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奥蒾

客家女*奥蒾,潮汕人,是个半汕客。现居住澳大利亚。理工女,喜欢写写,喜欢背包旅行。
正文

《人生第一节美术课》

(2017-06-25 20:36:21) 下一个

小时候在农村看见会下棋的,会拉个二胡的,或过年写对联的,基本都是村里的阿伯阿公之类的。女孩子要学棋琴书画这一说,好像是在我上大学后,从小说和电影里才知道的。很明显,棋琴书画这些“闲事”,是那些不用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大家闺秀用来消遣时间的,或者长得玲珑可人的小家碧玉用来培养闲情惬意的。

后来我明白,学习艺术好处多多,可以陶冶情操,养心修性。可是我忙忙碌碌,半个多世纪就这样过去了,棋,琴,书,画,我一样都没有沾过边。近年来,接触到了一些老年退休人士,看他们学这艺术那艺术的,有时会有多多少少的一点心动,也有过想去学点什么。大概两周前,知道亚联要开山水画的课程之后,我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参加。因为我觉得我身上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我知道艺术是靠天分的,艺术细胞是没有办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

我这一代,在我父母两个家族中,好像没有一个有表现出任何跟艺术有关的事情。追溯上一代,只有我二舅舅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画画谋生过,不过他是我妈妈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很聪明,看过的画就能模仿出来,可是他那天分也许来自他的母亲那边呢,也许跟我母亲没有什么关联了。查看一下我的下一代,我的一个侄女和我的大儿子画画画得不错。

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我想我还是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万一,万一我也有那么一点深藏在骨子里的艺术基因呢?到了上课那天,我刻意把自己打扮得艺术点,我提早半小时出门,带上点点心做午餐,就赶去亚联会所上我的人生第一美术课了。

据师母介绍,程老师原来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因为喜爱山水画,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跟从名师学画,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几个大型艺术机构的名画家了,老师今年已经七十多岁,退休在黄金海岸颐养天年。办这个班也就是为了发掘有兴趣的学生,传承自己的山水画造诣。师母在开课前让我们见识了几幅老师的作品,大家无不感叹老师的作品和祖国的山水之美。

老师先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说明水墨画意先于型的特点。然后从最基本的山水画工具讲起,详细给我们解释笔,墨,纸,垫的种类和功效。我从小就是个好学生,知道勤能补拙,我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像听故事那么入迷,老师讲到宣纸时,我忍不住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万千树木中,他们会用檀树皮做成宣纸,原来宣纸可以叠还可以熨平,也可以保持几千年!

老师给我们讲解和示范了水墨画的五种基本笔画,即:干,湿 , 浓,淡,焦。回来后我把这基本笔画的名堂忘记了,我以为是干,浓,淡,轻,重呢。刚才写文章的时候,不得不又跟师母请教了。我好奇,从师母那了解到,原来程老师是一名高级机械工程师。这个信息多多少少对我是个鼓励,因为我也曾经算是一名工程师,我是华南理工毕业的。

其他学生一笔一划跟着老师画,可我就是迟迟不敢下笔,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把老师万里迢迢从国内带来的宣纸糟蹋了。等老师讲完这一部分,我的纸还是空白的!那五种基本笔画,看起来简单,可是我观察到老师调墨的细节,控制笔的水分和含墨量,还有老师下笔时对力度和停顿的控制并不简单。这些细节决定了水墨画的成败,这些功夫绝对不是跟着一笔一画就可以学到的,需要岁月的沉淀和汗水的冲洗。

到了老师叫我们画树干时,我看到了老师画树主干枝时的“抖笔”,形成了树皮的凹凸不平的样子。老师一笔向上,一笔向下,一笔横飞,基本树杆就出来了,在加几小笔浓墨,一颗树就跃然上纸了。

我觉得很神奇,在邻座同学的鼓励下,也学老师在我的空白纸上一划向上“抖笔”,谁知道,我的笔含水太多,我的树干,淡淡的,老粗了。原来老师那不叫“抖笔”,是“力过宣纸”的效果。没有办法,我只好自作主张,加墨补救,树干越补越粗了,然后也学着老师加了些小树枝,几笔下来,我退后一步看看,觉得还好。得意地问老师:“我这像不像千年古树?” “像长了树瘤。”老师说。

千年古树,长点什么也是正常的了,我安慰自己,至少今天我不会交白卷了。我是个急性子,没学会爬,就想学走路。在我的千年古树旁,我加了点草,搭了个棚,天上画上几只飞鸟。凑成了一幅“画”。算是对我人生第一节美术课一个交代了。

看看老师的画和我自己的第一幅“水墨画”,我顿时明白了什么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了。不管怎么样,我尝试了,也有了“结果”,照个像做个留念吧!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谁没有一个第一次呢。

初稿于2017.6.25 星期天,黄金海岸。修改于2017.6.25 星期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