始不断的串联,甚至主动放弃前嫌,去联合旧教。但是旧教依然犹犹豫豫,比如像河池地区的旧教阿訇马占鳌,虽然迫于回众压力,不敢反对,但至少也没那么积极。
而历次回民起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关键时刻总是旧教膝盖偏软。
绝不能让旧教的阿訇再拖后腿。面对天赐良机,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建立伊斯兰国,全体阿訇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约定,不论新教旧教,全体回民,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得交一个投名状,不留退路,否则格杀勿论。
白彦虎举起绿旗,对着队伍大声的宣布:“今天以安拉之名,我们起事,建立伊斯兰国,消灭清妖。大家必须同心同德,绝不后退。今天我们出征以后,每一个人都必须带一个异教徒的人头回来,凡是没有带人头的,杀其全家,绝不宽恕。人头带回来越多的,安拉自会奖励他,他就会离天堂更近。满人和汉人的子女财物,谁抢到归谁。”
队伍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然后白彦虎开始带领大家一边摇着头,一边大声的念起了经文,为战斗祈福,场面基本上和传销大会差不多。(和新教相反,旧教是坐得规规矩矩,小声的念经。)
写到这里,有人会经不住问了:“哎,你不是说是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吗?竹竿在哪里呢?”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上面我给你讲的是清朝政府对“西北回乱”的官方定性,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邪教叛乱,是一场民族分裂活动。
但是建国以后,这个说法被认为是地主阶级的谎言。那么现在的国内学术界,认定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50年代一些著名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一位白先生和马先生的研究,通过以辩证唯物法来分析史料,并且走访了当年的当事人,然后他们发现:“哇噻!西北民族大起义,居然是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
他们说故事是这样的,1862年,太平军逼近陕南,腐朽的满清王朝,命令各地的团练前往战场报道。当时的团练是按民族分编的,回民都在回勇营里,但是由于回民同志的觉悟高,不想替满清王朝当炮灰,于是就决定回家。
路过渭南的时候,在路边砍了几根竹子,结果没有想到这个竹子是地主家的,于是地主就派人打死了两个回民。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双方就散了。
没想到这个地主占了便宜还不干,于是他晚上又纠集一帮汉人,跑到回民的村子里,把回民的房子都烧了。结果回民们愤怒了,觉醒了,于是就起义了。
他们第二天就去找进攻这个地主,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地主的农民起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西北大地。
当然,这个说法还有好多个版本,故事大同小异,都是强调,这是因为满汉地主阶级,封建官僚,故意挑起民族矛盾,结果无意中点起了革命的火花。西北民族大起义只是一场偶发事件,绝不是什么预谋已久的民族分裂运动。
这个说法变成了历史学界对西北回乱的标准解释,几乎所有的中外著作都会引用,包括我在内都曾经深信不疑。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学术不端分子,故意把清朝一个叫李启纳的人,写的一本叫做《忧愤疾书》的野史杂闻,这本收录在民国21年刊行的《华阴县志.艺文志》里的书,放出来恶心白先生和马先生。
结果大家一看,原来这些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放弃了那些“虚假”的清史档案,采用了一个清朝网络写手的说法。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这本书里描写的,和历史课本又有一点不一样。在这本书里,是这样记载的,说是汉人和回民因为一根竹竿打了架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捻匪攻入了陕西,然后陕西各地的团练就去攻打捻匪,然后捻匪就跑了。
这个时候团练忽然想了起来,前段时间他们和秦家村的回民,因为竹子的事情打过架,于是就诬陷秦家村的回民通匪,把他们杀的一干二净。
然后这帮人做完了又后怕,于是他们就到处发小传单,一个被称作“洗回帖”的东西,谎称回民造反。于是陕西十几万汉族团练全被动员了起来,满世界的杀回民,而且还上报给朝廷,然后朝廷又派军队继续来杀回民,直到把回民杀的一个不剩。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写法,让很多人怀疑这个作者的身份,因为照这个说法,汉人团练都能杀的了回民,那么清军第一任钦差大臣胜保因为战败被赐死,第二任钦差大臣多隆阿战死疆场,直到第三任钦差大臣左宗棠很花了点时间才搞定陕西,就显得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了。
多隆阿
所以呢,50年代的历史学家们,就对它做了一个小小的修改,改成上面那个故事,以及一些翻版故事。
不管是那种说法,只要它能解释下面这些问题,它就最接近真相。
1,为什么判乱或者起义刚开始,就有大批的宁夏和甘肃的回民志愿军就已经和陕西回民并肩战斗了?!
那个时候的交通极端落后,从宁夏甘肃走到陕西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一两个月办不到,而且西北非常的荒凉,有大片的无人地带,必须自带粮草,成群结队而行,听到起义的消息,至少是一二个月后的事,再出发前往,赶到至少是三四个月以后的事儿了,怎么会一开始就有大量的宁回甘回参加反抗清军的战斗?
2,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里头,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所有的回民几乎同时都发动了起义或者叛乱,为什么会这么巧?
3,为什么不早不晚?云南蓝大顺的回族叛军,恰好在这个时候到了陕西?
4,为什么所有的回族团练,不论是从陕西各个地区出发的,全部同时趁汉族团练奔向战场的时候,一起半路折回,立刻就发动了叛乱或者起义呢?
5,为什么和以往的回民起义或者叛乱不同,这次的回民起义军,见人就杀,不留活口呢?以前他们起义并没有这么残忍。
西北回乱,到底是清政府认定的有组织,有预谋的邪教叛乱,是一场民族分裂活动,还是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汉回冲突,官逼民反的偶然事件引起的农民起义?我把两种说法都展现给大家,一切全凭大家自己判断。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是没有回族这个民族的。因为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看来,信教不是划分民族的标准,不然就会有释族,老庄祖,基督族,甚至巫蛊族,这样登记户口也太麻烦了吧?而且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关于民族分类的规矩,难免会被外国人嘲笑。
而且回民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信仰回教的民众,分属于各个民族,比如西北回民,就有来自于汉族,藏族,羌族和撒拉族等等的。所有的历史学者,无论是国内国外,汉族回民,都认为只有研究中国回教历史一说,而从来没有听说过研究中国回族历史的。
1936年5月25日,部队长征到了延安以后,为了打通到苏联的交通线,决定西征。为了获得沿途民众的支持,开国太祖发了一份战书,《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第一次把信仰回教的民众叫做回族。
结果没想到此文一出,引起了中外汉回,各类反动知识分子的一片嘲笑之声。于是革命党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这些人:“你们到底笑什么笑?”
这帮人说:“天底下只听说过有回教,没有听说过有回族,你们发这文章,显然是不学无术”。于是革命党也愤怒了,说道:“当初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说过了,要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显然是有回族的”。
没想到这帮人说:“所谓五族共和,是指的四族一教,那一教指的是所有信回教的民族,而不是说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叫回族,不懂了吧?!从古到今,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设过一个回族的,所以你们没文化。”
听了此言,革命党大怒:“这历史不是你们想咋说就咋说的,从今天起,我们就要把信回教的民众都叫做回族,不服?大家就比划比划!”
于是在西安事变后,革命党稍微缓了口气,安定下来以后,太祖就立刻开始安排人研究,为什么回民应该是一个民族。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反驳反动知识分子的嘲笑,证明革命党很有文化。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当时回教地区紧靠延安,而且西路军的战败对部队震撼很大,所以革命党也想搞清楚,这些信回教的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群众工作。
于是在1940年左右,就有了从罗霄写的《抗战建国中的回回民族问题》,李维汉写的《长期被压迫与长期奋斗的回回民族》,《回回问题研究》,民族研究会编的《回回民族问题》。
特别是这些刚经历完两万里长征的部队将士,在研究回教问题时,知道有一帮回民跟他们一样,也是被反动的湘军将领左宗棠一路追剿,也跑了几万里路,从最初的20多万人,跑到了只剩几千人,最后好不容易跑到了革命的发源地苏联,才安定下来的故事,难免会一种亲切感。
这种非常类似的经历,难免让大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感觉。于是所有研究者一致同意,信回教的人,应该是一个专门的少数民族,叫做回族,来自中亚地区。回族反抗清朝压迫的同治回乱,是一场回族人民的革命行动,并开始到处宣传这些结论。
可以想象,当时的汉回反动知识分子,对这两个结论是笑掉了大牙的。
首先西北的马鸿逵,马步芳等回教军阀,就不同意同治回乱是一场革命行动,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暴乱。
马鸿逵
马步芳
他们的祖先都是在这场战争中发家的,河池地区的旧教阿訇马占鳌,在非常合适的时机投降了湘军将领左宗棠,然后立刻成为了清廷平叛的急先锋,向其他回民举起了屠刀,为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子孙,就成为了后来控制西北地区多年的诸位马姓军阀。
而且进入民国以后,他们都以爱国回教人士自居,政治上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表面上拥护三民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以一种非常进步的形象出现的。
而革命党的这个研究,说西北回乱是正义的,是一场革命运动,那么他们的祖先显然就是一群叛徒,反革命了?那么他们就是叛徒反革命之后了!这在当时的语境下,是非常不讨人喜欢的。
其次,对于当时的广大回教信徒来说,他们是有民族的,可能是汉,藏,羌,撒拉等等中的一个,把他们不加差别的划为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有矮化他们的嫌疑。
在他们看来,你不能因为我信回教就说我是蛮子,就好像你不能说因为我信佛教,就说我是阿三一样。因为你这个逻辑有问题,万一我祖上是一个有功名的人呢?再说了,有那么多信道教的人,也没有人说,他们都是仙人板板!
所以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革命党用来自娱自乐而已。但是没想到,革命党后来发达了,打败了国民党建国了,这样就没有人再敢和革命党,在有没有回族的问题上较劲了。于是从1949年起,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叫做“回族”!
有人说,你说这些啥意思呢,是不是就想黑革命党一把。你不是说要写怎么杀人的吗,你咋老是东绕西绕的不开始写呢?!
因为我写着写着发现,不给你讲清楚这一层,你就无法理解后面会发生的事。
这就好像如果我要给大家说清楚,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大家都以为黄巾贼是一个当时的少数民族,就好像匈奴一样的,那么我肯定这个故事,我越说大家越糊涂,牛头对不上马嘴。
有人会问了,你最前面一篇,交代回民背景的文章,也用了回族这个概念。这是因为现在确实有一部分相信回教的人,被官方称为回族了,所以我也只能跟着用这个概念,来介绍了一般意义上的他们。
但是经过明代200多年的混血,和伊斯兰教的再传播,一些老的回回被绝对汉化了,而与此同时,一些不是来自中亚地区的民众,也可能变成了回教的皈依者,所以,信仰回教的人是来自于多个民族,而不再是简单的全部来自于中亚地区了。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绕,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人为的加入了回族这个概念以后,所有有关这方面的历史都变得很绕。其实到现在为止,国家也没有讲清楚,回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信回教就是回族的话,那么我皈依伊斯兰教,按照穆斯林的方式进行生活,是不是可以改改身份证上的民族属性,这样考大学的时候,分是不是可以低很多呢?显然我要是这么做,去每个派出所都会被人轰出来,不留神说不定还会被送到精神病院去。
如果信回教不是回族的标准的话,而是祖上有来自中亚的血统的话,现在有好多被划成回族的,他们的祖上并不是来自回回,而好多没有被划成回族的,其实祖上都来自于中亚,如果我拿着我的血样DNA,证明我有中亚人的血统,去找派出所,估计结果也比前面一个好不了多少。没人知道,到底回族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你无法按标准的国际民族分类法,进行这个分类。
所以我先把这件事儿给大家说一下,让大家知道,在同治年是没有回族的,只有信回教的民众,叫做回民,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所信的回教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利益,然后你才能理解,后面各方发生了那些事是为什么!
建国以后,历史学界兴起了一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重新检查历史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前的历史书中,存在有大量的谎言,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的。
比如他们发现清朝的历史学者,污蔑张献忠对四川人民进行了大屠杀,而那些实际上是清军干的。
又比如,他们发现在清末的回民起义中,外国侵略者和清朝政府,联合污蔑回民起义,说他们投降外国政府,建立伊斯兰国等等,他们认为所有的证据都是故意伪造的。直到今天,你上百度依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官方资料,对这些说法进行抨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856年云南汉回两族,为了争夺矿产开发权,爆发了大规模的汉回冲突,由于当地官府处理不当,导致事态失控,回教阿訇借此机会,煽动全省穆斯林起义,并击败了当地的驻防军,建立以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到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无非是一场由民族冲突引发的民族起义而已。但是一些英法的殖民者很讨厌,他们记载道,他们在其他省份的一些穆斯林社区里,发现了一些传单,上面的写着起义的领导人杜文秀,自称自己是苏莱曼苏丹,呼吁所有穆斯林一起加入他的伊斯兰国,为伊斯兰而战,而且他们观察到,有大量的陕西和甘肃的年轻穆斯林,自愿跑去云南加入圣战,就像今天的一些西欧的年轻穆斯林,去加入ISIS一样。
不仅仅如此,这个自称是苏莱曼苏丹的杜文秀,还派了一个有169个人的使团到英国去,给英国皇帝送了四箱中国的石头,表示愿意把中国四方的土地都奉献给英国,只要他们支持他的伊斯兰国。
虽然杜文秀的提议被英国政府拒绝,但这件事被英国政府详细的记载了。但是建国后的回族历史学者,不同意这个使团的人,是回民起义领导人杜文秀派的,他们认为是其他人冒充的。
杜文秀
不管怎样,这些事还是让后来的无产阶级历史学家们感到很尴尬,比如范文澜和郭沫若,就认为这是真的。
而这让一场反对清王朝的回民起义,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场革命运动,而更像是一场分裂国家的阴谋,抹黑了回民这个群体。
所以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对死了500万人,打了十几年,甚至把英国政府都卷了进来的云南回民大起义,这么大一件事儿,基本上回避不提。
因为这些事,不仅让云南的回民起义闻起来味道很怪,而且用这个来解释西北回乱,一下子也就变的脉络清晰了。
就像今天的参加过ISIS的年轻人,回到欧洲后去搞恐怖活动一样,云南的回族叛乱,吸引了大量来自甘肃和陕西的回民宗教狂热分子,他们前往云南参加了圣战,并学习了大量的军事知识,在看到的云南所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后,于是他们决定回到家乡,去干一番事业。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是直接受大理的伊斯兰国委托,前往西北地区煽动叛乱的,这种说法主要是来自于西方旅行者的记载。
他们回到家乡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到处散发前面那些被外国人所发现的传单,这些举动受到新教阿訇的积极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很多地区立刻被他们煽动起来了,可是有些地区还是犹犹豫豫。毕竟造反这事儿,不是闹着玩儿的。
恰好这个时候,太平军逼近了陕西,于是回民队伍中这些去过云南的圣战分子们和新教的阿訇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他们趁汉族团练前往战场,陕西内部空虚的时候,发动了叛乱。
叛乱几乎是在陕西全省所有的回民聚居区同时开展的,为了裹胁所有的回民都加入叛乱,他们毫不留情的杀死周围异教徒,不管他是汉族,满族,蒙族。
然后他们把人头挂到那些没反的回庄外面,同时对外宣称他们是这些回庄的人,这样所有的回民都被他们拉下了水,而这个行为,也造成了这次叛乱异常的残酷和充满了种族仇杀。
由于这是极端回教狂热分子密谋已久的行动,而且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正好是政府军和团练前往战场迎敌的时候,以至于屠杀开始以后,官府几乎毫无作为,由于缺乏兵力,只能困守孤城。
所以在叛乱开始后的头几个月,回教的叛军轻松的杀光了关中一带,城市外农村里几乎所有的汉人,最保守的估计也在200万左右,也有估计是四五百万的。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的历史书要么不提这个过程,要么说这是双方互相仇杀的结果。
但是他们都拒绝解释,为什么占陕西人口只有十分之一的回民,从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叛乱,到六月初,短短的一个月里,如果是双方都有准备,相互仇杀,他们是怎么打得过十倍于自己的汉人,并把所有没有城墙防御的乡村集镇全部付之一炬,不分男女老幼,屠戮殆尽,堆尸成山,并开始围攻西安周围所有的县城,而侥幸存活下来的满汉群众,只能逃进县城,困守孤城!
同时他们也无法解释,在6月初回民围攻西安的时候,如果是汉回互相残杀,为什么西安城里有两万多回民,清政府为什么并没有派人去屠杀他们,反而在全城民众群情激奋的情况下,却派兵去保护了这些人的安全,让这些人得以生存到战争结束?!
为什么在一些较小的县城,即使发生了对城内回民的屠杀,也都是在周围乡村遭到回民大规模的屠杀,大量逃难的难民涌入城市,而且这些城市被回民包围以后发生的?!
所以,显然是西北地区的极端宗教狂热分子,为了建立一个伊斯兰国,胁迫所有的回民参加反叛,对满汉群众进行了单方面的屠杀!这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叛乱,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乎逻辑。
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建国以前所有的历史书都是这么写的,你随便读一下就知道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研究。
如果想得到前面提到的,外国人有关记述的详细资料的,去查“潘泰叛乱”,“大理苏丹”,找对应的英文资料。
关于出使英国,把中国土地献给英国皇帝,大家可以查刘道衡(阿拉伯名叫做哈桑或者艾山),出使英国和土耳其的过程,最好看英文资料。
当然,建国以后的历史学家,对这些说法都进行了驳斥,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基本不参考任何清朝的档案,以及任何同时代的西方文献,改成自己去民间搜集资料,听劳动人民讲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像《回族革命斗争史》,《歌唱英雄白彦虎》等等一系列新的历史书籍。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学者基本上退出了这方面的研究,一是因为他们是带有种族偏见的,二也是为了避祸。现在你能看到的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除了清史稿和各种清廷档案,欧洲人的记述以外,几乎全部都是由回族知识分子写的。
又有人会问,你写这段是不是想挑起民族矛盾?当然不是,我只是觉得我们在历史问题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向德国人学习,而不是向日本人学习。
今天没有任何人,会因为德国人正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而低看他们,恰恰相反,我们对他们非常的尊重。
同样,发生在清末的这场民族大屠杀,我们也应该正视,特别是回族,更应该加入到这场思考之中来。
因为最后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更加的惨痛,除了留在西安的两万多回民以外,外加几千逃到了苏联的东干族,少量投降清军的以外,陕西境内其他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回民了!
他们在后来一样遭到了残酷的报复,有170万陕西回民死在了这场动乱之中,活下来的只有零头。
所以回族人民更应该思考,他们为什么总是会被这些极少数宗教极端狂热分子裹挟,去挑战整个华夏民族?实际上他们中间很多人并不想参加这场叛乱,他们一有机会就想投降清廷,但是,他们最终总是被极端宗教狂热分子裹挟,走向了不归路。
在这场叛乱中,有很多次机会,陕西回民都可以摆脱最终被消灭的命运,比如在动乱发生十多天以后,当地政府派团练大臣张芾前来劝降,当时回族的叛乱者内部发生了动摇,很多人都愿意投降。
但是从云南回来的极端宗教狂热分子任五,为了阻止这些人,在第二天早晨,残忍的把前来谈判的团练大臣张芾切成了碎块。这个行为遭到了其他想投降的回民的怨恨,结果,他又做出了一个更狠的举动,把他的老婆和儿子也一起杀掉,以表示他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个反人类的举动,曾经备受无产阶级历史学家好评。
这导致所有的陕西回民,从此都彻底走上了不归路,最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绝大部分也都死于非命。
建国以后,出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歪曲和掩盖。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历史学者,不愿意正视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反而故意进行歪曲。
但是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真正的想过,你不告诉回族人民真相,他们就不会意识到极端宗教狂热思想,会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不会意识到,挑战一个体量比自己大几十倍的国家,不论他当时看起来多虚弱,多么的摇摇欲坠,不论你机会选的多么好,也不论你最初如何得手,有没有外国人帮忙,最后,你都会像一只蚂蚁一样的被踩死。任何这样的想法,都是会带来灭族之祸的!
清末的回民人数,最高峰的时候接近两千万,但是在经过连续十多年云南和西北叛乱之后,人数降到了300多万,直到2000年以后,才再次接近1000万,这个过程,难道不值得进行反思吗?
所以,只有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不是特立独行,才是唯一的出路,告诉大家真相,是在种福,隐瞒和欺骗,实际上是在种祸!
西北回乱,是一小撮宗教极端狂热分子,为了建立一个幻想中的伊斯兰国,单方面挑起了战端,把整个西北地区全体回民都绑上了战车,最终造成了七百多万汉民,八百多万回民的死亡,然后一无所得的故事。
我们将继续讲这段历史,中间有太多太多被掩盖了的真相,特别是后来曾经被大肆吹捧的起义英雄“白彦虎”。
西安省,白彦虎,是好汉,
口里长矛打得欢,
一打打了十三年,
死的汉人真不少,
回回也死了几十万。
左宫保,是屠夫,
带上马安良军队把他追,
一追追在嘉峪关,
婆娘娃娃全跳黄河水……
《歌唱英雄白彦虎》据说是在回族群众中,流传最早的叙事长诗之一。它先是流传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回族群众中,由汉族学者、海内外著名的西域史专家、新疆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苏北海先生整理,最早刊载于《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2期,不过近来有很多学者,质疑这首诗的真实性。
早在1940年,著名历史学家李维汉,就以“罗迈”为笔名,在延安写了一篇论文,夸赞白彦虎是“一位百折不挠的真正回民英雄”,这基本上为以后有关西北回民起义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近年来,对白彦虎的生平研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因为他拥有中亚东干人之父这个头衔。
由于白彦虎是一位从一开始就参加了起义或者叛乱,一直战斗到最后的回民领导人,所以搞清他的一生,也就搞清了西北叛乱的真相。
关于白彦虎的出生,建国后有一种倾向,想把他说成一个贫苦农民。东干族后裔出生的历史学家,王斯万诺娃也认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比如伊马佐夫编撰的《东干族百科全书》里,就采用了他的这个说法。
不过根据清廷的记录,以及早期对东干族的研究里,特别是俄国人波雅尔科夫写的《东干起义后记》里,都认为白彦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上层回教家庭里头,而且被朝廷任命成一个教区的阿訇。当然,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在以前的价值观看来,这会消弱白彦虎的革命属性。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白彦虎随全家逃难回到了陕西。根据很多研究资料的说法,就是在这一年,白彦虎看透了清朝政府的反动和虚弱,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1861年,回到家乡的白彦虎,为了找到更多的同志,主动加入了清军,由于他身为阿訇,所以直接进入了回族团练的领导层。
1862年初,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孤儿寡母,刚刚继位,立足未稳之机,白彦虎带领几十名亲兵回到了陕西,秘密谋划叛乱。
他对外公开的说法是,要组织“秦军”,参加反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但实际上是秘密的开始串联,联络各地的回民首领,并开始秘密侦查各个州县的城防,兵力部署等等。
进入4月以后,利用太平军进入陕西,清朝政府后防空虚的时机,白彦虎和其他回民同志,同心协力,振臂一挥,号召全体回民发动了反清起义。
70年代以前的历史书,基本上都这么写白彦虎是如何密谋起义的,因为在当时的价值观看来,他主动联络群众,密谋反叛清廷,积极发动起义,是一种有革命觉悟的表现。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有一些人觉得这样写似乎有点儿不妥,因为这个时候的官方价值观,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写白彦虎,似乎他有分裂国家的嫌疑,所以大家又开始疯狂的想把这个说法纠正回来,把他说成是无意中卷进起义的。
如果你看过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你会觉得很好笑,每一个时代的官方学者,都在努力的给前一个时代的同僚擦屁股。
起义开始的时候,白彦虎并不突出,因为最初的18寨领袖,主要是参加过云南圣战的回教狂热分子,比如任五,郝明堂之类,没有参加过圣战的,只有几个人,白彦虎是其中之一,他被排在最尾巴上。
有人说他最初表现出军事才能,是在攻陷他的老家泾阳县的战斗中,在此之前,指挥回民军的主要是任五等参加过云南圣战的人,但是这些人在军事能力上,表现的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虽然在乡下杀汉族农民时显得很神勇,把渭河两岸密集的农庄,全部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让后来前来增援的清军,发现即使走了上几十里地,除了看见一堆堆已经快要腐烂的尸体,却怎么也见不到一个活人。
但是这些人在围攻城市的时候,却表现很差。叛乱发生后不久,他们在扫荡完农村以后,开始围攻今天的陕西大荔县,当时叫做同州,同州几乎没有守军,只有一些民兵,但是他们在围攻了九个昼夜以后,却没有能攻下。
随后他们又去围攻西安,进攻西安城外汉族团练防守的金胜寺,满人军队驻守的六村堡这两个有壕沟和栅栏防守的村镇,在对方完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十多万回民攻了很久,死亡了上万人,才勉强攻下。
事后为了泄愤,他们把这两座村镇里一万五千多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并用长枪挑着人头在西安城外游行。
相比于这些人的无能,白彦武却成功的用突袭战术,攻下了自己的老家泾阳城,根据《重修泾阳县志》记载,“十二月初四日,风霾四塞,赤黄修目。五更时,闻喊杀声,贼已由城东北角麻虎巷攀城而登。绅民男妇死者七万余人。初十日,焚衙署屋舍,光彻数里。贼昼来夜去,城中空无一人。”
从这段记载来看,白彦虎利用一个沙尘暴的天气,攻入自己的老家泾阳县,把城里7万多男女老幼,中间应该有很多是他的熟人,全部杀了个精光,然后再放一把火,把老家烧成了一片废墟。
不过在后来有关他的大部分传记中,都只提了他是如何攻下县城的,没有提他是如何杀人的。在叛乱的头一年,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回民首领攻下过有城墙环绕的城市。
不过总的来说,他在当时还是一个配角。叛乱头一年的主战场,一个是西安的围攻战,另一个是从云南来的回族叛军北上的战斗,他们应该是来接应西北回民叛乱的。
这年5月,就在叛乱刚刚爆发了十来天以后,蓝大顺带领的云南回族叛军,千里迢迢的越过了四川,准时的出现在了陕西南部,一路攻城拔寨,向关中方向挺进,这当然不是巧合,他们是前来里应外合的,在那个通讯和交通都非常落后的年代,这至少是大家在几个月前就商量好的,实际上,这也是大理伊斯兰国介入西北回乱的明证。
而另一方面,来自关中各地的回民叛军,开始向省城西安集中,他们把它团团围住,并打算攻下首府。
去过西安的人,都应该对它保留至今的城墙印象深刻,又高又厚,现在是非常好的旅游景点,在当时,却是几十万人性命的保障。
西安古城墙
大量关中的难民,全都涌入了西安城内,谢天谢地,全靠这个城墙,把叛军挡在外面,让他们无计可施,如果有机会再去西安,我一定会用一种充满敬意的心情,再去看看这个城墙。
到了8月,清朝的援军终于出现在了陕西境内,他们分成了两路,直隶提督成明率军两千,想去解同州之围,结果刚入陕西,就被大批的陕西回民军团团围住,被迫退守在一个叫朝邑的小县城。
另一路由兵部侍郎,钦差大臣胜保带领,昼夜兼程,进入了西安城。
陕西人民一时觉得有救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胜保其实是一个活宝,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对待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招降,而且他招降了的敌人,总是又不断的重新反叛,然后他又重新招降,所以曾国藩特别看不起他,认为他把敌人越养越多。
果然,他进入陕西以后,他部队中被他招降的捻军宋景诗部,立刻反叛,杀回老家去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部电影,专门描写这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宋景诗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看。
然后他剩下的军队,和回民交战,8战8败,于是和他一起,都躲进了西安城里,不敢出来了。但是他却给朝廷奏报,说他8战8捷,而且他还要求朝廷,允许他调动一个反复无常的叛军将领苗沛霖前来陕西,帮助他平叛。
这个叛军将领苗沛霖,一会儿投降清廷,一会儿又举兵起义,来来回回都搞了好几回了,每次被曾国藩李鸿章打急了,就立刻向胜保投降,搞得胜保成了他的避风港。
以前咸丰皇帝在的时候,因为胜保是旗人,所以对他特别相信。但是现在变成了慈禧太后掌权了,她的脑子可比她死去的老公清晰得多,她立刻明白,胜保肯定是兵败如山倒才出此下策,要不他就是个傻瓜,让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到如此危险的地方,搞不好他会和回民叛军搅到一起去,那样形势将无法挽救,于是她断然拒绝。
果然不久,陕西士绅联名状告胜保,说他诲败为胜,而且大敌当前,他居然在西安城内养妓做乐,夜夜笙歌,坐看回民叛军,屠戮城外的汉人。
于是她果断的撤掉了胜保,不久又把他赐死,然后催促另外一名,在曾国藩手下效力的满族将领多隆阿(也有说是达斡尔族),为钦差大臣,火速西进,解决陕西问题(撤掉胜保的决定早就作出,但是在多隆阿到达陕西以后才宣布执行,慈禧怕他叛变)
多隆阿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年底,云南来的回族叛军,先锋已经攻到了长安县,离西安已经很近了。而西安,凤翔,三原,临潼,朝邑等城市已经被围了半年多,渭河两岸,几乎所有还没有被回民叛军攻破的汉族村堡,都快撑不下去了。
而且由于春天就开始叛乱,今年颗粒无收,所有的人都靠去年的余粮撑到现在,再不打破叛军的围困,所有的人都要饿死了,形势万分危急。
盼星星盼月亮,11月底,钦差大臣多隆阿的不到1万人的军队,终于踏入了潼关,他要面对的,是聚集在渭河弯到苏家沟一带,号称18寨的30多万回教叛军主力,这些叛军绝大多数都是骑兵。
还有大量散布在陕西各地,几千到数万人一股,正在各地包围大小县城,以及汉族村镇的的回教叛军,加上正在北上的几万名云南回民叛军。
面对这么多敌人,钦差大臣多隆阿只有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加上胜保留下来的军队,勉强凑够两万,这点人要救那么多的城市村镇,而且必须和时间赛跑,他能做得到吗?白彦虎后来又怎么从一个配角,变成了主角呢?
有意义,有趣味。
技术问题,一个月杀200-500万人,可能吗?尸体如何处理?纳粹在东欧的经验表明埋和烧都不能有效处理突然出现的大量尸体。亦或不处理?如果不处理,大量回民聚集坚城之下达半年之久,他们是如何防范瘟疫的?白彦虎一夜杀7万人,不可能。刘邓在大别山曾经有过一夜杀三千人的记录,那还是用热武器,冷武器如何做到一夜杀7万人?希望作者在细节上多推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