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不依虚空修止观”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有些古人,也许是外道,也许是佛门中的学人,他们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就误认为是涅槃境界了,这就是依于虚空来修佛法,也就是依于空无边处来修佛法。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空无边处定是怎么证得的呢?空无边处定是四禅八定中的第五种定;四禅八定是指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当我们要进入空无边处定之前,是从四禅定开始转进的;首先会觉得色界天的色身,依旧是一种系缚,也是众苦的根源、心的牢狱,所以必须舍弃。而且认定在虚空中是没有色身的,在虚空中同时也是寂静没有烦恼的,这时候修行者一心缘于空,色界定便谢了,就会转入四禅定与空无边处定之间的中间定,也称为未到地定;也就是离开四禅定,但是未到空无边处的未到地定,当修行者一心精进缘于空,过程中谨慎、没有忧悔,当超过了色界四禅定后,他的心泯然,任运自住于空缘,就会到达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一段时间后,突然间豁然与空相应,这时候他的心相当明净,也没有苦乐,渐渐地进入深定,而缘于无边的虚空,所以没有诸色界相;这时候心不分散,而且心识自在,这就是证得空无边处定。
证入空无边处定时,因为已经超过色界,所以没有诸相,对于诸相都不会忆念;如果仍然会对诸相起一丝丝的忆念,就不是证得空无边处定,因为这时候已经退回色界定中。所以证得空无边处定时,对于诸相都不会忆念,所以有些人会误解这个状况是涅槃。但是在空无边处当中,意识心还在;也就是说,在空无边处中还有一个能觉知的“我”安住著,这个我依旧在觉知空无边处的境界,所以仍然落在虚空中。这个境界既然空无边际,所以自己住在这一种境界中验证时,就会误会而觉得是涅槃无相的境界了,这就是第一种认定虚空为涅槃境界的凡夫,其实仍然是落在有中的,因为这时候三界有的觉知心还在。
那第二种人就是虚空外道,虚空外道是误会了佛经的义理,他们会想:“佛经上面说‘真如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唯识的经典又说‘有虚空无为’。”他们又听善知识开示:“涅槃犹如虚空。”所以心想:“真如就是虚空啊!”这一种错认真如就是虚空的外道见,并不是现在末法时期才有,古时候就有。所以,现在有位号称莲生“活佛”的先生,在他的书里面就明明白白写著:“虚空就是真如。”他说虚空就是真如,所以就成就了虚空外道见;他依虚空见而修,认为我们这个觉知心,是以这个虚空为依归,所以就误认为舍报的时候,就会像月溪法师说的一样:“遍满虚空大自在!”或者认为虚空粉碎的状态就是开悟。其实,虚空粉碎的状态,是一种定境;在那一个定境中,我们会觉得虚空已经破灭了,已经不存在了,那就叫作“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之后还会伴随著一句话,叫作“大地落沉”;其实,“大地落沉”也是一种定境,虽然我们在眼前所看到的大地是沉下去了,可是这只是定境,真正的大地还是存在的,事实上没有落沉下去,只是定境的奇特体验。这也是定境所显现的,通常是在未到地定中显现,初禅中比较少,但偶然也会出现。不管如何,这个都只是属于意识的我所,也就是意识所拥有的境界,是与定相应而产生的,这些都跟证悟无关:不仅是跟佛菩提道的开悟无关,也跟声闻道的断我见无关。
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误解呢?这是因为他们都不晓得虚空只是色边色,也就是说,虚空只是依于色法的边际而施设的一个概念,其实没有虚空这个东西。依于色法的边际,而说色法外面没有物质障碍的地方叫作虚空,所以虚空是“色边色”,是依物质而施设的性空唯名的无实法;既然虚空是依他施设的空无法,所以它不是真如。从色法上面来施设的,依色法而存在的观念,就施设它叫作虚空;所以,虚空又称为色边色,虚空依旧只是色法。所以佛在《楞伽经》中说“虚空随入色法”,不懂的人刚听到说“虚空是色”,心想:“不对呀!明明空无一物,怎么虚空会是色法?”经上又说“虚空随入色法”,很多人就更迷糊了。因为他们想:虚空既然是无法,怎么会是色法呢?很多人就误会这一句经文,永远都弄不懂。所以,我们要跟大家再一次说明:虚空只是依附于色法的边际来施设虚空名相,所以虚空是附属于色法而有的名相跟概念;既然附属于色法,当然佛说“虚空随入色法”。所以虚空是色法边际的色法,因它依于色法而有,离开色法就没有虚空可言,所以虚空其实还是色法中的一种;因为虚空其实是一个人为施设的名词,以空无一物而能容纳或盛受他物,来施设它叫作虚空,所以虚空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法。
就如同兔无角一样,兔无角这个名词,是因为看到鹿有长角、牛有长角,但是兔子却没有长角,所以才施设兔无角这个名词;因为实际上,不是真实有兔无角这个法。虚空也是一样,是针对空无一物而施设虚空这个名词,并不是真实有一个法叫作虚空;所以虚空这个名词,其实是假法、假有,不是实有的法相。所以,虚空之性空而无实,只是觉知心中的一个概念,纯是名词施设,其性空无,所以虚空可以说是性空唯名之法,不是真如。
真如法身的本性如虚空,但却不是虚空。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提到: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
从经文中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个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离一切分别的空性心,是本性如虚空,而不说祂就是虚空,所以真如不是虚空,只是犹如虚空。
虚空是“色边色”,是依附于物质色法的边际无物处,而施设虚空这一法。所以虚空不是实有法,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是人们所施设出来的,是依于色法的外面、色法的边际而施设的。这个色法的边际之外,而不被色法所遮蔽的空间叫作虚空,所以虚空是色法的一种,它的名字叫作“色边色”。另外,我们也简单地介绍一下虚空无为:虚空无为是六种无为当中的一种,虚空无为讲的是心真如第八识心体犹如虚空无形无色;这个心真如的体性犹如虚空而不可毁坏,而且祂又不会堕入有为有作的七识心自性中,所以叫作虚空无为。也就是说,虚空无为讲的是凡夫、异生第八识心体的自性,而不是在讲虚空的体性啊!这位先生不懂,就误认为虚空即是真如,就成为虚空外道了。
有的人更荒唐,譬如密宗有一种人,就说虚空即是真如,主张虚空中有星球爆炸的能量继续存在。所以他们练气功、练拙火、练明体的时候,就要从虚空里面去摄取能量;又说虚空中的能量就是万法的根源,说他们将来舍报的时候,就要跟这个能量合而为一,这种人也叫作虚空外道,这也是虚空外道见的另一种。这些人都是依虚空而修佛道,所修的当然都是外道法,都与佛法无关,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而且虚空中并没有某一种能量,可以被他们所摄取,他们依虚空而修得的所有的能量,其实也都是来自于他们的第八识如来藏,只是他们自己不会了解而已。
另外,如来藏空性的空,也不是灭除有物,然后才作空的虚空;其实如来藏是空性,并不是虚空。空性的真正意义,就如《央掘魔罗经》的经文所说:
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央掘魔罗经》卷2)
意思就是说:譬如已经人去屋空的村庄,称为空村,枯竭的河川称为空河,无水的瓶子被称为空瓶一样,并不是村庄、河川、瓶子不存在了,而称为空;而是因为村庄之中没有人了,河川之中没有水了,瓶子里面没有水了,所以说它们是空,并不是连村庄的房子,或河川、瓶子本身都不存在了,才说它们是空。
同理,如来的真实解脱,一样也不是断灭空,而是由于出离一切三界六尘万法的过失,所以说祂是解脱空;也就是说,如来藏具有真实的自性功德,不是断灭空。因为如来藏具有无量无数的微妙功德,但是却远离了一切烦恼,及诸天诸人五阴四阴的缘故,所以才称为空性。又因为祂的体性是无为无作,不起世间杂染作意,就如同虚空对一切法也都无为无作不起作意一样,所以说祂性如虚空。因此不能说虚空就是空性,否则空性如来藏就跟虚空一样,成为意识想象施设的东西,那就永远没有实证的因缘了。所以说,如来藏犹如虚空,本来无边、自身也没有质量,但不等于虚空。无边是说祂不是色法,我们不能说祂有多大;既然无量亦无边,所以说祂是平等平等的,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细菌、病毒,都是一样的平等。一切有情的真实心同样都是无量与无边的,所以都是平等平等的,都一样犹如虚空,这叫作虚空无为。
心如虚空,如同虚空一样无量亦无边,所有有情类的真实心如来藏都是这样平等的体性。所以真正修止观,就必须依止于这个真实心如来藏来修;所以马鸣菩萨在论中说:【云何修止观门?为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那观呢,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是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所出生的,一切善恶业都是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藏记存而昭昭不爽。
所以,三乘菩提所说的“止”,是息灭一切的戏论,使心决定不疑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证得世俗谛解脱果而成为阿罗汉,也还是没有究竟远离戏论的境界,因为他们不了解实相,把解脱果当作是究竟果,只是二乘世俗谛上得止,不能在实相般若第一义谛上面得止。解脱果的修证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都还没有确实完全远离戏论,何况是还没有断我见、还没有证得解脱果的凡夫呢?所以,大众想要亲证佛菩提而确实远离戏论,当然是更加困难了。想要远离一切戏论,第一步就是要寻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没有明心以前,谈到般若、谈到唯识的种智,都会成为戏论。因为凡有所说,必定言不及义,不管说得如何玄妙,都说不到第一义谛的真实义;既然所说的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可想而知,所说的当然就是戏论;既然都是戏论,就表示还没有在真实的如理作意上而心得决定,那当然就是尚未证得“止”的境界。因为这个缘故,马鸣菩萨说“息灭一切戏论境界,名之为止”。
也就是说,当我们明心之后,我们明的心永远就是这个真如第八识,决定不再改变了,这样就叫作亲证止的境界。当我们的心已决定固定在这个法上面,永远不再变易见地了,这样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说的止,跟禅定所说的止,大不相同。禅定的止与实证的亲证无关,只是叫你把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即可。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不可依于虚空而修,因为依于虚空而修,不是落入依于空无边处来修佛法,就是落入虚空外道中;所以真正的修止观,就必须寻求明心,也就是找到这个真实心如来藏,然后依止于这个真实心如来藏来修止观。
周正铭 "不依虚空修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