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顺流耶逆流矣
“土地改革不是列宁主义匪帮的专利,更不是赤色政权的专利。
土地改革,是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快速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传统道德观为转移的。
大土地所有者集团,无所谓善恶,其本身,对于工业化转变,是具有原罪的,是必须执行死刑的,是不可饶恕的。
无论对传统田园生活与乡绅美德多么留恋、多么赞美、多么仰慕,也不能做为保留大土地所有者集团的理由。
土地所有权的强制有偿转让,乃至部分无偿转移,是在缺少殖民地经济的条件下,大工业文明碾压小农经济的必然政治觉层。
它不应承担道德评判。”
——郑道儒,原中华民国经济部部长,原中华民国外交部顾问,1974年《自由世界的“强制”掠夺》
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
在就业人口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12.0%(2486万人);1980年24.8%(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
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7.4%(1531万人);1980年18.2%(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这已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人口)。
骂毛的理由,说毛做得不对的地方,绝大多数毛在当时已经考虑过了,只是在领袖的位置上需要权衡利弊,被舍掉了。更重要的是毛参照的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而骂毛的都是看的在几十年后环境。就和你打牌一样的,总有人说当时应该如何如何出牌就能赢了,纯属事后诸葛。 毛泽东时代,特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一段的中国历史时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的领袖是毛泽东,所以,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时代以前的中国,是一个落后、贫困,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毛泽东时代是在一穷二白的起跑线线上起步的。毛泽东时代既有辉煌成功的喜悦和振奋,也有偏差失误的痛心和遗憾。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引导后人更上一层楼,而毛泽东时代的教训也警示后人避免再走弯路。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1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 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 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状况变成了大部分人识字。在农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学教育,在城市几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乡皆开创了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规划。基本的社会保护措施得到了贯彻,如禁止童工,还有农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后者中最著名的是对最穷困者们的食品、物、住房、医疗以及丧葬费用的“五保”。国营企业的城市工人们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国家拨款的福利待遇。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能够声称,它拥有一个虽刚起步但相当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这使得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独一无二。医疗保健以及营养和卫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国人寿命的极大增长,从1949年以前的平均35岁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了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两万多公里的铁路(改革开放二十二年所建铁路仅一万多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广西、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在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
在文教卫生方面,在“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最高曾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专院校、数千所的各类中专及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基本上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在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并培养了遍布乡村的赤脚医生队伍。城市居民实现免费医疗,农民看病也收费低廉,发烧感冒类打针吃药费用一般在一元人民币以下。消灭了血吸虫、性病、消灭了麻风、天花、鼠疫、霍乱等恶性传染病。
编辑本段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
近代历史上,旧中国是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却成了可以和当时超级大国平起平坐的大国,构成了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大三角格局。
关于钢铁的几个数据
1、1921年,中国产钢7.7万吨,为北洋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18.6万吨,日本产钢86.5万吨是中国的11.2倍。
2、1934年,中国产钢5万吨,为国府主政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81万吨,日本产钢384.4万吨是中国的76.9倍。
3、1943年,日据东北产钢84万吨,加上关内和国府控制下的几个小型钢厂等,全国名义钢产量达到解放前历史最高92.3万吨;同年,印度136.4万吨,日本本土产钢782万吨。
4、1949年,中国产钢15.8万吨,不及欧洲小国比利时,人均不到300克,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同年,印度137万吨,“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产钢311.1万吨是中国的20倍。
5、1980年,30年后,中国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长235倍,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钢量仍仅38公斤;同年,印度951万吨,日本产钢11140万吨是中国的3倍。
6、2011年,再30年后,中国产钢68528万吨,超过世界钢产量前10名其它国家的总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万吨,日本产钢10760万吨约中国的1/7。
7、通常建设每万吨钢产能需800~2400万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绝大多数矿山为30%以下的贫矿(美、澳、印多为60%以上的富矿),且共生复合矿石多、矿体复杂,不利于开采和冶炼,不邻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情况。如攀钢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铁路和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研制成功为前提。前30年结束时,我国1980年3712万吨的钢产能至少须投资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
仅此一项就占前30年GDP总和(以当年汇率折算为2.80万亿美元)2.9%。以政府财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说占到了前30年财政总收入近10%。(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当年的GDP因统计、计算方式、“冬修”“民办”等无偿低偿劳动和各种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现象)
8、1980年,仅以抗旱排涝所用的农用抽水机为例,全国已拥有258.3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9.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合计520多万台(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index)。如果全部进口,给个良心价大中小各型均价100美元,至少需5亿多美元。
5亿多美元!我用这笔钱的1%来建厂自己造不更好?这东西到70年代连社队企业都在生产,既解决剩余劳力问题,又工农业全面发展。
不过这也有个前提,就是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原材料哪来?技术工人哪来?运输物流怎么办?别的不说,520多万台抽水机,至少需硅钢等各种合金材料共50多万吨,这已是超过民国“黄金十年”产钢量10年总和或1949年产钢量的3倍!如果依靠进口以粗钢350美元/吨均价计价也是约2亿美元。
9、1949年中国钢产量自美国的1/448、日本的1/20开始,1980年增长到美国、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万吨超过美国(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16.49亿吨,中国占比49.8%,中国钢铁产量用64年从不到世界的1/1000增长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钢量超过500kg,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人均300kg的用钢水平和供钢水平。
但是在粗钢蓄积总量这个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上,完成工业化的美国粗钢蓄积总量71亿吨(人均24吨),日本38亿吨,前苏联56亿吨,2010年中国粗钢蓄积量57.5亿吨,人均仅美国的1/6,如果中美国两国维持2012年产量不变要60年中国才能和美国持平。
10、美国钢产量最高纪录12611万吨(1979年),英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832万吨(1970年),法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702万吨(1974年),德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940万吨(1974年)(西德5323+东德617),苏联钢产量最高纪录16307万吨(1988年),日本钢产量最高纪录12020万吨(2007年),韩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140万吨(2007年)。美英法苏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只有日韩人均峰值超过1吨,主要原因是日韩大量出口汽车和船舶,间接出口钢材。
中国的峰值钢产量既不会象英法那样少也不会象日韩那样多,应该和美国差不多700~800公斤左右,预计10年内钢产量达到11亿吨的峰值。
时间的紧迫性!
我在第一个章节就论证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而人均口粮200公斤就是饥荒的边缘。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3亩,1973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极为紧迫,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极为有限。
而基础却仅有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200分之一。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应”,要造炼钢炉、铁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术高利润的自行车”等生产……在重工业基础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发展轻工业,甚至只能压制轻工业,尽量让重工业的产品(如钢、化工原料等)专用于重工业的自我壮大。
所以,不是“赶英超美的攀比”,而是危机的紧迫使然,不是“不想”轻重工业并重,而是没钱“不能”轻重工业并重,不是不发展食品业、造纸业,而是要压制消费筹集工业化资金。
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什么主义优越性也不顶用。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现在达到了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不优先发展工业体系照样能吃饱”肯定不可能!
最后,“不发展纺织业”倒不是为“压制消费筹集工业化资金”,而是没有化纤工业,也就发展不了纺织业。
“四三方案”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中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72年1月22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提出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实现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织布40亿尺的设想。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20多年的坚冰。随后尼克松签署行政命令,解除了“巴统”中国工作小组出台的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及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禁止欧美公司与中国做生意等等对中国的贸易禁令。
1972年8月6日,国家计委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元,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元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
因这一方案原本计划使用43亿美元外汇,通称“四三方案”。
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三方案”中化肥项目13个,设计产能合成氨390万吨、尿素620万吨,至1982年全部投产后占当年化肥总产量1/4(折纯)。最为关键的是获得了先进的合成氨工艺,在自行解决反应塔的特种钢等问题后很快仿制、扩散,大大提高了我国N肥生产的效率、效益和品质。1984年全国生产化肥1739.8万吨(折纯),是1949年的2900倍,粮食总产突破4亿吨。
“四三方案”中化纤项目4个,此前因为粮棉争地和缺少化肥单产较低,我国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00多万吨的水平,根本无法解决穿衣问题。在“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即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一点题外话,传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时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
某些人就以此外交辞令证明毛是主动闭关锁国而非被封锁,殊不知合成氨和化纤工艺可用于军事,在此前一直都是西方严禁对华输出的设备和技术,在会面时提及这个问题实质就是“将军”,潜台词是要求对方主动让步。
注:合成氨工艺是大规模炸药生产的基础,而在二战期间“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尼龙的生产同钢铁、造船工业一样被全部纳入军用。
1、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大势”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在其中就没有错误,如大跃进等过左过激政策。
但在现有的工业国家中,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难度最大,速度最快,代价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韩的经济史可以明白很多东西。
2、1960年台湾省人口1079万(同年大陆人口6亿),不计优惠贷款和国府运台黄金,不计其原本就好于大陆的基础,仅美国从50~70年代对台援助总额中无偿赠与就超过42亿美元。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2400亿美元,这个金额相当于1950年苏联GDP的40%或美国GDP的17%,或大陆GDP的10倍。
3、“四三方案”中化纤项目4个,此前因为粮棉争地和缺少化肥单产较低,我国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00多万吨的水平,根本无法解决穿衣问题。在“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在这个基础上,1984年才解决了穿衣问题,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耕地只有这么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
4、“既然独立自主成果那么大,为啥还要引进技术?”你的意思是中国要以80%文盲的基础,闭关锁国,独立开发出美欧10多个发达国家在200年工业化进程中的所有科技成果才对?
5、“亩产提高是技术进步和杂交水稻的功劳,并不是因为重工业。”农技推广、农田水利确实也是亩产提高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化肥农药,“无论有多好的水利、良种、良法,木桶效应就决定了农业不会有高产。”麻烦你认真看看我的第一章节。
2008年前后因“测土配方”,我对化肥的作用搞了些分析比较试验,即“3414”方案(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在水稻品种(岗725)及栽培措施完全相同,仅有是否施肥之别时,不施肥亩产247.1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88.0公斤。在玉米上差异更大,同样是资玉二号,不施肥亩产139.5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01.2公斤。
6、至于“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
事实上,在70年代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之前,中国早已在勒紧裤带大建化肥、农药工厂,先后推广矮秆、中秆、杂交良种,进行“靠自己的绿色革命”。
结果就是现在:中国年产7500万吨化肥(折纯,占世界总产超40%)、350万吨农药(原药,占世界总产超40%)1250万吨的良种,400多万吨农膜,以此为基础实现平均亩产350公斤;
而印度,如果没有每年1000多万吨的进口化肥,100公斤的平均亩产也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