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意也

内经示医者以规矩,伤寒教医者以学问
正文

中医怎样诊察和治疗疾病

(2016-05-04 12:44:50) 下一个

中医怎样诊察和治疗疾病


漫步论坛,常见有人以西医病名咨询中医。殊不知,西医和中医是人类认识、治疗疾病的两个并行的完全不同的体系。西医依靠各种检验,如验血、验尿、B超、X光、CT等来诊断疾病;而中医一般不做机器检查,靠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来看病。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面色、舌苔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咳嗽、喘息,并嗅其口中或身上是否有异味;问是询问病人症状,以及患病史等;切是用手把脉或按腹部、肢体诊察是否有异常。中医通过四诊,诊察疾病显现在各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及其与内脏的联系,为辨证提供充分的依据。


或有人会问: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测知其内”,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全身各部分、各器官脏腑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所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举个病例,来具体说明之。
李姓男孩,6岁。2月前发热,面部水肿,某医院诊为感冒,用解热镇痛剂及中药板蓝根治疗,发热減,但水肿非但不減,反而日益加重,由面部漫及全身。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肾小管肾炎,收入住院。用西药利尿剂,始则有效,继用则效果不显。近来水肿日益加重,经某医院同意,其父于15年4月21日请余前往诊治,现将诊治过程叙述如下:
望诊:面部稍红,四肢及面部重度浮肿,四肢按之有凹陷,双眼因水肿不能张开,阴囊肿大如球,肚脐外凸,气喘上逆而不能平躺。舌质淡红而润,舌苔白灰腻而滑,舌根部腻苔密布,舌体胖大。
闻诊:口中无秽气,喘息气粗,身上无异味。
问诊:(其父代述)2月中旬外出遇风雨,第二天发热,经治疗发热未全退,体温37.8℃,下午3时后略高,最高也不超过38.1℃。烦躁不安,胸腹胀满,小便点滴难下,量极少,无口味,不思食。口不渴。
切诊:全身皮肤干燥无汗,腹部不痛。脉象寸部浮大,关尺部沉弦。
查阅以往处方,曾用中药皆为利水药物,且剂量甚大,如云苓、车前子重用到100克,但利尿效果不显。
四诊合参,余细思之,此病在太阳上焦,辨证为太阳未解,肺气闭塞,水道不通。亟宜解太阳之表,宣郁闭之肺气,用宣通肺气、行水消肿法。
处方:
麻黄5克 ,桂枝3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布包)车前子8克 。  一剂。
煎药法:用冷水浸泡诸药半小时,用大火煎15分钟。
服完一剂,四肢湿润,但非汗出。小便解三次,体温37.4℃,肚脐稍外凸,双眼仍肿但已能张开,阴囊肿稍消,气喘较前有所缓解。
再方:
麻黄5克,杏仁6克 , 桔梗6克 ,车前子8克,防己10克 ,云苓10克,一剂。
服完第一煎,遍身微微汗出,半日小便4次,服完第二煎,小便一天一夜10多次,如决堤之水,解下很多,水肿悉退,气喘亦除。续用或甘草干姜汤以温太阴,或用真武汤以壮少阴,或以调补脾肾药方治疗半年余而愈。


或置疑:肾炎水肿,中医何以从肺而治?余曰:乃中西医理论不同而然。《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中医理论描述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中医理论认为:肺居上焦主气,肺气宣发,布化津液,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则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脾居中焦,主运化,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若脾气运化水液失常,必有水液内停,聚而形成水湿痰饮,肌肉浮肿;肾居下焦主水,司开阖,为水之下源,。肾气失于蒸化,开阖不利,则清者不能转输于脾,浊者不能下输膀胱,小便不利,水液停滞而为肿。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与肺、脾、肾三脏是息息相关,如果其中有一个或数个环节的功能有了故障,水就要在体内停留,聚在皮肤下,形成水肿。以此为病理基础,后世医家提出了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因此,西医诊断的肾病水肿,不一定就是中医所说的肾病,也可能是肺病,要从肺而治;也有可能是脾病,要从脾而治。当然,不能随心所欲,想治脾就治脾,想治肺就治肺。前贤明言:病独藏‘奸’,医者必操其‘奸’而治之。医者对病情必须有周密细致的观察,抓住本质性的证候(不是症状),结合脉象和舌苔,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判断,洞察其藏‘奸’之处,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所举例案,‘奸’藏何处?其‘本质性的证候’是什么?该小孩除有一般重型水肿表现外,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发热烦躁,气喘上逆,舌质淡红而润,舌苔白灰腻,脉象寸部浮大,就是该病例‘本质性的证候’。中医讲究切脉,浮脉主表,太阳表证未解;寸部候肺,寸部浮大,表示肺气郁闭不能外透。肺气闭阻不畅,故气喘上逆。皮肤干燥无汗,是因肺主皮毛,肺气郁闭,毛孔也闭塞所致。舌质淡红润,舌苔白灰,为有寒象,发热,是因寒邪外朿,皮肤不能透泄出汗,内热郁闭而致。脉证相符,治疗方法采用宣肺发汗的药物,使肺气宣发畅通,恢复肺之通调水道的功能,停留之水自可循正常循环途径输送到膀胱而排出体外。服药仅二剂,水肿便全消,说明本病例的辨证论治是正确的。


要强调指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征候的表现有真象,也有假象,脉症不一,故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诊法理论。如果四诊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详细的病情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


因此,在网上咨询,一定要围绕主诉详尽说清病情,不能只说一个病名,附上必要的检查,并在自然光下拍摄清晰的面部和舌苔照片,在论坛公布〔当然要隐蔽姓名等隐私〕,供医师诊察。若医师据此辨、证、论、治能步步到位,也许能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
综上所述,如果只说个西医病名,中医师会一头雾水,说不出个所以然。
啰嗦写了以上内容,但愿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