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中国老照片 - 西安交通大学的今夕
(2017-07-16 07:22:53)
下一个
西安交通大学的今夕
那是60年前……我和上千名师生,浩浩荡荡乘专列从上海来到西安。那时的我,有学生3906人,教职工815人,家属1200余人,就这样,我来到西安古城。建筑工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施工,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从而保证了第一批迁校师生教学和生活用房的需要。(1955年)建设中的教职工宿舍,楼旁的道路为经五路(今咸宁西路)。从汽车和马车过后扬起的灰尘可以想象,那时的西安是"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路"。据说家属区夜里还时常有狼出没。迁校伊始的学校北门。(1957年) 从张贴的标语上看,当时的"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建设中的校园(1956年),学生需要穿过杂草丛深的工地去教室上课体育馆内学生上体操课(60年代初)。摆拍的痕迹很重哦? 虽然是摆拍,可以看出来那时的交大学生还是很有气质的 教工摩托车训练班在培训中(1956年),背景为交大学生宿舍食堂的大师傅们(1959年)。他们大都是从南方来的,能做得一手淮扬好菜俱乐部举行教工乒乓球比赛(1959年),印象最深的是观球者,大家头部整齐地随着球路摆动,很是有趣。 苏联代表团参观交大幼儿园。那时但凡有"国际友人"来访,总要提前通知大家搞卫生,穿自己最好的衣裳以迎接"贵宾"交大师生在新城广场参加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西安交通大学的招牌第一次展示在陕西人面前 能容纳5000人的草棚大礼堂,用南方运来的毛竹搭建而成,是迁校初期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堪称力学应用的典范。(1960年)大操场是学校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60年代初),作报告的是时任副校长的陈大燮做为交大的后花园,兴庆宫公园在很长一段时间向交大师生免费开放蒙古留学生在学校北区教学楼前留影(今西安理工大学)(1959年)校运会开幕式上的重头戏,就是摩托队的表演(1959年)位于学校西南的打靶场(今址宪梓堂、管理学院),1964年新生民兵训练60年代的交大校园雪景。对比现在除了道路两旁没有停靠的车辆似乎没什么变化。“文革”时期学校活动(1966年),据说是迎接"红宝书"进学校,场面宏大。“文革”期间的学校北区大门(今西安理工大学)(1966年)70年代的学校北门,三面红旗体现了"文革"时代特征。70年代中期兴建的灯光球场是学校举行活动的主要场所 交大东门前的道路(今兴庆路)路旁的建筑为一村1舍(70年代)交通大学90周年校庆前建成的饮水思源广场(1986年)为90周年校庆而搭建的临时校门(1986年),它为贾濯非教授刚来校时的处女作。交大家属区鸟瞰(2009年),一、二、三村尽收眼底一二村航拍图,以咸宁路为界,路北为陕西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1989年)当年的创业者如今都已退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长眠于自己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可是他们带来的事业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