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解脱的智慧--第二季 烦恼无尽誓愿断

(2016-05-19 13:03:00) 下一个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其实会碰到大大小小许多的烦恼, 真可谓烦恼无尽。即使你现在过得再怎么顺遂,其实恐怕内心里面,总是难免还有烦恼。况且随著人生岁月的演进,毕竟都是会有许多的事情,许多无常变化的事情会逐渐的演变发生。这个状况之下,我们说眼前的顺遂,并不表示永远的顺遂。所以烦恼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面对人生的种种烦恼与痛苦,我们首先应该要学会去看破放下,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你第一个要先相信自己能够作到、能够放下。应该要相信自己可以放下、可以直接卸下重担。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身陷在烦恼之中的人,去向一位师父求教,因为他身陷烦恼,所以他就问这个师父说:“那我应该要怎么样解脱于烦恼呢?”这个师父就让来求教的人,随手让他拿起了一杯水,然后告诉他说:“你先拿著!我等一下再告诉你。”然后让他一直拿著这个水,一直拿著、一直拿著,可是拿了很久,这个师父都不说话;到最后请教的这个人,他终于受不了,他就开口问说:“我是来请问师父如何能够解除烦恼的?你怎么就让我一直拿著,拿著这一杯水呢?而且拿了很久了,我手很酸了,我可不可以放下?”然后这个师父就告诉他说:“可以啊!可以啊!你就把你手中的水,放下就是了啊!”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人听了之后,就很直接的就把水给放下;把这一杯水放下的时候,他就觉得手臂,突然间就轻松了好多好多,是他没有体会到的,很难体会到的轻松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师父接下来就告诉他说:“你来请教我如何解脱于烦恼的时候,我就让你拿著这一杯水,一直拿著、一直拿著,你从中间就可以感受到,当你一直紧紧的、执著著这一杯水不放的时候,手中的酸是不是很难过呀?”这个弟子就说:“是的。”然后师父就说:“对呀!如果你觉得它很酸痛的时候,你何不就把它放下了?你一旦放下,不就觉得很舒畅了吗?”所以听了他这个话之后,这个弟子因此而了解到说,他之前所烦恼的事情,其实也真的可以象放下这一杯果汁这样子,就直接把它给放下,然后心里的重担,顿时就卸下了不少。透过这个例子是要告诉我们,放下就如同我们手上拿著重物,一直拿、一直拿,然后手酸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决定放下,那个时候我们手就觉得轻松愉快,心情也跟著轻松愉快起来;许多人会觉得说:的确!“放下”就是这么单纯,就是如同你手中拿著重物,直接把它放下,不就是了吗?

我们的手直接拿著重物这个例子,也就是我们在面临烦恼的时候,我们不妨自己也可以试试看。你可以自己试著手里面拿著一个重的东西,或者是一杯水,满满的一杯水都没有关系,然后你就一直拿著、一直拿著,手都不能够放下,一直固定在同一个姿势;固定了久了之后,很显然的,我们一定会觉得手酸得不得了啊!开始手都会抖起来了,一旦真的酸得受不了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就把手里面这个重的东西把它放下。那么在放下的当下,请大家仔细去体会,当时手在放下的前一刻的时候,手是多么的酸、多么的难受!可是放下的那一刻之后,手又是多么的舒服自在。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各位可以试著去体会看看,透过这样子放下的练习,你可以去体会看看。其实我们在碰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烦恼的时候,如果透过这种方式的话,你也可以作到简单的放下,它就是很单纯,放下了就是放下了,所以你的烦恼就解脱了.

比方说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也许我们都觉得说,小孩子们都应该要规规矩矩的,要守什么样的规矩,要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我们可能也会要求说,比方说下一代就一定得要承接上一代的光环。譬如上一代,也许经营事业很成功的时候,那很自然就会要求下一代,要继续的发扬光大、继续的经营;尽管下一代,也许对这个部分的事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往往因为家族、因为上一代的压力而不得不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就造成了上下两代之间不少的困扰。又或者说:比方说上一代呢,其实是信了什么样的宗教,因为很相信的关系,所以会要求下一代要跟著要信这样的宗教;可是也许下一代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造成上下两代之间不少的冲突跟烦恼。

  又譬如说:我们也常常看到,一般的社会里面常常都会讲求婚姻要门当户对,当然就实际的层面来说,毕竟婚姻这件事情,不是只有度蜜月而已,两个人在一起还要长长久久;所以说适度的考虑双方家庭的融合的程度,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往往也有不少的人,把这个门当户对的观念推到极致了,变成说双方,比方说在政治上的地位、或是在经济上的地位,一寸一寸地仔细来衡量,看看两个人是不是对等的状况下,才可以来谈婚配;这个状况下,往往就得要牺牲了许多,在人间里面看到的两个人单纯的相爱在一起的状况;所以这样子,从古至今,这种状况都造成了不少的遗憾,甚至有很多的悲剧。

  又譬如说,特别是在东方的传统里面,往往都会要求要传宗接代,所以传宗接代也通常都是以男丁为主;这样子要求的结果,就对于结婚之后的状况,产生一个很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一代会要求要下一代,在生儿育女方面,会比较偏好生男丁的状况。因为只有男丁未来才可以所谓的传宗接代,等到百年以后,所有后头的祭祀的问题,都要靠男丁来继续的维持。

  那象这类型的状况呢,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这些的状况可以说在社会里面都是层出不穷,在日常生活里面屡屡可见。这些状况它所显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因为我们固执了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然后强烈的将这个看法加诸在别人身上,要求别人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或者要按照我们的见解去实行。所以这个时候呢,难免就在我跟他人之间造成了许多的困扰。

  这种时候很显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当然回到原来的主题,就是“什么时候该放下?”的这个主题的话,那很自然的,凡是因为坚持己见,而造成了他人的困扰,甚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我们应该要仔细地去想想看:“是不是该放下了?”

  比方说小孩子本身,如果这个小孩子本身有他自己的特性在的话,我们又何苦的要求他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意思,一定要承继哪一部分的家业?又或者这个小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一个工匠的话,那么我们又何苦要要求这个小孩子,一定要每一堂要尽力去考到九十分一百分呢?所以象这类型的状况,我们只要能够好好的理性思考的话,都应该会想到说:是有一些时候,是有一些不必要的这个偏见,我们是应该要把它放下的。

不过一些状况说起来容易,可是如果我们跟大家直接谈说“该放下了!”的这个议题,实际上真的能够放下的人,其实还不多!为什么是这样子呢?那就要仔细地再往我们真正放不下的内心再去探寻。我们在人的一生当中,总难免会遇到许多生离死别的状况--特别是说亲人至爱之间的生离死别,那么这一种生离死别,由于带给一般人的痛苦,非常的伤痛、非常的巨大;所以常常会让大家往往沉浸在悲伤的气氛里面,久久不能出离。这个时候,往往我们会安慰对方说:“该放下的就该放下了!”可是往往我们会发现,对方能够听得进去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而最后却都是因为时间久的关系,对于这一部分伤痛的记忆比较能够接受,或者比较趋于平淡之后,然后才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自己能够放下。所以象这类型的状况,显然就已经比我们刚才讲的状况,更要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特别是当我们面对所谓的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的时候,这些个苦看起来容易,可是在我们人生中屡屡碰到的时候,却不是每一次都是这么容易放下!基督教有一个很出名的祈祷文,这个祈祷文依稀是这样说的:“希望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可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希望上帝赐予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且希望上帝赐予我分辨两者的智慧。”从这个基督教的祈祷文里面,我们可以看看,什么叫作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你如果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的话,那就是表示说这个不可改变的事情,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烦恼,那么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对应在我们前面讲的事情,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六项苦,也就是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六样。这六样一旦发生了,造成心里上面很大的烦恼的时候,基督徒会跟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够赐给他平静的心,去接受这些事情。这个不就是我们讲的“要放下” 吗?你一旦放下了,就表示你心里能够接受了嘛!然后接下来呢,最后一段的祈祷文里面,基督徒会向上帝恳求,希望上帝能够赐予他分辨两者的智慧;表示说有一些事情,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什么时候不能够接受,而该去勇于改变?基督徒希望上帝能够赐给他智慧,让他能够分辨。从这个祈祷文里面,我们马上就可以发现,我们说基督徒需要向上帝去祈求智慧,来分辨“到底什么事情可以改变,什么事情只能接受”;换句话说他是在向上帝祈求,请上帝告诉他什么时候该放下。所以这个就表示了,放下这一件事情,以及放下背后所牵涉到的六项的苦,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是必然需要去面对的难题,并不是象放下这两个字,写起来这么样的单纯。所以基督教才会在祈祷的时候,希望上帝要能够帮他的忙,可见放下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为不是每一件事情、不是每一个烦恼,都象手中的这一杯水这样的单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想想看,以刚才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很轻易的能够放下这一杯水?或者我们能够很轻易的把手中的重物把它放下呢?那是因为手中所拿的水,或者手中所举的重物,跟我们本来就是两不相干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例子里面所举的手中所执著的东西,其实它们本来,就跟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我,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当你把它放下的时候,你也不觉得你自己有缺了哪一块,所以所有的这些放下的过程,在这样子的场景设定,也就是你眼前所面对的东西,跟你的自身,本来就界限分明的时候;这种状况下的放下,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只是你从来不相信你的心识有机会可以自己主导,你确实有放下的力量在.

这个阶段,并不代表了整个看破放下的智慧,可是我们说人生会碰到的苦,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这些苦呢,有一些固然是非常的粗重,可是有一些苦却是非常非常的深细。什么叫作粗重?什么叫作细致呢?我们用刚才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个烦恼,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象手里拿著重物这样的关系、这么单纯的时候,那么表示这个烦恼就是很粗重、很一般的烦恼,这种烦恼当然就在我们相信自己心识力量的同时,我们就很容易能够把它给解决了。

  可是有很多的苦,其实它既深又细,深细的结果,等于是它就好象是牢牢的跟我们自己绑在一起。这个就好象说,如同我们刚才举例--把手中的重物放下,这个例子来说的话,如果是很深细的烦恼的话,那就代表你的手,跟这个手中的重的东西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放下的关系,而是你的手极有可能因为跟这个重物拿得太久了,所以眼前的这个东西,已经跟你的手,就某种程度的结合在一起了,黏在你的皮肤上面,这个时候你是没有办法直接的说放就放的。也就是如果我们面对的烦恼,越是深越是细的时候,它就是牢牢的越是深越是细的,然后牢牢的跟我们所认知的我结合在一起,你就越难分开什么东西是真的,是可以直接放下的烦恼,而什么又是你本然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对一般人来说,这种烦恼在我们人生当中,那是多得不得了,只是往往我们得要在碰到的时候,才会晓得说有这些烦恼存在,那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想要象放下重物这么单纯的时候,却发现说所有的这些负担,都好象已经牢牢地箝进我们的身体里面,整个都跟我们身体牢牢地绑在一起;我们再也不能象放下手中拿的杯子这样那么简单的放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需要进一步地学习更深层一些的智慧。

  这些所谓的更深层一些的智慧,最主要的首先是要能够了解人生所面对的无常(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要了解无常这个现象它是怎么样的必然,而且它是怎么样实际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必须要先在我们的理性认知上面,也就是要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会无常,并且把这个体会,渐次地转化到变成是我们在内心的念头里面,都可以接受这样的无常了.

我们不应该只是祈求上帝的赐予;我们其实应该是要期勉自己,能够培养平静的心,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而且我们要期勉自己要有勇气,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且最终而且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期勉自己,学习分辨这个两者的智慧,也就是让自己要能够分辨“什么时候该放下?”。

关于这个无常(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的认知呢,我们可以自己细心地去观察,观察我们周遭的事物。你仔细去看看有哪一件事情能够维持恒常不变呢?只要是稍微长大一点的小孩,当你问他说,人可不可以永远的活著的时候,比方说在小学,可能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之后,他大概就知道人一定会死去的,所以人不可能永远活著。

你如果再进一步问他:人不能永远活著,那么天气能不能永远维持春天就是春天、夏天就是夏天等等呢?他稍微经过思考了,应该也能够告诉你:不可能。因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四季的更迭是必然发生的状况。你再这样进一步地一路问下去的时候,包含从四季的更迭,然后接下来再问到说,日夜的变化;然后从日夜的变化,再继续再追问:在日夜变化之间,中间的过程,我们所感受到的周遭的世界,有没有变化呢?当你把这个问题,随著时间的尺度越缩越小的时候,显然这个时候,你所问的这个对象,就不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的,可能就要稍微要年纪要逐渐的提升,并且还要随著他对于人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要有细的观察力,要有敏锐的觉知力的人。这个时候,当你随著时间的尺度越问越细,问他周围的这个世间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时候,有那样特质的人,他才能够回答你一步一步进逼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无常这件事情的体会,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最简单的人都有老、病、死,这件事情来开始看起。然后从老、病、死来开始看起的时候,进一步可以再来看:这些老病死是不是都在我们真的很老的时候、我们真的生病的时候、我们真的死亡的那一刻,才有这些变化呢?其实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变化一定都是日积月累、分分秒秒都有变化。所以对于老、病、死的体会,应该要更深入、更内化成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一天,甚至是说每一个时刻,我们在看自己身体的时候,我们都要能够有这个敏锐的觉察,知道说这个身体确实,确实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当然就是说,这里面强调的是大家要能够亲自去体会。因为从知识当中,当然每一个人都可以了解到,人就是由许多细胞所迭组成的,这些细胞,各自每一个细胞,都有它老化死亡的过程。所以人呢,如果从那么多细胞的组合体看起来的时候,当然我们就可以认知到说,人一定也是这样变化的;可是这个只是在理性的认知,我们说要把它内化,变成我们觉察内在的一部分的时候。建议大家不妨可以作一个练习,在家里面的时候,可以比方说早上梳洗的时候,不妨仔细照照镜子,然后仔细去看镜中的容颜,有什么样不一样的变化。只要您细心观察,一定都有大大小小的变化,哪怕再怎么微小,也都一定有变化。这个觉察的练习,是要让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色身,自己的身体确实是这样无常的变化,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

  那再过来呢,也不妨再进一步去观察,自己的心理的状况。您这个部分更需要自己在这个安静的时刻,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心里面。只要您安静下来探索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念的这个状况的时候,您一定可以发现到,自己的心念真的是念念变迁;这个念念变迁不只是说,在我们静下心来,观察的时候是如此,其实我们如果说,把时间的尺度再放大一点,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念念变迁怎么会有一样呢?昨天的你接受到什么样的讯息,就必然会对今天的你的心识状况产生了影响;甚至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来说,去年的你因为经过了一整年,接受了周围的种种的讯息之后,所以你的心理的状态,必然也跟去年有所差别。所以这样讲来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的话,这个心理的状况,其实它更是念念变迁,更是一路的无常变化;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心理的变化,其实也不是我们所能够主导的;因为我们的一般人的心识,其实非常非常的粗糙,我们所觉察的,通常都是很粗、很大的事情发生。对于我们的意识底下,有许许多多的讯息的流动,或者是说,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所谓“潜意识”这三个字来说明的话,我们说在意识底下,其实有许多的潜意识的流动,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但决定我们生活、我们心理的走向,却往往都是潜意识在决定,哪怕是我们都是觉得我们自己能够作主,其实真正作主的,是背后川流不息的“潜意识”。当然这个部分,我们要提醒大家,我们用了“潜意识”这三个字,这是因为大家比较能够透过这个潜意识这个名词,大家比较能够了解。但是如果深入去修习的时候,就会了解到,心识的运作,远远超过了目前我们所说的“潜意识”这三个字的内涵。所以请大家姑且要接受,目前用“潜意识”这三个字,其实只是权宜的作法,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能够深入学习,一窥心识的堂奥。

  那我们说,知道自己的身体的无常变化,知道自己的心理无常变化,这个要更进一步要推而广之,既然是我们的身心,都会有这样子不由自主,每天、每时、每分、每秒的变化,我们当然也可以想象到:跟我们互动周围的人群,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样在经历跟我们自己一样这些无常的变化呢?当你把这些无常的变化,把它放在同一个时空底下去看的时候,既然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无常的变化,我们又怎么能期待,我们所看到外面的世界,能够有一丝一毫或者一时一刻,维持不变的状况呢?所以象这样子努力去观察,我们必然会对无常这件事情,会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也就是这个知见,不再是别人告诉我们身体细胞的变化,不再是别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到最后都必然一死,所以不能够保留到后一世,也不再是别人所教导我们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都不再是了。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自己周遭,跟自己的身体,跟自己的心理的时候,这些对于无常的体会,会深入内化,变成我们对环境觉知的一个基础的力量。所以这个力量,会让我们在面对刚才我们说的“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在判断,在每一个判断的念头,每一个判断的当下,我们都会透过这个无常的力量,来告诉我们说:这些事情本来它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当然我们如果说,希求妄想说哪一件事情能够维持不变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意思就是说,透过这样基础的知识的话,让我们可以摆脱了一件妄想。什么妄想呢?就是对眼前的事情,执著著它永远不变的这个妄想。所以我们从此之后,我们会认为透过无常这件事情的深入理解,我们就开始会了知到:每一件事情它都必然会变化的。再怎么相爱的人,它的爱的这个本质,也都一定会发生变化;再怎么舒服、再怎么快乐的这个觉受,因为无常的关系,它也都会产生变化。那么透过这些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你对你自己的人生,已经生起了基础的力量了.

透过无常的观行;我们那个时候,最主要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身体、从我们的心理,乃至于推而广之看看每一个人,在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在这样无常变化,整个宇宙世界也都是这样无常的变化。透过这样的观察,并且从这个观察中,我们可以很肯定的告诉自己,乃至于说在我们念念之间,我们都能够很清楚的觉察,世间再也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变的这个念头,能够牢牢地把它生根固定.

对“无常” 的观行,我们看到现今世界上的各种的宗教, 各种学说,对于无常这件事情,也都有所描述了。比方说在西方的宗教里面,也会告诉信徒说:“你所看到的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而有,真正能够恒常拥有的,都在上帝的天堂里面。”这个就表示说,对于人生之中,对于我们周遭的一切,这种无常的这个观察,其实只是一个基础的观察而已. 不过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看破与放下的智慧了.

  在"人生解脱的智慧--第三季 真的有一个靠谱的"我"存在吗?"中, 我们将继续分享更深细的人生解脱的智慧与方法.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