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悬案角度下的陈冲恪
在陈寅恪先生早期经历中最为神秘的一次活动是:1967年12月写的“第七次交代稿”中记述的1914年发生的事情:
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这里最宜注意的是:
以上三个疑问说明此事实在太离奇了!可是陈寅恪先生本人和其后代、亲属至今无人道及此事。这便是有必要在此略加考证的原因。由此便引出了陈寅恪先生早期生平经历中的一个神秘人物——陈冲恪。
首先,我们先从陈三立先生共有多少名子女这一基本问题入手。也许,陈家后代、陈寅恪先生的朋友和学生、研究陈寅恪先生的专家会以为我们无事生非。因为出自陈寅恪先生的学生之手的那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出自研究陈寅恪先生的专家汪荣祖先生之手的《史家陈寅恪传》(增订本)等书中都比较详细地说明了陈三立先生的子女情况,我们把他们的观点称之为子女八人说。
(一)、子女八人说
1872年,陈三立先生结婚。夫人为四川人罗孺人氏,不幸的是:原配罗氏夫人于1880年早亡。见陈三立先生所作《故妻罗孺人行状》一文:
孺人姓罗氏,世居武宁之洋井里。外舅惺四先生之长女也。……年十九,外舅知酉阳州,赘余于官。……余父由湖南往官河北,余携孺人从焉。次颍上之溜犊湾,而孺人病死焉。
又见陈三立所作《先妣黄夫人行状》一文:
光绪六年……不孝前妇道病死。遗五岁儿衡恪……
罗氏生有一子名衡恪,字师曾。陈衡恪先生生于1876年,旧历光绪二年。卒于1923年。
1882年,陈三立先生续娶俞明诗氏。俞氏是浙江山阴人,能诗会画,又善古琴,写有《神雪馆诗集》。见陈三立先生所作《继妻俞淑人墓志铭》:
淑人讳明诗,字麟洲。籍山阴……初余侍父分巡河北……归应乡试,道出长沙。故人李太守有棻之妻,淑人从姊也。李传其妻之言曰:公子诚图续娶者,无如吾妹贤。力媒合,于是试后就赘焉。
俞氏和陈三立先生生有四子三女:长子名隆恪,次子即寅恪,三子名方恪,四子名登恪。又有三女,以后分别嫁张宗义、俞大维、薛深锡。即:
1888年,旧历光绪十四年,兄隆恪生。卒于1956年。
1890年,旧历光绪十六年,寅恪生。卒于1969年。
1891年,旧历光绪十七年,弟方恪生。卒于1964年。
1893年,旧历光绪十九年,妹康晦生。
1894年,旧历光绪二十年,妹新午生。
1897年,旧历光绪二十三年,弟登恪生。卒于1974年。
妹安醴,生年不详。
以上七人,再加上陈衡恪,则陈三立共有子女八人。最早在著作中说明此事的是钱堃新《冬饮先生行述》一文。其中有:
陈伯严建精舍为文酒之会,雅知先生有师道,固请就馆,使子女执经问业。伯严子女八人,衡恪最长,名冠诸才士,亦钦重先生。先生于是游伯严父子间,俯仰提挈,所获弘多,寅恪以次,亦渐发名成业,多本先生教也。
在迄今为止已出版的有关陈三立、陈寅恪先生、陈师曾先生的多种传记中大都是如此记述的。如,蒋天枢先生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汪荣祖先生的《史家陈寅恪传》(增订本)等书中,皆是如此说明的。其他如刘以焕先生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王子舟先生的《陈寅恪的读书生涯》等书,亦皆如此。
但是,在陈家兄弟排行上,陈寅恪先生行六。这就非常地不可理解了。因为陈三立兄弟姊妹共四人。即,陈三立、陈三畏(早卒)、席陈氏、陈氏(早卒)。亦即,在陈三立并不存在兄弟之子也并入陈家子女排行的现象。而当时又不存在俞明诗兄弟之子女并入陈家子女排行的问题。现在已知的是:
衡恪行大。证见陈三立《长男衡恪状》等。
行二不详。
行三不详。
行四不详。
隆恪行五。
寅恪行六。证见衡恪《答六弟》、隆恪《怀六弟不遇》及《十一月二十六日六弟将自沪之美刻晨起寄怀》等。
方恪行七。证见《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收陈小从的话“彦通乃七叔方恪字,登恪乃八叔也”等。
登恪行八,如上。
到此,则《冬饮先生行述》一文所谓“伯严子女八人”便有二解:
其一为前妻之子衡恪和继室之长子隆恪、次子寅恪、三子方恪、四子登恪,再加三女,共计八人。此是尽人皆知的。
其二为衡恪行大、行二不详、行三不详、行四不详、隆恪行五、寅恪行六、方恪行七、登恪行八,共计八个儿子。此是以“隆恪行五、寅恪行六、方恪行七、登恪行八”之排行顺序计算出的。
现在的问题是:“衡恪行大……隆恪行五、寅恪行六、方恪行七、登恪行八”这一排行顺序是以陈三立之子为基础排列的,还是以陈宝箴之孙为基础排列的?
如以陈三立之子作为排行顺序,则自衡恪至隆恪之间三人不详,而可考者有二:
《散原精舍文集》卷一《故妻罗孺人传》:
既归余,四年生子师曾,是年余祖母卒。又三年,生子不育。今年正月幼子同亮生,七月,余父由湖南往官河北,余偕孺人从焉。次颍上之溜犊湾而孺人病笃死矣,得年二十六,为光绪六年十月五日也。
光绪六年为公元1880年,衡恪(师曾)生于1876年,又三年之“生子不育”者为1879年,幼子同亮生于1880年初,则罗孺人实曾生三子,后两子不见提及,除1879年生者不育夭折外,另一幼子同亮在1880年陈三立作《故妻罗孺人传》时尚存,又见同卷《故妻罗孺人哀祭文》:“有儿在乳,其兄五龄。”此“在乳之儿”即为幼儿陈同亮。
但在三立之母黄夫人之行状中(《诰封一品夫人先妣黄夫人行状》)则提到:
光绪六年,余父之官河北,不孝前妇道病死,遗五岁儿衡恪。
又卷十三《继妻罗淑人墓志铭》:
衡恪,罗淑人出,……淑人屡举其行谊为诸弟率,所最笃爱者也。
这两处都只提到衡恪,可以推定,在罗淑人死后不久,幼子同亮必定也已夭折。
尽管罗孺人所产后两子均夭折,但按传统,他们可以在兄弟排行中占一席之地,则此处陈氏兄弟排行为:
衡恪行大。1876年,旧历光绪二年生。
“生子不育”之“子”行二。1879年,旧历光绪五年生。(早夭)
陈同亮行三。1880年,旧历光绪六年生。(早夭)
行四不详。
隆恪行五。1888年,旧历光绪十四年生。
寅恪行六。1890年,旧历光绪十六年生。
方恪行七。1891年,旧历光绪十七年生。
登恪行八。1897年,旧历光绪二十三年生。
尚有一人不详。
如以陈宝箴之孙为基础排序,则需计入陈三立之弟陈三畏之子。陈三畏留下子一人,女二人。其子名陈覃恪,证见《散原精舍文集》卷二《弟绎年义述》:“娶嘉定张氏,子一人,妾所出。”又见卷六《诰封夫人黄母陈夫人墓志铭》:“生一女嫁余犹子覃恪。”又见卷七《清故陕西候补道署陕安兵备道黄君墓志铭》:“继娶张夫人,生女一,适余弟之子湖北候补知县覃恪。”三畏于1888年卒,则其子之生年必在隆恪之前,是为:
衡恪行大。1876年,旧历光绪二年生。
“生子不育”之“子”行二。1879年,旧历光绪五年生。(早夭)
陈同亮行三。1880年,旧历光绪六年生。(早夭)
陈覃恪行四。生年不详。
隆恪行五。1888年,旧历光绪十四年生。
寅恪行六。1890年,旧历光绪十六年生。
方恪行七。1891年,旧历光绪十七年生。
登恪行八。1897年,旧历光绪二十三年生。
似乎也能解决陈寅恪先生行六之说。但此说可能性不大,因为:
⑴虽然封建家庭一祖(第一代)所生兄弟(第二代)之子嗣(第三代)可以混合排行,但其祖之曾孙辈(第四代)则只遵本房(第二代)之排序,其称呼他房(第二代)之伯叔辈往往冠以“╳房大伯、二叔、三叔”等称谓,或将“╳房”省去,直呼“大伯、二叔、三叔”等等。陈小从相当于陈宝箴为第四代,她称“彦通乃七叔方恪字,登恪乃八叔也”等实际是指陈三立(乃祖)之子嗣而言。
⑵如将陈覃恪并入计算,则毋须顾及已夭折而死的罗氏后两子,如陈三立在《浩封一品夫人先妣黄夫人行状》中所言“孙六人”,又于卷五《巡抚先府君行状》中说“孙六人,孙女五人”。因其着眼点在祖系,故及生不及死;而着眼点在父系,则保留已夭者的排行以表达纪念的意义。此风至今犹存。
⑶如第二点所言,则陈氏兄弟排行为衡、覃、隆、寅、方、登,寅恪行四,与“六弟”相悖。
那么,按陈三立先生之子进行排行中不详的一人,究竟为谁?根据本书作者对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和出身籍贯的调查,来自江西的留学生中的陈冲恪为“陈三立之子”!陈冲恪的存在,是迄今为止有关陈氏一家三代各类研究论著、回忆文章中从没有涉及的一个真实的人物!他和陈寅恪先生有何来往?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如此等等,都是本书要予以回答的问题。
(二)、关于陈冲恪
但是,有证据表明:陈家后代、陈寅恪先生的朋友们和学生们、研究陈寅恪先生的专家们至今尚无人承认、无人知道陈三立先生的的确确有这位儿子存在着。他叫陈冲恪。
从下面提供的《现代支那人名鉴》一书原始资料照片来看,我把该书中这段日文资料翻译如下:
陈冲恪:现年55岁。江西南昌人。学历,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经历:第一次革命后成了江西省教育司司长。是江西名门陈三立之子,曾加入统一党。
日本文献中记载的陈冲恪资料照片,见图
当假定陈衡恪为陈三立的长男一事是真实无误的话,我们从陈家子女八人的命名用字上还可以判断出:
①《现代支那人名鉴》一书出版于1928年。由日本外交部情报部负责编纂。如果1928年时陈冲恪现年55岁的话,至少他应在1873年左右出生。而陈衡恪作为陈三立的长男,生于1876年,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那么就存在着陈三立的长男极有可能并不是陈衡恪,而是陈冲恪的问题。亦即:他应该出生在1873年左右。当时,陈三立尚未正式娶妻。陈三立才有可能和别人(如,妾或家中女佣人、风尘女人等)非婚生子。然后,陈三立先娶罗氏夫人,再娶俞氏夫人。又因为陈衡恪、陈寅恪先生兄弟数人无人肯于承认他的正当地位,可见其生母必定身份不高。最低限度,他被排出在陈衡恪以下兄弟姊妹八人之外。
②他是陈衡恪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他的名字中有“冲”字,繁体字“衝”字和“衡” 都有“行”字作为部首用字,而俞明诗氏所生隆、寅、方、登兄弟四人则并没有采用部首命名用字法。可知他必比隆、寅、方、登兄弟四人早出生。
以上是我们的推论。这个推论解决了其不详之子为谁的问题。
(三)、陈冲恪·陈寅恪来往的推测
本节并不是想考证陈三立的风流史。即,如果陈冲恪的存在对陈寅恪先生不产生任何作用的话,那我们这篇考证文字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尽管陈衡恪、陈寅恪先生兄弟数人无人肯于承认他的存在和正常地位,但有证据可证明他对陈家兄弟数人有过帮助。
证据之一:日语教育。
见陈寅恪先生在1967年12月写的“第七次交代稿”:“小时在家塾读书,又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陈寅恪先生第一次出国留日是在1902年。当时他13岁。而陈冲恪在1902年以前已自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可以推定极有可能这里的“友人留日者”就是他。在此,陈寅恪先生只是使用一种隐语来间接地承认他在陈家兄弟中的地位。
不过,最为重要的证据是下一点要说明的。请见下文。
证据之二:阅卷和官费问题。
在本文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即,在陈寅恪先生早期经历中最为神密的一次活动是:1967年12月写的“第七次交代稿”中记述的1914年发生的事情:
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这里最宜注意的是:
①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为什么要电召一个在法国的留学生回国参加阅留德学生的考卷工作?既非当时国内无人了解德语,亦非当时陈寅恪先生的德语水准名扬中外。
②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是怎么认识陈寅恪先生的?在已知陈三立、陈寅恪先生父子的交游史中没有史料证明陈家父子和符九铭有来往。
③作为当时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的符九铭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许给陈寅恪先生江西省留学官费的资格?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了当时陈三立真正的长子陈冲恪先生正春风得意地出任江西省教育司司长、是“马屁精”符九铭的顶头上司的话,那么此问题也就立刻迎刃而解了!
在鲁讯日记中也出现了对符九铭的记录:
1926年7月1日
一日。晴。上午得语堂信,六月廿一日厦门发。寄半农稿。午后理发。下午得敬隐渔信并《欧罗巴》一本。晚得兼士信。得品青信。得东亚考古学会柬。夜符九铭来。夜寄小林信辞东亚考古学会之招宴。
陈冲恪先生怎么会认识鲁迅?只有一点解释,即,这是陈衡恪先生介绍的结果。而符九铭和鲁迅的认识很可能又是陈冲恪先生介绍的。
有趣的是:陈衡恪先生也是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则陈冲恪先生对陈衡恪先生的启蒙作用可以想见。
在日本出版的《现代支那人名鉴》一书中说陈冲恪“曾加入统一党”。
特别说明:该书中还有对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三人的介绍资料。
案:统一党建党于1912年1月,是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党首的一个政党。党总部设在北京。江西支部负责人就是陈冲恪。符九铭是其中一员。1913年5月,统一党和当时的民主党、共和党合并为进步党。以黎元洪为党首。江西支部负责人仍然是陈冲恪先生。符九铭又是其中一员。1916年11月,进步党正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宪法讨论会和宪法同志研究会两个会党性组织。
陈冲恪先生此时政治观点不明。
显然,陈冲恪的存在对陈衡恪、陈寅恪先生兄弟数人曾有过帮助。但为什么陈衡恪、陈寅恪先生兄弟数人不承认他的存在呢?这是个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根据我们的上述推论,我们只能有一个结论,那就是:
假定陈冲恪先生的生母必定身份不高。
这在陈家那样的封建大官僚人家中出现“妾身未分明”之类的事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只能假设对于此事陈家一直羞于启齿,所以才只提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而不敢提江西省教育司司长的陈冲恪先生。
另外,我们曾对张求会先生的实地调查寄予厚望,因为张先生代表了现在陈寅恪先生家史研究的较高水平,他的《陈寅恪的家族史》一书给我们解答了许多疑惑;但对于陈寅恪先生之“行六”说与其他显而易见又如此重大的材料本身,张先生却轻轻放过,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遗憾。
而对于当时是谁电召他回国“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的呢?陈先生自己只说是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而刘克敌先生在《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一书中却说是“江西省教育司司长”(该书第4页),但又缺乏更多史料证据和说明。现在,我们可以说此事是司长陈冲恪与副司长符九铭二人操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