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为亚心

天下无科学,世上无学问; 心即真科学,道即真学问。
个人资料
正文

黄河清至少119次的记录

(2017-12-10 15:54:56) 下一个

近日,因故重温《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发现“贞元四年七月,自陕州
至河阴,河水色如墨”和“贞元四年七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
州城下,一宿而复”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前者并不记在《新唐书·五行三》
中,后者又归入“变碧绿色的黄河清史记”中,于是上网搜索,发现“贞元四年
七月,自陕州至河阴,河水色如墨”出自《旧唐书·志第十七》,“贞元四年七
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也载于《文献通考
卷二百九十七》,而打开《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后,又发现该文献载有多次
正史没记载的黄河变色记录,深感《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发掘的黄河5
8次变色记录不仅有错,而且漏网不少,需要修正和补充。于是,我先后查阅了
《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王星光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下
称《初探》)、陶世龙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圣人出,黄河清》、吴俊杰的《大清
黄河几度清》、《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二和卷一百六十三、《陕西通志卷四十
七》、《河南通志卷五》、《甘肃通志卷二十四》、《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五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五十二
、九十七等,复查了《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给出的黄河变色记录的原文
,发现黄河至少变清了119次、变赤了8次、变黑了1次、变味了1次,详见
下表:

《黄河变色变味129次的历史记录》表: http://bolin.eu5.org/a248.xls

说明:

一,黄河变色变味是指流黄的黄河干流及其各级支流的任一河段在一个连续的时
间段里发生的变色变味,即流黄的黄河流域任一河段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里发生
的变色变味。

二,民国以前除秦武王三年外的黄河变赤农历年对应的公历年依据外,都是中国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
于1982年5月第36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
,此表已上网改名为《中国历代纪元表》;秦武王三年对应的公元年依据是维基
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介绍的秦武王即位时间——公元前310年,表示
未采用《维基百科·秦国君主列表》给出的秦武王即位于公元前311年说法。

三,民国以来的三次黄河清记录都是新闻报道,这三次黄河清的农历时间或由新
闻报道提供的公历时间查万年历给出,或据新闻报道的时间推定黄河清的始日再
查万年历给出:

㈠一九三四年的黄河清日子是《初探》给出的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对应的
农历日。

㈡二00八年的壶口黄河清起始日是以《6月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历年罕见,本
应浊浪滔天》报道日为据推定的,因为报道没有给出壶口黄河清起始日,表示黄
河壶口景区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此次壶口黄河清的起始日,而“今年主汛期的十里
龙槽上游五百余米的水流宽度缩小到两百余米。水流量仅为每秒一百一十立方米
”需要黄河壶口景区工作人员的测量,报道时间是2008年6月6日12时2
2分,表示此次黄河壶口变清和流量骤降的起始时间既可能是报道当日,也可能
是报道的前一日——6月5日,估计此次黄河壶口变清和流量骤降的起始日是报
道日的前一日,其对应的农历日是二零零八年五月初一。

㈢二0一七年的壶口黄河清起始日推定为《壶口瀑布现“清流飞瀑”》照片拍摄
日——5月15日,其对应的农历日是四月二十日。

——《你知道吗?黄河清了!》中拍于今年5月23日的照片《5月23日,黄
河壶口瀑布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彩虹》告诉:此次壶口黄河清时长至
少持续七天。

三,“记录书名”栏内能省略的书名号都被省略,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是《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或《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的省略,“后汉书·
孝桓帝纪”是《后汉书·孝桓帝纪》的省略。

“记录书名”栏内的《初探》是王星光《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的简
称,《图书集》是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的简称。《草木子》作者
是叶子奇。

四,黄河变色变味次数不是按古籍记录的次数计算,而是按流黄的黄河流域任一
河段的某个连续时间段的一次变色或变味作为一次黄河变色或变味计算。

但是,古籍记载的黄河清常把当年、当月、当日在不相连的不同地区发生的黄河
清以黄河清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并列,表示这样记载的每条黄河清记录的黄河清次
数等于各个行政区名称的个数,下面简要说明之:

◆序号5记录的黄河清是在东汉延熹八年四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济阴郡、东郡、
济北郡三地发生的黄河清,算作三次黄河清。

◆序号6记录的黄河清是在东汉延熹九年四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济阴郡、东郡、
济北郡、平原郡四地发生的黄河清,算作四次黄河清。

◆序号8记录的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发生的“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
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所以算两次黄河清,是因为济应表古渎济水,而古渎济水
不是黄河支流【见《百度百科·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济水清不是黄河清
,“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与黄河清有关的文字是“
河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闻”,此时的冀州是南冀州,因为《百度
百科·广川郡》告诉: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割青州西部侨立“南冀州”
以辖青州地面诸侨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改南冀州曰齐州。因此
,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发生的“河、济俱清,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杜
坦以闻”中的河清,是在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青州和
南冀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0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泰州两
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唐贞观十四年的陕州
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宁县、渑池县、灵宝县和山西省平陆县、芮城
县、运城市东北部等地,而《维基百科·泰州(古代)》告诉:唐贞观十四年时
泰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万荣、河津等县市地,表示唐贞观十四年二月发生的“陕
州、泰州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泰州两地发生的
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1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怀州、巩县两
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怀州》告诉:唐朝怀州的辖境约当今河南省
焦作市、沁阳市、武陟县、修武县、博爱县、获嘉县等县地;《百度百科·巩县
》告诉:唐代的巩县就在1991年改巩义市之前的巩县境内。这就表示,巩县
和怀州分处于黄河南北,也无隶属关系,唐贞观十六年正月发生的“怀州、巩县
河清”是在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怀州、巩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
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2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郑州和滑州
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郑州》告诉:郑州始名于隋开皇三年,是
当时推行的州县二级制中的一级行政区名称,郑州也开始用来指今郑州地区;唐
贞观七年到明初,郑州的州治治所均在管城县;而《百度百科·滑县》告诉:滑
州即今滑县,隋至明初,滑县均称滑州;《维基百科·唐朝行政区划》告诉:唐
高祖建国后实行州县两级制,州县两级制一直是唐代行政区划中的实际建置,表
示唐贞观十七年的滑州只是州县二级制中的县级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这
就表示,郑州和滑州分别在黄河的南北两地,也无隶属关系,唐贞观十七年十二
月发生的“郑州、滑州河清”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郑州和
滑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8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淄州和棣州
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淄州》告诉:淄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川县,
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百度百科·棣州》
告诉: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今属滨州市。地图告诉:淄川
县和惠民县分别在今黄河的南北两地。这就表示,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发生的“
淄州、棣州河清”是在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淄州和棣州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29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岚州合河和武乡
关河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岚州》记载的《元和郡县图志》告诉
:唐代岚州管宜芳、静乐、合河、岚谷四县;《百度百科·合河县》告诉:合河
县故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30公里,合河县在贞观元年改临津县而成,因城下有
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名,兴县在山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但《百度百科·关
河》告诉:关河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境内,关河水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的柳
树沟,南流入武乡后,改称武乡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峡的昂车关,从而被称为关
河;《维基百科·长治市》告诉: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太岳山之
间;《百度百科·偏关河》告诉:偏关河古称关河、官河、太罗河,由4条较大
支流相汇而成,诸水在平鲁县境相继汇合,西折入偏关县境注黄河。这就表示,
关河不论是在长治市武乡县境内,还是在偏关县境内,都与岚州合河不相邻,都
不属唐代岚州管辖,唐乾元二年七月发生的“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
四日而变”的黄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岚州合河和关河两地
发生“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3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濮
州两地同日发生的黄河清,因为,上面告诉,滑州即今滑县;隋至明初,滑县均
称滑州,表示唐建中四年的滑州仍是州县二级制中的县级州;而《维基百科·濮
州》告诉:唐代的濮州辖鄄城县、濮阳县、范县、雷泽县、临濮县,辖境相当今
山东省鄄城及河南省范县及濮阳市南部地。这就表示,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发生
的“滑州、濮州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濮州
两地同日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44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黎
阳县两地发生的两地黄河清,因为,上面告诉:隋至明初,滑县称滑州,滑州是
个县级州,而《百度百科·黎阳县(北魏黎阳郡)》告诉:黎阳县为西汉所置,
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宋为浚(州)治所;《百度百科·浚县》则告诉:黎阳县
是浚县的别名。这就表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的黎阳县不受滑州管辖,“滑州黎
阳县河清”是滑州和黎阳县两地的黄河清,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发生的“滑州
黎阳县河清”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滑州和黎阳县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52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今河北省青
县→天津市的静海县和陕西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乾宁军
》告诉:宋大观元年的乾宁军辖今河北省青县、天津市静海县等地;1048年
黄河在澶州决口,从乾宁军夺御河入海,而《维基百科·黄河》告诉:1048
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
相合,然后入海,形成黄河的北宋故道;但《维基百科·同州》告诉:西魏废帝
三年改华州而置的同州,宋朝时为定国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辖境约今陕
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百度百科·同州》
告诉:宋代同州由定国军节度,治所在今大荔县。这就表示,北宋大观元年十二
月发生的“乾宁军、同州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今
河北省青县→天津市的静海县和陕西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5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河南陕州和
陕西同州的韩城县、郃阳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
)》告诉:宋大观二年的陕州辖河南的陕县、峡石县、灵宝县和山西的夏县、芮
城县、平陆县;上面告诉,宋代同州辖境约今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
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表示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发生的“陕州河清,同州韩
城县、郃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的黄河清是在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不同
时段分别在河南陕州和陕西同州的韩城县、郃阳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
黄河清。

◆序号54记录的黄河清显然也是在北宋大观三年十二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
和同州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70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西蒲城和
山西河津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因为,《百度百科·蒲城县》告诉:蒲城县东邻大
荔县、澄城县,即蒲城县和黄河干流之间隔着大荔县和澄城县,而河津在蒲城县
东北方向上的黄河东岸。这就表示,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发生的“蒲城、河津黄
河清”是在明永乐二年十月乙酉不同时段分别在陕西蒲城和山西河津两地发生的
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83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时段分别在陕州和巩县两地发
生的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明朝的陕州一直下领灵
宝县和阌乡县两县;《百度百科·巩县》告诉:明代的巩县就在1991年改巩
义市之前的巩县境内;1949—1991年8月,巩县两度属开封,三度属郑
州;地图告诉,巩义市位于郑州和洛阳之间。这就表示,巩县和陕州没有隶属关
系,明嘉靖十二年发生的“陕州、巩县黄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时段分
别在陕州和巩县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次黄河清。

◆序号88记录的黄河清是在明天启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河津和平陆两地
发生的黄河清,因为,河津是西临黄河与陕西省的韩城县相望的地方,平陆是南
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的地方。故明天启二年七月发生的“河津、平陆黄
河清”是在明天启二年七月的不同时段在河津和平陆两地发生的黄河清,应算两
次黄河清。

五,在唐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发生的“太(泰)州至陕州二百余里河清,澄澈见底
”和“华州至陕州二百馀里,黄河清,澄澈见底”中,因“太(泰)州至陕州二
百余里河清”是黄河干流泰州至陕州段的河清,而华州至陕州的河清是黄河最大
支流——渭河下游华州至潼关与黄河干流潼关至陕州两段的河清,而潼关至陕州
只是泰州至陕州的末段,故华州至潼关的渭河下游段河清应从“华州至陕州二百
馀里”的河清中分出,故唐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发生的“太(泰)州至陕州二百余
里河清,澄澈见底”和“华州至陕州二百馀里,黄河清,澄澈见底”的河清是同
日发生于泰州至陕州的黄河干流段和渭河下游流段的两处黄河清,故30号和3
1号各算一次黄河清。

六,同号列出同次黄河清的多条记录,是因为它们能在相互印证的同时给出更多
的细节,如32号给出的两个古籍记录的唐宝应二年九月发生的一次黄河清,能
给出是次黄河清的发生日是九月甲午日、发生地是荥泽的细节;如99号的五个
古籍记录的同次黄河清,一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始点和终点——始于山西老牛湾、
终于江南桃源县的细节(说明见下),二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先是分段发生和分段
变清的日子各异的细节;三能给出是次黄河清各河段持续变清的时长不同的细节
——有的河段变清时长约二十天,有的河段变清时长达一个多月。

七,唐大中只有元年,没有八年;大中之后是咸通十五年,故《新唐书·五行三
》告诉的唐大中八年正月应是唐咸通八年正月之误,序号41的陕州河清应记为
“唐咸通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

八,《初探》虽然给出了多条我以前不知的黄河清记录并让我找到更多记录黄河
清的古籍,但也给出了查无出处而未被采纳的黄河清记录:

㈠隋大业十一年起连续三年的龙门河清,查无出处,不敢采用,理由是:⒈雍正
《山西通志》即雍正年间出版的《山西通志》,它已由“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下称《计划》)搬上网,证据是它的《山西通志序》最后一句是“雍正十二
年甲寅三月朔旦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觉罗石麟谨序”;⒉上网的《山西
通志》只在卷162记着隋大业年间的黄河清,且只有隋大业“十二年龙门河清
五行志”,“五行志”即《隋书·志第十八·五行下》,后者记录和《山西通志
》卷162的记录相同;⒊《日知录》也已被《计划》搬上网,《日知录卷三十
》也只有隋大业“十二年,龙门河清”,并无隋大业十一年起的连续三年的龙门
河清的记录。

㈡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查无出处,不敢采用,理由是:⒈雍正《河
南通志》即雍正年间出版的《河南通志》还未上网,由《计划》搬上网的《河南
通志》虽是由总纂官纪昀、总校官陆费墀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提交的版本(见其
《目录》最后两段文字),理应要有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但乾隆版
的《河南通志卷五》告诉:在唐开成二年至咸通四年之间,记录黄河清的文字只
有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一次,没有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但开
成只有五年,而在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后、咸通四年之前还记有开成“
十一年九月乙未有彗见于房长三尺”的事,表示“唐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也
是“唐咸通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误,“唐大和八年正月陕州河清”又理应是“
唐开成八年正月陕州河清”之误,故唐大和八年正月发生的陕州河清,查无出处
,不敢采用。

㈢明洪武五年沁阳河清没被《明史五行志一》记载,因为,《明史五行志一》只
有“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十三个字,表示明洪武五年“连旱,河
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河清”中的“沁阳河清”,若不是《初探》作者想当
然想出的河清,就是《初探》作者摘自“黄河水利网→黄河一览→黄河概况→灾
害→旱灾→明代”(下称《明代》)一文中的“洪武四至七年(1371~13
74年)连续干旱年,其中以五年旱情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宁夏特
大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的现象”,因为,
《明代》发表于2011年8月14日,比2012年5月28日发表的《初探
》早了九个多月。因“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只见于《明史五行志
一》,故“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只能推定为《明代》作者以“洪武五年,
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为据想当然想出的黄河清。

㈣《明史》五行一、五行二、五行三均无兰州河清的文字,《初探》给出的明成
化二十三年正月兰州黄河清无据,不敢采用。

㈤雍正《陕西通志卷47》没有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的文字,因为《计划》
搬上网的《陕西通志·进表》最后一段告诉:它完成于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而上网的《陕西通志卷47》没有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的文字,故《初探》
给出的明万历二十年华阴黄河清不敢采用。

㈥《明史》熹宗纪即《明史本纪第二十二》,但它并无“兰州黄河清”,“兰州
黄河清,凡三日”记在《明史》本纪第二十一,时间是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庚申
,不是明泰昌元年庚申,故《初探》给出的明泰昌元年庚申“兰州黄河清,凡三
日”因上述原因而不能采用。

㈦《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没有明天启六年的黄河清记录,故《初探》给出的
明天启六年的平陆黄河清不敢采用。

即是说,《初探》除了上述七条黄河清记录和我无法复核的《图书集》、《汜水
县志卷十》、嘉靖《巩县志卷七》、《荥泽县志卷十二》给出的黄河清记录,其
它的黄河清记录都是有据的。因我既无法复核也无理由否定《初探》给出的《图
书集》、《汜水县志卷十》、嘉靖《巩县志卷七》、《荥泽县志卷十二》给出的
黄河清记录,《初探》给出的绝大多数黄河清历史记录又查有历史记录,我便以
采信的态度采用之。

九,查到的118次黄河变色变味的历史记录包含的黄河变色次数应超过128
次,因为《宋史五行一上》告诉:“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
陕州河清,同州韩城县、郃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
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表示大观四年
(1110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的十六年间,可能年年都有多地发生
黄河清,但在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期间,只查到55—58号的四条黄河清记录
,而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间“诸路数奏河清”“岁以为常”的情况告诉
,大观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间至少发生了十六次黄河清,表示这十六年间发
生的黄河清次数至少被《宋史》作者以“岁以为常”的笔法略掉了十二次。

另外,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辛未发生山西永宁等处的黄河清之后到清末不再有黄河
清记录而只有黄河变赤记录的情况也令人生疑,究竟是因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后
至清末没再发生黄河清呢?还是因为乾隆的明降谕旨:“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
,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该地方官不奏则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将此
意,明降谕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实不以文至意,将此先谕明兴知之”(见《
百度百科·圣人出黄河清》),而导致地方政府从此既不敢向清廷报告黄河清也
不敢记录黄河清呢?若是后者,便表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至清末发生了没被记录
的N次黄河清。

十,129次的黄河变色变味的历史记录”并非黄河变色变味实际历史记录的全
部,因为:

㈠此次查找黄河变色变味历史记录过程中并没有翻查中华二十五史(中华二十四
加《清史稿》)网文,而是复查《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中的黄河变色历
史记录,但2008年为撰写《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而查中华二十五史
中的黄河清记录的方法,是在IE浏览器的【编辑】→【在此页上查找】的查找框
中输入“河清”查找,而我在此次复查《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中的黄河
变色历史记录的过程中发现,⒈当“河清”被人工断行断为两行时,“河清”两
字不能显示,而中华二十五史网文都是被人工断行的;⒉中华二十五史描述黄河
清时并非都用“河清”,还有用“澄清”、“清如井水”等文字描述,它们无法
被查找中的“河清”发现。这就表示,中华二十五史一定可能还有未被我发现的
黄河清记录。

㈡必有黄河变色变味记录的宁夏通志、内蒙通志、河北通志、山东通志、江苏通
志还未上网。

㈢流黄的黄河流经地区的府志、县志几乎没有上网,因为,由《计划》上网的《
巩县志》和《荥泽县志》因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字符识别而自动建立
”的文本文字,它们如同乱码而无法阅读,等于没有上网;由《计划》上网的《
汜水县志》因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字符识别打造的初稿”,情况虽比
《巩县志》和《荥泽县志》略好,却因错别字太多而难以阅读而如同没上网,如
《汜水县志·五》用“清”字查找后,虽然显示了八个黄河清记录:“楚嘉九年
夏四月河水清”、“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囊观七年秋八月大水丹七千河清
”、“天宝四年来归其应一年九月甲帝河清”、“至正……天于十九年夏五月大
水一一十年十一月甲寅魏黄河清三郡二十年十二月黄河自河来请老千馀里”、“
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中宗用初丸瓦黄河澄清”,却因错别字太多
而不敢采信。

注意:⒈“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就是《初探》据纸版的乾隆《汜水县志》卷十
给出的北齐天保八年汜水地区的河清,表示“北齐天保八年提河清”是指“北齐
天保八年汜水县境的河清”,也表示《计划》上网的《汜水县志·五》中的所有
“河清”都是影印本中的“河清”;⒉“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虽然清
楚表示“嘉靖、九年黄河澄清三日夜”,却因整篇文字错别字太多而不敢采信而
放弃。这就表示,《汜水县志·五》还有七条黄河清记录,扣去《黄河变色变味
129次的历史记录》中涉及汜水黄河清的两条记录——唐元和年间“汜水西界
,从洛口黄河清160里”和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数月“河水自孟津
东栢谷至汜水县蓼水谷上下八十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还有五条黄河清记录
等待发掘。

十一,史上黄河清时长最长的黄河清,是金大安元年(1209年)发生于“徐
、邳界间的五百余里”的黄河清,因为是次黄河清持续达“几二年”。

十二,史上黄河清河段最长的黄河清,是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一个多月的
黄河清,因为,是次黄河清始于山西老牛湾、终于江南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
的黄河干流,流长约三千五百余里,认定理由是:

㈠《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告诉: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丙寅至明年正月己亥庚子
发生山西境内的黄河清范围和时长是“河曲保徳兴县临县永宁宁乡永和大宁吉州
乡宁河津荣河临晋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等十八州县黄河澄清自口外界起历火山孟门
龙门砥柱下达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口外”是指“长城以北的
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在线汉语词典
·口北》);地图告诉,山西境内挨着黄河的长城关口是山西省偏关县的老牛湾
,老牛湾既是山西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又是黄河和外长城的交汇处,而《百度
百科·老牛湾》也告诉:老牛湾是黄河入晋处;《老牛湾,黄河与长城在此交汇
》则告诉:“老牛湾有长城,有黄河,有古堡,有烽火台,有窑洞土屋,有古渡
遗址”,故认为,“自口外界起”之口应是老牛湾,“自口外界起”应该是自老
牛湾界起。

山西布政司在潼关以下的黄河北岸的辖界是山西垣曲县与原河南济源县(今济源
市)相交的县界,该县界与黄河相交的地理标志是分开垣曲县蒲掌乡与济源市邵
原镇的西阳河,即是说,潼关以东,西阳河与黄河交汇处以西的黄河北岸属于山
西布政司辖境。

㈡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告诉: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
南陕州至江南桃源县“水色澄清,略无沙滓”的黄河清约计二千里。江南桃源县
即今江苏泗阳县,因为《维基百科·泗阳县》告诉:泗阳县在清顺治二年称江南
省桃源县,康熙六年称江苏省桃源县,民国三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复改
称泗阳县,这就表示,“江南桃源县”是江南省桃源县的简称和雍正年代的官员
对“江苏省桃源县”使用的旧称,江南桃源县在黄河的明清故道上的位置图是:

由于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南陕州至江南桃源县“水色澄清,略
无沙滓”的黄河清约计二千里重复了“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中潼关至西
阳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干流段,必须扣除,故需查明的是潼关至西阳河与黄河
交汇处的黄河干流段长度。但网查只能查到小浪底大坝到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
长度为130公里(见《百度百科·小浪底大坝》),西阳河与黄河交汇处到三
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得靠在地图上的目测,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长
度需要多重证明。

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在三门峡水库大坝至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段中的示意
图是:

对上图的目测结果是:三门峡大坝到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之间的黄河干流长
度小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的四分之三,即<97.5公里
=130公里×3/4,大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大坝的黄河干流长度的三分之
二,即>87公里=130公里×2/3,三门峡大坝到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
点的黄河干流长度介于87公里和97.5公里之间,以95公里计。

《维基百科·陕州(古代)》告诉:明朝下领灵宝县和阌乡县、隶属南阳府的陕
州在清雍正二年改为直隶州,州治所在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直隶
范围包括今三门峡市、卢氏县、灵宝县,直到1913年的全国废府州厅改县,
陕州才改为陕县;但《维基百科·三门峡市》告诉:三门峡市辖湖滨区、陕州区
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表示“直隶范围包括今三门峡市、卢氏县、
灵宝县”有误,其中的“三门峡市”应为“三门峡市市辖区”或原陕县。地图告
诉,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地方是灵宝市→陕县(今天的三门峡市
陕州区)或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和湖滨区。《百度百科·灵宝市》告诉:灵宝
市西与陕西省潼关县为邻;网查告诉,渭河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港口汇入黄河;
表示潼关是潼关县和灵宝市在黄河南岸的分界点。因三门峡大坝位于三门峡市区
东北部,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见《百度百科·三门峡黄河大坝》),故潼关
到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段长度可视为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长度。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1年》告诉:黄淤41(潼关六)断面距三门峡大坝
115公里。潼关六断面应在潼关附近,表示潼关距三门峡大坝约为115公里
;《渭河灾起三门峡水库》告诉:“记者了解到当天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是3
16米,比327.94米的潼关高程仅低12米,黄河水从潼关流经三门峡的
这段距离,平均每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因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即
三门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水位,316米是三门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水位高程,
这就表示,12米是潼关水位高程与三门峡大坝蓄水水位高程之差,根据平均每
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推算,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的黄河干流段略大于12
0公里=12米÷0.1米/公里,比潼关六断面至三门峡大坝的距离多了五公
里,因而,略大于120公里是潼关至三门峡大坝已知的黄河干流长度的最大数
,也应该是最接近这段河长的实际里程,但为保险起见,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按1
30公里计,即是说,黄河干流在雍正四年流经陕州辖境的长度可视为130公
里。

于是得知,潼关至西阳河汇入黄河的交汇点的黄河干流长度约为225公里=1
30公里+95公里。表示陕州到山西垣曲县境内的黄河干流段长度约为225
公里,表示上述的4000里重复了225公里,因而得知,始于山西老牛湾、
终于江南桃源县的黄河干流黄河清长度约为3550里=4000里-225公
里(450里),可谓三千五百余里。

十三,黄河清的历史记录告诉:流黄的黄河流域从甘肃临夏的积石关以下的黄河
流域都是流黄的黄河,表示向流黄的黄河输送黄泥沙的不只是黄土高原,还有黄
沙沉积厚度多数地方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
的华北平原(见《百度百科·华北平原》),表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都是盘古
在4750年前的开天辟地工程中为制造黄河而开辟出来的向黄河提供黄泥沙之
地。

十四,119次的黄河清变清程度各异,既有清如井水、澄清、镜澈、镜彻、澄
澈见底、澄莹见底、河清如鉴、澄清澈底、清澈异常、“水色澄清,略无沙滓”
、纤鳞皆见、“河鱼历历,大小可数”、鱼鳖皆见形的河清,也有“清如汾水”
的河清——澄清度很低的河清,因为《维基百科·汾河》告诉:汾水即汾河,是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它源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
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它的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
、泥沙的主要来源;它的中游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其河床旧时很不稳定,
往往泛滥成灾,表示汾水原非清河,而是黄度比黄河干流低一些的黄河,表示“
清如汾水”的河清只是降低了一定黄度的河清;还有介于澄清和“清如汾水”之
间的河清,如2008年黄河壶口的河清,见下图:

十五,农历一月至十二月都发生了黄河清的情况告诉,黄河变清没有季节性。

为方便读者直观到农历一月至十二月都发生了黄河清的情况,我把119次黄河
清历史记录中记有月份的黄河清按黄河的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2—9月)
和凌讯期间(10—1月)分成两组列下:

(一)2—9月的黄河清历史记录(桃花汛始于农历二月的根据是“二月桃花开
”):

1,东汉延熹八年四月的黄河清
2,东汉延熹九年四月的黄河清
3,东汉建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4,刘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5,刘宋孝建三年九月的黄河清
6,刘宋大明五年九月的黄河清
7,北齐河清元年四月的黄河清
8,北周保定二年五月的黄河清
9,唐武德元年七月的黄河清
10,唐武德九年二月的黄河清
11,唐贞观十四年二月的黄河清
12,唐贞观二十三年四月的黄河清
13,唐永徽五年六月的黄河清
14,唐调露二年夏的黄河清
15,唐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的黄河清
16,唐乾元二年七月的黄河清
17,唐宝应元年九月的黄河清
18,唐宝应二年九月的黄河清
19,唐建中四年五月的黄河清
20,唐贞元四年七月的黄河清
21,唐贞元十四年闰五月的黄河清
22,唐长庆元年九月的黄河清
23,唐长庆七年九月的黄河清
24,后梁开平元年八月的黄河清
25,北宋建隆三年秋的黄河清
26,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的黄河清
27,北宋端拱元年二月的黄河清
28,辽寿隆四年三月丙子的黄河清
29,北宋大观元年八月的黄河清
30,北宋政和六年四月的黄河清
31,金大安元年至二年“几二年”的黄河清
32,元元贞元年闰四月的黄河清
33,元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的黄河清
34,明正徳七年六月的黄河清
35,明正徳八年八月的七日黄河清
36,明嘉靖二十五年六月的黄河清
37,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的黄河清
38,明天启二年七月的黄河清
39,明崇祯十一年六月的黄河清
40,清康熈九年春的黄河清
41,清康熈五十六年四月的黄河清
42,清雍正八年五月的黄河清
43,清雍正八年七月的黄河清
44,二00八年五月初二起的黄河清
45,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日起的黄河清

(二)10—1月的黄河清历史记录:

1,唐贞观十六年正月的黄河清
2,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唐永徽元年正月的黄河清
4,唐永徽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5,唐开成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6,唐咸通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7,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8,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9,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正月的黄河清
10,北宋元丰四年十月的黄河清
11,北宋大观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2,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3,北宋大观三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4,北宋重和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5,北宋宣和元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6,金贞祐二年冬的黄河清
17,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数月的黄河清
18,元天历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19,元至正二十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20,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21,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2,元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3,明永乐二年十月的黄河清
24,明永乐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5,明景泰五年春正月的黄河清
26,明弘治二年冬的黄河清
27,明弘治十四年正月的黄河清
28,明正德六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29,明嘉靖六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0,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1,清顺治二年正月的黄河清
32,清康熈二十二年十一月的黄河清
33,清雍正四年十二月至明年正月的黄河清
34,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的黄河清
35,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的黄河清

——44条历史记录的黄河清发生于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和34条历史记录
的黄河清发生于凌汛期间的情况共同告诉:黄河清并非大都发生“在夏涨之前,
或秋汛之后,大多出现于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农历11、12月枯水季节。在比
较干旱的季节,水土流失较微,出现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李鄂荣《说说黄
河的“黄”》,现已下网),黄河清大都发生“在夏涨之前,或秋汛之后,大多
出现于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农历11、12月枯水季节。在比较干旱的季节,水
土流失较微,出现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之说,是李鄂荣无视超过一半的黄河
清发生于桃花讯、伏汛、秋汛期间之史实的胡说八道。

十六,史上发生的119次黄河清都发生于流黄的大小黄河的河段中,都是“中
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中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特点是:㈠黄
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河水流黄滚滚,㈡黄河清流段终端以下的河水也流黄滚滚,
㈢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黄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就突然变清,㈣黄河清清
流一流到黄河清流段终端就突然变黄。这就表示,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黄流一
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其携带的黄泥沙与动植物遗体和残体等其它漂浮杂物就
突然消失,黄河清流段的清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终端就突然冒出染黄清流的黄泥
沙。

显然,黄河清河段始端的黄泥沙和动物遗体、植物杆枝叶等其它杂物突然消失而
令黄流突变清流和黄河清河段终端突然冒出染黄清流的黄泥沙的突变现象,都是
科学无法解释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只能用“万物得一以生”(《道德经》
)并“恃一以生而不辞”的一形道解释,因为,万物个体都“得一以生”并“恃
一以生而不辞”,每粒泥沙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是一形道在
黄流流至黄河清河段始端之际把它们生化的黄泥沙以光速提往高空→悬停→以光
速降入黄河清河段终端的清流中的,也是一形道在黄流流至黄河清河段始端之际
把它们生化的动植物遗体和残体等其它漂浮杂物化为乌有的。

只因万物个体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而水体又由无数的水质点
集成,每个水质点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以致本是大气中的自
由落体——组成雾的雾滴——组成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能在大气中悬浮和漂浮;
以致湖北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的观音塘8万吨蓄水先后于1949年、197
6年、1989年、2008年突然被一形道挥发殆尽(见《湖北一池塘突然出
现漩涡,8万吨蓄水瞬间消失》),因此,一形道在2008年6月初制造黄河
壶口段变清事件的同时也通过“挥发”方式在黄河壶口变清河段的始端把四月份
起就超过每秒800立方米以上的流量“挥发”掉每秒700立方米,因为是次
黄河壶口变清河段的流量被骤降到每秒110立方米——低于冬季流量150~
550立方米/秒的下限。一形道骤降壶口段流量每秒700立方米的方式,就
是利用水质点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的特点,把流至壶口瀑布上
游五百余米时属于必须骤减掉的每秒约700立方米流量的流水,以水质点为单
位化为乌有,或以水质点为单位调往需要增加空气湿度的空间、需要下雨的空间
或需要增加洪水量的河段。

——《湖北一池塘突然出现漩涡,8万吨蓄水瞬间消失》的图文告诉:2008
年5月初湖北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的观音塘8万吨蓄水突然消失后,塘底并没
有出现“漏斗”状漏底,村民也因而能下塘并捕到大鱼,而观音塘一旦出现“漏
斗”状漏底,塘鱼就必定都随水流经漏斗逃走逃光,村民就没法下塘,更捕不到
鱼,池塘也必定保持漏底而永远丧失蓄水能力,然而,观音塘塘水在2008年
5月初突然消失之前,至少还在1949年、1976年、1989年发生了三
次塘水突然消失随后又重新蓄水的奇迹。84岁的村民向正龙则说:“他此生见
过该塘出现过5次干涸现象,一直不知道原因”(见《揭开8万立方米水塘突然
消失之谜》),表示观音塘塘底从未出现“漏斗”状漏底,观音塘塘水每次突然
消失后都会再次蓄水。而70岁的村民向正中证实,池水干涸后,会在一个多月
内再次满塘(见《揭开8万立方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谜》),因而表示,湖北第二
地质大队两名专家郭洪涛、向家瑞和水利科学院的刘洪禄博士在《揭开8万立方
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谜》中解释观音塘8万吨蓄水突然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观音塘
底下是灰岩溶蚀严重而存在溶洞和地下河,观音塘8万吨蓄水突然消失是因为水
压或地下的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引起溶洞塌陷,“从而变成一只大嘴巴的‘漏斗’
,水就都流进地下河道中去了”,是无视观音塘塘底并没有出现“漏斗”状漏底
体现的各种现象和观音塘水在2008年5月初突然消失之前至少发生了五次蓄
水突然消失随后又重新蓄水满塘诸情况下的胡说。

只因黄河的每粒泥沙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黄河的泥沙含量由
一形道控制,而不是由水文学告诉的水流流速控制——水文学告诉,水流携带泥
沙的能力与水流流速成正比——水流流速越大,其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大。因此
,即使洪武五年的干旱严重到“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的地步,在“行人可涉
”的河南黄河河段也没因为河流流量降到“行人可涉”所伴生的流速骤然大降而
大降其携带黄泥沙能力而出现黄河清。

在“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的河段没出现黄河变清的情况告诉:黄河流量、流
速的骤然大降并不能降低其携带黄泥沙的能力,在黄河流域建造的所有拦河坝本
不起拦沙作用,它们所起的拦沙作用实为一形道在暗中起的沉沙作用,是生化黄
河泥沙的一形道为配合人类建造的拦河坝而令大部分黄河流水携带的泥沙在进入
拦河坝形成的水库区时沉积于库区的结果。

也就是说,据潼关水文站(2017年)“5月实测数据显示,黄河含沙量不超过
0.8公斤每立方米”(《你知道吗?黄河清了!》),从而使记者自2017
年5月中下旬“从内蒙古包头出发,沿黄河至山东利津入海口采访,看到了一条
与往昔完全不一样的黄河。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
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你知道吗?黄
河清了!》),实为一形道的作品。证明“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
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是一形道作品的佐证是新华社记者陶
明于今年9月3日拍的黄河壶口流黄瀑布照片和一川黄流穿过沿黄公路渭河特大
桥的渭河照片:

这两张照片告诉:㈠“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
中游,已然一河清水”极可能只是5月中下旬的事;㈡9月份的黄河并没有因为
黄土高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的植被和种地收入不如打工而被农民弃
耕抛荒恢复的植被起的水土保持功能而减少黄泥沙的含量,真相只能是一形道没
在9月份向黄河减排黄泥沙,或是说一形道仍按常规向黄河排放、携带黄泥沙。

事实上,黄土高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的植被和种地收入不如打工而
被农民弃耕抛荒恢复的植被发育程度,肯定不如汉朝以前的植被发育程度,甚至
不如1958年毁林炼铁前的植被发育程度。然而,“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周诗》)告诉:黄河最迟在周代就姓黄流黄了,而周代的黄土高原应该在能
被原始植被覆盖的地方几乎都被原始植被——原始森林和原始草地覆盖着。

由于万物的形色都由一形道即时生化而成,故生化水的一形道可随时改变水色,
因而黄河有变黑、变赤的历史记录。

由于一形道即时生化着万物的味道和人类的味觉——味觉和“目惟内视而不外视
”(《金华宗旨》)的视觉一样,也是“味惟内觉而不外觉”(“味惟内觉而不
外觉”的两个明显证据是:一,生吃大蒜是大多数北方人的嗜好(参见《生吃大
蒜,才是北方人的宿命》),绝大多数南方人却对大蒜生吃毫无胃口,表示北方
人和南方人的口腔味觉惟内觉而不外觉;二,烟民都以烟丝燃烧的烟味为香,但
大多数非烟民都以以烟丝燃烧的烟味为臭,表示烟民和大多数非烟民的鼻腔嗅觉
惟内觉而不外觉),内觉即一形道终端——天心给出的感觉,而一形道是“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的“无道”,无道简称“无”
,无道化出的味曰“无味”,万味都由无道化出、都是无道之味便曰“味无味”
(《道德经》)——味是无道之味——万味都是无道之味——万味都由无道化出
。只因万味都由无道即时化出、人类味觉都由无道即时赋予,故有“环州河水变
甘”的历史记录。
 
只因黄河的浊清都由一形道控制,一形道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
》)的“古之善为道者”(《道德经》)编制和辐射,而“古之善为道者”就是
在以“吕←口←吕”队形绕地西行不止并在绕地西行不止中辐射一形道不止的五
个⊕形月球内长生并轮流在⊕中十字架上班和轮流下凡的月人,故下凡的月人能
作出在八旗军入关、清廷迁都北京的当年——顺治元年应验的黄河清预言:“黄
河水清”(《推背图》第三十三象),当年的“黄河水清”就是载于《山西通志
卷一百六十三》的“顺治元年河津黄河清”。证明《推背图》作者是下凡月人的
主要证据有二,一是《推背图》作者给出了全人类精英至今都不知其意的谶言“
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推背图》第五十六象),二是《推背图》作者给出了
他俩来自月球和还要回到月球的颂词“不如推背去归休”(《推背图》第六十象
),解读见《上帝许诺的中国梦》。

然而,“黄河水清”不只是预言八旗军入关、清廷迁都北京当年的黄河清,还预
言清廷就像黄河一样浑浊的中国朝廷史上突然像“河津黄河清”的朝廷,是比明
朝清廉很多的朝廷和皇帝勤政度远高于明朝皇帝的朝廷,是秦朝以来最清廉的朝
廷,证据有柏杨在《中国人史纲》第三十章《第十七世纪》中描述清廷皇帝的勤
政文字和顺治去世后《明清两朝宫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用对比表》:

顺治去世后的《明清两朝宫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用对比表》告诉:顺治去世后
的清廷宫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用都比明朝大幅减少降低,极可能是秦朝以来宫
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用最少的朝廷。

顺治去世后的清廷宫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用都比明朝大幅减少降低,都是人为
的结果,《推背图》作者怎会知道“顺治去世后的清廷宫女和宦官数量及宫廷费
用都比明朝大幅减少降低”的人为信息呢?——因为《推背图》作者是“微妙玄
通,深不可识”的“古之善为道者”之一,“古之善为道者”编制和辐射的一形
道又生化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万物,即“万物得一以生”的万物包括人类,人类
在“古之善为道者”眼中都是一生物,人类只是一形道生化的人形物,事实也证
明人类是一生物,因为《耶稣是马太虚构的实神——真实的上帝》和《假如龙舟
赛只有舵手参加》证明:蝌蚪状的动物精子毫无泳力,根本游不出精浆、游不近
卵子,形不成受精卵,所谓的受精卵只能由一形道化出。

因此,《推背图》第二象到第三十九象的人事预言都一一应验,自然也能在第三
十三象中准确预言顺治元年的“黄河水清”,还能准确预言清廷来自清廷认为是
龙兴之地、发祥重地的长白山代表的东北,还能准确预言清廷靠八旗军入关打下
江山并靠八旗军维护江山,还能准确预言清朝入主中国的首位皇帝的名字,还能
准确预言清朝共有十一个皇帝,还能准确预言入关后的清廷有十个皇帝,还能准
确预言清朝有多个以稚子继位的稚子皇帝和稚子皇帝的命运大多可哀,还能准确
预言入主中国的清廷削尽尾大不掉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
南王尚可喜,还能准确预言了入主中国的清廷在国号和国语两方面“主客不分”
,《推背图》第三十三象图文及其解读如下:

谶曰: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
颂曰: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图解:船顶的八杆旗帜代表清朝的八旗军,船舱里的十个乘客代表入主中国的
清朝有十位皇帝;船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航行,既表示载船之水来自中国东北,也
就是“天长白瀑来”的长白山白瀑布代表的中国东北,又表示八旗军和船中乘客
来自中国东北。

◆“气顺则治”既预言清军靠一形道入关入主中国,又预言清朝入主中国的首位
皇帝的帝号是顺治。所以说“气顺则治”是预言清军靠一形道入关入主中国,是
因为“气顺则治”之气是真气,真气即一形道。所以说真气即一形道,是因为一
形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三才数据流,三才数据流是混
染了神光神气的数据流,以光速飞流成始终两端如一字形的三才数据流,其小无
内的三才数据流,不可见闻搏又以光速飞流成始终两端如一字形的其小无内的三
才数据流犹如无色无味气体。只因三才数据流具有不可见闻搏性和生化万物性,
故无色无味如气体的三才数据流便被称作真气。

◆“主客不分”是预言入主中国的清朝在国号和国语两方面“主客不分”:

◇在国号方面“主客不分”:清朝的国号是大清,曰大清国、大清帝国,本应在
定都北京后,时时以大清自居和自称,事实却是清廷君臣常常以周朝至明朝的大
朝廷共同使用的外号“中国”及其简称“中”(见《古代“中国”语录之一》和
《古代“中国”语录之二》)自居和自称,如《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告诉:顺治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清廷以顺治的名义谕朝鲜国王李倧曰“今中外一统,四海为
家。各国人民,皆朕赤子”——此处的“中外”之中代表中国。到了康熙时代,
康熙君臣则频繁用“中国”及其简称“中”代表大清,如康熙帝在康熙十五年五
月,接受鄂罗斯察汉汗派遣的贡使奏文中以“中国”代表“大清”——“鄂罗斯
僻处远方,从古未通中国,不识中国文义,不谙奏疏仪式。今特向化输诚,愿通
贡使”(《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康熙帝在康熙十五年七月听从议政王大臣等
建议的对鄂罗斯察汉汗贡使的谕言:“应令理藩院谕来使云尔主欲通和好、应将
本朝逋逃根忒木尔遣还。另简使臣,遵中国礼行,方许照常贸易”(《清实录康
熙朝实录》);如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丁酉谕大学士曰:“外籓朝贡,固
属盛事,传至后世,未必不因而生事。惟中国安宁,则外患不生,当培养元气为
根本耳”(《清史稿·本纪七》);如在统一台湾的问题上,康熙帝先后说:“
台湾本属中国版图,又都是中国人,岂可按外国例?”(《历史上的收复台湾:
1683年康熙帝和平统一海峡两岸》)、“援朝鲜例入贡,不剃发登岸,不便
允从。朝鲜原属外国,郑经及台湾军民乃中国之人,台湾系中国之地,如不行削
发登岸,归顺何以为据?郑经若留恋台湾,遵制削发,受朝廷封赏,则可任从其
便,由其居住台湾,管理台湾之地”(《康熙和平统一台湾记》)、“澎湖一战
,郑军精锐已失,此时此势再作招抚,彼已无再战实力,恐会就范。台岛军民都
是中国人,若以武力攻取,徒伤生灵,故不宜再开杀伐”(《康熙和平统一台湾
记》)。康熙之后的清廷君臣以“中国”及其简称“中”代表“大清”的说法则
更加频繁,可参见《“中国”语录之三》。

定都北京后的清廷君臣常常以周朝至明朝的大朝廷共同使用的外号“中国”及其
简称“中”自居和自称的史实表示,定都北京后的清廷君臣既以“大清”为国号
又以周朝至明朝的大朝廷共同使用的外号“中国”及其简称“中”为清廷外号。
因“大清”国号是主,与主相对的国家外号“中国”及其简称“中”便是客,故
定都北京后的清廷君臣既称“大清”国号又称“大清国”的外号——“中国”及
其简称“中”的行为,便是在国号上的“主客不分”行为。

◇在国语方面的主客不分:“清定都北京,初以满语为国语”(《维基百科·国
语》)告诉,定都北京的清廷规定满语为大清国国语,但是,定都北京的清廷并
没有以国家强制力强行推广大清国国语,大清国国语只是皇宫皇亲、满族官员的
必修语,汉族官员的选修语,由国家强制力气推广的真正国语是汉族官话,表现
于:

一,以沿袭明代科举取士的方式推广汉语官话,如顺治帝于顺治元年十月就在颁
即位诏于天下的诏文中诏示:“会试定于辰戌丑未年,各直省乡试定于子午卯酉
年”(《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而《清朝顺治年间科场大惨案:丁酉科场案》
告诉:顺治元年就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在北方数省举行
乡试,录取了清朝首批举人;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录取了开国的首批进士
;四年又加行会试,多取江南文士;顺治一朝18年,共开8科,录取进士25
91人,几乎连年考试。

二,通过编制《康熙字典》的方式推广汉语官话,因为《康熙字典》“是在明朝
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百度百科·康
熙字典》)而成的,表示《康熙字典》的字音是明朝官话的字音,《康熙字典》
推广的是明朝官话的字音。

三,雍正帝在雍正六年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语官话教育,迫使闽粤两省办
起教授官话的正音书院(见《雍正“推广普通话”的得与失》),雍正帝的这个
谕令虽是针对闽粤两省人多不谙官话的情况而发,却因雍正帝的谕令是最高指示
,而必对其它省汉语官话的推广起促进作用。

四,康熙推行其《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推行其推衍解释《圣谕十六条》而成的
万言《广训》(见《百度百科·圣谕广训》),都是推广汉语官话的表现。

五,自顺治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二年编纂而成的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
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见《维基百科·大清一统志》)的编纂过程和
成果,乾隆三十八年起历时9年编纂而成的《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和成果,都
是推广汉语官话的表现。

定都北京后的清朝诸帝大力推广汉语官话的结果是,满族官员的满语能力越来越
低,汉化程度和汉语能力越来越高;大力推广汉语官话的清朝皇帝,则个个善于
汉语,如顺治帝的《圣母皇太后万寿诗》就作了三十首,还有在网上广传的《顺
治皇帝赞僧诗》;康熙帝有古今体诗1135首、词12首而有《康熙诗词集注
》(见《据说康熙皇帝是基督徒,他还给耶稣写过诗》),雍正帝也有五十多首
诗(见《雍正全部的诗》),乾隆帝的诗作最多,达到38630首(见《维基
百科·乾隆帝》)。

因国语是主,国语以外的语言便是客,定都北京后的清朝诸帝没向全国强行推广
定为国语的满语,反而视汉语官话为国语而大力推广的行为,就是在国语方面的
“主客不分”。

清廷既在定都北京之初定满语为国语,定都北京后的清廷为何不用国家强制力像
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薙发令一样推行满语呢?——不是不用国家
强制力推行满语,而是国家强制力在推行满语方面无用武之地。国家强制力所以
在推行满语方面无用武之地,是因为推行满语教育一没教师,二没教材,三没用
处:

一,推行满语教育所以没教师,是因为推行满语教育犹如推广普通话教育需要既
懂普通话又懂当地方言的基础教育教师——小学教师,但是,任一种汉语方言语
系在其方言区的每个乡镇都不同,藏族也有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
言和三大方言区内的许多小方言(见《藏语也有方言,藏族也分类型》),每种
小方言也理应存在和汉语方言乡镇方言的差异,因为乡镇由“日中为市,致天下
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下》)的集市形成,
往同一个集市赶集的居民便讲同种方言,这种方言便是乡镇方言;蒙古语也有很
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每个方言又有次
级方言(见《维基百科·蒙古语》),相信次级方言中还有更次级方言,也理应
有类似“乡镇方言”的方言——蒙古也应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的集市;维吾尔语也有阿图什土语、莎车土语、阿克苏土语、伊
犁次方言、吐鲁番次方言吐鲁番土语、托克逊土语、哈密土语、和田方言柯坪土
语、罗布方言九种方言(见《百度百科·维吾尔语》)。因此,为推广普通话教
育,中国大陆每个村都曾有一所小学,每个地市都有一至两所培养小学师资的师
范学校,如龙岩地区就有龙岩师范学校和长汀师范学校。且不说康熙末年的清朝
版图内需要的小学教师,就是顺治年间科举取士的范围内需要的小学教师,按一
村一个计,也可能需要几百万。

然而,《满清入关时有多少军队》告诉:多尔衮统帅12万八旗军入关,其中满
军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 八旗兵在与李自成50万军队的消
耗战中伤亡颇多,到多铎灭了弘光政权后,满军减员近2万,当时全国的满兵不
过5万5千人(包括残废)。《维基百科·弘光帝》告诉:弘光帝于弘光元年五
月二十二日被多铎军抓获,弘光政权至此结束,弘光元年即顺治二年。即是说,
即使让5万多满军全部转业当满语教师,别说满足顺治年间科举取士的范围内的
每所小学,就是河北省的小学也不能满足,因为《河北省共有多少个县,多少个
村》告诉:今天的河北省有50201个村委会;而一个村委会就是一个行政村
,现在的行政村也基本是顺治年间的行政村。故5万多满军分到河北5万多个行
政村,一个行政村只能摊到一个满军,因一个行政村办一所小学,一个小学至少
需要两个满语教师,故即使令五万多满军转业当满语小学教师,也满足不了在河
北省农村推广满语教育的需要。

然而,满军没有一个人具有推广满语教育的教师资格,因为,推广满语教育的教
师至少要通当地方言,但《北京话是满族的最大遗产》证明,满语是辽代生女真
的母语和明代野人女真的母语,而不是满族中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母语,1
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用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满语是野人
女真母语的文字化(下称“努氏满语”),因而是满军官兵必须像学英语一样刻
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语言。满军官兵学努氏满语所以要像学英语一样刻苦学习才能
学会,是因为他们的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是北京内城话,证明北京
内城话是八旗军民的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的证据有二:

㈠北京内城和外城是在清军占领北京后强行“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迁成的,
北京内城的居民就是占领北京的清军和迁都北京的清廷官民,《清实录顺治朝实
录》给出了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强占北京内城为“满城”的王谕
主要内容和清廷迁都北京后顺治帝在顺治元年十月甲子颁即位诏中重申北京内城
为“满城”的诏告内容:顺治元年六月丙寅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强占北京内城
为“满城”的王谕主要内容是“京城内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赋税。其中有
与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顺治帝在顺治元年十月甲子颁即位诏中重
申的“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则对多尔衮的王谕在免税问题大打折扣:“京都
兵民分城居住。原取两便。实不得已。其东中西三城官民已经迁徙者所有田地应
纳租赋不拘坐落何处,概准蠲免三年,以顺治三年十二月终为止。其南北二城虽
未迁徙而房屋被人分居者所有田地应纳租赋,不拘坐落何处准免一年,以顺治元
年十二月终为止”,对于诏书中的“东中西三城”和“南北二城”,郭松义在《
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中的解释是北京“内城的区域划分”,并
指出,“东中西三城”是内城人户密集的繁华地区。

——免田地税对于没有田地的多数北京内城居民毫无意义,对他们免田地税与强
抢他们的房地产无异;对于有田地的北京内城居民而言,免三年和一年田地税比
之他们的房地产价值和搬家费用,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补偿。因此,清军清廷强
行“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是鸠占鹊巢的强盗政策——是强抢北京内城原居民
房地产的强盗政策。

因北京内城居民的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就是北京内城话,这就表示
,满语不是占领北京的清军和迁都北京的清廷官民的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
性语言。

㈡入关的清军陆续在全国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驻扎地实行“旗民分居政策”而建
筑“满城”,使得“满城”成为“八旗兵民”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
的孤岛,因满城居民的母语或他们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也是北京内城话,北京
内城话便成满城居民子孙的母语,而北京内城话和北京外城话差异甚微,在北京
人以外的汉人听来几乎无异,故辛亥革命军人专挑只会说北京话的人屠杀,故以
北京内城话为母语口口相传的满城人被辛亥革命军人屠杀的惨痛史实告诉:八旗
兵民入关前的母语或身口相随的母语性语言不是满语而是北京内城话。

但是,入关之初的满军中只有若干满汉双通的翻译,这些翻译也几乎都是东北长
大的汉族知识分子,翻译以外的满军官兵都只会北京内城话和部分人会努氏满语
,满军官兵几乎都不会北京以外地区的方言,因而,他们都不具备充当推广满语
教育的教师资格。因此,清初的清廷根本没有推行满语教育的教师。

只因满语不是入关的八旗军民和迁都北京的清廷满族君臣官兵的母语,努氏满语
便成他们要像学英语一样刻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语言,故即使清朝历代皇帝采取种
种赏罚措施促使满族人学习努氏满语,即使乾隆帝在乾隆十八年强调“骑射国语
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却因绝大多数满族人不愿花时间精力学习努氏满
语,使得绝大多数满族人的努氏满语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地每况愈下,最终消亡。

二,所以说满语教育没教材,是因为满语自文字化后,并没有成为会满语者的文
学创作语言,而是作为官方会满语者的公文语言,满语公文又多写在木板、木块
上:“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
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
子档子矣”(杨宾《柳边纪略》),《百度百科·满文木牌》告诉:满文木牌的
“木牌系随时削木而成,不加修饰,长短不同,形式各异,有的削制成薄片,两
面记事;有的削制成长方体,四面记事。长者尺余,短者17厘米;宽者4厘米
,窄者2厘米。木牌一端有孔,四五片为一组贯以皮条或麻绳编缀,以便于传递
与保存”,于是,满文木牌成了“档案”一词的由来(见《“档案”一词的由来
》)。然而,“边外文字多书于木”表示,满文木牌并非“直到1645年(顺
治二年)才令‘名衙奏事,俱缮本章,不许复用木签’”(《百度百科·满文木
牌》),因为,㈠《百度百科·满文木牌》告诉:“至康熙时,木牌仍有使用者
”,㈡《百度百科·杨宾》告诉:杨宾写成《柳边纪略》的年头是康熙四十六年
,是杨宾于康熙二十八年初冬为探望被流放宁古塔的父母而赴宁古塔和其父杨越
病逝后约于康熙三十二年为迎父柩归葬并奉其母归乡再赴宁古塔沿途考察边外地
理、风情和遗闻轶事后写成的作品;㈢《杨宾与〈柳边纪略〉》告诉:⒈杨越病
逝于康熙三十二年,按《百度百科·杨宾》告诉的杨宾闻父死讯后,“又为谋求
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门跪泣陈情达455天,又纳贿于侍卫内大
臣索额图门下,才准返葬”的时长推断,杨宾第二次赴宁古塔的年头应是康熙三
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⒉杨宾父亲杨越对《柳边纪略》贡献了他被流放宁古塔期
间积累的有关宁古塔的风土民情、遗闻轶事等珍贵资料。这就表示,满文木牌直
到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仍在东北使用,至少在宁古塔地区使用。

然而,满语公文是不可能作为推广满语教育的教材的。因此,满语教育没教材。

三,所以说满语没用处,是因为努氏满语是用蒙古字母文字化的野人女真母语,
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渔猎生活生产的知识,所以说努氏满语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渔猎
生活生产的知识,是因为,直到康熙三年,野人女真仍以渔猎为业,因为,《百
度百科·杨越(清代人物)》告诉:“康熙三年(1664年),因沙俄入侵黑
龙江,杨越在这年的二月被征编入伍,充当水兵。兵役结束后,他见当地土著旗
人主要从事渔猎,而‘耕者绝少’,于是首倡‘满汉人耕与贾’”。“当地土著
旗人”应该就是以渔猎为业的野人女真,他们的母语无疑就是努氏满语的语音和
字词来源。因此,努氏满语是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渔猎生活的语素,没有蕴藏其它
知识。

只因努氏满语只是野人女真母语的文字化,只有野人女真渔猎方面的知识,找不
到满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故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于顺治二年三
月乙未对顺治帝奏言:“上古帝王奠安天下,必以修德勤学为首务。故金世宗、
元世祖、皆博综典籍,勤于文学。至今犹称颂不衰。皇上承太祖太宗之大统,聪
明天纵,前代未有。今满书俱已熟习,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尽备于六经。一日
之间,万几待理,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伏祈择满汉词臣
,朝夕进讲,则圣德日进而治化益光矣”(《清实录顺治朝实录》)。顺治帝的
汉语诗书画作告诉,冯铨、洪承畴等官员的奏言是被及时采纳的。

只因满语教育一没教师、二没教材、三没用处而无法像强制推行“留发不留头,
留头不留发”的薙发令一样强制推行,故定都北京后的清朝历代皇帝便只能把定
为国语的努氏满语降格为“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强调。

即是说,把满语定为国语的清廷君臣是根本不知满语教育一没教师、二没教材、
三没用处情况下的睁眼瞎规定,是这样的睁眼瞎规定才导致清廷在国语方面的“
主客不分”——变主为客、变客为主。

◆地支共十二支,第一支是子支,无子支的地支是十一支,“地支无子”表十一
,“地支无子”预言清朝从建立大清国的皇太极算起共有十一位皇帝。——努尔
哈赤是“后金”创建人,不能算清朝皇帝。

◆瀑指瀑布,“长白瀑”指长白山瀑布,天指至高无上之天——万物之母;“天
长白瀑”指长白山瀑布是万物之母生化的瀑布,万物之母生化的瀑布就是一形道
生化的瀑布,“天长白瀑来”指清朝来自一形道生化的明朝版图的东北长白山白
瀑布代表的中国东北地区。

◆“胡人气不衰”是指胡人还有最后一口统治中国的真气,还有最后一口统治中
国真气的胡人就是满族。

◆“藩篱多撤去”是预言康熙将削尽尾大不掉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
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稚子半可哀”:稚子指幼儿、小孩子,这里的稚子是指幼年继位的皇帝,幼
年继位的皇帝即稚子皇帝,半表不完全的,不完全的就是非全部的、并非全部的
、近于全数的,“稚子半可哀”是指清朝的稚子皇帝的命运并非全部可哀——绝
大多数的稚子皇帝的命运都可哀,事实是清朝百分之八十的稚子皇帝命运可哀:
已知清朝继位时年龄小于7岁的稚子皇帝有五个,他们是顺治、康熙、同治、光
绪、宣统,因为,顺治在5岁多继位(生于1638年3月15日,继位于16
43年10月8日),康熙在6岁多继位(生于1654年5月4日,继位于1
661年2月5日),同治在5岁多继位(生于1856年4月27日,继位于
1861年11月11日),光绪在3岁多继位(生于1871年8月14日,
继位于1875年2月25日),宣统在2岁多继位(生于1906年2月7日
,继位于1908年12月2日)。

但是,康熙以外的四个稚子皇帝的命运都可哀:顺治帝23岁死于天花,同治帝
19岁死于天花(死于天花是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则是死于梅毒,见《维基百科
·同治》);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0年,在
慈禧死之前一日被砒霜毒杀(见《维基百科·光绪帝》),宣统帝在位三年三个
月便被迫退位成为亡清皇帝,在他11岁被张勋等拥戴复辟12天便被迫退位;
在他18岁时被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发动北京政变驱逐离开紫禁城,在他26
岁时就任满洲国执政职位、两年后登基满洲国康德皇帝11年后便于1945年
8月19日被苏军俘虏坐苏联的特别监狱五年,1950年8月1日被苏联移交
给中共国抚顺战犯管理所劳改10年,从而被改造成拥护、支持中共对中共国全
民实行“不分牛鼠与牛羊,去毛存鞟尚称强”(《推背图》第五十四象)的残酷
专政与剥夺的全国政协委员,死后骨灰被放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见《维基百科
·溥仪》),享受“我国已故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
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和县团
级以上领导干部”(《维基百科·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待遇。

“黄河水清”的预言在373年前(2017年—1644年)应验的史实令人
坚信,《推背图》第五十四象“九曲黄河水不黄”——整条黄河变清的预言定能
应验,而且即将应验,因为《推背图》第四十象预言,中共只有三代核心四代主
的宿命——没有第四代核心第五代主的宿命,习近平没有成为“毛在毛说了算,
我在我说了算”(李锐叙述,见《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的“说了算”之核心
的宿命和当满两届党魁任期而成中共第五代领导人的宿命,而《推背图》第五十
四象的图文告诉,中共国第五代领导人具有迎接“九曲黄河水不黄”的使命,中
共国第五代领导人就是习近平,习近平就是《推背图》第五十四象配图即下图中
从左往右算第五个老牧童:

“九曲黄河水不黄”的黄河清是“河清海宴”的河清,“河清海宴”是体现天下
太平的水文气象,是人人同大的大同时代恒有的水文气象,故迎接“九曲黄河水
不黄”的黄河清,就是迎接人人同大的大同时代。这就表示,人类即将迎来人人
同大的大同时代。

明月牌收音机吕柏林
2017年12月10日
附:
◆《黄河——最大最老的变色龙》 http://bolin.eu5.org/a115.htm
◆《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22303&remap=gb
◆王星光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http://economy.guoxue.com/?p=6695
◆陶世龙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圣人出,黄河清》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40341/40349/2997292.html
◆吴俊杰的《大清黄河几度清》 http://www.sohu.com/a/194726343_115482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50165&remap=gb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70298&remap=gb
◆《陕西通志卷四十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62888&remap=gb
◆《河南通志卷五》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01422&remap=gb
◆《甘肃通志卷二十四》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34061&remap=gb
◆《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五》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xuzizhitongjian/200712/t20071229_30253.htm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47725&remap=gb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 http://www.uus8.org/c/156/007/057.htm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 http://www.uus8.org/c/156/007/058.htm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 http://www.uus8.org/c/156/007/103.htm
◆《中国历代纪元表》 http://home.olemiss.edu/~gg/lidaijiy.htm
◆《6月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历年罕见 本应浊浪滔天》 http://xian.qq.com/a/20080606/000069.htm
◆《壶口瀑布现“清流飞瀑”》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7-05/16/c_1120978582.htm
◆《你知道吗?黄河清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zaker/1142845/2017-09-25/cd_32453913.html
◆《草木子》 https://zh.wikisource.org/zh/%E8%8D%89%E6%9C%A8%E5%AD%90
◆《日知录卷三十》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95323&remap=gb
◆黄河水利网→黄河一览→黄河概况→灾害→旱灾→明代
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yl/hhgk/zh/hz/201108/t20110814_103533.html
◆《巩县志》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720&remap=gb
◆《荥泽县志》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519&remap=gb
◆《汜水县志之五》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0242&remap=gb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1年》 http://www.irtces.org/nszx/cbw/hlnsgb/webinfo/2015/04/1429845454446798.htm
◆《渭河灾起三门峡水库》 http://news.sina.com.cn/c/2003-11-01/07561034927s.shtml
◆《湖北一池塘突然出现漩涡 8万吨蓄水瞬间消失》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201370.html
◆《揭开8万立方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谜》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233663.html
◆《上帝许诺的中国梦》 http://bolin.eu5.org/a162.htm
◆《中国人史纲》第三十章《第十七世纪》 http://www.shuku.net/novels/history/zgrsgtwby/zgsg30.html
◆《耶稣是马太虚构的实神——真实的上帝》 http://bolin.eu5.org/a180.htm
◆《假如龙舟赛只有舵手参加》http://bolin.eu5.org/a234.htm
◆《古代“中国”语录之一》 http://bolin.eu5.org/093a.htm
◆《古代“中国”语录之二》 http://bolin.eu5.org/093b.htm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707995&remap=gb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98047&remap=gb
◆《历史上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和平统一海峡两岸》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1025/12782866.html
◆《康熙和平统一台湾记》 http://api2.aixifan.com/a/ac1124416
◆《古代“中国”语录之三》 http://bolin.eu5.org/093c.htm
◆《清朝顺治年间科场大惨案:丁酉科场案》 http://www.ganqiankai.com/qcnxs/qsjm/96.html
◆《雍正“推广普通话”的得与失》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6649486.html
◆《藏语也有方言,藏族也分类型》 http://www.ctibet.cn/culture/detail/CUL442999458118.html
◆《满清入关时有多少军队》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9412148.html
◆《河北省共有多少个县,多少个村》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4485757675382965.html
◆《北京话是满族的最大遗产》 http://bolin.eu5.org/a175.htm
◆《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864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恶为亚心 回复 悄悄话 顺治皇帝赞僧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自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也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时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原诗在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s/%E9%A0%86%E6%B2%BB%E7%9A%87%E5%B8%9D%E8%AE%9A%E5%83%A7%E8%A9%A9
恶为亚心 回复 悄悄话 史上黄河清时长最长的黄河清——金大安元年(1209年)“徐、邳界黄河清五百余里,几二年”的黄河清,居然是灾异之兆,因为《中国历代纪元表》告诉:金大安元年的皇帝即卫绍王完颜永济;《百度百科·完颜永济》告诉:

一,完颜永济是在金章宗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病死后继位并定次年改年号为“大安”的;

二,大安三年(1211年)九月,中都遭蒙军的围攻;

三,大安四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亲征金国,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今吉林省境起兵反金,数月之间发展至十余万人。耶律留哥依附蒙古,又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金朝的处境更加不妙;

四,至宁元年(1213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完颜永济的亲信胡沙虎联络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论孛刺等人反叛,从通玄门杀入中都东华门,占据皇宫,第二天劫持完颜永济出宫。不久,胡沙虎派宦官李思中用毒酒将完颜永济毒杀。

即是说,“几二年”的黄河清结束后二年,完颜永济就被亲信胡沙虎的政变拿下进而被毒杀,“几二年”的黄河清对完颜永济而言是大灾异之兆。
恶为亚心 回复 悄悄话 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持续时长一个多月、河长三千五百多里的黄河清是灾异之兆还是祥异之兆?对贪官是灾异之兆、对百姓和国家是祥异之兆,因为雍正继位时的吏治形势是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一朝的政治特点是严厉反贪,决不搞“以腐反腐,以贪反贪”,雍正一朝的反贪结果是“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证据有《为何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它在 http://bbs.tiexue.net/post_6643991_1.html
恶为亚心 回复 悄悄话 史上黄河清的特点有二:一是在流黄的黄河流域出现的任一河段变清,二,河段
黄河清的特点是“中间清,两头黄”,“中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特点是
:㈠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河水流黄滚滚,㈡黄河清流段终端以下的河水也流黄
滚滚,㈢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黄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就突然变清,㈣黄
河清清流一流到黄河清流段终端就突然变黄。这就表示,黄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
黄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的始端,其携带的黄泥沙与动植物遗体和残体等其它漂浮
杂物就突然消失,黄河清流段的清流一流到黄河清河段终端就突然冒出染黄清流
的黄泥沙。

以上黄河清的特点告诉:一,河段黄河清与不下雨无关,二,河段黄河清不是自
然现象。

只因河段黄河清不是自然现象,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说:“世
以河清为祥。而以水变赤为妖,其为水异一也”。

只因河段黄河清与不下雨无关,也不是自然现象,故史上的河段黄河清既被视为
祥异之兆,又被视为灾异之兆,事实都是灾异之兆,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载:

◆后齐武成河清元年四月,河、济清。裴楷曰:“河,诸侯象。浊反清,诸侯将
为天子之象”。后十余岁,隋有天下。

◆隋炀帝大业三年,武阳郡河清,数里镜彻。十二年,龙门又河清。后二岁,唐
受禅。

史上的河段黄河清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而预兆灾难最大的年代是北宋末年的河段
黄河清: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陜州河清,同州
韩城县、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路数奏河清,辄遣
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结果是发生了史上最大的国难——靖康之难。

对于河段黄河清,西晋胡致堂论曰:“水性润下而质不同,或清或浊,或轻或重
,或弱或悍,或黑或白,或寒或温,或甘或澹,是其质也。若大河之质则黄浊,
数千里而不可澄汰者也。凡物反常为妖,浊而忽清,犹地而出堆阜,山而沸泉涌
,非所当有变异之象也”(《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史上最神奇的河段黄河清是2008年6月初的黄河壶口段河清,因为它不只是
发生于黄河主汛期的“中间清,两头黄”的河段黄河清,而且是在发生河段变清
的同时,流量骤降——把四月份起就超过每秒800立方米以上的流量骤降到每
秒110立方米——低于冬季流量150~550立方米/秒的下限,反映在河
床水流的宽度上,则是十里龙槽上游五百余米的水流宽度缩小到两百余米(见《
6月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历年罕见,本应浊浪滔天》)——请问,黄泥沙哪去了
?每秒700立方米=800立方米以上-110立方米的水哪去了?

显然,2008年6月初的黄河壶口段河清极为神奇,根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
然与下不下雨没有关系,更不是自然现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