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妮燕

听从心灵的声音,讲述感动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人善被人欺?怎样才能当一个“高级'的好人?

(2024-01-31 19:18:14) 下一个

今天读了沃顿商学院亚当教授写的《Give and Take》,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并破解了我几十年的困惑。

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我在家排行老大,所以作为家族大姐的我对周围人一贯都很照顾并愿意持续付出,却很少要求或期望别人来照顾我。我原以为自己天生是讨好型人格,而“讨好”这个词听起来就是是负面的,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好像类似哈巴狗舔狗。没想到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这种对别人好不求回报的类型定义为付出者(Giver),此外还有两种类型的人:获取者(Taker)和互利者,获取者的特点是:喜欢得到比自己所付出的更多的东西。而夹在两者之间,小心翼翼计算付出和回报平衡的人,是“互利者”。

作者全面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人,并极大地肯定了“付出者”,书中说这种类型乐于分享,不求回报,而且付出大于得到,从长远来看,付出者更可能成功,并用了一个比喻“付出者输掉百米冲刺,但却赢得马拉松”,这是不是应了那句,“人善人欺天不欺”。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看似总是“讨好”别人,特别是对周围人或身边人付出很多,比如我对公婆与对父母一样好,好到连我妈都不理解,觉得我是不是读书读傻了,但长远来看,其实我没啥损失,反而获得更多,因为公婆对我也特别好,一家人相处得非常和谐,从幸福的角度来看,我是成功的。

作为一个好人(付出者),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是,怕自己的好心被“abuse",或者因为自己善解人意好说话,在群体中反而不受重视,是的,虽然我人好不求回报,但也不想被别人当傻子或被人欺负。而现实社会中确实有很多“好心没好报”的例子,如有很多明星出于善意,长期资助某些贫困学子的学习和生活,等他们长大后却反过来埋怨甚至憎恨帮助过他的人,抱怨明星明明那么有钱,本应该给更多,甚至发起舆论战,搞得好心的明星精疲力竭,最后干脆不资助了。另外网上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个年轻人经过一个宾馆门口,看到一个乞丐,觉得他非常可怜,于是每天给他20块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后来年轻人恋爱结婚了,生活成本升高,于是某天经过宾馆时只给了乞丐10块,乞丐立马追上去问,今天怎么只有10块,年轻人解释自己结婚了,需要给妻子钱作为家用,乞丐立马愤怒了,质问道“凭什么! 为什么把我的钱给别的女人?太不像话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寓意深刻,被帮助的人也容易被宠坏(spoil),就像家里对孩子的教育,中国不是有句古话,“慈母多败儿”就来自于此。

那么怎么才能避开好人(付出者)会遇到的那些坑呢?作者在书中专门就此讨论了“付出者要如何避免成为牺牲者或垫脚石?”,强调总是付出而没有回报确实容易疲惫,最后导致绝望。经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作者认为付出者要的是“反馈”,是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并非毫无意义,如果连这点都不要,“完全无私”的付出者,很快就会被疲惫吞噬。只有在利他和自利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的付出者,才能不断激发新的活力,做出更多的付出。这里的“自利”,指的是要从付出行为中得到乐趣。

这一点说得太好了,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20年前,我妈妈的同学的孩子(一个年轻女孩)从武汉旁边的小城市毕业,想来武汉发展,但苦于没有工作无法落脚,我当时听说后马上给她介绍了一个公司前台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能养活自己,后来她在武汉站稳脚跟后,并找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当不错的老公,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还把父母全接到武汉定居。她妈妈后来也不断向我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在帮这个女孩之前我也没想到过任何回报,但就因为得到了正向反馈,让我认识到雪中送炭(比如帮助别人找工作)是一件多么功德圆满的事情,所以后来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做。

结合这本书再加上自己的个人经验,我总结了几条“付出者心得”,基本能做到当一个不被欺负的“高级”好人,当然也欢迎大家继续出谋划策。

1. 善解人意只是一个好人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还需不断学习和壮大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帮助他人。

2. 永远不要对被自己帮助过的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有过多的期望,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只是单纯地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3. 利他的时候也自利,给予时不以牺牲自己为前提和代价,不burn out,保持自己帮助他人的动力和持久力。

4.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尽量雪中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5. 帮助对象尽量选择看得见摸得着且自己能接触到的人,这样有及时的反馈;同时对网络慈善尽量不要头脑发热。

6. 对不稀搭别人信息和帮助的人,即使是熟人,也不要热脸贴冷屁股,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7. 作为家庭里绝对的“付出者”,对孩子再爱,也要把培养独立性放在首位,他能自己做的事情绝对不要帮他做。

8. 发挥自己长处,充分利用新媒体,可以通过写文章或视频或音频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看到,使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以上总结可能有个人的局限性和偏颇,但都是我的真知灼见,祝愿每个好人都被善待,每个“付出者”都能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幸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6)
评论
troyviv 回复 悄悄话 多谢分享!我觉得这个马拉松的说法是成立的!因为总的来说大家会跟愿意跟付出者来往,并非为了利用他们,而是他们更容易相处带来更多的爱和温暖。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我也感觉我们中国古代老祖宗特别是汉唐以前春秋战国时代,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快意恩仇,跟我们想象的迂腐完全不搭界。真是崖山之后才彻底改变了!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温妮燕' 的评论 :

多唠叨两句。儒墨显学也。快意恩仇,适合墨家,可以读《游侠列传》和《水浒》。古时,什么idea都有。 :)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谢谢这么详尽的阐述,涨知识了!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温妮燕' 的评论 :
我看了一下儒家思想还是略有不同。论语记载,一次弟子问孔子“以得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对这个“直”的理解,是以牙还牙的意思,不知道您有何高见?

《论语》是一整套方法和策略。如《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通俗讲,就是: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未必能一起去旅游;能一起去旅游的,未必可以一起一言不用发,静静地喝茶;可以一起静静地喝茶,未必能相视一笑。

老美都知道,朋友有远近,要有整套的、不同层次的朋友,要学会主动地去保持各层次的距离,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这套东西,在儒家有两种讲法儿,一是由近及远地学,如何学?一是自己作君子,然后慢慢地周围都只剩下君子了,如何做?这两种都可以归结到礼。想弄明白礼,需要弄明白为什么;不想弄明白,照做也可以。但现在的情形是,没有什么可以照做的了。

至于“以直报怨”,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路人、令人讨厌的人,这时如果知道了层次,在那个层次该如何就如何处理,不当东郭先生,也不化友为敌。孔子自己大概不会讲以牙还牙这类的话,不失自己的“位格”,不被拉低到对方的层次,是为礼。要想到,被拉到那个低层次里,他的牙可能比你厉害,他有主场优势,你还牙可能还不成,双重糟糕。:)不信儒家的人,以牙还牙,孔子大概也不会计较。子路背着他作事,他也无可奈何,《论语》都写在那儿了。

好人难当。但作人作到底,天道不会让你吃亏,这是孔子他们为啥要讲这些让人吃亏的话。不是作好人不好,难在到底。儒家信这个。
幸福剧团 回复 悄悄话 是个难题,哎。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顶级朋友'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金玉屋' 的评论 : 有道理,谢谢补充!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ingplace' 的评论 : 嗯,交朋友,您这条非常有道理,但如果帮助人,仅局限在自己的小朋友圈,怎么可能帮助到圈外那些有需要的人。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谢谢点评!我看了一下儒家思想还是略有不同。论语记载,一次弟子问孔子“以得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对这个“直”的理解,是以牙还牙的意思,不知道您有何高见?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这些读读《论语》就都有了。
金玉屋 回复 悄悄话 除非在紧急状态下,一般要需要帮助者主动提出请求才能行动,最多提醒一下。
goingplace 回复 悄悄话 关键的有一点,人交朋友时,大家的价值观念应该差不多才行,跟自己相差太多的人不能做朋友。
顶级朋友 回复 悄悄话 总结的好,此外你可以付出,但是要有边界感,赞同!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已远' 的评论 : 明白了,谢谢!通过您的解释我也认同这个论点,它跟积极心理学里强调的“Differenti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其实是殊途同归,无论在工作中和家庭生活都很重要。
心已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温妮燕' 的评论 : 我们讨论的是公司的任务.我一般先会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之后的决策跟我意见不统一,那至少我的意见被听到了.我跟着决策者的意见来执行,因为这是我的职责,而且公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有个统一意见的.当然,如果以后发现我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也早就提过了,是你们领导没眼光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aladirk' 的评论 : 说得很好,谢谢!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谢谢!是的,利他之前先利己。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花漂飘'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不能再沉默' 的评论 : 谢谢提醒!确实政治与生活形态上隔了千山万水,不过书中也举了一个成功的付出者的政治人物,那就是亚伯拉罕.林肯。不过书中没有提他被暗杀的原因,幸好我不喜政治。
温妮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已远' 的评论 : 谢谢补充!对,边界感很重要。不过对于您补充的第二点,如果不同意别人的想法,怎么能心甘情愿或心情愉快地干活呢?能否进一步阐述?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的确,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边界和底线。帮助朋友帮助家人都要有底线和界限。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好心得!所以要善待自己才能有能力善待他人
雪花漂飘 回复 悄悄话 总结得好
不能再沉默 回复 悄悄话 特别提醒:不要将你的这种生活态度带入政治生活,社会没有如同你一样的高尚品质,这种态度在政治抉择中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
心已远 回复 悄悄话 他的书我每本都看了,经典。其实就1点,你可以付出,但是要有边界感。
顺嘴说一句,我最喜欢他的论点就是关于non agree able contributors.我就是这样的人,一边干活一边不同意别人的想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