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恋物

不止恋物,还需惜物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浪荡世代消亡史 ,「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故事

(2017-01-07 21:41:58) 下一个

我的微信公众号【不止恋物】

----------------------------------------------------------------------------------------------------------------------------------------------------------------

1995年,台湾的表姐大学毕业做背包客去云南自助游。那是一个外国人从买卧铺到住旅馆都受到管(优)制(待)的年代,在指定对外旅馆——大理第二招待所,表姐遇到了一个傻兮兮蓄长发的加拿大土鳖。

据说当时的情况是:两个各自端着一脸盆脏衣服,怀揣「Lonely Planet」的嬉皮男女在院子里对视一眼后天雷地火,白茫茫闪电劈开了天际。

「Lonely Planet」中国卷。第一版印出时大量积压在库房,因为彼时没有人想来中国 ▼

 

如今表姐还是穿得花红柳绿满世界逛游,表姐夫则剪短了头发安心发胖,成为一个带孩子,煮饭,嗜好也从旅行,探险变为刻石碑的好脾气大叔。

去年,表姐全家四口再次回到大理寻找当年接头的小旅馆,不想早已人是物非,连当地人都说不出这个「第二招待所」的所在。郁闷的姐夫给Lonely Planet写了一封求助信。第二天,出版社就回信了:

多么动人的故事,一本指南竟然成就了二位的姻缘。对此,我们深表荣幸 。Lonely Planet中国版已经重编了五次,我特地找出了1995年版本中的大理地图,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表姐的微信截图 ▼

 

虽然后来查明这家招待所早就拆除了。围观的我还是禁不住感慨:Lonely Planet的文献比城规局靠谱多了!

创刊于1972年的Lonely Planet系列指南被天朝驴友们戏称LP(老婆),是全世界最大,最成功和最受爱戴的旅游咨询出版商。它在三个大陆设有办事处,有四百多名员工,两百五十名作者,六百多种图书,年销量六百万册。这家出版社的现今拥有者是美国NC2传媒的老板,亿万富翁Brad Kelley,2008年的估值为2亿5千万美元。

LP系列旅行指南 ▼

 

LP系列杂志 ▼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LP系列图书被誉为「黄色圣经」(因为早期书的封皮是黄色的,不要想歪),是背包客出行前的必备品。在遍及全球的机场,火车站,各种枢纽和信息台无不摆满了小砖头一样厚实的LP系列书籍。

我购买过LP的不少系列,咨询之详尽无有其他图书得以望其项背,每一页纸都是干货,连最新的公交车时刻表都收录在案 。▼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驴友,可能会对LP的创始人略有耳闻。这对夫妇合写过一本自传——「当我们旅行时」,讲述二人从相识,结婚,结伴穷游到开始写书,创建出版社,最终卖掉生意带着孩子重新踏上旅途的故事。

年轻时的Wheeler夫妇 ▼

 

Tony Wheeler,1946年生于英国,他的父亲是大不列颠海外航空公司的机场调度员。从幼时起,Tony就跟随父母周游了巴基斯坦,巴哈马,加拿大等一众英联邦国家,很少在同一个地点生活两年以上。

1971年,伦敦商学院MBA在读的Tony在摄政公园的长椅上遇到了令自己一见钟情的姑娘Maureen,交往一年后两人顺利结婚。那时Tony已拿到福特汽车的offer,他打算将工作推延一年,邀请太太同自己一起环游亚洲。

1974年的Wheeler夫妇 ▼



 

那时的世界还很年轻,充满了未知与神秘,那时有很多奇特有趣之人,懵懵懂懂,横冲直撞。那时「嚎叫」和「麦田捕手」尚被列为禁书,列侬还没有死,一脸怒容的滚石正在咆哮「我无路可去」,一代年轻人在杰克 · 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召唤下背上行囊,四海狂欢,仿佛新时代的唐璜。


 

那是一个浪荡的嬉皮年代,年轻人有着流浪的天性。就如Tony和Maureen,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就相遇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他们一直在一起,从一无所有,席地而睡的背包客到创建庞大的LP帝国,他们在成就梦想的途中相互照耀,并未迷失自己,这或许也是很多人热爱LP的原因。

彼时,26岁的Tony和22岁的Maureen最初的计划是:穿越欧洲到达伊斯坦布尔,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向东进入伊朗,从德黑兰前往阿富汗,再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经过新德里上行到加德满都,穿过金三角去往澳大利亚。

1972年,Tony和Maureen行至伊朗伊斯法罕 ▼

 

那是1972年,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没有现成的攻略指南,他们开着一辆自己组装的汽车从伦敦出发,一路行至欧亚边境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这是他们第一次旅行走过的地区。

以前的世界很大,日子很慢,人生似有无限可能。

「浪荡世代」电影剧照 ▼

 

一年之后,这对年轻人行至印尼时已经弹尽粮绝,两人不得不修改路线,改去英国人可以领取福利的澳大利亚打工攒钱,之后再补上缺失的东南亚旅程。

从东渧汶搭乘一只帆船南下,漂泊28天后登陆澳洲,上岸时他们数了一下口袋里的钱:一共两毛8分。

搭乘帆船飘洋过海的二人 ▼

 

之后几十年中,Wheeler夫妇定居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的澳大利亚卷是所有指南中最厚的一本,比美国,加拿大,日本多出了200页。▼

 

在澳大利亚期间,人们听闻Wheeler夫妇的经历后大感好奇。彼时的世界还不是一个透明的地球村,不断有朋友,朋友的朋友追问他们旅途奇闻,在一次次的回答中,两人心想:既然有这么多人感兴趣,何不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于是就有了面向low cost游客的攻略:「便宜走亚洲」(Asia On The Cheap)。

Wheeler夫妇和他们的第一本书「便宜走亚洲」▼

 

令Wheeler夫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卖出了几千本,不仅为他们日后的旅行攒下了游资,更成为二人毕生事业的起点。

这之后Wheeler夫妇出版了第二本书:「鞋带上的东南亚」,被「纽约日报」称为 「指导奇怪的人去奇怪的地方」。

「鞋带上的东南亚」重编后至今在售 ▼

 

我们每个人都有旅行的经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出游只是短暂地逃避,就好像近期有公众号号召的「逃离北上广」。最终我们还会回到我们所寄生的都市,继续鸡肋的工作,躁动退却,旅行不过是一场青春期的高烧,而Tony和Maureen自从1972年一路向东后,再也没有回到他们旅途开始的地方。

如果旅行变为日常,你还会期待吗?所以,成为旅行家的不是我们。

Lonely Planet来自于Tony误唱的一句歌词:Lovely Planet。几乎所有读过这本指南的人都会说:孤独星球,多好的名字,听上去就让人哀伤又无限神往。 ▼

 

70年代,背包客日益崛起,成为旅游市场上最为关键的群体。这些散布全球的流浪者通常是旅行者的先锋,是发掘新去处,打开新市场之人。他们喜爱去大众旅行者不能到达的地方,探访人烟稀少的小镇,腹地以及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忍耐力很强,不需要舒适的基础设施,不使用中介,努力将开销控制在最低限度。

曾经高呼「上帝已死」的嬉皮终会成为中规中矩,为了房子和养老金奔波,苟延残喘的暮年大叔。▼

 

美国分销商曾经预测说没人会买这些小众国家的旅游指南。事实上,在LP的发展壮大中,从未设定过什么高瞻远瞩的目标,Wheeler夫妇只是坚信世界上一定有一群跟他们持有相同兴趣的人们.

 
只要书籍出版,不管写的是多么偏僻和奇怪的地方,都会有人买。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口口相传走到今天。

 

和大多创业一样,LP的早期经历艰难而辛酸,多次面临倒闭,Wheeler夫妇曾经逐个城市逐家书店的去推销自己的书,一个1000本的订单足以令二人兴奋不已。

 

创业时期的Wheeler夫妇 ▼

 

创业和旅行怎能并存?Wheeler夫妇做到了。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旅行,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LP以在指南中撰写真实的私人经验而闻名,它会告诉你不要在伊拉克谈及伊朗和以色列,从哪里搞到伪造的身份证明,进入伊朗前吸光身上的大麻,甚至标记出了急需用钱时可以去卖血的场所。

Tony在东帝汶Tatamailau山脉 ▼

 

Wheeler夫妇的旅行指南详实又富有趣味,即便是不打算出游的人也喜欢买来阅读,以往的市场上从没有过类似的图书。

「挪威的森林」中,绿子兼职为出版社写旅行指南,她说:

 
我会在文章里加一点料,比如这片地区原本是个湖泊,如今虽然被填平了,但小鸟还记得,每年南去的候鸟会来此盘旋。

 

这样的语言风格让我总觉得她就是LP的撰稿人。

 

日本,在我的印象中是郁郁葱葱的绿 ▼

 

哥伦比亚,层层叠叠的蓝 ▼

 

英格兰德文郡, 「星尘」中的古代石墙 ▼

 

旅行是为了出离,而当出离成为常态就又变为了束缚。中年时的Maureen修读社工专业,组织公益活动,担任旅游局顾问,并且如愿成为澳大利亚病童疗养院的赞助人。

我尝试用各种方式走出过去三十年深陷其中的那个世界,并去学习从事其他行业,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

2014年,Wheeler夫妇因其卓越成就被授予女王奖章 ▼

 

我们看到照片中稚嫩的小伙和姑娘,有一日也为人父母,孟浪的嬉皮穿上了西装,转眼满头白发。时间飞逝,Tony写道: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记得在1972年后6个月期间我们每天都做了什么,生命中这样经验能有几次?

 

所过的每一天都在我眼前闪亮,那些日子是如此生动,而在大多数的时候,能够分辨出这一年和那一年的不同,就已经够幸运了。

 

1983年,wheeler夫妇带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尼泊尔Kathmandu山谷 ▼

 

旅行家生活并非如大家想象的洒脱,同样会面对生活琐事的消磨,对于时代变革的焦虑,婚姻的七年之痒。甚至,在人生的彷徨期,夫妻俩决定分居一年。

 
许多变化令我应接不暇。员工越来越多,我不再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合伙人来来去去,层出不穷的问题。

 

这是一份他们亲手创建,之后超出了他们掌控能力的事业。这个时候他们也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2007年,Wheeler夫妇将经营30年之久的Lonely Planet 75%的股份出售给BBC Worldwide。之后,没有了商业的牵绊,二人返璞归真,一如既往的四处旅行,真正是来去潇洒,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06年,Wheeler夫妇在英格兰 ▼

 

2013年,Tony在巴布新几内亚,被废弃的布干维尔岛 ▼

 

2014年,Tony近距离观测了刚果Nyiragongo火山的爆发并撰写一本新的游记「黑暗国度」▼

 

1992年,46岁的Tony写下了十五件「必须做的事」,包括乘坐西伯利亚铁路快车到莫斯科,从喜马拉雅山麓行至喀什,登上勃朗峰,在Truk礁湖潜水寻找二战遗骸……这些愿望在他「退休」后全部达成了。

当年轻人第一次踏上旅途时,他们往往都是背包客,他们也许不会永远当背包客,但很可能成为一生的旅行者。Tony这样说。

昔日嬉皮今何在?▼

 

如今的Lonely Planet已经不只是为背包客撰写的读物,从家庭出游到商务旅行,从城市休闲到非洲探险,从民宿到有室内游泳池的高端酒店,出版社几乎涵括了每一个细分市场。但我还是有点想念早期Wheeler夫妇发动破车上路的年代,那时世界还没有扁平透明,没有信用卡,没有互联网,那时世界带来的神秘感令人心向往之,书中提供的第一手咨询弥足珍贵。

上个月,云游的表姐发来了吴哥窟的照片。在一家土著的客栈,她遇到一个边旅游边打工的大学生,两人聊得投机,老姐还资助了他一笔路费。



 

我说:「你知道如今穷游和文青都是不受人待见的贬义词么?」老姐说:「我只是想要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想起400年前,有个叫徐霞客的怪人,他不考功名,不侍奉父母,不成家立业,没有政府资助,没有金钱利益,全心全意用一生的时间来游历并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游记。

有些人,他们行走,不是为了抵达。只是因为路在那里,山在那里。

祝大家新年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