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到底会不会走向战争,至今是众说纷纭,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找到支持点,也可以找到反对点。最后都流于空谈,因为没有事实做根据。但政治事件的预测是不能不做的,子曰,凡事预则立,不予则不立。怎么分析预测政治事件呢,政治不是科学,没法做前瞻性试验,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历史比较分析。
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模型,就是二战前的日美关系。当时日本是亚洲的强国,有个欧洲的盟友纳粹德国。德国发动了战争,把欧洲的强国打了一个遍,其中包括在亚洲有殖民地的英国,荷兰,法国,因此这些亚洲殖民地很可能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美国在亚洲也有殖民地和重大利益,面临着是遏制日本,还是与日本共享太平洋霸权的选择。而日本也面临着是趁机夺取亚洲霸权,还是和美国共享的选择。虽然两国最后走向了战争,但其中的过程却是非常曲折,并不是开始就注定的了,有很多偶然因素决定了战争了发生。
一个在远东无可置疑的霸权国家日本,如何激起遥远的英美不远万里与之决裂,并走向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那些外交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华盛顿最亲日的商人如莫拉曼、政客摩根索如何一步步从维持对日贸易变成了力主对日禁运的强硬派,伦敦那些最亲日的外交官,如西蒙、克莱琪,如何从日英亲善的拥护者,最终变成对日战争不可避免的鹰派?
我们绝不能将这一切外交灾难的源头归结于日本精英的无能和傲慢,实际上,日本精英并不愚蠢,无论是他的军部领袖,还是他的外交官,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精英。近卫是日本贵族精英中最优秀的人才,西园寺最杰出的学生;佐藤贤了、白鸟敏夫从小都是顶级学霸,智商超人;松冈洋右学贯中西,闻名东洋。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蠢材,放在今天,都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最顶级的人才。
然而,即便如此,日本外交在他们的领导下依然在1941年7月走向了对美战争的边缘,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走向珍珠港。
我们也绝不能将英美政客视为战争疯子,蓄意挑起战争,以毁灭日本,实际上,无论是丘吉尔,还是罗斯福,他们都极端害怕与日本的战争,他们恐惧对日战争,但他们依然走向了战争。所以,双方对战争的恐惧并不足以避免战争——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哪怕是到了1941年,英美政商界都真的很想在东亚跟日本做生意。
“我向您保证,大英帝国绝无与日本开战的企图,英国人民对日本人民始终抱有如一的深情,请您务必转达我的善意。”
——1941年温斯顿丘吉尔接见日本驻英国大使重光葵
“对日外交的任何行动,都必须以避免战争为第一要务”
——1941年3月,美国国务卿赫尔致电霍恩贝克
然而,历史的渊流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快,也将超出任何人的主观祈愿。
1937年11月,在布鲁塞尔讨论日本远东问题的会议上,美国是最不愿意得罪日本的;但到了1938年底,当武汉胜后的近卫内阁宣布在中国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时,美国就开始向蒋介石政府发出第一笔贷款,首次站向了日本对立面;1939年,当日本军队占领海南和南海岛屿的时候,美国宣布废除日美通商条约;1940年6月,当日本外长广田宣布对南洋享有天然权利时,美国发动了对日本第一次禁运;1941年7月,当日军进入印度支那时,英美对日本发动了海上石油禁运和资产冻结——当对美谈判无法成功之后,日本最终发现,他只能走向战争。
从1937年11月美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友好,到1941年11月南云舰队驶向珍珠港,历史洪流的改变需要多久?不多,四年而已。
翻看昭和日美外交史的时候,常常最想探明的就是最终迫使日美走向决裂的那个节点——譬如美国、英国、荷兰、中国如何在1940到1941年建立扼杀日本的ABCD联盟的?以及哪项事件促成了这个原本只有对话机制的架构变成了实际军事外交协调?更重要的是,哪项事件促使英美下定决心不惜巨大代价发起对日本的毁灭性禁运?——要知道,英美对日石油禁运后,英国远东油企、荷兰印尼油企、美国西海岸油企几乎全部濒临破产,并面临着日本海军的攻击,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经济自杀。
类比今天的中美谈判,实际上已经非常类似于1939年7月-1941年12月7日之前的日美交涉——也就是说,当中美关系越过某个节点后,就必然会面临发生类似于1941年7月的日美间巨大制裁风险,即双方将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对方,最终不得不走向战争。中国必须有这个危机意识,绝不能像当年昭和精英那样妄认为不可能发生,那是和平人在准战争时代里极端幼稚的认知。要知道,对中国进行芯片禁运后,不但美国很多电子公司将濒临破产,连带日本,荷兰的很多公司也是如此,巨大的投资得不到最大的市场,这是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经济自杀!但是......
1938年8月24日,日本顶级经济外交智库专门在《日本经济年报》(第38集,162-165页)撰文中分析了美国对日本大规模禁运的可能性,基本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此的乐观预期,这篇文章认为:“日本进口乃是美国加州原油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日禁运将严重伤害当地经营者的收入;西太平洋沿岸大批废铁销售企业纯粹依靠日本的订单维持,对日禁输将激发他们的强烈不满;至于日本对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生丝,美国也无力禁运,因为其国内企业短期内不可能找到替代国,禁止输入会迅速伤及美国制袜业者,这是劳工密集行业。在日方看来,这些禁运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选举影响,另外,日本智库还认为,即便美国禁止输入,日本还可以找到第三国转运。”
1940 年 3 月 23 日,针对美日无协议后的贸易情势,时任日本首相的知美派米内光政发表公开讲话,他表示:“美日两国的经济分离和相互禁运对双方都是一个极端严重的问题。如果走错一步,两国就都要面临危险。我不相信美国会冒险对日本实行全面禁运。”
当年的日美谈判实际上也分为两次,1939年7月美国废商约到1940年正式废约,双方主要进行的是经贸谈判;从1941年7月美国对日本全面禁运封锁和冻结资产后,日美进行的主要是政治、军事、经贸谈判,此时经贸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贸问题,而是与政治、军事问题挂钩,美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经贸问题与政治军事捆绑。
这与中美交涉其实是很相似的,未来,无论美国政府谁上台,我相信中国都会与美国进行新的谈判,但这次新的谈判将与2018-2019年的谈判完全不同,经贸问题将会政治、军事问题挂钩,谈判的艰难必将倍增,谈判失败的后果也将更严重。
当然,我并不认为,当前中国一定越过了“南印度支那的外交节点”(指日军1941年7月进入印度支那南部,迫使英美对日本进行海上石油禁运和资产冻结,日本不得不在屈服与战争中抉择),但是,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中美外交,离这个风险点并不遥远。
冻结中国资产这个选项,在当前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建议并被讨论,这就证明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威慑。
在本模型中,日本就是现在的中国,而不是那时的中国。分析日美的应对,从中可以分析假想敌美国的决策机制,应对逻辑。从这四年的应对中,可以看出美国也有个核心利益底线,在这个底线以上,以利益为重,过了这个底线,利益反而是次要考虑了。另外,盟国,国际总体配置也是美国决策的一个重点。另外,美国民意也在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忍受的极限是日本势力限于东亚,要扩张到南洋超过了其底线;德国势力的扩张使得美国必须尽早参战,先和相对弱的日本开战比较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如果不战而压服日本,也能破坏德国的势力,并得到民众的支持。英国的压力,要求美国必须压制日本在亚洲的势力。而资本,经济利益,外交斡旋,在国家间战争的决策,作用其实不大。
在1940年2月,关于英美荷三国对日本发起海上石油禁运,当时来看,主要有三个难题:
第一,大量英美荷油企将会破产,商界强烈反对;
第二,荷兰人不愿意参与,恐惧日本攻击;
第三,英美不想与日本开战。
这三个选项在当时日本社会广为熟知,也确实是事实,并极大阻滞了英美荷采取行动。但是,到了1941年7月,这些阻碍就全部被克服了。英国驻美大使法里汉克斯的回忆录集中记录了当时英美对日本毁灭性制裁是如何决定的。说来令人讽刺,美国财长摩根索和法里汉克斯吃饭,席间,摩根索嘲讽英国人对日本的妥协,并哀叹蒋介石的困难,法里汉克斯反讽道,你们美国人不也在向日本出售石油吗?摩根索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将切断日本人的动脉”。两天后,当英美施压荷兰人参与后,列强石油制裁令颁布,同时冻结了日本的所有资产。
由于这条法令是突然袭击,而且此前罗斯福还专门强调美国不会对日本进行海上石油断绝,结果却是如此令人意外,整个日本社会陷入恐惧,按照美国大使格鲁的说法,每天前来求情的日本军政官员几乎踏破了驻日大使馆的门槛,某位日本海军将领甚至害怕得当场颤抖哭泣,是啊,一个天真傲慢的民族即将不得不在耻辱与灭亡中做出选择,军人的哭泣又能改变什么呢?
当历史走到这个时候,昭和男儿如果不愿意放弃大国雄心,那么除了走向珍珠港,已经没有其他出路了。“昭和十六年十一月,国难临头,美帝罗斯福倾巢出动,我昭和的男儿毫无惧色,决心讨伐美帝,为天下伸张正义”——1941年11月,南云舰队驶向珍珠港......
日本在早期干得还是不错的,半年之内占领整个东南亚,珍珠港突袭也是成功的,虽然没有围歼两艘航空母舰,美国大半年内海军瘫痪了,航空母舰没有辅助舰艇也无法远征。大和民族的抗争似乎奏效了,美国也付出了代价。事实上,美国人也是第一次睁眼看这个黄猴子,要知道在朝鲜,美国一共只死了四万多将士(包括阵亡,伤病死),而和日本作战中,美军阵亡12万,伤亡合计30万,和其在欧非战场的伤亡率相仿。特别是,美军被俘虏人数近十万,失去了其亚洲最大的殖民地菲律宾,而荷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也大部被占领,日军前锋已逼近印度。如果说朝鲜让美国睁眼看中国了,那日本要给美国带来的震撼应该要更大了,不知道罗斯福是否有一度后悔就激惹日本了?
日本不幸的教训是什么呢?它太天真了,以为不可能,认为英美很仁慈很理智,认为英美很胆怯——历史将会无情地嘲讽并打脸这种想法,1941年7月,当英美禁令传来之后,面对全民的绝望,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切腹自尽,因为他曾向自己的国家保证,英美绝不会这样做。
在走向珍珠港的前夜,他们应该意识到战争是可以爆发的,不是愿不愿意,而是不得不。珍珠港不是一个空洞的历史概念,而是存活在现实中的某个节点,她必须寄存在我们的头顶,如同一柄悬剑。无论是为了战争,还是和平,她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帮助。那一次,大和民族选择了拔剑奋起,虽然他们灭亡了。
日本还留给世人一个教训,就是其对待盟国的态度。
当德国开战后,日本的命运就和德国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枯俱枯。可惜日本,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还在打自己的算盘,作了严重违背盟国利益的事!日本选择和美国,而不是正在和德国激战的苏联开战,这倒没什么,虽然德国有点失望。德国还是遵循德日的约定,向美国宣战了。但日本没有按照约定,向苏联宣战,抱着一个小九九,认为和苏联宣战,夺下荒郊野岭的西伯利亚,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万一德国败了,自己还能和苏联继续交往。英美向苏联援助的线路中,经过北极的航线太远太冷太危险,最后,美国人发现,如果通过苏联太平洋港口运输物品,日本人并不截击。在太平洋,德国潜艇望洋兴叹,英美的太平洋航线,成了苏联战胜德国的最重要援助来源。苏德战争中最关键的两场战役,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关键时刻,苏联都是调用了远东兵力,才决定性地转危为安。假如日本这时施加压力,胜负的天平可能逆转!
当德国败了,日本还指望苏联能念及当年没有落井下石的情谊,门都没有!苏联眼睛都不眨就对日用兵了。这也没什么好说的,碰到谁都会这么做!
对于中美关系,从日美历史中可以看到,经济利益不是一个重要的筹码,而政客也不是完全根据利益计算来决策的。中美的关系根本上是生存空间的竞争,不是为了粮食,而是环境,从现在减碳的进展看,无望在2050年达到指标,环境将不可逆,人类将灭亡,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最大的产碳大户中国打回前工业化原形。因此,底线已经触及,大多数国家都会在此点上找到共同利益,当然领头的操刀者是美国。斗争的方法将是全方位的,但军事肯定是一个重点。触发的可能是美国突然宣布找到了中国支援俄国的证据,或挑逗台湾发生军事意外,全球制裁,资本冻结,迫使中国冒险求战。日美战争可以作为一个剧本供中国参考,中国应该随时枕戈待旦,准备突击,争取在战争突然爆发时,能在早期至少实现日本一半的成就,控制第一岛链和马六甲海峡,占领台湾,压制住美军日韩基地,甚至占领之。现在就应该帮助俄国,宜早不宜迟,使得俄国在欧洲牵制住北约的大部分力量,同时为中国提供一个巩固的后方和资源基地,并利用俄国太平洋基地威慑日本,使其不敢倾其主力加入南海决战。
一旦实现这些,美国意识到打败中国并不容易,那谈判的机会才可能到来,中华民族才能免除万劫不复的结局!
吾将见糜鹿游于唐人街:(
=="现在中国主要是靠对国内产业的升级,对富国的贸易,对穷国的基建,来提高国际地位,和日本帝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这个也被美国所不容,那么世界和平的前途就很悲观了。"
-------------------------
+1.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欧美齐声谴责,这个和今天普京入侵乌克兰很像。但是亲欧美的民国政府就是宁可得罪英法美,也拒绝谴责苏联,这个和今天的中国对俄国的立场也很像。为什么?
因为苏联是唯一出人出枪出飞机帮着民国抗击日本的国家,而欧美是空口白牙的声援却没有实在的军事援助。蒋校长也没有选择。
日本1931年918事件占领东北,1932年入侵国际大都市上海,1933占领热河,1937年全面侵华,直到1940年日本占领了越南这个法国殖民地才让罗斯福对日本掀了桌子。
如果和日本比,现在中国入侵了哪个国家? 相比之下,俄国入侵了乌克兰马上就全面制裁,布查死了一百个平民就把普京定成战犯了。而南京大屠期间美国卖日本的石油和矿产等战略资源卖得还很欢。
现在中国主要是靠对国内产业的升级,对富国的贸易,对穷国的基建,来提高国际地位,和日本帝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这个也被美国所不容,那么世界和平的前途就很悲观了。
-----------------------------------------
modems 发表评论于 2023-01-30 21:53:04
转贴要厚道,注明原著 - 王陶陶
你把日本描绘成一个受害者,荒诞至极!
这怎么运作?
我曾经在网坛上问过,一旦中美开战,美国是否可以跟中国说:“我们跟你借的债,就不还了”。
众人都回答:无法运作,因为中国持有的是无记名的美国债券,中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卖这些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