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当年8岁,我至今记得第一天去上课的情形。我们到得早,教练还在准备器械。哥哥迎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你们是新学生吗?我叫J,这是我弟弟A,我们在这里学习了两年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让我先带你们参观一下。”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们了。接下来的两年学习生涯中,这两个孩子的热情,善良,以及出众的领导能力常常令我惊叹。 儿子也把他们当做偶像,学习了很多好的品质。
这兄弟两人是混血,当时大概分别是9岁和11岁,长得很好看,妈妈是北京来的大美女,孩子的说得一口极为流利的京腔。妈妈说她每个周末都会从世界日报文艺版上面找一篇小短文,要求他们朗读。不会的就去查字典,读着读着就会了。
这次重逢,我发现他们的中文还是保持的极佳,居然能够读小说《???射雕英雄传?》?,正巧儿子也刚刚开始看同名连续剧,于是孩子们在一起讨论起了江南七怪。妈妈告诉我,现在兄弟两个都是 用在微信上面打字和在北京的姥姥中文交流。基本词汇量有了,早就不再要求他们写中文了,以免他们抵触,反正语音输入越来越完善了。语言归根结底是交流的工具,只不过和孩子能够以我们最得心应手的语言交流,其实是我们送给自己的礼物,必然会收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