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日语中寻找汉语的美(ZT)

(2020-02-18 17:23:46) 下一个

前几天一件事情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很多人突然意识到中文可以有多美,现在国内媒体上的语言多么的贫乏、草率、粗暴,总而言之没文化。

这件事情的起源是在这次疫情中,来自日本的捐赠物资上都会附上一两句优美的中文古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等。相比较之下,中国媒体只会喊一句“武汉加油”、“武汉不哭”。

其实我早就发现,在至今仍然使用的日语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在中国已经失传的优美的古汉语词句。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汉朝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即使在已经相当西化的当代日本社会中,无论是在文字、建筑、服装等各方面,都保留了不少唐风宋韵。

不知道去过日本旅行的人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日本的地名,不仅字形上简洁优美,而且很有诗意。比如:东京的日暮里,冲绳的南风原,大阪的鹤见,京都的稻荷。坐在日本的地铁上,窗前掠过的站名, 一个个精巧别致,令人忍不住想探究它背后的含意。

记得年轻的时候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舞女穿着木屐在雨后初晴的“踊子步道”上敲打出的哒、哒、哒的空灵声在我心里响了好多年。“踊子”——跳舞的女子?跳跃的石子?“踊”字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失传了,在网上查得出来的词条全是日语。 曾经的“燕跃鹄踊“,现在还有几个中国人知?

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谷崎润一郎,被推崇为现代唯美派大师。他的作品,光看书名:《阴翳礼赞》、《春琴抄》、《雪后庵夜话》……就让人有恍惚回到唐朝的错觉。

“阴翳”是枝叶繁茂成荫、树阴的意思, 谷崎润一郎用它来象征产生于薄暗微茫的光线里的美。“阴翳”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个“翳”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我敢说99.9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怎么念。

日本美学推崇残缺的美,简约质朴的美、沉静的美、充满岁月感的美、 粗糙外表掩盖下的内在美…… 这种审美观日本人用了两个简单的汉字来概述:“侘寂”,却表达的淋漓尽致、至真至美。“侘”字在古汉语中是夸耀自己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失传了,在日语中是“摒弃一切加工雕琢、奢华裝饰的平淡简朴之美”。“寂”字在汉语中是用以表达静默、孤单的状态,在日语中则是“沒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状态,引申为沉静之中带著孤寂感的境界。”

其实我认为日本人所信奉的“侘寂”的美学观,是源自于中华文化最高峰的宋朝。宋词的婉约,宋瓷的极简,宋画的留白,宋人的精致生活美学……元清之后,中国人的审美观受草原游牧民族审美观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满屏大红大绿大黄的粗旷和夸张。从这点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日本人为我们保留了一些汉文化的精髓。

现代日语中有不少常用词语, 源自于古汉语诗词,不仅准确简洁,而且具有很优美的意象。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把那么美的东西都弄丢了。

“翠雨”,意为打落在绿叶上的雨水。出自元代王冕的诗:“湘帘隔竹翠雨浓,王姬醉染胭脂红。文章羽毛亦自好,转首似觉怀春风。” 想象一下,透亮的春雨滴落在绿色的树叶上,映射出晶莹翠婉的光亮,多么沁人心脾。

“風薫”,形容初夏的微风穿过嫩叶,清爽地吹拂。这个“薰”字古代泛指花草的香气,唐宋诗词里用的很多,我特别喜欢宋朝王稼村的:“薰风微处留香雪”。“薫”字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

“花吹雪”,形容树上的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飘落。这种用法在宋词里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宋朝诗人周邦彦的《虞美人》里的一句:“柳花吹雪燕飞忙”。在汉语里面现在用来形容这种景色的句子是“落英缤纷”,或者“落英如雪”,同样的好,但是意境有点不一样。

“花信風”,春末夏初时节向人们报花将开放的微风。在中国古代“花信風”指的是应花期而來的风。宋代学者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中提出“了"24番花信风"之說。从小寒到谷雨这120天8 个节气里共有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是为"24番花信风"。古代文人常用此写诗作赋,可惜到近代都失传了。

“蝉時雨”,众蝉一起鸣叫时宛如落雨的声音。中国古代诗词里同时有“蝉”和“雨”的用法很多,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我还真没见过“蝉時雨”这种用法,应该算是日本人对汉字词意的发展。我觉得挺好,具有意象美,中文里其实还没有特别恰当的形容蝉鸣声的词句呢。

京都清水寺后面有一个“音羽の滝”,是引山泉流入石槽形成水瀑,供来访的香客用长柄的锡勺凌空接水而饮,祈福祝愿。“滝”字是个古汉字,等同于“瀧”,形容滴水的样子。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失传了,但是日本人还在用它来代表瀑布。“音羽 ”在古汉语里是音律的意思,出自宋朝典故《黄钟应律》,这个用法在中文里也已失传,但是日本人还在用。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看日语的汉字时,有一种模糊的感觉,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无法明确。其实,这和现代人看古文,是异曲同工的 。古文和日文所以让你觉得美,美得不可方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语义不确切。就像人们去黄山,一定要有雾,雾一散就觉得美感差很远,一个道理。

我只能说略懂日语,对日本文化了解的也很皮毛。只是就我所读所见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欢迎精通日本文化的朋友指正、补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