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6)
2022 (127)
2023 (142)
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出版发行的《心灵鸡汤》书系讲起。当时这一书系超过200种类别,针对特定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传入中国后,鸡汤逐渐成为一种文体类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目的在于,将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俞敏洪曾经讲过一个非常鸡汤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有时候我真想听到,过来求职的学生对我说的是这么一句话:“俞老师,我能帮你打扫厕所。”我想,清华大学的MBA如果有勇气这样说,我就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一定会把厕所给他打扫。如果给他两个厕所,他打扫得很干净,那我就会深受感动,一个拿着如此好的学位的人能够非常心平气和地把厕所打扫得如此干净,那是伟大而了不起的。如果到最后,这个清华大学的MBA,把新东方厕所打扫得如此之干净,以至于我都敢把便池里的水喝了,你想,我是什么感觉。我立刻会给他晋升,给他四个厕所。
当他把四个厕所也打扫得极其干净,我会给他什么?肯定不是八个厕所,同学们,世界上的道理永远是从量变到质变。当他四个厕所打扫完了以后,我一定会把其他几个打扫厕所的人让他管了,他就成为了新东方厕所卫生部部长。这就进入了管理岗位了。然后等他把这些人也管好了,我会干什么?我会把新东方后勤系统给他管了。然后他把新东方的后勤系统如果也管得很好,那我就把后勤行政两个系统都给他,特别任命他为新东方后勤行政副总裁,就是新东方第三把手。
万一哪天我一不小心翘了辫子,总裁不就是他的了吗?对不对,当总裁就是这么当出来的,不是说你一上来就是要当总裁。所以,你一秒钟内就应该说,我最擅长什么,我最能干的是什么,我干了以后绝对出成绩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听到这个故事,都会为之一振:如果叫你编个程序,你可能限于专业而不会,但是扫厕所,人人都会。听故事的人,很自然地就把自己代入:你看,连一个扫厕所的都能晋升为总裁,我堂堂一个大学生,难道还不能吗?
这又是流于了表面,我想告诉你它残酷的本质:往往你扫厕所,你就一辈子扫厕所了,别想再提升到管理岗位。将一件事做得好,那是理所应当,因为老板付给你工资。你将一件事情做得好,是升职的基础,却非必然。你的工资永远是伴随着你给公司带来的价值的多少而升降的,你将一个厕所打扫得再干净,你的价值永远局限在一个厕所里。只有你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你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试看下过去几百年的近现代商业史:有哪个人是因为扫厕所被人赏识而当上总裁的?这还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事是:你的老板之所以向你灌输这么一个故事,可能只是为了让你一辈子拿着最少的工资做最脏最累的活,死心塌地为他卖命。而你,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还天真地想象着,自己的勤劳能赢得老板的信任和尊重,幻想有一天能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精神一步一步网上爬,登上人生巅峰。
俞敏洪的故事动听并广为流传,因为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种子。而我所说的,残酷而现实,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但它却更为真实,更经历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所以说,很多心灵鸡汤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如何将自己的境况转换成正面阳光,为此,很多逻避而不谈,只选择对他有利的角度来阐述。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
很显然,这个故事隐喻了当代社会中的庸庸众生: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都像扫厕所的一样,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朝九晚五,碌碌一生。这样一个故事,真是让人解气啊!
我们生活在“钙片文化”横行的社会:腰疼背疼腿抽筋是不是?不用打针不用吃药,来一粒钙片就行,一片顶两片,并且今天吃明天好。而什么东西见效最快呢?不是技能、不是思维、也不是人生观,是情绪。你看一篇文章,就能掉泪,看一篇鸡汤,就能受到鼓舞,奋发昂扬。鸡汤正是看到了这点,才有了市场。
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但问题是,真正能改变我们命运的,往往不是情绪,而是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人生的智慧不在于去追求那些美好的心境,而在于当你遇到最坏的现实时,能坦然面对,不动声色地迎刃而解。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累积在无数次失败上走过来的,绝不会因为一碗鸡汤而改变命运。而让人成功的,往往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与痛楚。
而沉湎于鸡汤最严重的是,让我们思考总是流于表面,不愿意去再思考问题的本质的所在。
鸡汤可以喝一点,但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