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市井
摄影师赵利文1968年生于西安,早年受父亲赵秀华,恩师潘科影响从1984年开始关注纪实摄影。从1985年到1989年,他连续四年将镜头对准了城市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拍下了2万余张西安市井生活照片,堪称是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影像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萧沉
1987年,西安洒金桥
面对镜头,穿着得体的这个年轻人,是市场管理者。他当时正在对乱摆放的这个“背对镜头”的中年商贩进行规劝和教育。诧异的是,这个中年商贩将短袖穿成了背心。
1988年,西安德福巷
那时的德福巷两旁还是平房,房子盖得不讲究,却有宽敞的院子,足够碎娃们在这里玩闹折腾。
恋爱中的男女
城墙根下的草台班子
1987年,西安南大街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骡马市服装生意兴起,吸引了一大批做服装配套生意的江浙客。如锁裤边、修拉链、放大缩小衣裤等。小生意里隐藏着大财富,他们中间的多数就靠这些走上了富裕之路。
1987年,西安琉璃街
旧军装、帆布包、解放鞋,深深的时代印记。
1987年,西安桥梓口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每个人都会拥有童年记忆。各异的衣服、各异的包、各异的碗兜,童年是多彩的。但愿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美好的。
1989年,西安东门鬼市
1987年,西安洒金桥
会骑车是项值得骄傲的技能,有辆车是笔宝贵的财富。
1988年,西安南门外
占道经营的卖刀人
1988年,西安西华门
板车加椅子,简单、实用,这种出行方式的改良式默契的“老夫老妻”面对岁月摆出的难题,所显露出的一种应变和智慧。
1986年,西安钟楼
在过去,西安耍猴的民间艺人,大多来自河南省的新野县。
1988年,西安东门鬼市
鬼市,实际上是旧货市场,各类来路不明的旧货在此交易,有古玩、有字画,也有旧衣、家具,自凌晨四点开始,天明即散。
1990年,西安夏家十字
西安其实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只不过因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管道铺设在当时没有及时进入每一户家庭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巷道内共用水龙头是普遍现象。
1989年,西安双仁府
昔日的老西安城,一巷一井。有了在自来水,井台变为水站,依旧是小巷居民生活的中心。饭前是主妇们的阵地,饭后是孩子们的乐园。
1989年,西安回坊西羊市
在过去,西安旱厕的清理主要靠人力向外运输。这些掏粪的工人们并没有因为职业的普通而露出卑微的神情。相反,他们的笑是真挚的、自然的。
1988年,西安盐店街
过去,老西安的街道静谧、宽阔,住家户有时会走出门外,在阳光的街道上干一些家务。
1989年,西安四府街
炎炎夏日,睡在席子上的牛牛娃。
1989年,西安钟楼
汽车坏了基本靠推
略有姿色的西安潮人
1989年,西安西羊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天的第一顿饭尤为重要,西安的早点,豆浆、油条、包子、稀饭、胡辣汤、米线、甑糕、油茶麻花,倒也丰富。对于老西安来说,早点选择吃什么,和选择怎么吃,同样重要,它不仅是一个进食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享受,将时间愉快度过。
1987年,西安回坊
在陕西,餐厅服务员,一般都叫“伙计”或者“伙计娃”。而回坊的伙计娃,多来自甘肃、宁夏偏远地区的穆斯林家庭。
1984年,西安新城广场
老解放牌洒水车、老皇冠轿车、老ARO吉普、三人摩托、自行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各式交通工具,都在这位年轻人的纵起一跃中定格。
1987年,西安庙后街
三秦儿女齐吼秦腔,秦腔在陕西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民众自发组织的秦腔自乐班。
1989年,西安西三路
姑娘出嫁,流行的“燕舞”牌收音机必不可少。
1990年,庙后街建华巷
街坊邻居们在居委会的组织下铲除积雪。“在有说有笑中的群体劳动”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1989年,西安庙后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潮人,烫“招手停”,穿喇叭裙,开始化妆。旁边光膀子、穿尼龙丝袜的是她爸。2012年作者故地重游,再次巧遇此女子。老爹已故去,房子将拆迁。女子问:“这些年,还在拍,你挣了多少钱?”
1989年,西安桥梓口
回民的经营方法很灵活,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渝的,那就是做生意要讲诚信。
1990年,西安东大街
一位交通纠察员,拉住一位违章的大姐,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这位大姐明知理亏,脸上赔笑,就算是认错了。
1988年,夏家十字
老房子,街坊邻居,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这种场景在逢年过节之时,达到一种世俗生活的极致之美。图为1988年的大年三十,夏家十字的街坊邻居当街收拾年货的场景。
1988年,大学习巷
快乐的俩伙计
插着拖把的兵马俑,当艺术遇到生活碰撞出不一样的美。
1989年,西安庙后街
门牌写有:“省建八公司家属院”的所在地,原味庙后街保存良好的一处古建筑院落。