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下午,一架从加拿大飞来的大型客机稳稳地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上,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迈进了机场新建的宽敞明亮的航站楼(T2),在出口的接人处,一个举着“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师证书”牌子的年轻女孩,正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着,我赶忙走到她的跟前,并自我介绍了一番,原来我就是她在等待的人,从此我参加的“海外华文教师证书”的学习培训就算正式开始了。
说起这个“海外华文教师证书”班的申请,源于今年初一个热心人在某一微信群里张贴的一则小启事。当我看到这个由中国国侨办主办、全国多个相关大学协办的信息时,心里不由一动。虽然我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就是中文,但作为一名在多伦多中文学校教中文的新丁老师,我觉得教好中文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针对那些中文非母语的孩子们,怎样教才能让课堂生动有趣,需要动很多脑筋,想很多的课堂游戏和活动,实在就是一门教学艺术,这最终促成了我此次不远万里,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这个证书培训班。我希望通过学习充电,能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和汉语知识,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报到的第二天开始,我们这个培训班近120名、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中文老师/学员,每日忍受着中国南方夏季闷热的天气,迎着炎炎赤日或倾盆大雨,跨过轰鸣的铁路隧道和喧嚣的大街,爬上学校那100多级令人望而生畏的步级,准时在早上8点半到教室上课,一直到下午5点半才能结束一天的课程。
大学毕业多年,这是我第一次从老师转换成学生的角色,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大学校园,而这也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了解海外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通过前后十多天系统的、全方位的密集培训,我再一次学习了各个方面的知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汉语知识,从简单的课文分析,到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多种辅助教学工具。比如教授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如何导入,如何分析诗文,又如何通过游戏来加强和巩固知识。学习和掌握这些很好的教学方法,使我明白到了海外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好地因材施教,根据需要时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这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众多,学员们被编成了三个班,每个班都配备有一个班主任(年轻教师)、一个班主任助理(高年级研究生)和若干个志愿者(低年级研究生)。我被分到了二班,这是一个十分活跃和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一些热心的同班同学,率先组织了各种研讨会、学习小组、考试心得交流会等等,所有这些无疑对大家的帮助很大,同学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我也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我的同桌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80后中文老师,她在那里做全职中文老师,平时也参加了不少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因此她的中文知识全面、扎实和稳固,很值得我这个“老人新丁”学习。美女同桌经常分享她的小零食给周围的同学,几粒小小的润喉糖能成为大家解乏的灵丹妙药。同桌说只要看到我在本子上天马行空地抄写文字,就知道我一定是倒时差犯困了,需要以此来对抗“瞌睡虫”,她模仿着我在纸上狂写乱抄兼睡眼朦胧的神态,维妙维肖,令我不禁捧腹大笑。
短短18天的学习进修很快就结束了,当我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一纸证书时,却感到手里捧着的是一块沉甸甸的、用我的心血认真浇灌而成的学习成果。在那些天里,我用了两周的时间才倒过时差,甚至有一天午休时因太困睡过头迟到了一小时,但我却从没有缺过一次课,每天我总是认真地听课做笔记,我渴望真正学到东西。记得讲课考核时我是所有考生中最后一个进行的,从接近中午一直等到下午五点多钟,眼看一个个同学都考完走了,当时没睡好觉没吃午饭的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心情是紧张忐忑的,又是充满期待的。为了这个考试,我克服了老眼昏花的问题认真备课,还准备了不少教学工具,比如托同学买来各种水果,自己去书店买来识字卡片,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闺蜜充当我试讲的“评判”,我感觉自己象是经历着年轻求学时的紧张时刻。也许这次考试的最终结果会不尽如意,但我确实努力过了,也切实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这是作为一个华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
那天当我最后一次跨过隧道、爬上石阶时,我感觉到了一份依依不舍,我于是背上相机,试图用镜头把校园内外的点点滴滴融进我的心坎。仰首望向校门口的那几座铜雕塑,上面雕刻的几个青年人依然在载歌载舞,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蜿蜒而上的小道旁,高大的玉兰树遮天蔽日,在灸热的夏日里给行人带来丝丝凉意,头顶上不时掉下几朵玉兰花,我弯腰捡起一朵,嗅着这十分熟悉的香味,我多想把这南国特有的玉兰花香留住,并带上它漂洋过海,带回到遥远的北国异乡。
突然,上课的铃声响起来,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向教室匆匆走去,全然忘了我的学习经已结束了,大概我已习惯了每天上下课的节奏了,未来的日子,我一定会想念这个美丽的校园,以及校园里这些辛勤的园丁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