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6)
2022 (127)
2023 (142)
美国总统拜登星期三(4月7日)呼吁国会议员批准他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拜登说,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对未来的投资上跑到美国前面,“试图掌握未来”。上周拜登在宣布这项计划时也多次提到中国。他表示,他的基建计划目标就是要让美国赢得与中国的竞争。
拜登的基础设施计划包括修缮道路、桥梁、城际列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对车站、机场、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翻新社区,更新电网,扩大宽带互联网覆盖面,换掉饮用水系统中的铅水管等等。
此外,鉴于拜登对于“基础设施”的宽泛定义,他的计划中还包括针对先进制造业、电动汽车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护理业的产业政策,对科技研发的公共投资,以及旨在提升种族、性别和经济平等的政策等。
通过大搞基建来拉动经济,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困境时多次使用的策略。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中国基建井喷式发展。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是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2.4%。拜登总统誓言要扭转这一局面。
当然,搞基建促进经济的方法,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远在古代,皇帝年纪轻轻就造坟墓就有这个作用。凯恩斯更把它作出经济理论,二战前的希特勒和罗斯福就祭过这一招,是两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总统的任期太短,拜登要搞政绩,基建是最好的办法。现在中国的崛起刚好给了拜登一个理由,是一个新的Sputnik,如果基建一开始,至少在几年之内,必然就业率大增,民主党再连任一届的希望也大增了。
但拜登的基建计划的目的,倒和中国不完全相同。拜登的基础设施计划不仅仅是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它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很重要的种族公平因素,有很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因素,还有产业政策的因素。其中,重点强调的十大技术领域,恰恰和中国的“2025计划”相重合。
但历史证明,通过国家竞争催生技术进步,效果并不好,至少没催生过什么有经济效益的价值链工程。当年美苏太空技术竞争,美国在60多年前就具有了登上月球的能力,中国今天还在探索这个技术,So what ,那些在太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在以后的计算机时代并没排上什么用场。真正迎来信息时代的,都是在商业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技术。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的才能生存下来,而是最有商业价值的才能生存下来。
我对药业比较熟悉,美国的药业发展的核心道路是围绕追逐专利的暴利而进行的。无数的大药厂,风险基金投资于无数的新创公司,当一个好苗子出现了,巨大的资金就往上投,苗子在milestone上出问题,资金可以马上撤出投到别的苗子上。一旦一个项目成功,投资者的利益何止百倍?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国家资金的影子,赚的是私人,亏的也是私人。风险资金是非常注重项目的进展的,很少会出现让新创公司骗钱的事。
反观以国家资金为主的中国药业,很多新创公司的目的就是骗取国家的钱,其实药真的做出来了,由于专利属于国家,这些创业者自己的利益并不大,其最大的利益反而是先用国家的投资挥霍一番。结果是,美国这么多年新药辈出,中国的投资不少,所出稀罕,出来的也是一些仿制药。不光药业,其它方面也一样,芯片,新能源领域也是骗局不少。
用中国的方式,适合于得到了(合法或非法的)一项成熟的技术,然后国家加大投资,能迅速使这一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扩大应用。中国在高铁等方面就是这样的。但如果要创立创新产业,这一招并不灵。
中国的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通过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来提振经济的供给侧,这带来了产能过剩和更严重的污染。此外,中国在半导体、5G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政策造成这些领域投资过热,《金融时报》称其为新的“大跃进”,这可能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中国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还加剧了债务问题。据国际金融协会估计,中国债务与GDP之比已经从2011年的200%上升到335%。
作为“火车迷”的拜登总统在他的基建计划中不仅提出修建新的铁路,还专门拨款800亿美元用于对“美铁”(Amtrak)进行维修和现代化改造。“美铁”随后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铁路扩张图,以“2035年愿景”回应拜登的计划。不过,在戴维·迪奇看来,在铁路交通建设上追赶中国是没有意义的。他解释说,中国人口密度大,城市间距近,所以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是有必要的。而美国地广人稀,只有不到10%的人口依靠轨道交通出行,相比而言,90%的人口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和桥梁,对后者的投资才更符合美国的环境。
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拜登从提出计划,到他的计划能够实现,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即使成了,也不是他所要的样子。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个里根式的“星球大战”计划,结果也没成,但把苏联吓得不浅,耗尽了苏联的国力。拜登的计划,是否也有促进中国投资,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起到冷战中对付苏联那样的效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