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春潮》写作艺术概说
陈殿兴
(一)
屠格涅夫的《春潮》,1872年初发表在《欧罗巴通报》第一期之后,虽然有些评论家指责作者没有反应当代的迫切问题,以及把外国人写的好,把俄国人写的坏,但是广大读者却非常喜欢它。这一期杂志立即脱销,不得不重印以满足读者需要——这在杂志出版界是极为少见的。这部作品在杂志上发表当年就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法文,转年被译成丹麦文,几年之后相继被译成捷克文、波兰文、英文。这些译文有的不止一种。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而且不满足于读文字。1915年俄国拍成电影,1968年捷克拍成电影,1955年苏联编成歌剧上演;1976年,苏联拍成电影,片名《幻想》,1989年苏联拍成两部电影,一部片名《春潮》,另一部片名《威斯巴登之行》。2018年,俄国还把它搬上芭蕾舞台。现在还有剧院上演同名话剧。屠格涅夫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也是《春潮》。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纪念作家诞辰二百周年,出版了装帧?精美的《春潮》单行本(这是拙译第六次印刷)。人们这么喜欢《春潮》,我想,是跟作家写它的高超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屠格涅夫在写它之前,已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这时,他的写作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想根据自己的译文概略地谈谈《春潮》的写作艺术。
(二)
这部小说,采用一个行将步入可怕老境的人的回忆形式来衬托年轻时初恋的可贵,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写作艺术。
不过采用回忆这种形式,不只是一种写作手法。这部小说也的确取材于作家的回忆,但不完全拘泥于回忆,他把一些回忆的片段改造编织成了一部完美的小说。
关于这一点,屠格涅夫在给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侄女卡罗琳·科曼维太太的一封信里谈到过,德国教授弗里德兰德在回忆录里显然依据这封信里的话,说:“他写的许多东西,如果不是永远也是经常跟他的生平有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例如《春潮》的开头。像萨宁一样,屠格涅夫年轻的时候也有一次在国外旅游时从意大利回国途中在德国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家糖果店里遇到过一个惊惶失措的漂亮姑娘请他救救昏迷过去的弟弟。不过那不是一家意大利人,而是一家犹太人,而且昏迷过去的男孩有两个姐姐,而不是一个。屠格涅夫迷上了这个姑娘,但是他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冲动,当机立断,马上离开了。潘塔莱奥内·契帕托拉这个老歌唱家,屠格涅夫是后来在一个俄国公爵家里见到的。”
关于这一点,在帕夫洛夫斯基的回忆录里屠格涅夫自己讲的更详细:“这部小说全都是真实的。我亲身经历过,感受过。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波洛佐娃夫人是我极为熟悉的特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的化身。特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当年在巴黎曾轰动一时:那儿现住还记得她。潘塔莱奥内就住在她家。潘塔莱奥内在她家的地位界于朋友和仆人之间。那个意大利家庭,也是取材于生活。我只是更改了一些细节,变更了地点,因为我不能刻板照相。例如,那个公爵夫人,本来是个茨冈女人,我把她变成平民出身的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夫人;潘塔莱奥内,我把他挪到了那个意大利家庭里......这部小说,我写的时候感到十分满意,我喜欢它,像用类似方法写的其他作品一样。”
关于这部作品取材于作家的回忆,除了作家自述以外,熟悉屠格涅夫生平的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作家跟维阿尔多夫人那段刻骨铭心的终生之恋:维阿尔多夫人是西班牙人,他们也是跨国恋——跟书里的萨宁跟杰玛相似;萨宁三十年后得到杰玛的回信以后,决定要变卖家产移居美国——这尤其像当年屠格涅夫的作为:维阿尔多夫人跟丈夫住在巴黎,屠格涅夫随之移居巴黎,终生住在维阿尔多夫人旁边。作家说“这是我自己的故事”,的确所言不虚。
(三)
这部小说,情节简单,平淡无奇,但作家却把它安排得跌宕有致,引人入胜,而且很成功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应当说,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艺术。
小说里讲的是萨宁这个五十二岁的单身地主面临可怕的老境将至时,回忆起了他三十年前仅仅持续六天的初恋。那时他二十二岁,接受了他远房亲戚几千卢布遗产,决定在去当差(否则他无法维持温饱)之前到国外把这笔钱花完。按计划把钱花完以后,他从意大利回国,途经德国的法兰克福。他在这里要乘公共马车去柏林,车位已订好,定钱已全付。马车晚上十点半才出发,他无事在街上闲逛,进一家意大利糖果店买一杯柠檬水喝。店堂里空无一人。这时从里屋跑出来一个惊慌失措的漂亮姑娘,拽他进里屋,要他救救弟弟,说她弟弟死了。他进屋一看,断定是昏厥,解开孩子的衣扣,卷起他的衣袖,用刷子刷他的胸膛和两臂,终于使他醒过来。这家意大利人,为了感谢萨宁,请萨宁晚上来喝杯巧克力。萨宁欣然接受邀请。晚上主客相谈甚欢,时间不知不觉地飞逝过去,钟敲了十下。马车是十点半出发,赶车已来不及了。耽误了马车,他只好在这里羁留几天,等柏林的一位朋友回信,他准备向他借钱。第二天,杰玛的未婚夫克吕贝尔到他下榻的饭店来向他表示谢意,并邀他次日同杰玛一家一同去索登旅游。这时,他早已被杰玛的美貌迷住了,杰玛对他也颇有好感,杰玛的家人对他也越来越喜欢。第三天在索登旅游。在餐厅吃午餐的时候,邻座喝得醉醺醺的几个军官对杰玛的美貌感到惊讶。其中一个端着一杯酒走到杰玛跟前,喊了一句:“我为全法兰克福、全世界最美丽的咖啡女郎干杯,”他一口把杯中酒干了。“作为报酬,我要拿走她纤纤玉手采摘的这朵小花儿!”说完,便把杰玛放在餐具前面的玫瑰拿走了。杰玛愤怒地瞪着这个军官,她的十四岁的弟弟埃米利气得浑身直哆嗦。克吕贝尔选择了带大家离开。大家离开以后,萨宁走到那个军官跟前,指责他的行为,说他是“教养极坏的无赖”,并把那朵玫瑰麻利地抢了回来。结果引起了那个军官(登霍夫)和萨宁的决斗。虽然决斗以双方无伤亡结束,但是却促进了杰玛和萨宁的情感发展。杰玛决定解除跟克吕贝尔的婚约。莱诺雷太太请萨宁到家里劝说杰玛改变主意,结果却促使杰玛和萨宁互相表白。公园幽会,杰玛和萨宁定情。他们一起回家说服莱雷诺太太同意他俩结婚。莱雷诺太太哭闹之后终于接受了萨宁这个未来的女婿。第七天,萨宁在街上散步,正考虑回俄国把庄园有利地卖掉,以便把得到的资本带回法兰克福改善糖果店的经营,遇到了昔日的同学波洛佐夫。听波洛佐夫说他的夫人很有钱,可能买他的庄园,他便跟波洛佐夫去了威斯巴登。在威斯巴登见到了波洛佐夫的夫人波洛佐娃。波洛佐娃答应买他的庄园,但要他留下两天,以便使她了解在跟什么人打交道——她说她从父亲那里继承来一个习惯:一定要先了解在跟什么人打交道,然后才能成交。在这两天时间里,她在谈正事的幌子下,施展种种手段诱惑萨宁,终于使萨宁背弃了杰玛,堕落成她的情夫之一,使他可耻地跟她去了巴黎。
(四)
在短短的六天内,杰玛由克吕贝尔的未婚妻变成了萨宁的未婚妻;对这桩亲事,莱诺雷太太在几小时之内由反对变成赞成;萨宁在九天之内由愿为杰玛赴汤蹈火的未婚夫变成了波洛佐娃俯首贴耳的情夫。书中人物心理变化都是通过一些隐约乃至潜意识的感受或细微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描写之细腻在其他爱情小说里是罕见的,这是《春潮》写作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
先看书里是如何描写萨宁和杰玛的爱情的产生和发展的。
杰玛从里屋出来出来,拽萨宁进屋去救她的弟弟,书里说“萨宁没有立即跟少女去,好像要坚持站在原地似的,这倒不是他不愿意跟她去,实在是因为他太惊讶了:他生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美人儿。”随后几天,他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她的美,被她的的美迷住了。第一天,他在她家欢谈,就把马车耽误了,不得不在法兰克福多住几天。当晚,他回到饭店,躺在床上,念叨着:“未婚妻(他知道她是克吕贝尔的未婚妻——引者)!真是个美人儿!可我为什么留下了呢?”作者没有说为什么,但我们从萨宁问自己的问题,可以看出,他是被杰玛的美貌迷住,借故留下来的。第二天,他应邀到杰玛家去消磨时间。在杰玛家里,“他的心情很好。在单调而平静的生活之流里蕴含着极大的美,既对今天没有任何特殊要求,也不考虑明天,不回想昨天。呆在杰玛这样一个少女身边够多幸福啊!”这时他们彼此只有好感,并无非分之想。可是索登旅游打破了“单调而平静的生活之流”。他为杰玛夺回了玫瑰,招来一场决斗。第二天要去决斗,这天他仍然在杰玛家里呆了一整天。杰玛已经探听到他要去决斗,但未露声色。晚上,他离开杰玛家以后,“不想马上回旅馆;他觉得需要在清新的空气里走一走。他往回走的时候,还没走到罗塞利糖果店门口,一扇临街的窗户突然响了一下,打开了——在黑洞洞的方形窗口里(屋里没有灯亮),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身影,他听到有人叫他;‘德米特里先生!’他马上向窗口跑去......是杰玛!杰玛臂肘支在窗台上,身子向前探着。‘德米特里先生!’她小心翼翼地压低声音说:‘我今天一整天都想给您一件东西可是一直犹疑;现在意外地又看到了您,我想,看来这是命中注定......’杰玛说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停下了。” 她无法说下去:在这一刹那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读者不难看出,这旋风象征着她剧烈的思想斗争。旋风刮过之后,“杰玛叹了一口气,回头朝屋里看了一眼,便麻利地从腰带里抽出一朵已经枯萎的玫瑰,扔给了萨宁。‘我想把这枝花儿给您......’”萨宁认出来那是他昨天夺回来的那朵玫瑰。萨宁在那阵旋风之后,“感到他几乎......爱上她了!爱情像那旋风一样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那场决斗更进一步使杰玛下定了决心,解除跟克吕贝尔的婚约——萨宁为她舍生忘死,她心里已暗暗爱上了萨宁。萨宁明白了杰玛的心意,决心向杰玛示爱。莱诺雷太太到饭店请萨宁到她家去劝说杰玛别解除婚约,促使萨宁向杰玛公开表爱。他在给杰玛的信里说:“您知道我答应给你的劝告是什么,您知道令堂的愿望以及她对我的请求是什么,——可是有一件事情您不知道,我现在有义务告诉您,——那就是我爱您,用一颗初恋的心的全部热情爱您!这火焰是突然烧起来的,可是火势特猛,使我找不到言辞来形容!!当令堂到我这里来求我的时候,那火在我心里还只是阴燃,否则,作为一个诚实人,我准会拒绝她的委托......”接着杰玛正式解除了婚约。公园幽会,他俩定情。结婚的问题现在只等说服莱诺雷太太之后解决了。
其次,莱诺雷太太的思想转变是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的。请看作家如何描写的。
杰玛跟萨宁从公园回家。杰玛一见到妈妈就喊道:“我把真正的未婚夫领来了!”莱诺雷太太一听大为绝望,立即坐到墙旮旯里,脸对着墙,泪如雨下,几乎要呼天抢地。这场大哭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萨宁一靠近她,她就又是尖叫又是挥舞双手让他走开。他站在远处,大声喊了几次:“我向您的女儿求婚!”,可是徒劳。杰玛只是耐心照护母亲,母亲起初也不让她靠前...... 书里接着说:“暴风雨终于渐渐平息下来。莱诺雷太太不再哭了,允许杰玛把她从墙旮旯里扶出来,安排到靠窗的一张圈椅上,给她喝橙花水;对萨宁呢,仍不允许他靠近...... 啊,不允许!不过起码已允许他留在房间里了(方才她一直是要求他离开的),而且当他讲话时已不再打断他了。萨宁立即抓紧出现的这个风平浪静的时机,施展起惊人的口才来〈......〉萨宁的巧舌如簧没有白费。莱诺雷太太开始正眼看他了,表情里虽有伤心和责难,却没有方才那种厌恶和愤怒了;后来还允许他到跟前来,甚至允许他坐到身旁(杰玛坐在另一侧);后来,她开始责怪他——不只用目光,而且也用话语了,这说明她的心已有些软了;她开始抱怨,她的抱怨声也越来越轻,越来越温和了;在抱怨中间常常夹着问题,有的是问女儿的,有的是问萨宁的;后来,她允许萨宁握她的手,而且没有立即抽回来......后来,她又哭起来——可是流的已是另一种眼泪了......后来她忧郁地笑了笑,并惋惜乔瓦尼·巴蒂斯塔不在,可是跟方才的含义不同了......又过了一瞬间,两个罪人——萨宁和杰玛——已跪在她跟前,她把双手依次放在他们的头上;过了另一瞬间,他们俩已拥抱她、亲吻她了,埃米利容光焕发,跑进屋里,也扑到这紧紧抱在一起的三人身上。”
最后,让我们看看萨宁如何在两天之内波洛佐娃的情夫的。
波洛佐娃一见面就答应要买他的庄园,但请他留下两天,让她了解一下在跟什么人打交道。第二天,波洛佐娃早晨找他逛公园,晚上请他看剧,第三天请他骑马郊游。在貌似谈正事的时候,用肢体挑逗他。初见面的时候就向他展示自己的美,谈话的时候用指尖敲着萨宁常礼服的袖口,喝茶的时候,“她用手指拿一块方糖放在他的茶杯里...... 可是夹子就在旁边。”波洛佐娃的态度是轻佻的,如果不是认为这种态度是他成功的好兆头的话,萨宁是会难为情的。逛公园时,她要萨宁把胳膊给她,她的“胳膊慢慢地轻柔地放到他的胳膊上,在他的胳膊上滑了一下,便好像粘上去了。”走路的时候,她“迈着猫一般轻盈的步伐,轻轻靠在他身上,不时往他脸上瞟几眼”,“身上不断散发着又令人陶醉又令人痛苦、又文静又火热的诱惑”。从公园回来,离开波洛佐娃回到自己的房间以后,“他心里千百次地向自己那纯洁无瑕的小鸽子请求宽恕,虽然,说老实话,他对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可是在他“怀着爱情,怀着喜悦,怀着感激想杰玛,想他俩的共同生活,想他未来幸福的时候,这个奇怪的女人,这个波洛佐娃夫人却寸步不离地出现不!不是出现——而是矗立在他眼前...... 而且照萨宁的说法,还带着特别幸灾乐祸的心情,他摆脱不了她的影子,他不能不听到她的声音,不能不想到她的言谈——他甚至不能不嗅到她衣服上散发的幽雅、清馨、沁人心脾、像芬芳的黄百合花似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后来去看剧,在剧院的包厢里,波洛佐娃介绍自己时,告诉萨宁,跟丈夫波洛佐夫在一起,她是自由的。她有一句爱说的话:“Cela ne tire pas à consèquenence(这不会有任何后果)”,她说:“我知道您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准备跟她结婚...... 您可要对我的不忮不求给予公正评价哟!不过这回该您说Cela ne tire pas à consèquenence啦。”萨宁听着她讲,心里想:“蛇!啊,她是一条蛇!然而是一条多么美丽的蛇啊!”,可是“他坐在她身旁,在昏暗的包厢里情不自禁地吸着她娇艳的身体所发的温暖馨香的气味,脑子里也同样情不自禁地翻腾着她今晚尤其是最后几分钟所说的话。”从剧场回来,“回到自己房间里,萨宁在桌上看到了杰玛来的一封信。他有一瞬间......吓了一跳——立即强作笑颜,以便在自己面前掩饰自己的惊慌心情。”“他的良心感到不安起来。可是他安慰自己说明天一切都将永远结束,他将永远离开这位任性的夫人,将永远忘记这场胡闹!...... ” 作者接着指出,“意志薄弱的人,自己跟自己谈话的时候,总是愿意使用果断的字眼。” 果然,第二天,波洛佐娃带他骑马到森林里游乐,把他带进了一间简陋的岗棚里。郊游回来,当天,过了两小时以后,萨宁在自己的房间里站在波洛佐娃面前,失魂落魄,像死人一般...... 波洛佐娃问他:“你上哪儿去,上巴黎还是去法兰克福?”他回答说:“你上哪儿,我上哪儿,跟你在一起,直到你撵我走”。
(五)
萨宁因为被杰玛的美迷住,才羁留在法兰克弗兰克福,才爱上杰玛。因此杰玛的美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只有把杰玛的美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来,读者才能使信服,小说才能站得住脚。从古至今,写女人之美的作家很多,没见过有谁这么细致地描写女人之美而且令读者不禁拍案叫绝的。这也是屠格涅夫这部小说写作艺术最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
杰玛的美,屠格涅夫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出来的。先是在糖果店里第一次见到杰玛,萨宁被她的美惊呆了。萨宁进屋,断定她的弟弟是昏厥,便用刷子刷他的胸膛和两臂,一边刷,一边斜着眼睛瞟她:“她的鼻子略嫌大些,可是鹰钩形的轮廓却极为秀美,上唇有些淡淡的茸毛;然而脸色却光润柔和,跟象牙或乳白色琥珀毫无二致。秀发上的波状光泽就像毕蒂宫里珍藏的阿洛里画的朱迪斯,两只深灰色的眼睛,眼珠周围是细细的黑边儿,尤其美妙动人”。当天晚上,听她和妈妈歌唱的时候,他欣赏的不是她的歌喉,而是她本人:“他坐在她身后稍侧一些的地方,心中想道,不论那棵棕榈树——甚至当时最时髦的诗人别涅季克多夫写的——也不能跟她亭亭玉立的身材相媲美。当她唱到最富感情举目仰望的时候,他觉得在这样的目光下天空也会动情。”第二天萨宁到杰玛家,“杰玛穿的是一件宽松的黄色短衫,系着一根黑皮带。她也显得疲倦,脸色微微有些苍白,眼睛周围增添了两道淡淡的黑圈儿,目光却并未因此而暗淡,苍白的脸色给她那古典式的端庄容貌增添了一些神秘而可爱的情调。这天她那优雅美丽的两只手使萨宁感到特别惊奇,当她抬起双手梳理那乌黑发亮的鬈发时,萨宁的眼睛舍不得离开她的手指,那纤纤十指灵巧、细长,简直跟拉斐尔画的美人福尔纳里纳的手指一样。”这类描写,书里随处可见:萨宁每次看到杰玛,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她的美,如笑声、脖颈、侧影,等等。 限于篇幅,不再多引。这些已足够说明问题了。
萨宁被波罗佐娃迷得神魂颠倒,两天就堕落为波洛佐娃的俯首贴耳的情夫。我们现在来看看作家是如何描写波洛佐娃的外貌的吧。
波洛佐娃的外貌也不是一次写出来,也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出来的。萨宁随波洛佐夫到了威斯巴登,坐在客厅里等波洛佐娃出来见他。“突然里间的门开了,门口出现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夫人,身穿白绸镶黑花边的连衣裙,手上和脖子上全是钻石,——这就是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波洛佐娃。她那浓密的淡褐色头发编成两条辫子没有绾起来,垂在头的两侧。”她要回里间梳头,“朝萨宁点了一下头,迅速转身,回到里间去了,但她那漂亮的脖颈、俏丽的肩膀、标致的身材却留下了一个昙花一现、挺秀和谐的印象。”作家接着描写她的步态:“她朝萨宁走来...... 她这种步态呀,嗐,在那已经远逝的时代只是这种步态就足以使一些怪人神魂颠倒了。”随后描写她的微笑:“她微笑的时候,她的每边腮上露出的笑涡儿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整三个,而且眼睛比嘴唇,比她那鲜红、细长、喷香、左边有两颗小痣的嘴唇笑意更浓。”作家说,她绝不是绝代佳人,“她的前额低,鼻子有些肥大而且翘着;无论在皮肤的细腻还是在手脚的纤巧方面,她都不能夸耀,——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在普希金所说的‘圣洁的美’面前,并非每个看到它的人都会被吸引住;可是在健壮而丰润的、既像俄国女人又像茨冈女人的肉体的魅力面前人却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住!” 作家在下文里着力描写她用肉体诱惑和语言挑逗逐步把萨宁俘获,上节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六)
作家用一切手段刻画人物性格,甚至用人物说话的声音和身上发出的气味。这些手段,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来。这里想说说作家用象征手法刻画人物性格。这种象征手法跟文化背景有关系,很容易被处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中文读者所忽视。这也是这部小说写作艺术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作家用的象征手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相信读者会举一反三。
先说花儿。
郊游那天萨宁把从军官那里夺回来的红玫瑰还给杰玛,杰玛第二天晚上从窗口探身在一阵旋风刮过之后从腰带里抽出那朵枯萎的玫瑰,扔给了萨宁,说:“我想把这枝花儿给你。”萨宁认出来那是他昨天夺回来的那朵玫瑰。在西方文化里,玫瑰象征爱情,从腰带里抽出,说明这种感情是隐秘深藏的。萨宁跟杰玛在公园的丁香花丛后面互相表白,预示着这开始的爱情的未来分手——据说英国恋人分手,主动的女方就送男方一束丁香。萨宁在公园等杰玛的时候,“远处隐隐约约飘着一片白濛濛的蒸汽,空气里散发着木樨和白刺槐的花香”。木樨象征爱恋,白刺槐象征浪漫。它们暗示开始的爱情纯洁无瑕。
再说动物。
书里谈到萨宁时,说:如果要打比方的话,他更像刚刚移植到我国黑土地带果园里的一棵茁壮的、枝叶茂密的苹果树;或者更准确些说,他像旧地主养马场的一匹经过精心饲养、毛色光滑、腿粗蹄壮、刚刚开始受到调教的稚嫩的三岁马驹??”说萨宁像马驹,可使人联想到古希腊传说:马自由的时候,不受任何束缚,甚至可以窜到天上去,后来被神降伏,就只能在地上行走。萨宁也是这样:他自由的时候可以享受跟杰玛纯洁美好的爱情,一旦被波洛佐娃俘获,就失去了这天上仙侣一般的幸福。
作家用蛇来深化波洛佐娃的形象。萨宁跟波洛佐娃在包厢里看剧,听着波洛佐娃的“自白”,心里想:“蛇!啊,她是一条蛇!然而是一条多么美丽的蛇啊!”作家描写她的辫子时,也说她的辫子像蛇,给她起的姓——波洛佐娃——也是从蛇这个词衍变来的——Полозова是полоз构成的,полоз是一种大蛇(游蛇)。《圣经·旧约·创世纪》里说,亚当和夏娃当初生活在伊甸园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后来被蛇引诱吃了禁果,才堕落人间。作家描写她的时候强调“蛇”,意在暗示她在引诱萨宁吃禁果,离开他跟杰玛的幸福未来。
作家还用猪突出波洛佐夫这个形象,说他的眼是猪眼,说他的大腿鼓起,处处写他的吃相,强调他贪睡好吃,像猪。
还有,杰玛送给萨宁的玫瑰,波洛佐娃送给情夫的铁戒指,也都属于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象征手法,其含义不言自喻。
(七)
这部小说的写作艺术值得称道的地方随处都是,如风景描写,不仅让你看到风景,而且让你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这在别的作家的书里是看不到或是很少见的。值得称道的地方真是举不胜举,因为整部作品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嘛。
法国大作家论述屠格涅夫及其《春潮》的一段话大概可以弥补本文挂一漏万的缺陷,我想把它译出来供读者参考。
《春潮》1873年法译本出版后,福楼拜立即给屠格涅夫写信,说:“我想对您说,我读完了《春潮》〈......〉我被感动了,流泪了,好像经历了某种令人心情紧张的事件。这种故事,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它使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脸红。我的朋友屠格涅夫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哪,多么了不起呀!糖果店内部极为幽雅,令人神往。还有那对情侣清晨在公园散步时坐在长凳上的那段交谈、潘塔莱奥内、狮子狗、埃米利...... 还有那平静而哀伤的结尾。啊,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如果有这种小说的话!我的亲爱的朋友,您对生活知道的很多,而且您善于讲述您所知道的一切——这就更少见。我想成为一个修辞学教师(professeur de rhétorique),去教授您这本书。请注意:我完全不会去讲解。没有必要!我觉得甚至能使白痴理解您那使我激赏的写作艺术,例如《春潮》里那两个女性形象及其周围人的对比。对您这部新作品,除了一个很不高明的字眼儿,我找不到别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令人迷醉!但是请给这个字眼儿以真正深刻的含义。这部作品在读者心里移植爱情:令你笑又令你想哭。”
最后,请容我再罗嗦一句:我这篇短文,只是展现笔者认为介绍这部作品需要展现的地方,其目的不过是想使读者尝鼎一脔;要想感受原作的艺术美,还需要读者自己去通读全书,细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