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度百科:章荣初

(2016-05-10 19:05:45) 下一个

章荣初

 编辑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幼时念过小学青年贩卖棉布,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后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卖住宅家具,捐献抗战;上海沦陷期间,创办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先后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荣初选择留在祖国大陆积极参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上海市棉纺业分会董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72年在上海去世
中文名
章荣初
别    名
原名增骅,字荣初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湖州市荻港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72年12月13日
职    业
原上海政协委员、浙江政协委员
主要成就
中国著名民族资本家之一 
创办青树小学、青树奖学金

人物简介

编辑
章荣初
章荣初先生像(1901—1972)章荣初先生像(1901—1972)
(1901—1972),浙江吴兴(今湖州荻港人,荻港章氏三省堂十四世孙;因父清儒在菱湖经营同丰祥丝庄而迁居菱湖;幼时念过小学,青年时贩卖棉布,往返于安吉孝丰长兴湖州之间;在菱湖斜桥堍(今人民路)集资开设人和布店。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经营花色棉布批发业务;在宁波富家子弟郁震东的支持下,筹资60万银元,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投产伊始,遭到英商纶昌、日商三菱围攻,并以投资合股为诱饵,企图扼杀我国的印染工业于摇篮之中,被坚决拒绝
1928年萌生生产国产印花布的愿望,遂借资在上海筹建上海印染厂;1930年底开工生产,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的第一家印染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章荣初的民族工业逃脱不了厄运;英商纶昌洋行垄断并杀价打击,官僚及资本家排挤敲诈,上海印染厂几濒破产;但他在爱国金融家的支持下,重用人才,加强企业管理,终于在1932年取得了发展,首次建立了由中国人独资管理的从纺纱、织布、印染到棉布经销的厂商结合的经济实体,并改名为上海纺织印染厂,从此,他成了实业家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章荣初变卖了上海惇信路的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在上海沦陷期间,棉纱、棉布全部被日军统制,荣初把棉织品改为棉麻交织,避开了统制,使企业能自由经营;在此期间,又创办了有2万只纱锭、200台布机的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成为上海知名厂商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后,章荣初利用在上海的大陆饭店和伟达饭店,接待了从日本集中营获释的英、美等400多名盟国侨民,提供吃、穿、住的生活费用。为此,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金开德上将特意向章荣初当面致谢。
1946年,章荣初成为解放初期浙江省留在国内资产最多的民族资本家;解放前夕,在李济琛的劝导下,章荣初放弃出走香港打算(1952年还召回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参加祖国建设。[1]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陈云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毛泽东主席的“墨宝”,同时担任了上海市棉纺业分会董事,上海市、浙江省政协委员;1972年12月13日病逝

人物生平

编辑
章荣初(1901—1972),原名吉初,又名增华,祖籍浙江湖州荻港,因他父亲章清儒在菱湖经营同丰祥丝庄而迁居菱湖。毕生致力实业,到1949年,他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成为解放初留在国内的浙江省资产最多的民族资本家,他致力于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学徒大志向

章荣初
章荣初(左)与荣丰纱厂总经理韩志明章荣初(左)与荣丰纱厂总经理韩志明
幼年家境清贫,弟兄六人,排行第二。父亲章清儒节衣缩食,送他到老聚和纸坊私塾求学。教私塾的费健老先生为人严厉,执教不苟。章荣初自幼思路敏捷,口才很好,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而且擅长心算,经常得到老先生的赞扬。
章荣初读完小学,因生活所迫辍学,便到上海人和协棉布号当学徒。他勤奋刻苦、精心习业,很快掌握了商业技能。
章荣初在小学徒时就有壮志雄心。据中医名家陈存二自述:幼年时,我经常到绸缎局里去玩耍并和店里一个章姓小学徒最为相得。
一天,我揣着一块银圆反复把玩对他不时卖弄,使他看呆了,他没有工资,每月只有月规钱二角小洋(是理发、洗澡、添置鞋袜的备用),因此,他见了我的一块银圆也拿去放在手里把玩不已。
他能讲出绸缎局里薪金最高的掌柜先生每月也不过八块大洋、普通职员不过四块至六块,至于刚满师的学徒则每月一块钱而已。
他说:“你拜一个年,就拿到一块钱,真使我羡慕啊!”……他的话不禁使我隐隐然流露出一种骄傲的姿态,使姓章的小学徒有些看不上眼了,他反唇相讥地说:“小开!你不要得意,我满师以后努力做事,也会发达的,那时候我的钱一定会比你多,而且要买一辆漆黑闪亮的包车(即私家两轮人力车),我高高地坐在包车上,你们这些小开(上海人对小东主的惯称)一点没有能耐,可能已经做了乞丐,只能跟在包车屁股后面帮着推车,然后伸手向我讨个把铜板呢!”
我听了以后,气得了不得。可是,他这几句话却深深地印在心坎里,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本领,将来会沦为乞丐的……那个讥讽我的小学徒姓章名荣初,20年以后他果然开了两家织布厂,又和刘鸿生合资开设了上海章华呢绒厂,是国产呢绒第一家,抵制了英国、日本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振兴了民族工业,成为上海有数的大实业家……少年时的壮志雄心,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成就。
以上摘录的片断对话,其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初的1924年阴历新年后不久。地点是在当时上海的商业繁华区大东门一家规模很大的陈大升绸缎局的店堂里。

奋斗在上海滩

章荣初的成功,在于他艰苦创业,不怕失败,不怕风险。1921年他回菱湖集资开设仁和布店,后以菱湖地小店多,有碍发展,便去上海创业,开设华丰祥棉布号。在经营中,章荣初坚持信用及商业道德、亲自接待客户,作风踏实稳重,因而得到金融界的信任。以信贷抵押作经济后盾,1929年,又开设志恒棉布号。坚持经营大众性棉布,反对冒牌洋货,创实事求是的交易新风,得到消费者的赞扬。章荣初在上海由此巩固了立足点。
章荣初为了做大他的事业,不断向工业巨子、学者名流以及各方有关人士虚心请教。他经常到深夜还读书阅报,研究工商间的关系、华洋间的矛盾的处理、市场信息和价格规律等等。这就使他首先认识到:在经营商业的同时,最好自办工业,降低产品成本,才有利同洋商竞争,且能维护国货及消费者的利益。
于是,他创办了上海印染厂。不久,在英商纶昌印染厂等外商联合倾销的压力下,他的工厂被挤垮。章荣初毫不气馁,一面总结经验,一面奔走呼号。倡议华商同业团结御外,共求生存。得到很多同业的同情,华商金融界成立“汇业银团”为他撑腰。于是几经搏斗,上海印染厂又重新站立起来了!不久发展为一家自织自染的工厂,屹立于上海市郊,并支援弱小同业。使大家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抗日战争爆发,章荣初的上海印染厂遭敌寇破坏而倒闭,逃难回到老家。后听说上海租界还可营业,就返回上海。
在朋友们支持下,他在愚园路创办中央印染厂。当时上海厂商纷纷停产或逃难,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社会上一部分游资又难于投放,章荣初看准了这一时机,不怕风险,大量生产大众化棉布,市场旺销,获利巨大。不久在大西路又创办荣丰纱厂。章荣初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要奋发图强,必须搞联合企业,使供求关系环环扣紧,不让外商插足。于是在荣丰纱厂扩建之后,又连续创办了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并将中央印染厂、上海印染厂改建为荣丰二厂、荣丰三厂,成为上海有名的厂商之一。

建设新菱湖镇

菱湖地区
章荣初为浙江菱湖小学题词 (1933年)章荣初为浙江菱湖小学题词 (1933年)
,是“丝绸之府”湖州的蚕桑主要产区之一,章荣初热爱这片土地,投身于家乡建设;他说,我务必为桑梓有所建树,方无愧于先祖和后人。
1946年,章荣初看到城市虚假繁荣,农村经济严重破产,便邀请了王伯樵、舒新城、俞庆棠、肖卫国等十名金融、工商界著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到菱湖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同年派同济大学土木系李华仪带领20名大学生,到菱湖测绘地图31张,初步拟订了菱湖建设计划。1946年10月12日在上海贵州路湖社,正式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由潘公展和他自己担任正副董事长,由王洗(雪峰)任菱湖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建设协会理事。菱湖建设协会分设秘书处、设计委会、各种专门委员会及蚕桑推广、农田水利、文化教育、工业管理、工程设计、公共卫生等六部。经理事会讨论并制订了第一期五年计划书,确立了“发动乡人建乡,配合建国大计”的建设新菱湖的总方针。以“工农并重,教养合一,人定胜天,自力更生”为纲,根据菱湖特点,从农业引发工业,以工业推动农业;为生产发展教育,以教育促进生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达到“促进农村进步繁荣,建立新型田园都市”的目标。
鉴于当时菱湖区农村的情况:由于抗战时期日伪的破坏,农事荒废,老的桑林严重被毁,新桑又无力培养,农民想养蚕,但桑叶紧缺,更缺乏养蚕资本和优良的蚕种。章荣初根据专家们的深入调查和自己亲自探访,拟定了下列计划并积极进行: (一)建立四乡“蚕桑实验保”,作为示范推广的组织;(二)选派有实际经验的蚕桑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作技术指导,推行科学方法改良蚕种、增植桑苗、提倡科学养蚕;(三)为了进一步改良蚕种,在镇江接办了明明蚕种场,确保菱湖区优良蚕种的来源;(四)安放无息蚕桑贷款及贷种,大力支持农民培桑、养蚕。
在农村蚕桑发展的基础上,章荣初于1946—1947年,在菱湖镇创建了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菱湖丝厂,菱湖化学厂。丝厂有发电设备,另外又创办了供民用的青树电厂。为了工厂和菱湖镇的安全,又捐资购买了消防船,办起了消防会。
另外,又在湖州开设了湖丰绸厂、华大布店等企业,并且在大利新丝织厂等参加了主要股份。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给菱湖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也对镇上的商业起了促进作用。工厂吸收了大量的职工,使原来不少失业者获得了就业的机会,连湖州城里的妇女,也有一二百人进入菱湖丝厂工作,菱湖与湖州间轮船,也开航了四达班,章荣初还计划从菱湖造公路,东接沪杭铁路或盛泽公路,西通京杭国道的菁山,可惜当时的政府不予支持而未获成功。
菱湖的建设,终于形成了农工商联合的局面,章荣初又决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致力于地方文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
1933年,青树基金团拨出大量经费,章荣初亲自主持,兴办了青树中学,附设完全小学,地址在菱湖南栅仓场弄,占地20亩。第二年开学,以后发展到12个班级的规模。他礼聘吴淮清先生,主持校务。吴系菱湖人,为学坛先进,早已桃李满园。承章委以重任,日夜辛劳,从建造学舍、选聘师资到订校规、正学风,均恭亲擘划,处处严谨。章荣初每次回乡都去学校听课,并向校方提出:“培育人才,要在务实”的方针。青树中学毕业的学生,品学兼优者,吴先生均荐入章荣初的各地企事业中。这在那“毕业即失业”的旧社会,既鼓励了学生勤奋学习,又给章荣初的事业中增加了有文化的骨干。此外章荣初又在上海的工厂开办工人夜校,以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章荣初还创办了菱湖医院,到杭州等地聘请医师,培养护士,充实医疗设备,又开设了“章三省堂国药号”。医院及药店对贫困者均减免医药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大大促进了生产。
章荣初在菱湖的建设中,投资了数百万美元。可是当时人家问他带多少钱来建设菱湖时,他却说:“我只带来一眼眼勇气。”
在建设工地上,常有砖头、木材、钢管等满地狼藉。章荣初看到后常一声不响地脱下长衫马褂,弯着腰把散落的零星材料,一点一点地收拾起来,归拢一堆,一些旁观的人员,也就忙着捡拾,章荣初便微笑着对他们说:“浪费不只是某个人的钞票,而是化了劳力和时间从远处运来的建设材料。材料少浪费一点,菱湖就可以建设得好一点”。不过,有些贫民来捡些木头、断砖、元钉之类的东西,遭到管理人员的呵斥驱赶时,章荣初却制止说:“这些东西他们需要,就让他们拿去吧,只要我们在建设中少浪费点就好”。
菱湖,经过章荣初数年的努力建设,在解放前,终于成为湖州市很有名的一个大镇。[2] 

大陆晚年岁月

1949年,
晚年的章荣初先生(二十世纪60年代)晚年的章荣初先生(二十世纪60年代)
在李济深的劝告下,章荣初携带资产从香港回到上海;解放初,中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统购统销政策,规定农产品和工业品都须由国家收购,再供应市场,实际上已开始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化;章荣初在四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农产原料—工业生产—市场销售”一条龙体系,无法再运作,14个企业全部陷于停工状态。家乡的企业逐一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无力偿还之下被没收。
1956年公私合营后,荣丰一厂改为第七纺织机械厂,现为华敏世纪住宅小区和华敏国际商厦;荣丰二厂改为上棉三十一厂;1956年,著名电影导演桑弧见到章荣初发表在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上的回忆录后,即访问章荣初并以其事迹为蓝本,拍摄了“文革”中被批为“大毒草”的影片《不夜城》。
“文革”期间,章荣初被勒令到上棉三十一厂劳动,以六十七岁高龄,来回路程要四小时,在厂里劳动八小时,打扫厕所、在车间收集下脚花。中午在食堂只许吃青菜,不许吃荤菜。
1967年8月,由上棉三十一厂造反派头目、王洪文“五虎”之一的黄金海,伙同上棉三十厂王秀珍,在杨浦工人体育场召开上海第一次八千人大型批斗会,主角是章荣初、荣鸿仁、荣漱仁、刘念义等人
章荣初长孙章济塘支边去新疆 (1964年9月)章荣初长孙章济塘支边去新疆 (1964年9月)
章荣初终于大病一场,1968年之后虽不再去劳动,但无日无之的外调,反复查问两件事:青树奖学金和章氏招待所。很多由青树奖学金资助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后来都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建设者,或中高层干部,按照阶级斗争的原理,造反派有充足理由确信青树奖学金和章氏招待所是“特务机构”。
“文革”前,章荣初靠定息生活,“文革”中完全没有了经济来源,章荣初的身体迅速衰退;1972年12月他身患肝炎,当时富经验的医生不是去了“五七干校”,就是战战兢兢,一名医生为其插导尿管,病房门口立即贴出大字报,批判这位医生为“资本家”服务;在这样的气氛下,章荣初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护理,12月13日清晨,章荣初在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2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